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张辽新传 >

第123部分

张辽新传-第123部分

小说: 张辽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解释了这个此的含义后,弄得当时在场的人个个表情异常,最后还是没憋住那一股难忍的笑意。为此,张辽还被荀彧追着埋怨了半天,直到他赌咒发誓绝不再提,荀彧才算罢休。但曹营的上层早已将这个绰号传了个遍,让荀彧也无可奈何。

杨彪的失误自然是因为他没有估计到自刘协懂事起所经历过的一切早已让刘协成为一个及其懂得隐忍的高手,而张辽却是从后世的历史资料和士人的分析中“识破”了刘协的伪装。

“太尉,朕明白照这个道理。朕不过是向太尉诉说一下心中的感受,出门后绝不会流露出一星半点的。”刘协也向杨彪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刘协的表示让杨彪很是高兴,在杨彪看来,如此聪慧的皇帝,在大汉四百年的历史上,也唯有数人而已,他感到只要能将长安的控制权真正的控制在手中,凭借皇帝的聪慧和他们这些人的辅佐,大汉朝一定会恢复原有的威严,而他杨彪也将因此成为名臣而留名青史。

“陛下,以老臣看来,光禄大夫贾诩是智谋之士,陛下若有疑问可直接询问于他。”杨彪说。

刘协听到“贾诩”二字,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他当然知道正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才使得原本就要解散军队、逃归乡里的李傕和郭汜起兵攻打长安的,最后导致了王允的死和吕布的出走,使得皇室夺权的计划功亏一篑。如今杨彪竟然说有事可问贾诩,刘协自然心中不快。

杨彪可是“老狐狸”了,又怎会看不出刘协此时的心理变化。只见他微微一笑,对刘协说道:“陛下可是为贾诩建言一事心中恼怒?”

对着这个尽心尽力为自己着想的老臣,刘协也没有隐瞒心中的想法。“正是。太尉,若非此人出谋划策,李傕、郭汜又怎会兵围长安?王司徒又怎会惨死?”刘协气愤的说。

还是了孩子啊!无论他如何聪慧。如何历经劫难。孩子毕竟是孩子!杨彪心里暗自想着。但他嘴里却说:“陛下,这贾诩当时所为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若非子师(王允)急于求成,意欲尽诛西凉军将,也不至于引来如此大祸。当日若是能先安西凉军之心,将其和董卓区别对待,而后在慢慢削其军权,如今陛下已可大权在握了。而这贾诩却在李、郭二人控制长安后屡次拒绝他们的封赏,就可知其并非和李、郭二人一路。如今我等急需找到其他的助力,这贾诩正是除我等和李、郭党羽外的最佳人选。”

刘协不愧是皇家子弟,对于这类勾心斗角的事情比谁都门清,杨彪一提他就明白了杨彪的话中之意。

“太尉之意,朕已知晓。对贾诩此人,朕必会重视。到时还请太尉予以配合。”刘协恳切的向杨彪说。

杨彪连忙向刘协施礼道:“陛下如此宽宏大量,当时我大汉之福。老臣唯有这一腔热血,以报陛下之情。”

“一切都依靠太尉啦!”

“…………”

杨彪在悄悄的离开皇宫后自然是召集他那一批大臣私下商议,对于示弱于李傕、郭汜,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见,但却在联络那家诸侯一事上分歧极大。

有人倾向于此时掌控河北三州的袁绍,理由是袁家名门大族、四世三公,又已经掌控三州之地,况且从袁绍控制的并州上郡出兵,轻骑兵不出一日就可以到达长安城下。

但反对者也理由充分,袁绍有欲改立刘虞登基为帝的行为,此乃大不敬之罪,又怎会尊敬皇家。不以叛逆之名问罪就已是宽容,又怎能让其领兵进入长安。到时恐再现董卓和李、郭之旧事。

又有人提议联络曹操,说曹操是前司徒王允看重之人,亦掌控三州之地,兵力虽逊于袁绍却也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更有之前主动进贡一事,当可引以为外援。

但这个提议也有人反对,他们认为曹操是阉宦之后,岂能与我等士人为伍。

接着有人提议益州刘璋和荆州刘表这样的皇室宗亲,但又被人以益州久不进贡皇室,现在又主动进攻荆州一事予以反对。

最后他们更是将西凉的马腾、韩遂,汝南的吕布,九江的袁术,甚至有人说要让正在江东对峙的孙策、刘备越过数位诸侯的地盘来长安。这类的无稽之谈更是直接被杨彪否决。

马腾、韩遂刚刚从长安兵败,哪有余力再来。吕布经过两次兵败,也无力对抗李傕和郭汜。袁术和孙策是敢于私藏传国玉玺的逆贼,怎会心甘情愿的的奉长安为主。那个刘备听说倒也是汉室远支宗亲,还是老友卢植的弟子,但却远在江东吴郡,四周俱是强大的诸侯,根本就无法带兵赶到长安。

看着自己面前这些争执不休的士人,杨彪不禁有些恼怒,正是这种只会清谈而不擅实事才让朝廷陷于党争而让天下大乱,如今汉室势微,他们却还只顾在这里争论。杨彪此时甚至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够了!”这时一个威严的声音打断了这些人的争执。杨彪循声看去,原来是朱俊正好赶来,听到这些官员在为了这种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事情争论,当时就双眉紧皱,怒目圆睁,一副寺庙里怒目金刚的表情。

朱俊虽然此时已无实权,但毕竟曾经担任过统兵大将,一旦发怒,那种气势可不是这种没见过血的“菜鸟”能够抵挡的,这些官员似乎还能感觉到有一丝室外的寒意。

“凡事当以自身强大方为正途。如今我等还未有任何兵力支持,尔等却在那里为联络诸侯争论不休。却不知若我等自身势弱,这些诸侯都会有成为第二个董卓的可能。哼!与其在这里争论,还不如出去为陛下拉拢长安的将领。”朱俊一旦开口说话,这些刚才还在争执的人都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

“公伟,来来来,过来坐吧。”杨彪看到朱俊一来就让这些家伙停止了争执,心里也很高兴。但他还是不能让这些人的信心太过于受到打击,所以开口招呼朱俊,也打破了朱俊刚才无意中造成的尴尬局面。

下面就是由杨彪和朱俊这两位老臣主持,对这些后辈们布置任务。他们想能在控制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再联络外地的诸侯,一面造成主弱客强的局面。这也是刚才朱俊指责那些后辈官员的问题。

在这些官员都走后,杨彪的家里只留下了钟繇和朱俊。杨彪看着这两人有些无奈的苦笑着说:“唉!如今还终于陛下的臣子若都是这样,我等重兴汉室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啊!”

朱俊对此也是无可奈何,他也没能力将这些官员的能力瞬时提高,唯有同样苦笑着说:“文先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事有不殆,亦是天意也!”

钟繇看着室内这两位朝廷的大佬,面色沉静,却不知在做什么打算。

这情况若是让张辽看见,必然是要藉此教育郭嘉,让他好好的领悟一下自己提出的利益论。

第三卷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先不提长安的官员们如何为他们心中的皇帝尽忠,曹操这里可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状态。

自从郑玄担任公学大祭酒,不但青、兖、徐三州之地的世家、官员纷纷将家中的适龄子弟送至兖州,就连河北、司隶、雍凉之地和江东也各有子弟远道而来,位的就是能向大师郑玄求学。只有益州路途艰难,又有汉中张鲁挡路,故未有一人前来。而荆州则因为又司马徽和庞德公这样的名士存在,那里的士子也对兖州的公学不屑一顾。

不过这些事情对新建的公学并没有什么妨碍,郑玄并不反对别人和自己竞争,曹操则更是希望公学的学子最好全是他治下的士子,这样才便于他的洗脑工作。

张辽还借着为怀孕的妻子祈福的名义,在鄄城开了一个“育婴堂”,目的就是收养被遗弃的婴儿。如今天下大乱,一些夫妻因为无力抚养婴儿,只能将孩子遗弃,即使兖州比别的地方太平,这弃婴也还是不少。这件事张辽也拉上了曹操,并以曹家为主,从而让曹操在兖州百姓中的名声更加响亮。

而张辽发起的五家联合作坊也正式在兴平二年的二月开始大量出产质优价廉的产品,雪白的“曹侯纸”(张辽命名)顿时吸引了士林的目光。雪白的颜色,柔滑的表面,良好的书写效果,都让那些被原来的纸张那低劣的质量搞得只能继续埋首那片片竹简的士子们兴奋不已,而原来那些家境不佳者更是对这种新纸那便宜的价格鼓掌叫好,这可比原来的竹、木制的简牍轻巧,又比价格昂贵的绢帛便宜,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糜家在兖州和徐州建起了数个大型作坊,每日更是加班加点也不过刚刚能够满足兖州、徐州和青州的需求,就连糜竺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买卖刚开始两个月就又要建新作坊了,这钱赚的让糜竺合不拢嘴。就连陈珪、陈登父子也是心中震惊,身为他们决定和曹家、糜家合作而感到庆幸,这不但给他们家带来了大量的金钱,也让陈家在士林中的名声大噪,原本不过是徐州知名的世家,现在更是名声传遍大汉十三州。

而随后的印刷的书籍更是让大汉士林震动,这次不但是因为文字载体的材料变得比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而且直接跳过了抄写书籍的阶段,让文字的载体从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卷轴变成了一本本装订好的轻便的纸质书本。就像张辽对糜竺说过的,一部《吕氏春秋》二十余万字,若是竹简的话最少要装满一大车,而如今用纸张印刷,一部《吕氏春秋》不过薄薄的几本书而已。

这第一批印刷的书籍,在曹操的直接干预下印刷的都是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至于其他的诸子百家,包括兵书在内的典籍则印刷了一部分,分给郑玄、曹操、荀彧、张辽等人将各自所需要的书收于各自的书房。

糜家则将书通过自家的渠道向其他各地铺货,糜竺因为担任了曹操的从事一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处理政务上而将家中的生意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二弟糜芳。

对于这个在历史上出卖了关羽的糜芳,张辽对他并没有什么恶感。这不但是因为张辽见惯了后世的人才跳槽,更是他本人对关羽这个被后人捧上神坛的“武圣人”没什么好感。现在因为张辽的出现,刘备被赶到了江东去和孙策为敌,再也没有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机会,虽然这原本就是罗贯中编造的。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张辽和关羽算是私交不错的朋友,而我们现在的这位张辽,他除了给关羽的身上留下了一条伤痕外就和关羽没什么关系了。

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中,著名的鹿门书院就在此处。这鹿门山位于襄阳城东南30里处。故老相传光武刘秀曾与近臣习郁在此梦见神鹿,命习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鹿门山与岘山隔汉江相望,山上树木林立,泉水清澈,幽邃寂静。

而此时,荆州士子以一登鹿门山为荣,原因无它,只为能一见隐居此山的荆州大儒——庞德公。若是能得庞德公赏识而拜入其所创的鹿门书院,更被荆州士子引为三生之幸。但可惜的是,庞德公此人择徒极严,非天资聪颖、勤学善思、品性良纯者,纵使出身再如何显赫,也休想入得鹿门书院。但饶是如此,四方士子仍然趋之若骛,鹿门山下文人儒士来往络绎不绝。

这时的鹿门书院中,学子们正在自行修业,而在后院的一个草亭中,摆着一席一案。两名素衣儒士隔桌案相对,盘席而坐。一人五旬开外,相貌肃然古朴,须发微白,有鸿儒之风,另一人则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