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夜唱 >

第344部分

盛唐夜唱-第344部分

小说: 盛唐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让他觉得惊讶的是,李林甫召他回长安,分明是想着借助他的力量来平衡杨钊,可是在他到之前,李林甫便于天子面前喝退杨钊,丝毫不给其留颜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他没有想多久,便又有太监出来,传他入内。这是李隆基要他介入李林甫与杨钊之争,叶畅对此也有心理准备,当下整整衣裳,不紧不慢地踱进去。
才一接近勤政务本楼,叶畅便感觉到极为紧张的气氛,他扫了一眼,只气李林甫一脸严肃,而杨钊神情则是气急败坏,他二人目光都直直地瞪着自己。
在上边的李隆基,只是一脸疲惫。
叶畅上前行了礼之后,便又开始抱怨:“圣人恕罪,臣大老远地赶来,浑身都是尘土,非是臣有意怠慢,实是急着见圣人……听闻圣人今年年底有意去温泉宫?依臣之见,长安至温泉宫这一段辙轨,当先建好,到时乘列车前去,省时省力少花费,也少受颠沛之苦。”
他一上来抢先说修路的事情,其实是向李隆基表态,自己对朝中的这些纷争没有兴趣,有什么事情都不要找他。只是李隆基不可能放过他,若是放了他,这些麻烦,岂不都成了李隆基自己的!
“十一郎,你辛苦了……辙轨要修没错,不过朝中的事情你也要过问,你可是身兼数使,都不过问便是玩乎职守,当心朕治你之罪!”
说到这里,李隆基脸上隐隐有丝笑意,但旋即他收住笑,面色严肃地道:“今日你来得正好,有件事情正合问你……南诏反了,你以为是当剿,还是当抚?”
“什么,南诏反了?”这消息也让叶畅怔住。
另一世的历史当中,南诏确实也反了,不过他依稀记得,那是几年后的事情,却不曾想这一次,阁罗凤王位未稳,便迫不及待地反了。
“为何南诏会反?”
这个问题让李隆基有些尴尬,杨钊更是垂下头来不出声。李林甫却犯不着为杨钊留面子,故此开口道:“杨侍郎举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边将张虔陀奸了阁罗凤之妻,阁罗凤于鲜于仲通处诉之,鲜于仲通反将阁罗凤训斥一番,故此激反了阁罗凤。”
真正原因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阁罗凤长期在长安为质,他对于大唐的虚实甚为了解,知道大唐如今四面开战,国力已经达到能支撑的极限。而大食的介入,让西域的情形更为复杂,大唐很难再调动大军向南诏进攻了。
扶持南诏座大,乃是李隆基一贯的策略,如今这个策略中的棋子反噬,李隆基不可能承认是他当初的策略错误,自然需要寻找替罪羊,鲜于仲通作为剑南节度使,哪怕上任还未有几载,却成了这个替罪羊的当然人选。
仅有鲜于仲通,尚且不足,中枢里也必须要有人承担此责,偏偏鲜于仲通乃是杨钊一手举荐的,这事情推不到李林甫头上,而且李林甫抢先抓住这个机会,攻讦杨钊,这才使得杨钊如今狼狈不堪。
“你快说,南诏当抚还是当剿!”李隆基又问道。
知边事之朝官数量并不少,但是如今能被李隆基信任的却不多,叶畅可能是仅有的少数几人之一。他问叶畅,确实很迫切。
定了定神,叶畅苦笑:“臣对南诏的情形,近乎一无所知,圣人拿这个问臣,臣实在不知如何作答。”
“你就直管答就是,用不用在朕!”
“若是依着臣之意,普天之下,莫非国土,率土之滨,莫非国人,圣人乃国之帝王,自当君临天下,岂有什么云南国、南诏国,这世上只应有云南道、南诏道才是!”说到这,叶畅又肃然道:“此时我大唐国力兴盛,不取之以助国力,莫非任其坐大,遗为子孙后世之患?”
话说得慷慨激昂,可是在场的却不是那些容易激动的少年学子,而都是些老油子。李隆基不耐烦地道:“你只说剿还是抚就是……”
“圣人,不论是剿是抚,先都得斥奸邪无能之辈,以安边关士卒之心。”李林甫见李隆基还是一心想要维护杨钊,心里极是恼怒,当下也有些失礼插言:“剿抚之策,吾等皆在长安,不知边地详实,岂可轻易结论,叶畅不愿直言,非是有意慢待圣人,而是他为人谨慎,不是那种轻佻浮浪之辈!”
杨钊垂头丧气,却不敢说什么,李林甫没有点名,但这轻佻浮浪之辈指的是谁,大伙都心中有数。
“那你说当如何吧?”李隆基也按捺不住,有些恼怒地道。
“既然我等在京中不知边事虚实,为何不遣一熟悉剑南情形的重臣前去,接替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陛下赐其剿抚专断之权,如此则南诏自安。”李林甫瞅了杨钊一眼:“鲜于仲通乃杨侍郎所荐,其人有罪,杨侍郎亦有职。但念在他为朝廷经营理财,尚有功劳的份上,请圣人以杨钊为剑南节度使,许他戴罪立功。”
在场诸人,听得他说要派重臣替鲜于仲通时,就已经明白他的心意,当他将杨钊的名字点出来时,这就是最后摊牌了。
若李隆基想要保住杨钊,就必须让他外出,去剑南当节度使,等个两三年再回长安。若是李隆基连这点条件都不答应,那么接下来,李林甫就会发动他全部的能力,非要将杨钊治罪不可。
李隆基乃是天子,偶尔飞速提拔一两个高官没有问题,将国库里的钱花光用尽没有问题,砍十个八个大臣脑袋还是没有问题。但是政治自有政治的规则,有的规则,便是李隆基这位强势的皇帝,也不能轻易触碰,李林甫此时拿出的,就是这个规则。
功必赏,过必罚!
若南诏的消息先是落到杨钊手中,那么杨钊定然会想法子把过错推到李林甫身上,李林甫也只有老实受处罚。但偏偏消息先落到了李林甫手中,李林甫已经将罪名座实在了杨钊身上,若是李隆基不理不睬,那就完全失去了一位帝王的立场。
故此,李隆基心中虽是恼怒,却也不得不承认,让杨钊去担任剑南节度使,先将此次风头避过去,乃是唯一合适的选择。
“杨卿……”
“圣人,为圣人分忧,臣原是责无旁贷,只是如今臣在圣人身侧,尚有人攻讦,谗言日日入宫,若是臣离了长安,只怕积毁销骨众口铄金……若是如此,臣如何能安于外?”杨钊听得李隆基一开口,情知不妙,痛哭流涕跪了下来,苦苦哀求道。
李林甫捻须冷笑,对李隆基投来的为难的目光视而不见。
这个时候,容不得半点仁慈,将杨钊赶出朝堂,可谓对他的迎头痛击,足以让杨钊老实一段时间了。
“爱卿且去,朕信任卿,绝不至被小人谗言坏了我和你的君臣之谊。”李隆基无奈,只能安抚杨钊。
这等安抚却是没有用处的,杨钊想到要去剑南,去面对那些凶恶的南蛮,心里的恐惧便无法控制。他情知能改变这种情形的,就只有李林甫,但是李林甫绝不会为他发一言,唯一可以求的,便只有一人了。
“十一郎,你计多智广,快想出一个法子!”他转向叶畅道:“如何剿抚南诏……你知边事……”
叶畅有些无奈,杨钊从无指挥军队的经验,那鲜于仲通是无能之辈,杨钊又能比他好到哪儿去?李林甫要将杨钊派到剑南去,分明就是不将国家气运放在眼中。李隆基也知道李林甫的安排,同样明白杨钊到边疆去的后果,但只因为不愿意真正责罚杨钊而怀有侥幸心理,杨钊自己,同样不愿意引绺自责,只想着自己的品秩官位……这些人,如今大唐中枢中的衮衮诸公,究竟有没有将大唐这千万里江山、八千万百姓放在心中!
真实的历史中,大唐之所以会发生黄巢起义,也与这南诏有密切关系。但直到此时,无论是李隆基还是李林甫,都没有意识到,南诏的背叛并不只是多一个敌人那么简单。
第336章 旧时情谊今成仇
“我以为,南诏无论剿抚,都不可急图,不要指望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初诸葛孔明平定南蛮,尚需七擒七纵,如今朝中将帅,无人能及诸葛孔明,军中士卒,亦未必有蜀军适应剑南气候。故此,当在蜀地择精壮为兵,募集三五万人,训练两年,再谈剿抚。”
叶畅知道,自己所献之计,必然是谁都不欢喜的。
李隆基不喜,如今的他好大喜功,已经习惯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南诏既叛,无论剿抚,他都希望能尽快出结果。李林甫不喜,这方法确实是上佳妙策,但是李林甫更希望看到的是杨钊在剑南惨败,最好连性命都丢在南诏。杨钊更是不喜,他希望的是叶畅向李林甫开口替他求情,让他留在长安。
但叶畅却只能这么说,比起在场的这三位,他终究还是有些下限的,不忍心数以万计的大唐将士,数以千万计的大唐财富,因为这三位相互之间的钩心斗角,而成为云南山林之中的白骨与血土。
“十一郎在辽东时锐意进取,在剑南倒是小心谨慎起来了。”李隆基淡淡地道:“朕知道了……杨卿,看来你是非要出去这一趟。南诏既叛,剑南震动,朕也需要信得过的心腹之臣前去安定人心,朕为你抽调精锐,南诏国小力弱,我看除去剑南节度使本道人马,再拨你十万兵马,当足以制之!”
李隆基明显流露出倾向于剿灭南诏的意图,而且下定决心,要让杨钊去,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有意扶植杨钊取代李林甫,杨钊也确实比起前几个人选做得漂亮,只是论及功绩、资历,杨钊终究是缺了些。现在举全国之力,助他在剑南立下功勋,那么再回朝中时,取代李林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至于李林甫在朝中使坏,让杨钊不能成功——天下毕竟是他李隆基的,有些事情他可以马虎,有些事情他却是绝不马虎。
李林甫也知道李隆基的打算,但他心中却是冷笑,只要将杨钊赶出长安,还不知多少人会眼巴巴盯着杨钊的位置,那个时候,杨钊要应付的就不是他李林甫,而李隆基盯着他有什么用,太多的想要取代杨钊的人,会将他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叶畅有些急了:“此事当慎之,蜀道之难,远胜他处,而入南诏,更是难上加难。宜缓图不宜急取……”
他话尚未说完,那边杨钊突然开口道:“圣人任臣为剑南节度,臣身荷圣恩,不得不拼力担之……但是臣力有限,需得助力,请以叶畅为营田大使,随臣入蜀!”
叶畅接下来的话被堵在喉里,嘴巴张得老大,满脸都是愕然。
旁边的高力士暗暗一握拳:果然,杨钊就算还不是李林甫对手,可是比前几个要强得多啊!
李隆基听得杨钊这建议,也有些意外,他看了叶畅一眼,又看了看李林甫,李林甫面色阴沉,似乎想要反对,而叶畅表情惊愕,却是没有任何准备。
杨钊的提议,想要叶畅相助是在其次,他真正的目的,只怕是拉着叶畅去分担责任。李林甫既然视叶畅为婿,那么叶畅到了剑南后,李林甫不但不能在背后使坏,还得全力配合,否则叶畅就是杨钊的替罪羊。
不过杨钊做此提议,也就意味着他将叶畅彻底推到了李林甫一边。
叶畅在反应过来之后,深深看了杨钊一眼,杨钊却没有看他。
李隆基思忖起来,现在虽然陷入沉默,但大家的态度几乎都表明了。叶畅是进退维谷,他自己不愿意去,却又不好反对;杨钊就是要不顾一切拉他下水,哪怕将两人之间七八年的交情全扔进去也在所不惜;李林甫则是拼着将叶畅抛出去,也要解决掉杨钊,完成这一次兑子。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对他最有利?
思忖良久之后,李隆基道:“既是如此,便以杨钊为剑南节度使,以叶畅为岭南经略使、姚州都督、剑南道防御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