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特工之回到清朝 >

第41部分

特工之回到清朝-第41部分

小说: 特工之回到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为你们了!!”杨一窃喜。
  “对了,有个事和你说一下,从你们沈家的情报网里挑一些够机灵有潜质的少男少女出来,我有用。”杨一的手又有点不老实了。
  ····················
  建立自己的情报机构,这个问题杨一是早有打算的,只是由于事情不断,加上沈家也有情报过来,才拖到现在。杨一单独找了个秘密的地方,专门培训沈清霜弄来的年轻人,当然这教官暂时也只能由杨一自己亲自担任了。不过这杨一的事情也实在是多,这情报这一摊后来也都交给沈清霜去负责了,沈清霜原本就是沈家情报机构的负责人,弄这些熟的很,沈清霜在沈家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再加上杨一这个老特务的帮忙指点,这新的情报机构很快就形成了。沈清霜也成为了杨一日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上最可靠的耳目。这都是后话,就先不提了。
  时间又一次来到岁末,一个温暖午后,韦晓声、许名、刘铭传、聂士成都来到杨一的家里,杨一把他们请来,是有一件重大的事情要商量。
  这一段时间杨一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长期的保证部队的战斗力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李鸿章的淮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糟糕,李鸿章事后把失败归结在装备上是很不客观的,就当时而言,淮军的装备比起日军,是有相当优势的。就陆军而言,甲午战争时期淮军 基本上装备了新式的连发快枪,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 
  克虏伯式后膛 炮。仅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 
  后膛四磅钢炮141门,到1884年 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 
  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 克虏伯式后膛 炮。仅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 后膛四磅钢炮141门,到1884年 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 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 其中〃光绪十二年( 1886年)粤解八生脱钢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粤解七生脱钢炮一百二 尊 ,十八年粤解八生脱七钢炮三十尊〃。这期间北洋自购者尚不在内。 另外,到甲午 战争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 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 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 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快炮(速射炮)。由 此可见,淮军的装备 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一流的,和当时的世界军事强国基本同步,而当时的日军装备的主要的装备还是村田式单发步枪(有少数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和国产的青铜炮,性能上远不如中国进口的 西方新式连发枪和后膛钢炮,其 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数量更不用提了。抛开当时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不说,但说军事上,清军部队腐败,士气低落,缺乏训练,遇敌辄溃,不能发挥武器应用的效用。这是失败在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来自未来的杨一当然要想办法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如何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杨一想到共产党的方法,要想采用共产党的那套办法,就得先成立一个政党,利用信仰的力量激励部队的斗志。使之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
  “成立政党?”政党这个名词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的确的点新鲜,所以杨一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要求杨一做进一步的解释。
  “所谓政党,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而美好理想聚集在一起,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明白了吗?”杨一解释道:
  “那说的难听呢?”许名问道:
  “那就是利益的结合体。相互利用的集团,不过这样的政党我不喜欢。我也不愿意我们成立的政党今后堕落成这样。”杨一冷冷的说:
  “ 先生,你成立的政党想达到什么什么目标呢?”聂士成问:
  “当今朝廷腐败,洋人骄横,民不聊生。中国正处在最黑暗的时刻,我杨一想做的是,推翻这个腐败的朝廷,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让世界都不敢在小看我堂堂华夏民族。这就是我的理想。”杨一说完环视众人。
  杨一这番话分量的轻重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摆明了要谋反。听的大家一片沉寂。
  “我早就说过了,算我一个的。”许名最先表态。
  “哎!!!如今这朝廷,实在是。。。。也算我一个吧。”韦晓声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你们呢?”杨一问刘铭传和聂士成。
  刘铭传和聂士成相互看看,“先生你 难道忘了苏州郊外的夜晚?”聂士成道:
  “好,那我们这个政党就算成立了。有一点大家要牢记,凡重利轻义者,决非我类。”杨一强调一下。 “我们这个党,总得有个名称吧?”许名兴奋的说:
  “我看啊,我们既然是为了天下百姓奋斗的,就叫中国人民党吧。”杨一提议。
  “人民党?不如叫国民党还好听一点。”韦晓声道:
  “咳咳咳”杨一听的一阵猛咳:“国民党虽然也蛮好听的,不过太文了点,百姓不容易接受,还是叫人民党吧,亲切一点。”
  1854年的冬天,中国人民党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政党。人民党的宗旨和党章,杨一基本照搬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那套,虽然共产党的主义更崇高,不过现阶段还是三民主义大家容易接受一点,毕竟资本主义在现在更直观一些。
  随着中国人民党的成立,第一届人民党代表大会也胜利召开。会议推选杨一为第一任党主席,负责党的最高决策,韦晓声为副主席,协助杨一的工作,刘铭传聂士成主抓军队建设,许名负责党的宣传。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宗旨,确立了以推翻满清腐败的统治,建立强大中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第二部 第十四章 定计
 
  1854年岁末,中华大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一场严寒,黄河、长江两岸山东、安徽、河南、陕西几省普降大雪,一时间饥民无数,百姓饿蜉千里。清政府连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以无心顾及百姓。加之地方官员贪婪腐败置百姓饥寒交迫于不顾,致使数省饿死冻死者无数,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江南,以求生机。可清政府怕百姓南逃后会加剧江南的乱局,严令各省禁止饥民外逃,受到死亡威胁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此起彼伏,山东、河南、陕西数省的八旗绿营,在起义军面前接连败北,龟缩在几个大城市里。而此时,从天津突围南下的太平军北伐部队正被胜保部围困于河南濮阳,河南义军首领于直中,派人暗地里联系北伐军,双方约定联手,在河南起义军的帮助下,太平军北伐部队再次突围成功,1855年正月与于直中起义部队在延津会师,北伐军再度壮大,随后度过黄河,南下开封,开封守军死守城池不出,北伐部队留少数人马于开封城外虚张声势,迷惑清军,主力悄悄南下,这时候,北伐军前面已经没有坚固的大城市和强大的清军。二月中旬,北伐军走杞县、拓城,接近安徽。
  接着中原乱局,1855年初,太平军以九江;安庆为支点,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清军控制的地区发起攻势。正月初十,凭借去年年底九江湖口大捷的威势,石达开率八万大军南下,于江西德安,永修与曾国藩的湘军展开激战,两战两捷,湘军死伤过万,只能退守南昌。失去陆军支援的湘军水师,也只能弃船上岸,弃船湘军火烧战船的大火整整燃烧了一夜。湘军彻底失去鄱阳湖的控制权。
  正月十五,太平军秦日刚、李秀成部朔江而上,连续作战,克黄石,占鄂州,与湘军彭玉麟部在鄂州激战十数日,双方各有损伤。由于江西方面的败局,彭玉麟部侧翼受到威胁,也被迫退至武昌。
  正月十五,为接应南下的北伐军,太平军陈玉成领精兵一万,奇袭舒城得手,威胁庐州,沿途太平军开仓放粮,镇压贪官,各地百姓纷纷响应,陈玉成部很快就扩大到三万多人。正月二十,陈玉成猛攻庐州,庐州城内的三千绿营在地方豪绅的团练协助下,顽强死守,两军于庐州城下苦战四日夜,陈玉成部伤亡惨重,加之庐州守军坚壁清野,陈玉成部给养困难。遂放弃了强占庐州的计划,转道六安,在六安休整几天补充粮草后,很快北上霍丘,二月底攻占阜阳后稍做休整后继续北上,三月初,与南下太平军在安徽毫州胜利会师。至此,转战南北将近两年的北伐军,终于摆脱了四面受敌的境地,完成了千里突围的壮举。两军会师后,江淮沿线的太平军总数多达七万余,会师后的太平军趁势南下,再次逼近庐州,这一回庐州守敌再无恋战之心,官员豪绅闻风东窜,逃往苏北,庐州不战而得。至此,太平军的北进计划圆满完成,大军席卷整个安徽,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对安徽的控制。
  面对各方败局,咸丰皇帝急令琪善、向荣江南江北大营加快向南京的进攻,以缓解各个战场上的危局。然而江北大营不过是临时从各地抽调的部队拼凑而成,士气低落,统率大军的琪善也早就让太平军给打怕了,眼前的局面琪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领着江北大营的十万大军呆在扬州、六合一线远远的威胁南京。向荣虽帅军进攻南京,但在江宁一线遭遇太平军李世贤部阻击,双方激战五日,李世贤部在伤敌一万余后,兵力不支,退回南京,向荣部虽占领江宁,但由于没有得到琪善方面的配合,害怕孤军深入遭到太平军的反击,在占领江宁后也没有继续进攻南京的意思。
  咸丰皇帝对琪善和向荣的作为不大很快就表示了不满,下旨怒斥而人贪生怕死,畏敌不前,有负皇恩,严令如不能再立寸攻,就等着回家抱孩子去吧。
  被咸丰臭骂一顿的向荣和琪善都同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杨一。向荣是想让杨一帮着自己出个主意,应付咸丰的命令。琪善是想让杨一的新军出战,自从扬州兵败后,咸丰有令,这杨一的新军严守上海,防止洋人闹事,不需要再听琪善的调遣,也就是说,这杨一虽然还是琪善的手下,但新军琪善是调不动的。
  1855年三月初,琪善、向荣同时来到上海,急招杨一,商量应对眼下战局的办法。
  ······
  上海,江苏巡抚行辕。杨一与二人聚会。
  “向大人,这皇上发火了,逼着我过江去和发贼拼命,你又不是不知道,上会扬州战役后,我手头的水师损失殆尽,我拿什么过江啊?”琪善急的直打转。
  “你也别光说你的困难,你倒好,我带着部队在江南猛打,你呢,就这么隔着长江看热闹,万一我完了,你也没好日子过。”向荣怒道:
  “我的向大人,向老弟,你也别发火,大家这不是正想折吗?”琪善理亏,也只好对向荣陪着笑脸。眼睛也猛看杨一希望杨一出来打打圆场。
  “两位大人别着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