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160部分

食王传-第160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的正是跟着王况回建安的羽林军百人队的前哨。经过一个多近两个月的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建安,除了在房山绕道花了些时间外,一路上基本都很顺利,乘船顺水而下,速度比起当初去长安逆流而上快了是一倍不止,真的有日行千里的感觉。

本来在进入建州地界的时候,李管事就提议说是派人提前赶回建安告知一声,王况不允,说是要给大家来个惊喜,直到到了唐兴,在岑余子的暗示下,才发现问题,如果不把自己回来的消息提前告知的话,那谁去收拾屋子给众人住?大老爷们还好办,大不了就是不顾形象的一躺就是,可小娘子怎么办?说不定林明还以为他们没那么早回来,没收拾好呢,所以,最后王况还是不得不放弃了给大家一个惊喜的想法,让一队兵士赶去报信。他可是没考虑到自己这么多人,浩浩荡荡的开过去会给人困扰,毕竟他可从来没有带过这么多人。

本来要是王况早点派人前来,这些人也不会拼了命的策马狂奔,自然也就闹不出这么大动静,十来匹马狂奔,那动静可是够大的了,自隐太子事败后,建安城里已经好些年没有这么大动静,来往客商行人即便是带了马多的,那也是缓步而行,哪有这么不要命的赶的?可不这么赶的话,时间上就来不及,唐兴到建安也不过两百来里路,除了樟元山难爬些外,其他路都不难走,也只需要四五个时辰就到了,就是这队人这么狂奔,也只最多能争取到两个时辰的时间。因此由不得他们不狂奔一气。好在毕竟是羽林军,知道这狂奔怕是会引来不必要的猜疑,因此在能望见城门的时候,他们就把旗打了出来,免得被守城的误会。

得知王况一行人傍晚时便能回转,一时间富来客栈上下是喜气洋洋,人人走路都轻盈了不少,而王凌也得了假,被黄良给放回家去了,林明府中上下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到得午后,整个建安城都知道小东家回来了,正在路上,再有两个时辰左右就能回,顿时全城几乎都行动了起来,有自发去扫街道的,有端了水在扫完的街面上洒水的,有些人甚至连城门外都扫了,临街的店铺,也都派了伙计将木墙给擦洗了一遍,天还没黑,整个建安是焕然一新,搞得那些个新调来的官员也是咋舌:怕是天使来了也没这个待遇吧?恐怕就是陛下亲来,也不过如此,只不过陛下来了,还得多个洒黄土的程序。这个王二郎,竟然是如此得深得建安民众的心,不过想想他们来的时候,却是怎么也不相信这便是建安,整个建安的繁荣程度,已经和关中的不少中县不相上下,除了说因为地处偏远,人口不够,缴纳的赋税没法比之外,其他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关中,至少,目前的建安,基本上已经看不到特别穷困的人家,即便是那些住在城外河边的住户,如今的草庐基本上都是修过的,而且,他们还经常见到这些住户们,一个月也能吃上一两次豚肉了,这在以往,那可是一年也只有过年时节才肯吃的。

而更让这帮人吃惊的是,据说,王二郎竟然提议说是要藏富于民,等百姓富足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来,那么税赋也就自然上去了,这岂不是正合了陛下当初登基时发的宏愿么?

事实上,他们在建安呆得越久就越发现神奇的地方,比如说那个建安小食公会,收取各地开了建安小食的年费,据说收得的不少,这些钱除了有一部分做为捐税缴纳到国库外,其余的都用在了架桥修路,帮助孤寡,开办学堂等等事务上去,按说,这样的收费在其他地方肯定是要受到抵制的,但怪就怪在建安人人都想挤破了头去交这个费用,而且这费用收得竟然比税还高,但人家打的是民间的旗号,又没说是官府额外增税,朝廷也是没法拿这个做文章的。

在建安呆了这么几个月后,原本是抱着应付家族中的差使心态的,也大多渐渐的心思活开了,若按如此下去,怕是这建州还不发达起来?这不是么?据说朝中已经定下来了,明年起,建安就从下县升为中县了,建安县令和各级官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几乎是人人连升三极,这升官速度,啧啧。这可是人家硬靠了过硬的政绩上去的,旁人只有羡慕的份,只有干瞪眼的份。现在想想,他们开始佩服起家族中的决定了,说不定,过个几年,可就轮到自己坐着升官了。

自然了,宣德郎回来了,作为父母官,林明那是要出迎一下的,这可是建安的骄傲,所以,建安县的官吏们,今天破例的早早就收了工,回家休整一番,准备到城门外去迎接宣德郎,就是他们想不早收工,那也得要有事做才行,几乎全城的人都为了迎接小东家回来而忙碌着,谁有闲工夫来找他们?

也不知道是谁家挑的头,在自家门上挂了个红灯笼,天还没黑,就点上了蜡烛,不多久,从城门口开始,一直到王家和富来客栈的一路上,临街的店铺住家个个都挂起了红灯笼,要是有不知道的,还以为一下有那么多家办喜事。

天色刚擦黑,建安城外沿着官道两边,就站了一长溜的人群,一直延绵到一里开外,几乎站在路边的,都换上了过年时候才舍得穿的新衣服,穿不起新衣服的,也特地的将最好的衣服给穿了出来,还有几个老头老太太,手里拿着棕毛,说是等小东家来了,要帮他把身上的尘土刷一刷,干干净净的进城去。

没等多久,就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队伍蜿蜒而来,打头的是两队骑着高头大马的羽林军士,中间是二十好几辆的马车,再后面又是羽林军押后。

王况的车队里的马车数量可以说是一路上不断的在增加着,先是到了池州后,杏花村送来了两车的酒,接着是到了义安,出船仓透气的王况被渔民们认了出来,于是又多了一车鱼干啊什么的,一路上王况他们吃的都是鲜活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时间没处解决,就带着了,然后是金陵姜家,唐兴慎家等等,到了最后,王况的车队就从十几辆马车扩大成了二十多辆的规模,也幸好到了金陵后,姜家调拨了十辆马车过来给王况用,正好这些马车又可以从建安运辣椒酱啊友粉啊什么的回去,否则王况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车队还没走近,带了火把灯笼的就把火把灯笼全都点上了,也不管这时候天才擦黑,路上还是可以看得分明的。等到车队行近了,有那早早的跑了大老远去迎的林家家人认出了队伍里骑着五花马的李管事来,一声欢呼:“是小东家回来了,真的是小东家回来了。”这话声一个接一个的就传递了下去,听到的都开始欢呼起来,听到马车外的欢呼声,王况牵了王冼的手迈出马车,站在车厢前的踏板上,见那么多人来迎接,心下也是感动,这就是百姓啊,你为他做一点点好事,他们便能时时刻刻的牢记着你的好来,自己若真能在这大唐混出个模样来,造福一方,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第一八三章小东家回来了

第一八三章小东家回来了,到网址

 第一八四章石球

第一八四章石球

城门口,孙铭前,孙嘉翰,王凌,林明等人都来了,还有孙二和李大胆几个,要不是孙铭前拦着,估计整个富来客栈的老人们全都要放下手中的活计赶来,本地人要看小东家的风采,自然是不会在这个点跑富来客栈吃东西的,但客栈里可还有不少外地来的客商啊,总得要有人伺候罢?因此,孙二挑挑拣拣的留了一半的人在客栈里,其余的都被他带了出来。/孙掌柜现在已经是升任总掌柜了,掌管富来客栈的几家分号,建安的掌柜自然就落在了孙二的头上,只不过孙二在算帐上不大精通,就又单设了个帐房,由孙掌柜孙金来的孙子负责算帐,而李大胆呢,则接替了孙二的位置,除了负责他的客部外,富来客栈的一应对外事物都由他负责。食部则由孙水根接替,这也是个客栈老人了,当初王况在富来客栈里接受考验的时候,就是他帮着打的下手,只是前面没做成什么大事,人也没孙二机灵,所以一直都只做他的伙计,现在孙二李大胆他们都上来了,自然也就轮到了他,本来这食部的孙铭前是想说让高三来接,一是高三是王况接进客栈的,二是高三也机灵,但高三说,自己今后一定是要跟着小东家的,即便是帮小东家喂马也是愿意的,就由比较老实点的孙水根接替了。

林明代表着建安父老敬了王况三瓯酒,算做洗尘,现在建安升格中县的诏书还没下来,他的品级还是比王况低的,得等到明年了,他才能从现在的从七品下升为从七品上,等到考课的时候,如果建安还能维持在中县,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也才能升到正七品下,还是比王况低一级;只有等到第二次考课的时候,如果建安还是中县,那么就再升一级到正七品上。总的来说就是,即便你将治地升格了,那也不是一下就升上去,只会给你升到符合你官职的最低一级,中间还有考察期,考察期合格了,那才真正算是升级,这就是为了避免有些人为了升级做出那投机取巧的事,比如说横征暴敛了等等,虽然最后还是会被朝廷查处,但百姓的损失可就没法弥补了,设立了这么几道坎,那些靠投机取巧而升格的肯定坚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因此也就不会有什么人动这门子心思。而一般能将治地升格的地方官,朝廷也一般不会轻易的动迁,一来是要让他将治地巩固下,二来也是杜绝那些升官就换个好地方的投机取巧之事。

如果说以前一县之令给王况敬酒的话,倒是有点失面子,现在么,给上官敬酒,加上王况又算是建安的骄傲了,而且还算是自己的妹夫,所以就成了理所当然。

趁着王况喝酒的空,那几个持了棕毛的老人挤了上来,用棕毛束一下一下的拂着王况的后背,这有个说法,棕通宗,用棕毛束拂后背,那就是借了自家宗族的气,帮远行归来的人洗去一路上有可能沾到的晦气,也是有让自己族人沾沾贵人喜气的意思。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若是自己祖宗强,那就让自己祖宗帮人赶去晦气;若是自己祖宗弱,那就沾沾被拂之人的贵气。都是讨个吉利。

小娘子和王况还没完婚,自然是不便抛头露面的,依旧是窝在马车里,王况则和王凌一道牵了王冼弃车步行,一路上不断的有人招呼着,王况则一路上不断的挥手,建安城小,从城门到王家,不过两三百丈的路,竟然也走了半个时辰。小娘子自然是跟了林明走了,不过王凌偷着空告诉王况,说是自家屋里的,已经在家里给小娘子收拾好了一间屋子,小娘子随时可以搬过来小住,王况又告诉了疲q小丫环,小丫环则也一脸喜欢,跑回马车上去跟小娘子嘀咕去了。

回到家门口,却见黄良和正领了几个官员已经在侯着了,李业嗣也在其中。见着王况,黄良是一手捋须,笑眯眯的看着王况,原来黄良身为一州刺史,位置比较高,不好太过越矩跑到城门外去接王况,不然那帮子豪门大阀的讨伐声就得把他的耳朵给磨出老茧来,所以就跑到王况家门口来了。黄良身后站着的几个官员,王况大部分都认得,其余几个则不认得,都是新面孔,认得的其中两个,分别是老程家的程处亮和尉迟家的尉迟保玮(汗个,没找到尉迟敬德的另两个儿子叫什么名字,就给起了个和琳一样从王部的字),这俩家伙难怪最近都不像个跟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