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127部分

食王传-第127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还能跑?肯定是皇上微服出来了。因此吓得连忙喊万岁,这才有了前面升平坊里一干吃得正尽兴的贺客们听到的一声喧哗。

一众贺客还在面面相觑,有那么一两个胆小的又想歪了的,差点就钻桌底下去了。程知节他们以及王况等人都是在林家的正厅中,当然不知道外面来人了,只有王况听到那声喧哗后是心头一跳:不会吧?我这真的是主角运开始旺起来了?这个桥段简直就是无数穿越男心中最熟悉不过的了,办家宴,然后突然皇帝来了,然后是给一众官员造成大震撼?然后就是自己从此声名大振?然后就是飞黄腾达?贼老天,不带这么玩人的吧?我还想安安静静的先过个几年再说呢。

不怪王况第一个就想到是李老二来了,实在是第一,这个桥段熟悉不用说,第二,贞观开始以来,长安并没出过什么大变故,要出也是要过很多年以后的承乾太子之乱,具体什么时候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是现在,也不会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李老二还年轻着呢。所以这么一分析,八成就是李老二白天没玩够,想着晚上继续玩一次没跑。想着不由可怜起李老二来,瞧着坐在皇位上风光无限,可要想做个明君,就要处处受制于臣子们,这也要顾忌,那也要小心,偶尔玩一把心跳吧,还不能尽兴。

此时天早已经黑了下来,升平坊难得碰到一次大喜庆的日子,早在天没擦黑时见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派了人将附近店铺里的灯笼烛火抢购了一空,天才刚开始黑,就有几户人家迫不及待的将灯笼打了出来,这些都是精明的,知道先打出灯笼的就肯定是引人注目的,如此一来不就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坐到自家院里的席面上了么?他们这一打,旁边的也不是省油的灯,一瞧,怎么官员全跑他家去了?哦,原来是打了灯笼,那赶紧的,咱也打上,还要多打几盏,就这么地,到天还没全黑的时候,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个升平坊已经是火光冲天,比起白天来也毫不逊色。搞得几先后几队巡街的还以为走水了,见到坊兵们却是在那有说有笑的吃着东西,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升平坊大宴,国公相公都来了,坊兵们吃的就是林府给他们送来的卤水和点心,还有一壶酒,本来坊兵在岗上是不敢吃酒的,恰恰是推辞的时候,李尚书和掌管着御史台却又是任秘书监的魏相公前后赶到,见状就说了一句:“大喜之日,一壶酒可饮,但须得尽忠尽职。”他们这才放心大胆的就着一壶轮流喝的酒吃了起来,巡街的兵将是个个眼红红的,但没办法,他们的职责就是不停在各大街道间巡游,不同与守坊的坊兵,不能停歇。

结果是第二天,许多巡街的兵士纷纷请调要去待遇差了他们一丝的坊兵营,他们都打听清楚了,不管是谁,只要站在升平坊值守,宵禁前一刻,林家都会送些吃食来给坊兵们,那可是如今声名大起的建林酒家的主家林家送出的吃食啊,谁个不垂涎欲滴?最后还是他们的上司和李业嗣有点私交,央了李业嗣出面和林家交涉,许了以后建林酒楼会一直营业到宵禁前才打烊,最后一个时辰专门针对巡街兵士开放,巡街的都可在宵禁前去建林酒楼取点吃食,建林酒楼请客。前提是以后如是从建林酒楼出来的醉客,巡街的兵士得帮着送回家去。这是个双赢的法子,巡街兵丁也不用去触犯律法,送个醉客而已,顺路巡逻到了也就送到了,举手之劳,丢马背上一驮就是,又不费自家力气;那些醉客呢,哦,吃醉了还有兵丁送回家,嗯,也是安全,以后还是来建林酒楼吃酒。如是一来,后来的长安就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规矩,但凡是酒楼食肆,只要巡街兵丁上门,都奉送一些吃食,而若是有醉客或是闹事的,往巡街队一丢就了事。巡街兵和坊兵一下就从最被人瞧不起的兵营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自然,当这些兵丁及他们上官最后听说这是宣德郎出的点子,自此后对林家和建林酒楼那是看顾上也多了一分力气,这是后话了。

呃,扯远了,回转到升平坊这来,众官见灯火通明中,从坊街口缓缓而来的人,前面一个步履坚稳,不是当今皇上又是谁?侧后面一个略显谦恭的不是长孙相公又是谁?再后面的就是几个护卫和宦官,全都是便装打扮。

这下真真是雷倒众人了,一个小小宣德郎家的贺宴,值当得皇上亲来么?就是随便使了个小黄门来,那已经是极大的恩德。

升平坊内的街坊邻居大多是没见过皇上的,但也是有例外,每年的春耕日和秋狩日,皇上都要经由朱雀大街御驾前往皇庄祷天告地,有少雨的年头,皇上也会经朱雀大街出了明德门后,沿灞河一路向北去到渭水边祈雨,因此有曾经夹道迎送皇上的就认了出来,惊得那一下张大了的嘴巴竟然合不上了,稍微好些的震惊过后就赶快的提醒身边的邻里,那是当今皇上,等下莫要失了礼数。

相比于那些品级较高的官员来,品级低的却是实在不堪,有的筷子上还夹着菜,就这么定在了那里,尤如被仙家施了定身法般;有的是嘴里正叼着一根鸡腿,油淋淋的汤汁顺着嘴角往下一直流到了脖颈里也不知;有的是正要伸出筷子的,那筷子叭哒一声就掉了,可手还是那么伸着;有的正举着酒瓯往嘴里灌的把酒瓯都举到鼻子了也不知道,就那么机械的灌了进去……

见众官如此丑态百出,李世民身后的长孙无忌脸一冷就要喝叱,李世民仿佛知道他的想法一样,及时的伸出手背在后面摆了摆,长孙无忌这才没喊出来。

长孙无忌被李世民叫了出来,心里是极度的郁闷的,某今天可算是站在了王二郎身边,为你说尽了好话,还特地帮你王二郎把陛下今后可能对你的动作给将死了,日后你王二郎只要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再和某作对,那基本上是坦途万里了,而且,某回家后还彻底的将那不成器的小辈赶出了长孙家,某图的什么?还不是图的你有才,日后若是乾承太子继位,好帮新帝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可捧人没带这么捧的罢?某家连程知节和尉迟老黑的面子都不卖,只各派了个管事前去道贺,这倒好,被陛下拉到升平坊来了,这样一来被百官看了,还不知道怎么琢磨某心胸狭窄呢?但是皇帝有命,他又是不能不来,所以说,今天算是长孙无忌最为郁闷的一天了,一大早被仨老头堵在紫宸殿外,接着是被皇帝暗中敲打,然后是仨老头的子弟都得了赏被仨老头挑衅,现在呢,又要被人看做是自己不愿意来被皇帝拉来的,能不郁闷么?

见到百官看到自己的来到后的丑态百出,李世民心里是越发的舒坦:叫你们在朕面前装君子;叫你们在朕面前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合礼制。这回看看,哈哈,个个丑态百出了罢?爽快啊,实在是爽快,自登基来,多少年没这么舒畅过了?

因此,他很是享受这个过程,而且心知肚明,这样放纵的机会估计以后很难再有,还是抓紧享受享受罢,过得今晚,以后又要开始高处不胜寒的生活了。知道长孙无忌肯定会出言喝叱,这才及时的制止了长孙无忌的动作。嗯,是不是可以考虑过段时间就来玩上这么一出呢?如果间隔时间长而且控制好火侯的话,只要说朕需要发泄发泄胸中的火气,想来魏老儿不会太多为难朕罢?

这会儿早有几个机灵的国公府家人飞奔进去禀报了,程知节他们这才知道原来是陛下来了,连忙放下酒瓯碗筷,迎了出来。程知节还是那种毛糙的样子,迎上去哈哈大笑:“陛下怎地也来了?俺老臣就说么,陛下该多出来走动走动,常年闷在宫里可不大好。”王况听了瘪了瘪嘴,程老魔王你也太会装了,幸好后世的人早就将你研究个透,知道你这家伙会装,成天的装个大老粗,否则我也要被你骗了。

李世民被迎到了林家正厅,在上首坐下,这个时候自然就轮不到林家人来伺候了,好在小六子和徐国绪都还在,不等吩咐就飞快的给李世民上了新碗筷,然后立在一旁听候吩咐。王况使了一个眼色给黄大,黄大会意,跑到了后堂,叫上林翰,将林老太爷给搀扶了出来,这可是难得的机会,让林老太爷见见李老二,虽然没有什么实物的好处,但暗中的好处那是跑不掉的,这可是与皇上同过席的林老太爷,谁见了那也要敬三分不是?

见黄大将林老太爷搀了出来,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嘴角一翘,看了王况一眼,王况心中的小九九早已被他看透,不过他今天高兴,就赏林家人一个脸又如何呢?王况见李世民看向自己,知道自己的小算盘被看穿了,也就冲李世民嘿嘿一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这嘿嘿一笑,李世民来了兴趣,这个王二郎,怎么从第一次见他,就从没见他畏惧过朕的?难道真如李家小子所说,他有个高僧大德的师傅?(说到这里要解释下,有书友说李家尊李耳为祖,李唐不应该是佛法大兴的时代。但是,李家起兵时,却是得了僧人的相助,因此,作为回报,佛门从此才真正的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兴旺起来,灰雀认为,也正是李家尊李耳为祖,同时又给佛门大开方便之门,所以,佛道二教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才开始渐渐的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形成后世与境外有很大差异的佛门来。)

这一联想,就对王况得的田黄来了兴趣,因为李业嗣回报说的是王况因为蒲熙亮送的黄玉与救过他命的大德(什么救命大德,那分明就是你王二郎的师傅,朕不傻,不过你师傅不愿意为人所知,朕也就不想拆穿你罢了)身上佩戴的差不多,想着看看能不能从那黄玉上猜测出那个所谓大德的来历。就开口说道:“王二郎,你那黄玉呢?拿来朕瞧瞧,到底有多稀罕,能让你如此爽快的答应蒲熙亮?朕可是听说,蒲熙亮原来还有些小动作的哦。”这话一出来,两个人登时就变了脸色。

一个是蒲熙亮,他因为送了田黄给王况的缘故,王况就特地将他安排在林家前院里坐席,加上他又常出没于各大豪门间,那些个高官要打个什么家什之类的还是要有求于他,所以也就对王况的安排视而不见,不去楸住品级不同而不放,这会他正侯在厅门呢,一听陛下竟然知道了自己先前的小动作,冷汗就下来了,坏了坏了,这可如何是好么?

另一个当然就是王况,他一听李老二要看田黄,心就哇凉哇凉的,老天爷玩人也太狠了些吧?才丢给我一个超级大馅饼,眼看着这馅饼就要落我头上了,我伸手就能够着了,你却又突然的将馅饼使了个乾坤大挪移,挪到李老二头上去了?我的垫桌腿的田黄啊,我的富可敌国的泡沫啊,没了,这下全没了。王况心知肚明得很,这田黄落到不懂书画篆刻的人手中的话,那就是块还不错的好看石头而已,但要是落到了李老二手上,以李老二对书画的痴迷程度,连王羲之后人手中保管着的《兰亭序》都敢不顾皇帝之尊用骗的不光彩手段占为己有的性子,能认不出田黄的好来?以李老二的皇帝之尊,一个号令,恐怕全天下都会去找田黄,到时候,还能有自己的份?别说寿山村的那块地了,就连自己手中这块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这心那个痛啊,这个纠结啊,王况一下就恍惚了起来,想想看,几十几百几千亿眼看到手的财富,就这么没了,谁受得了?

李老二哪里知道王况这会心中那飞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