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桃源 >

第261部分

大宋桃源-第261部分

小说: 大宋桃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让冯有年没想到的是,这个糊涂少主,竟然在老主子归天之后,突然就开了窍,完全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几天下去就把全庄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还施展出了许多让人震惊的妖异手段。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个少主完全就是真龙转世,圣人投胎?这一发现让冯有年顿时起了心思,以为上天果然给了他那个机会。

更没想到,这个聪明的近乎于妖的少主,居然根本就不愿意玩那咋,逐鹿天下的游戏,得知了自己一帮人的图谋之后,居然玩了这么一手,这一下,让冯有年彻底迷茫了。

经过几次努力。他也明白了,以自己的能力,根本就说服不了少主改变主意,可他又不愿意就如此眼巴巴的放弃这大好局面,于是这僵持的现状就这么继续了下来。

直到所有核心人员全都开始怀疑事情真相之时,甚至连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明确表示了要紧跟少爷的脚步,不再唯老爹之命是从的时候,冯有年完全没辙了。经过和另一核心人物赵威的商议,冯有年只好放下身段,表示愿意暂时将此事搁置小大家求同存异,根据日后的发展情况再定行止。

听完高十一传来的话,高文举久久无语,看来老头还是没死心啊。可这种事情,只要有那个种子在心里,迟早都会发芽长大,最后惹出一串麻烦来。高文举不愿意费那么大的精神去逐鹿天下,在他心里,做皇帝远远没有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富家翁舒服。开辟海外地盘,那是因为他试图打造一个完全可以让自己过上平静生活的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可以用一些不得已的手段,因为那个地方是空白的,可以任他描画。可真要让他去改变一个已经完全成熟的政权,他没那份心思。而且也不愿意用生灵涂炭来换取自己那种高高在上的身份。

“算了。”高文举叹息一声道:“他们爱闹让他们闹去吧,我不掺和了。”

高十一问道:“那我回去怎么跟积善他们说?”这些想要跟着少爷的人可都等着他的回话呢。

高文举也知道这些愿意跟着自己一同出海的人,大部分都不明白他和老管家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只当是老头功高震主,试图篡他的权呢,大多数人都是出于义愤,才向他靠拢的。可是这其中真正的集因,就连高十一这个传话的人都不见得完全清楚,其他人又如何能弄的明白。

高文举也不愿意让这些人为难,但在这个大前提没有解决的情况之下,他更不能贸然的将这些人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移到桃花岛去,这其中不光是有故土难舍的情结,更有许多巨大的隐患。若是其中真的有冯管家埋下来的棋子,一不小心让他将势力渗透到桃花岛上去,那到时候难免又要多生事端。

无奈之下,…7只好将此事压下,让高十回去带话,让大家安安分,口。慨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至于何去何从,待他和管家将分歧解决了再说。

就在高文举和高十一彻夜长谈的时候,大宋咸半三年的秋闱考试第一阶段正式结束,所有的考生都已交卷离开了考场。秋闱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阅卷期。

这一晚,许多神情疲惫的举子们非但没有到头大睡,反而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起了本次秋闱中的得失和趣闻。

其中传的最悬乎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第一天入场时某个不开眼的考官试图找个考生来杀鸡做猴,结果一脚踢到了钢板上,不但没杀成鸡,反到把自己搭进去了。而那个考生根本就没受啥影响。

第二件事情是,出场那天,警钟一响之后,大宋开国以来,所有的贡举考试中,破天荒的出现了一位当时就交卷了的考生。

相比这两件事情,考场中出现的一种新式物品箱所带来的轰动就显的有些微不足道了,毕竟这两件事情无论如何都算得上大事,而那种可以给三天囚徒生涯带来几丝变化的物品不过是旁枝末节罢了,再说朱家兄弟的名声在举子中可不是很好,这哥俩身上的铜臭味实在是太重了。

当然,这几个拎着新式考箱的仁兄相近的号房中那些考生,都对那几天牢狱一般生涯中闻到的那股淡淡的饭菜香味印象极其深刻,一提起来无不咬牙切齿,连连唾骂,这等只知吃喝享受之徒,简直有辱斯文。至于这几位是如何在考场中现场作饭的诀窍,当然只能在私下请教了,而且讨论时必然要用批判的口吻来进行,否则岂不要和这类人沦为同类?

由于秋闱放榜是中秋节当天,因此,从考完试到中秋节这一段时间,便是参加了秋闱的考生们心情最忐忑的日子。大家除了每日聚会闲聊之外,便是各自揣测自己的前程。不过大家也明白这个时候,一切已是定局,无论好坏,只能等放榜那天才能见分晓了。感觉发挥的好的,自然一脸谦虚,逢人便道年兄恭喜。自觉无望的,也很识趣的放开了怀抱,每日只是和大家耍闹吃酒,不再想那不着边的事,只等着放了榜之后彻底死心,然后打道回府,下科卷土重来。    唯有那些感觉考的较好,却又不托底的考生,心中实在难以忍受那种没完没了的抓挠,却只能逢人便挤出一副笑脸来强颜欢笑,患得患失的样子任谁都看的出来。

最闹心的,当属那些集本花了钱,如今却又深知上榜无望的一群人了。明知道自己肚子里没货,也知道那三天完全是去给人做了伴当,除了屁股在凳子上扭来扭去扭出茧子之外,屁也没挤出来半个在纸上。而且又已经知道了自己走门路的相关官员上上下下全都被赶出了秋闱,那点钱也就算是打了水漂了。可却又抱着一线希望,但愿自己走了的门路还有什么后招可以发挥,不说一甲二甲如何了,就只要给自己混个三甲同出身也不枉花了那一笔钱啊。

就在众考生翘首以盼的这阵日子里,二十四位学富五车的官员们聚在贡院中,紧张的批阅着那五千多份试卷。终于在八月十三日完成了所有试卷的批阅。八月十四日当天,则由所有的阅卷官员们一起来讨论。关于名次的排列问题。

在三百五十名被录取的试卷中选出五十份最优秀的卷子来划入一甲和二甲,其他的则被划 入三甲。三甲的名次很容易排列,因为相差都不是很大,大体上搞个样子也就是了。而二甲和一甲可就不那么好排了。由于这时候阅卷并非是采取的打分制,大家都是用感观来区别答卷的优劣,可是感观这东西却又很微妙,总是一个人一个看法,很难取得一致,因此,这排名的事情也就变的很让人为难了。

经过一番争吵,二甲的人选终于定了下来,名次也排了个**不离十了。最终就只剩下了一甲的三份卷子了,别看这一甲只有三个人,可就是这三个人之间,名次的排列却一直是最让人头疼的。诸个集官为了这三人的排名问题,从午饭前吵到了日落山还没能论出个结果来。

眼看着前来抄录名单的官员已经将三甲二甲的试卷准备好了开拆了,大家还是相持不下,无奈之中,只好请吕蒙正和寇准两个大人前来决断了。

感谢“震雷蓄。同学的月票支持。

091 排名之争

二的习惯,录取的试卷都需要副考官过目次,然二甲的试卷挑出,由主考官来负责排名。(。)可今年这个惯倒被打破了,在吕蒙正大人的投意下,所有录取和排名的事情全都由这些阅卷的考官们来完成。并且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义,连副考官寇准也回避了这个过程。

这样一来,所有的阅卷官员职位高低都基本相当,没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影响,大家自然要各抒己见,坚持自己的立场了。争吵的次数和程度当然也就大了许多。就在这么吵来吵去之后,二十几名官员竟然神奇的将三甲和二甲的排名达成了一致,甚至连一甲的三份试卷也评了出来。只是到了这最后一步,二十几个人终于无法调和了,这三份试卷如何排名简直让这些平日斯斯文文的老学究们变成了泼妇,面红脖子粗开口大骂者有之,跳脚高呼者有之,挽起袖子要过招者亦有之。

眼见得贡院阅卷处就要上演全武行了。可正经事却依旧没个着落,几个有眼力的小角色连忙将两位老神在在坐在别处等候着的主考大人请了进来。见到两位上司进门,大家只好强自忍住心中的不快,静等着两位大人区处,只是心中依旧抱定了自己的那份主意,只等着两位大人将三个头甲人选的排名照着自己的意思排了出来,否则定要争执到底。

吕蒙正问过大家,确定了如今只有头甲三人的排名没有达成一致之后,便和寇准两人一同交叉着阅起了三份试卷。

进士科的三道题目中,评选的标准一般都有个次序。先是以蒙帖题初选。评定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卷面整洁程度。也就是看字体书法,如果满篇的字大小都不一致,或者歪歪扭扭,又或者涂个黑坨坨之类的,一入眼就被打落掉了。二是看内容。这一道题目考的就是学子们对经典书籍卓握的程度,若是遗漏谬误之处颇多,也就直接打落掉了。

过了这一关的试题,才会有幸进入第二关,考官们这才用心的开始审阅第二道题目的内容。如果第二题不是满嘴胡话,也就有幸过关了。那些论点精辟的,则会被考官们做一个特殊的标记,最后以所有阅过此文的考官们给出的标记综合成绩来决定名次。至于第三道诗词类题目,就是属于锦上添花的小玩意了。若是第二题的论点精彩。夺得了考官们的好评,而名次又与其他考生不分上下时,便要出动这第三道题目了。

如今,摆在两个主考官大人面前的三份试卷,每一份几乎都是完美无缺的,不仅是卷面整洁,美观大方。第一道题目全都是毫无差错。第二道题目又都精彩成分,三篇文章都各有所长。无巧不巧,因为阅卷是交叉进行的,每份被录取的试卷都是由七位考官做过批阅的。而这三份试卷的批阅竟然全都是七个“荐”。    阅卷过程中,考官们对策论题目的批语一般只有一个字,以甲乙丙丁四等为惯例。只有在考官遇到特别中意的文章时,为了表示对此文的赞赏之意。考官们不光会将文章定为甲等,还会特意的标上一个“荐。字,以提醒后来者的重视程度。

这三篇文章可以说各有千秋,论点精辟入微,见解独树一帜,都在第一时间便博得了考官们的好感。本来遇到类似的情况之后,大家便以第三道的诗词题目评一评加分也就是了。可让人为难的是。这三份试卷后面的三首诗也是各自精彩,于是乎。所有参与过阅卷的考官都认为要将自己选的那一份定为头名,这样一来,大家互相不服气,就吵成了一锅粥。

“这篇《合纵连横辩》果然见解独到,鞭辟入里,读来使人口齿留香啊。”吕蒙正放下手中的试卷,感叹了起来:“难怪能得七个荐了

一群满脸期望的考官们坐在下首,静静的望着他评论三份试卷,一听到他的话,那些曾在这份试卷上写下“荐”字的官员顿时眼睛亮了起来,神情也变的有了几分激动。只是碍于上官威言,不敢出声附和罢了。而其他的官员则眼巴巴的望着吕蒙正,就等着他对自己心中所取的试卷作评论。

昌蒙正又取过第二份来说道:“这篇《天下大势》确也别树一格,让人自觉眼界大开。颇有几分指点江山之意。能得七个荐也在情理之中

众人又是一阵同样的神情变化。

昌蒙正接着开始评论第三份试卷:“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