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129部分

食王传-第129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盒里有皇帝赏的玉佩,王况要看一眼是理所当然,正大光明的。他打开锦盒,拿出玉佩,这是一块品相极好的羊脂白玉雕的麒麟佩,看那水头,绝对是属于水坑玻璃种的羊脂白玉,这块玉佩其本身的价值就已经很高了,更不用说上面雕着了麒麟,又是皇帝赏的,可以说,有了这块玉佩挂在身上,以后王况基本可以见官不拜了,管你官多大,我玉佩挂身上,就和你平起平坐了,嗯,虽然权力还是原来那个权力,但地位可就高了许多。

王况嘴里赞叹着玉佩的精美,不住的说着谢陛下厚赏的话,眼睛却是瞄向了那块田黄冻,不瞄不要紧,一瞄就吓了他一跳。为什么?锦盒里的那块不是他原来看到的那块田黄冻,确确实实如李世民所所,就是块极其普通的黄玉而已,可以肯定,这一块绝对不是原来的那块,虽然形状大小类似,但是细看下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原来那块表面光滑,而现在这块的表面有点褶皱纹,还有一块糖皮。

被掉包了,王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被李老二掉包了。王况绝对不会怀疑,李老二肯定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兰亭序》就是这么被他搞到手的。可是,要掉包那也要有时间啊,堂中众目睽睽之下,大家亲眼见到的,李老二是慢慢的从锦盒里拿黄玉来看的,他手还没离开盒子,几个大佬就都凑过去看了,这些大佬们或许在朝堂上对李世民是毕恭毕敬的,但下了朝就差了些许,加上这又是个普通的宴会,没人讲究那么多规矩。李老二一直都是一手托着锦盒,一手拿着黄玉的,除非这个李老二是鬼手王穿越过来了,否则他绝对不会有那么快的速度。

李老二的嫌疑基本可以排除了,那么剩下的是谁?王况笑了,哇哈哈,自己无意中捡了个宝啊。

将玉佩当着李老二的面毕恭毕敬的栓在自己束带上,然后盖好锦盒,将那块黄玉又递给了黄大保管,冲黄大微微笑了一下,背着众人,暗中挑了下大拇指。黄大见了也是微微一笑,并不吭声,接过锦盒复又揣到怀里。

原来黄大见王况在得到田黄冻后欣喜若狂的神情,就知道,虽然这块黄玉自己不知道来处,但也是个极为精贵的东西,以他在珠宝行从学徒干起干了那么多年的眼光,也能瞧出这块“黄玉”的不凡来,但不凡在哪里,他并不关心,只知道小东家肯定把这块东西看得极为重要,要不然也不会让自己保管以免被小魔王他们搜出来。因此,他在拿到田黄的第一时间,就跑去找林家的管家,支了一笔钱去寻了块形状颜色几乎一模一样的普通黄玉替代田黄放进了锦盒里,而那块田黄,则被他装在一个锦囊中,贴身挂在身上,不怕被人发现。这就是他经常走南闯北的经验带来的好处了,知道东西藏着不示与人并不是真正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个赝品替代,让看过的人彻底死心。可以说,黄大想的这个办法比起王况想的将田黄敲个稀巴烂的臭点子好上百倍,敲个稀巴烂别人还有可能怀疑你心中有鬼,换个普通黄玉,那就是谁也不会想到其中的奥秘了。

没想到他这个防备万一的办法今天竟然派上了用场,黄大也很是欣喜,总算保住了小东家视若珍宝的东西,经今天这么一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个“黄玉”了。

见王况当自己面栓好玉佩,李世民也乐了,这个王二郎,不矫情。转头见众人除了几个大佬外,都还站着呢,就开口道:“某今日微服前来,就是来作客的,这里没什么君臣之分,诸位且随意。”这会他不称“朕”了,知道自己如果不放下身段,还摆着君王的架子,怕是这厅里没几个人能吃好的。干脆,既然放纵,那就继续罢。

见皇上以一平常人自居,厅里厅外的众人也就各子落座放宽心的吃了起来,不用担心什么丑态百出了,陛下这句话就是摆明了告诉他们,吃,尽管放宽心了吃,今天没那么多规矩。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家还是皇上,大家还是拘谨了许多,再没有之前那样热闹的样子,有些本来想进厅来敬酒的都不敢来了,只有林府外面还是继续热闹着,而那些坐在其他邻居院里的官员并不知道皇上驾到,正在林家厅上坐着呢,继续的胡吃海喝着,直到李世民走后,才知道原来刚才皇上来过了,那个悔啊,错过了一次在陛下面前露个面的机会啊。

坐了一会,吃了些菜肴,敬了在座的一瓯酒后,李世民见大家还是有点拘束,兴趣一下就消减了许多,再没什么心思玩什么震撼了,就起身,对几个大佬道:“看来有朕在,诸位爱卿是没法尽兴了,也罢,天色已晚,朕也该回去了,否则皇后可要埋怨。”

众人一听,啊?陛下不高兴了?这可如何是好?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陛下高兴不高兴那都是一句话的事,自己没本事让陛下高兴,那就闭嘴罢,再说了,没见几个大佬也没吭声么?只好个个连称惶恐。

不过李世民还是卖了个面子给王况,临走前,给林老太爷敬了一杯,道:“林翁养得好儿子,招的好细郎啊,朕很是羡慕呢。”这一句话可把个林老太爷激动的老泪,养的好儿子,那就是说,不光是孙子入了皇上的眼,连儿子也入眼了?

早有林家人得了王况吩咐,端了个食盒过来,王况接过,递给跟在李世民后面的几个小宦官:“陛下,这是臣为陛下和皇后娘娘准备的些小食,权当消夜了。”宦官伸手就要接过,一旁的秦琼突然道一声:“慢!”王况一惊,秦老头这是干什么?我不过送些吃的给李老二而已,你激动个什么?

“臣请为陛下先尝个咸淡。”秦琼说完,也不等李世民说话,就接过了食盒,让人取了双干净筷子来,从食盒里的吃食中,每碟夹了些到自己碗中,又盖好食盒递给宦官,将夹出的菜肴全吃了下去,这才开口道:“不错,不错,咸淡合适,王二郎手艺不错啊。陛下,这盒吃食当是王二郎亲手所做。”这些吃食他都尝了出来,全是王况亲手做的准备自己吃的,一般来说,王况只有自己的消夜才会亲自去做,而一日三餐就几乎很少动手了,秦琼时不时的总能吃到被程处默偷偷摸了送去的王况的消夜,所以一口就尝了出来。

李世民心中感激,他感激的是秦琼到现在还是这么的为自己安危着想,即便是面对王况这个秦怀玉的兄弟也是毫不讲情面,白天还在为王况找说法,这一到晚上,就为朕的安危着想了。其实他哪里知道,秦琼绝对不会怀疑到王况有什么不轨之心的,他着么做,一半是为了李世民的安全着想,另一半则是为了王况,自己当着大伙的面将食盒里的东西都尝了个遍,然后食盒就交给了宦官,那么,假使退一万步,真出了什么事,也就和王况没什么瓜葛了,大家都看到了的,食盒里的东西之前还是好好的,真要出事,只能从接过食盒的那个宦官开始查起。

见秦老头的动作后,王况总算明白了秦老头的用意,心中也是冷汗涟涟,自己还是太嫩了,这真要是万一有人下毒,如果没有秦老头的这一出,自己绝对出不了干系,而且还是头号嫌疑犯没跑,至少不问青红皂白,流徙万里是没的跑了,如果真出事情还查不出来,那就是抄家灭门的后果,好险啊好险,以后一定要千万小心。不行,得赶快想个办法,把以后自己卖的东西都搞个独家封印,买的时候当面验封,出门后概不负责,否则,要是有人想搞自己,随便买点什么东西下点药,那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第一五八章 动用要求

李世民走后,整个升平坊的热闹声又渐渐大了起来,只有蒲熙亮一个人一直在纳闷,怎么陛下见了那黄玉却是说那只是块极为普通的黄玉呢?不能啊,咱可是把玩多时的了,那手感应该错不了,莫非真的是某看错了?总不能那么多大佬的眼光都有问题吧?有心打听,可他品级实在太低,不好意思开这个口,要真的是自己看错了,没的平白落个笑柄,被人耻笑没个眼光,将普通的黄玉看得如此之重,莫非是穷怕了?还是舍不得?因此只能暗中决定日后再差人去关外多方打听,兴许还能再找到一块呢?

蒲熙亮的愿望注定是要落空了的,关外哪里有田黄?退一万步,即便是有,以后世举国上下都疯狂的找石头的情况下都没再能发现其他地方有田黄,他只派那么三五人就能找到?而且关外地方大了去呢,可以说从秦皇将七国连起来的长城之外都可以算关外,从西到东,万里,光闷头走路都要走死个人。//

整个晚上,王况就都跟了老魔王他们几个屁股后头一桌一桌的敬,老魔头既然摆明了立场要挺王况,自然总是要将他一一介绍给自己关系好的或者是自己的老部下,让他们以后看顾着点王况,而且,那些个品级高的大佬,现在可没把王况反在眼中,就说那据说是写得一手好字的诸老头吧,到现在连个正眼也没给王况,要不是老魔头领着,估计王况自己去敬酒的时候也只会用嘴巴碰一下酒瓯而已。

百来桌的酒席,有老魔王和老黑碳他们带着,几乎没人敢过于为难王况,都是由着王况浅尝辄止,否则王况怕是酒还没敬一半就要趴下了。可就这样,而且那酒也是被王况兑了水的酒,王况喝到最后一桌的时候,已经是晕乎乎不知道天南地北了。

王况捱到好不容易每桌都上了最后一道菜,一钵整菌汤,囫囵整棵的菌寓意着伞的意思,上了这道菜,那就是告诉你,后面没菜了,送各位宾客们一把伞好回家去不被雨淋了。于是,宾客们还没吃够呢,虽然是个个吃得肚子溜圆,都冒到喉头上来了,就说那板鸭吧,一桌上两只也不够抢的,更别说什么剁椒鱼头,红烧牛肉等等了,甚至他们对那个看似是用清汤煮的菠菜都没放过,全一扫而光,边吃还边寻思,这菠菜竟然这么简单一煮味道也如此的好,赶明回去让自家厨子也这么做,却不知道,那可是用高汤浸的。也不知道金陵姜家是不是从孙铭前或孙二那得到王况的落脚消息,竟然托了一个商队又给林家捎了整整的一车来,而且时间赶得实在是巧,竟然是在宾客开始来的时候也同时送到,那些早来的宾客见到整整的一车板鸭,瞧着就不是长安之物,心中惊奇,怎么这林家竟似事先就知道今日要大宴宾客一样?竟然提早采买好了?莫非是这王二郎早就得了笔下的暗许不成?

舍不得走归舍不得走,但既然主人的逐客令既然已经下来了,总归是要走,于是便嘻嘻哈哈的各舀了一棵菌到自己碗里,吃完了,也不用告辞,直接走人了,就是想告辞那也得主人家有空啊?没瞧见林家几个和宣德郎都已经喝得昏天暗地的了?再说了,那么多人,也要人家招呼得过来啊。

等走到坊街口的时候,有些还清醒着的宾客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守着整个升平坊的坊兵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增加了许多,而且街口还有两队巡街兵就在附近来回的交叉巡逻着,沿着朱雀大街,每隔十几丈,还多了个提着灯笼的兵士在那站着,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皇上吩咐的,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没法在长安城内调动一兵一卒,所有的坊兵数量和巡街兵的数量以及什么时辰巡街兵该走到哪,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李世民也怕怕啊,真要闹出什么事来,还真能把大臣们一锅端了。

第二天,整个长安都在流传着有关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