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234部分

食王传-第234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王况在这事情上那么好说话,于广兆也就在建安的考课上没有刁难林明,事实上是他想刁难也找不到由头,今年建安县的税收比之于去年又要高出几成,而且,还有一个多月才到年关呢,年关一到,等到各地建安小食的税费收了上来,恐怕又是翻一番的大好局面。这可是个硬指标,库里的钱银和粮仓内堆积如山的粮食也是实打实的在那的,就等着年终盘完帐,发运往长安了。

不光是税收,治安和民心以及水利等等都是考课的内容,但是怎么挑?建安这个县这一年的诉状只那么可怜的几份而已,还都是些什么东家的牛走失了,西家的地里作物被邻家的豚给吃了这样jimáo蒜皮的小事。

农田水利?那也没得挑,别说是建溪两边高高的堤坝全是用了大条青石砌的,就连那些引到田里去的大大小小的干渠也是用大条青石砌的,只有那些引到田里的小沟小渠才是直接开挖了就用。

道路桥梁?打从须江起,这一路上的道路竟然不比长安城外的官道差,而且还是十里一亭的,亭里还有乡民们放在那让人免费喝的茶水,听过往的行商们说,那茶水是有人一天补充两次,一天一换的。

民心?那更不用提,诉状少就能说明问题,这年头,诉状就是另一种路引,你当地不接?那苦主就可以凭了诉状去州里告,再不接?那就再越上一级去,而只要一有越级上告的事情发生,那对不起了,上官对你的考核就要打个折扣了,这年代可没什么跨省的说法,也没什么驻京办派人去堵的事,所以,但凡是有人递了诉状,当地也是非接不可的,还要备案,自己的级别处理不了了,才会上报到上一级去。

如果诉状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总是没得假了,街上走的的人穿的不比长安差,孩童也是嘴里吃的,手里拿的,兜里装的都是零嘴儿,比之长安的孩童,快活多了去了。

有一件事让于广兆很是上心,他听说唐兴今年有一户人家稻米亩产突然比去年多了近一倍,一倍,这什么概念,若真的如此,那么,全天下恐怕再也不会挨饿吧?可等到他要细细打听了,建安民众一听他口音,马上就住口不说了,一问三不知的。这让他很是有点小郁闷,心想着,莫非是宣德郎又搞出个什么新huā样来?可那是在唐兴,不是建安,宣德郎不会吃饱了撑着跑去那么远搞事吧?

这可是个大问题,现今粮食产量不够,若此事是真,于广兆还是一定要上报的,而且他也清楚,这事的重要xing要远远超过建安今年又多收多少税来。

其实水稻亩产翻一番对王况来说是不难,有时候他看着自家院里的大棚,也有冒出过将双季种植推广开的想法,有了大棚,chun耕可以提前不少,只要耕牛够,双抢也是能做到的。但是一想到双季稻那难以下咽的味道,王况就打消了主意。

王况自己小时候,家里的田是给表哥种的,闽北人家种稻子,都是双季单季一起种,双季的年产量高,但因为生长周期短,而且是违背了稻米的生长周期来种的,口感差,做出的饭没人爱吃,所以都是拿来卖的,自己吃的,就是单季稻。单季稻年产虽然低,但是却是完全按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来种的,该播种就播种,该到chā秧季节就chā秧,等熟透了再收割,生长周期长,日照充分,口感就很好,也更香了许多。

若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那当然还是双季稻比较好,可现在就按王况的计算,深耕密种,加上把田埂利用起来,再在不适合种水稻的山石地里种上番薯,粮食产量已经足够了,没必要舍弃好吃的单季稻而去种王况自己也是从来不吃的双季稻。

现在的建州固然是地广人稀,但是,建州也是历来战事最少的地方之一,战争对建州的人口影响远不及中原地区,现在天下才从几十年的动luàn中平息下来一段时间,人们才得喘一口气下来,中原有的地方甚至是到了现在也是百里内毫无人烟,人口密度比起建州还远远不如。如今据说,全大唐天下人口大约才两千来万多点(唐时最高峰人口大约是6500w到1y),建州算好的州了,全州共有万余户,八万余人,尤其是建安县,就占了全州人口的一半。中原有的战事频繁的州,到现在人口还不足万,比建州的任何一个县都不如。

当然想要和长安,洛阳,扬州等这些大城市比,还是差别巨大,仅长安一城,如今人口已经百万,若是算上郊县就更多,但就这样,李老2每年的chun夏还要经常的跑到东都洛阳去“就食”(就食,简单的说,那就是追着粮食跑)。

由此可见,天下有多少的良田还是荒废的。若是这些田都按了王况的的办法去耕作,全大唐共有可耕良田八百多万顷(含因战事而荒废下来的耕田,不含菜地),也就是八亿多亩地,按亩产粮四石来算,就算人人都是大肚汉,都是大饭桶,每人每年消耗粮食要八石(一石差不多是八十到一百二十斤,和各地的量具不同和粮食的干燥程度及颗粒大小有关)那也足够两亿多人口和牛马牲畜家禽所用,再加上把田埂利用起来,山石地利用起来,恐怕就是三四亿人口也不成问题,还能每年都存下不少的粮食以应对灾年或者军事行动。

而整个历史的封建时期,只有唐玄宗时代是古代人口唯一的一次可能破亿的,清末才是真正破亿的时期(四亿),满清顺治时期甚至只有可怜的一千多万。

所以,现在摆在李老2面前的难题就是,田多人少,本来就照顾现有的耕田都来不及了,你还去开什么荒,另外再种什么东西,这不是找chou的么?单季稻都来不及种,就更不会有人去种那不好吃的双季稻,所以,即便是王况费尽心机的去推广双季稻,那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搞个不好还要招来一片骂声。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耕地多寡的问题,如果人口少,耕地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而是要看人口够不不够,劳动力够不够,恐怕这也正是中国人养成了重男轻nv的重要原因,有男丁,那就有足够的劳动力去耕作。

 第二三九章 于御史的悲催种子

第二三九章于御史的悲催种子

既然是全大唐都缺人口,缺劳力,那么王况当然不会一下就把新耕作法子推出去,他还需要利用这个来为建州吸引更多的人迁移过来定居,féirou么,要自己先吃饱再说。/i群2

一个习俗的养成,是需要漫长岁月的累积的,现在到后世还有千来年,王况相信,只要把亩产问题解决,后世的中国,恐怕就不会有什么重男轻nv的现象出现。既然需要千来年,那么晚上个三年两年的也没什么大不了,可以说是丝毫没有影响。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初去看慎家收割的所有人都被统一了口径,不对外人说一句,否则,就将被列入王况的黑名单,以后再想从王况这里得到什么好处,那是没mén,这个规定可比黄良的命令来得管用多了,所以,任凭是于广兆怎么的派了随从去建安街上,去唐兴打听,都没个结果。

当地人被问急了,就冒出一句“某咋知道,这话以讹传讹的,前天某还听说了呢,说是邻村一家的公ji下了蛋,牛也飞到天上去了,这话您信不?”

于广兆自调查他的,王况也在忙着自己的事,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王况明白自己又走了个弯路,望文生义了。

粮食的产量和劳动力相关,可也和效率有很大关系,这效率的解决,当然就是生产工具的解决,王况以前让人做曲辕犁,就是简单的以为有个弧度的辕就行,但实行起来效果不理想,直到最近他才骂自己,这辕曲辕直并不是关键,在机械学上来说,曲辕和直辕都是可以看做一根直连杆的,长度就是绑绳点到辕的另一端的直线距离。

因此解决犁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受力点和力的方向问题,简单的说,想要犁得深又犁得快,牵着犁的缰绳和地面的角度是有讲究的,这个角度又取决于犁上的绑绳点和拉犁的牲畜或人的高低有关,换句话,如果是用人来拉,缰绳跨在肩上,比牛肩上托个曲拐要高不少,那么绑在犁上的点就要高些,以减少角度,也就是说,如果把直辕犁上的直辕倾斜角度改变了,也是能达到效果的,还省工省料,没必要那么费事去找弯曲的木料。

目前的直辕犁,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是最适合人力来拉的,如果换了牛来拉,效果反而更不好,就必须要调整受力点和受力方向。耕地,自然还厉害人效率高,人可能犁了半丘田就要停下来歇半天,而牛来的话,可以一口气的犁上个一亩多地,一天下来,牛拉犁的效率就要快过人拉好几倍去。

目前建州的耕牛还是不足,虽然是努力的去寻找,也鼓励农户繁殖牛犊,但奈何全大唐耕牛的基数小,想要爆炸式的繁殖出大量的耕牛,还需要一段时间,你需要,别人也是需要的,买也是困难重重。所以目前大部分人耕种还靠人来拉犁,因此这段时间王况就在着力于寻找最适合犁地的缰绳角度。

这个工作也不需要王况亲自出马,jiāo代给慎家就是了,再让岑余子派了个算学好的书吏就行。所以在于广兆的随从多方打听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到传说中亩产翻番的慎家田里看看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一幕,几个慎家的庄户,正分了两组,一组用人拉犁,另一组用牛拉犁,拉一段后,就停了下来和一个书吏模样的人说着什么,然后那个书吏思考了一会,去刚犁好的地里看了看,和旁边的老农商量了几句后又说了些什么话。

接着,拉犁的人就或是弓些身子,或是更直些腰板继续的拉起犁来,牛那里也是如此,拉一段停下来调整一下,然后拉一段又停了下来,重复着之前的讨论,之后又继续,如此的反复着同一动作。3∴35686688于老头的随从很是惊奇,这是犁地么?可不都说那稻茬要经过一冬的霜雪,将上面的虫卵都冻死了后才能犁进泥里的么?怎么这家人这才收割完多久啊?天气也还没全冷下来了呢,就开始耕种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亩产翻番的地么?又或者说,正是这提早犁地的法子,才做到了亩产翻番?更或者,这些人是在给地里施仙家道法?

还有啊,那其他没犁的地里,绿油油的是什么?是草么?怎么这家人竟然这么懒的,连草也不锄的么?这草不是要把地力给chou干了?可那草怎么看就怎么像是故意种了下去的啊?整片田里,清一sè都是同一种草,难道天下竟然有这么不懂农事的,田里还种草?

这随从腹诽别人不懂农事,其实正是他自己不懂,要是懂的话,只需要看一看那稻茬植株的密度,就能发现端倪,他也只是平日里听人说说田要怎么种而已,又不会有人跟他说这一茬稻要几株秧苗,茬于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么详细。因此,当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自以为找到了亩产翻番的佐证来,赶快回去找于广兆报告。

于广兆听了,当然是连忙赶了去看,也幸好慎家新增的田有一部分就在和建安县jiāo界处,这也是为了王况如果有什么东西要试的,离建安近,省得王况来回跑着累着想的,所以,这些田就等于是说买了专mén用来给王况当试验田的,这次试犁就在这些田里。

于广兆到的时候,试犁还在继续着,找来那个书吏问话,那书吏也只答说是岑县令想看看这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