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福王 >

第269部分

大明福王-第269部分

小说: 大明福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穷不能穷国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大明朝廷上上下下新的共识。一个强大的国防体系能够保证百姓不受到外族的sāo扰,不用在恐慌中过着颠沛流离的ri子。后代则是整个帝国的希望所在,少年强则国强,想让华夏民族永远站在颠峰,想让大明帝国千秋万代,对于后代的培养一刻也不能放松。

安全获得了保证,再加上强大的人才储备,发展起经济来那才是得心应手。如果现在朝廷只有一两银子,包括周延儒在内的所有大臣都会提议将一半用来维持军队建设,而另一半用来加大教育投入。

“那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坐下说吧!”只要不是继续嚷嚷着要让把青岛船厂给拆了运走,崇祯就放心多了。周延儒和温体仁现在可是商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就这俩家伙一起来肯定是有什么重大决定。听听也无妨。

“老臣建议提高技术学院的待遇,扩大招生规模!”技术学院的成立得到了孔衍植的鼎力支持,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太好。这到不是因为他们办事不努力,也并非出于传统观念对手工艺者的歧视,实在是帝国学院的诱惑太大,没人会轻易放弃进入那里的机会。

“提高待遇?怎么个提高法?”帝国学院是大明的最高学府,能进入那里的都是最顶级的人才,用任教的伽利略等人的话来说,就是那里面随便走出一个来也足以改变这个时代的科技进程。也正因为这样,进入其中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分流学子。让普通人才尽快地投入到各行各业,为大明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正崇祯所想。但他也没想到具体要怎么做,如果把技术学院的待遇提得太高,势必会影响到帝国学院的招生计划,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恕臣斗胆,敢问皇上这青岛船厂的设施可是出自研究院属于机密产品?”周延儒也知道这纯属废话,但他还得说,不然就找不到借口跟皇帝搭话。

“周爱卿。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别老跟以前一样绕弯子。朕可还忙着呢!”崇祯现在最讨厌的就是这套,朝廷里那些jiān佞谁不是两句话说清楚就去忙自己的事了?要是成天这么磨嘴皮子,那大明朝廷的改革到现在都应该没起步。

“若并非都属国家机密。可否在设计之初就允许技术学院的学子全程参与?”周延儒也不能接触到核心机密,更不敢提出那种要求。

“你这是什么意思?”

“臣剐究院设计之器械jing巧无比,于国于民均大有益处,却因……”周延儒的话也很有道理。大明现在的高科技产品首先满足的就是军事需要,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第一时间转为民用,但在国内的建设上却有的确需要这些东西。

而且军品和民品因为用途不同。对于产品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为了保证可靠xing提高耐久度降低故障率,研究院在设计之初制定的标准往往会偏高,导致成本也居高不下,但这对于普通民品来说完全就没有必要。在作战中提供动力的蒸汽机出了问题,那肯定是致命的,但在现实生产中停一两天工搞检修则很正常。

所以周延儒的要求也很简单,当研究院琢磨出了通用设备的原理后,他们只负责掌握核心技术管理好军品的生产,但可以把要求相对低的民品交给技术学院去制作。一来提高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二来因为技术学院的学子们更清楚地方工厂想要的是什么,也能制作出更适合的产品来,避免在原材料上的浪费。

“此法还有一个好处。”对于这种不会泄露国家机密,又能提高效率的事温体仁相信崇祯会答应。“以目前的形式而言,比帝国学院地位更个高的就只研究院。若普通学子也能有机会获得他们的指点,即便是没有名分也能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豪感,而不会认为是因为技不如人才被迫做出的选择。”

“而且……”周延儒趁热打铁继续补充道:“以我大明目前选拔人才的方式而言还存在不少的遗漏,若我们能给技术学院的学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能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或许……”

任何一种选拔制度都不可能保证将最优秀的人才一扫而空,周延儒也深知这个道理,他要做的就是在朝廷之外再摆上一个阵,尽量把那些漏网之鱼给抓住。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帝国不可能只有塔尖和底座,还得有最坚实的塔身才行,技术学院就是要补足这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而且被帝国学院淘汰的学子并非不优秀,他们或许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适合从事最高技术的研究而已。这些奋战在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才,有时候的灵光一闪说不定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吧,朕先考虑一下!等到了天津参观过那件东西后,朕再和皇兄、骢弟具体商议一下,也听听朝中其他大臣的意见。”这事很重要,崇祯也没想到青岛船厂一行不但激起了大臣们的自豪感,还能让周延儒等相对顽固派主动认识到将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紧迫xing。“你们也再下去认真准备拟一份奏折上来,不光是要解决名份问题,那物质奖励也不能少。”

 第三百零三章 中西合壁

自从大明帝国开始改革以来,这上上下下都处于墨突不黔的状态当中。崇祯很忙,他既要坐镇南京带领着手下的一大票jiān佞想办法改善民生,又得跟一切阻碍帝国崛起的顽固派斗脑子耍心眼。需要朱由骢去处理的事也不少,资金出现了缺口他得带人去抢、劳动力出现了紧张他得带人去绑、没地了他得带人去占,就连西方盟友腰包鼓得让人眼红了,也还得他带着熊文灿等外交官去忽悠。

朝廷官员们的ri子也过得也不轻松,已经开始陆续下发的十年计划可不是闹着玩的,每年一个指标完不成就卷铺盖滚蛋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不小心被扔进昭狱那才冤枉。至于那普通百姓么,更是忙得个昏天黑地,幸亏自己家孩子进了官学后不常回家,否则白天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到了夜里还得抓紧时间去免费的夜校去识几个字,那还怎么能抽出时间来关门造人?

比起这些人来,那个被学子们亲切地称为院长,被朝廷百官和普通百姓叫做太上皇,自己却非要改个名字叫朱启骥的家伙才是最倒霉的。洛阳研究院、南京帝国学院、青岛的船厂……甚至是那些遍布在各地的工厂,没人不一边竖着大拇指既称赞一边悄悄咒骂他的。

让百姓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没什么不好的,但总得让人家知道学来有什么用吧?做个买卖算个帐,用得着那么高深的数学理论么?干活想偷个懒,需要懂得那么多的物理知识么?做个耗子药捣鼓点熏香,更不必耗费毕生jing力去钻研化学吧?至少在现阶段,负责教育工作的孔衍植想顺利推广这一切,都需要研究院拿出实物来从旁佐证。

负责工部的假道士王徵也埋怨,蒸汽机是很好使,但成天烟熏火燎的难道就不能整点更好的东西出来?那些新型的纺纱机织布机效率挺高。可大明不能只生产丝绸布匹、瓶瓶罐罐啊!即便是不考虑怎么糊弄西方盟友,那百姓们的衣食住行可都还指望着获得改善呢。

即便是崇祯带领百官在天津上岸见到了最新研制出来的火车以后,也没让他们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埋怨声更多。

以韩爌为首的当世大儒虽然前些年一直在竭力贬低秦始皇那暴君,但他们还是知道铁路这东西就是人家玩剩下的。太上皇现在做的,不过就在是捣鼓出了新马车而已。要知道多胀式蒸汽机已经在洛阳研究院已经诞生了七年,随着功率的提高小型化改进的完成,这东西早就该应运而生了,却非要一直给拖到现在才拿出来。该不是太上皇还惦记着当年的仇恨,而没把心思给完全放到科学研究上来吧?

年轻人怎么能这样睚眦必报呢?看来这还是当年受的教育不够啊。趁现在众正盈朝大家也都还能抽出点空,得赶紧纠正他这种错误的观念。而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么,当然是要看谁能从他那里忽悠出更多有用的东西来,用于加快国内的建设。

“太上皇,此处驰道为何修得外高内低?”固执的工部尚书王徵认为,这原本就是祖宗们用过的东西,当然还得沿袭旧名。

“哦,这是为了方便转弯所用。”铁轨在转弯处设计得外高内低这在后世是常识,但幸亏当初用来测试的木制马车上没坐人。否则朱启骥就得却付出血的代价。为了获得这么一点的经验,研究院足足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说起这事,还真得感谢骢弟忽悠来的那些个洋神棍,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现在都还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大明修建的这条实验xing铁路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凝聚了东西方现阶段最高的科技。虽然帝国学院已经成立了一年多,但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扭转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思维。铁路弯道处要求外轨比内轨高。研究院在发现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弯道半径不同所需要的轨道差也不一样,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具体是什么却很难得出个准确的结论。

好在大明现在不仅在着力发掘自己的民族jing英。还从西方忽悠来那么多的高级人才。当数十组测量数据被摆在了伽利略的办公桌上后,这个越活越年轻的老家伙立即组织人手,很快便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

为了体现自己要求成为大明帝国合法公民的决心,伽利略等人甚至还超额完成了任务。针对研究院送去的几截实物,他们根据受力特xing提出完全可以使用工字型断面的铁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更能节约不少材料。

而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处理好工程技术方面的难题,正在帝国学院任教的笛沙格也经过数十次申请被调到了施工现场。这个见识过昭狱恐怖又被德维涅给忽悠了大半个月的家伙,利用他自己掌握的工程方面知识还真就给了不少具有建设xing的意见。比如那个在枕木下铺设小石子,以增加接触面积分散火车的重量,从而防止铁轨因为压力太大导致下陷破坏路基的方法就是他提出来的。

“照太上皇所言,臣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王徵以前还真就没把伽利略等西方jing英放在心上,毕竟大明原本的科技就已经遥遥领先,再加上出了朱由骢那么个妖孽,在他看来还有什么是大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手上那条简单的公式却在提醒着他,这种想法很荒谬。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折腾后,固步自封已经不再符合时代要求了,要真正做到民族的崛起帝国的复兴,博采众家之所长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妄自菲薄固然不对,夜郎自大更必须jing惕。”不仅是王徵,就连旁边的孔衍植也深有同感地叹道:“人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我等却偏偏忘了此训!惭愧!惭愧啊!”

“初时我等认为将军费尽心机把那些西夷拐来,无非是想阻止他们发展出自己的科技而已,如今看来这眼光之远大却非我等所能企及!”周延儒等商学院负责人对于败在朱由骢手下还是有点耿耿于怀的,但就这件事已经让他的观念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改变。“看来我们以后在经商之时还真得多留意一下,只要发现了可用之才。不管使用什么手段也必须让他为我大明所用!”

“周大人所言有理,对这可造之才还是尽可能地网络为好。实在不行,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