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263部分

食王传-第263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王况敢给林明打包票,甚至如果李老2知道了王况的打包票,王况也绝对能有理由,理直气壮的一条条给李老2摆出来,不怕别人背后说闲话,落井下石。怎么,你们不信?那你们也给某找出一个能在三年内将下县变中县的县令来

黄良的函文果然奏效,旁边的几个州一接到了信,就都大张旗鼓的张罗了起来,尤其以须江县令最是狠,布告一发,说是若能在一月之内上jiāo多少多少的老干竹,就可以免去年底多少多少的税,也就是或,用竹子抵税了。这布告一发下去,都不用一个月,旬日内就收到了近千根合格的竹子,还根根都是打通好了竹节的。

要说这须江县令也是胆大包天了,竟然敢si自的更改了朝廷定下来的税种,不过他也是有底气的,去年往朝廷发运去的税银和粮食,在si自截留了不少在库里外,还是远超了前年不少,今年,只要天公不要捣luàn,完成任务那是闭着眼都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一般也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追究。

试想下,这才大涝过去,许多县都还没缓和过来,在大部分的县都几乎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朝廷怎么舍得去处罚一个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县令呢,这不是寒了人家的心么?

黄良之所以要特意的提需要打通了关节的竹子,那是竹子的关节很难通,两头的好办,但中间的就很困难,往往还会留下残碎的竹节卡在那里,王况再了解到黄良的打算后,哭笑不得,这么简单的问题,问我啊。或许是大唐时的铁器不大发达的缘故,在农耕上用的铁器很少,所以在打通竹节这个在后世最为简单的问题,就成了难题。

也恰是因为竹节的难通,从而使得在后世的闽北非常普遍的用竹引水到家里的工程,在这个时候没一家能有。

于是王况当场示范,让人铁匠铺子打了一细,一粗的两根两尺来长的铁棍,一头打磨成锥形,一头像砍柴刀一样的打个可以套柄的环孔,细的只有大约竹孔的一半粗,粗的则是刚好竹孔粗。套好柄,先用了细的在火上烧红,然后伸进竹管里去一压再一捅,就听到先是嗤的一下,一股浓烟从竹子中冒出来,然后再来一声碎裂声,就通了,取了出来,再用粗的也烧红了捅进去,一下就将竹节全部烧掉。

一根竹子通完后,从一端向另一端看过去,只见里面是光溜溜的,竹节基本没了踪影。这一下让黄良大呼吃亏了吃亏了,早知道竹节这么好通,就该更狠一些的才是。

千来根竹子,其实值不了几个钱,竹是草本植物,一年就能成材,只有特殊用途的才会说要两年以上的老竹,所以想要新鲜的竹子,上山去砍,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因此王况倒是没计较黄良说的亏不亏的问题,大不了,以后还了须江县的人情就是,再说了,这须江县去年种辣椒可也是赚不少了,如今为建安做点事,也是该当的。

竹子收集完,都按王况的要求,只取一丈长截了,这一丈的长度,也正好能够让小头的一端塞到另一根竹子的大头一端里去半尺左右,如此就能一节一节的串起来,只要在接口处的缝隙里塞紧了棉麻,棉麻一泡水发胀,就能将缝隙堵得严严实实的,滴水不漏。

城外和城里的蓄水池都已经建好,砖缝也都干了,城里的蓄水池周围也挖了一尺来宽的沟,能将蓄水池满了后溢出的水引到池边上的一个用石板砌成的水坑里,这个水坑,就可以让居民们在这里洗衣服洗菜,都是流水,并不怕衣服和菜同时洗的,而且建安人早就有了习惯,一般洗菜的都会跑到建溪的上游去洗,洗衣服的则在下游。洗菜的在洗涤一遍再回家用干净的水一冲就得。

现在好了,城里有了这么几个水坑,那么在这里洗完的菜就可以拿回家直接烹煮,不用担心因为水是从唐兴那流过来的,上游的水不大干净的问题。同时,有了这么些个遍布了全城的蓄水池和水坑,以后万一哪里走水了,直接用桶来提水就行,省掉了从井中汲水的时间,能更快的将火扑灭。

架设管道都不难,城北小溪的地势本来就比城里高一丈多,再加上蓄水池又建了有一人多高,这就和城里有了近两丈高的落差,只要保持了进城后的竹管高度超过一辆装满货物的马车的高度,就不用愁线路问题,爱怎么引就怎么引,甚至跨过街道都是可以的。

但为了美观,王况宁可让水管绕个弯从城mén上过街也不愿意直接跨过街道,弯头也简单的很,一块硬木头,相邻的两面用凿子凿了孔相通,竹管一套进去就得,而且是想要几度的弯头就有几度的弯曲,爱怎么弯就可以怎么弯(这样的引水办法,在后世的闽北山区以前到处都可见的,只是近些年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到乡镇甚至行政村,就少了许多)。

因此上,除去引到各家的分管上稍微费了点周折外,从开始铺设管道到全部铺设完毕,只用了一个月,只用了二三十个劳力,就全部完成了,还给以后可能新增的住户预留了接口,有住家了,去县里申请一下,三天之内,就能喝到竹管内引来的水。

 第二六三章 圣旨又来

第二六三章圣旨又来

四月底,陈丫儿已经怀了足足十月多了,还没个动静,也不见说叫肚子疼之类的话,让王况感觉很是怪异,虽然说早在过完年后就把如huā和秋香打发了去专mén服伺陈丫儿了,尤自是不放心,和林颖芝商量了下,还是把郎中请了过来瞧瞧。/  //

接生婆子是早在四月里就接了进府里住着,防备着万一要是半夜临盆,临时去叫耽误了时间,这年代生产可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是两条人命,婴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也是制约人口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体上,怀孕的十个里面,有那么三四个的婴儿都是因不能及时的施救,难产而憋死在腹中的,出身后的婴儿能长到两岁的,十个里面也就只有可怜的五六个。

总的来说,这个时代,十个怀孕的里面,也就那么三四个的孩子能够成年,几乎每个城外都有个luàn葬岗,埋的几乎都是死婴。

这一个多月里,王家的厨房得了王况的吩咐,保证每天的十二个时辰里,随时都有热水可用,王况后世没结婚,也没有过这些个经验,但后世的报道太多了,那就是孕fu如果在水中生产,会更加顺利,出生的婴儿也更加的聪明,而且,是一出生就会游泳,不是那种简单的狗刨,而是潜泳。

王凌呢,自己也是没得经验,浑然不觉得奇怪,孙韩氏是知道的,但也只能是和王况暗地里着急,不敢在王凌面前显lu出半分来,倒是陈氏老太淡定得很,说她当初在怀陈丫儿的时候,也是过足了十个月,都快十一个月了,这才生产下来。

就在王况一天比一天担心的时候,林荃淼却是来到了建安,随着他来的还有一名郎中,王况看了觉得很是面熟的样子。

“见过宣德郎。”那郎中见了王况第一面,就赶快的打揖行礼。

“您是?”王况对人的记忆力并不强,只是觉得有点面熟,mo不着头脑。

“这是太医署医正,干太医,是赢太医的弟子。”林荃淼当那么多人的面,一声“姑父”不好意思叫出口来,好在他和王况早就是嘻嘻哈哈惯了的,也不觉得有多大生份,王况也不在意这些个称尉,倒是林颖芝狠狠的瞪了林荃淼一眼,瞪得林荃淼一缩脖子。

太医署医正也是个从九品下的官,王况就觉得纳闷,怎么这年头,太医也能luàn跑了?

还有林荃淼,不好好的在他的太原呆着,跑建安来做什么?

原来却是李世民思来想去的,对建安是不是真有亩产翻番的可能好奇心实在是太大,每天就像是总有个人拿了棵草,在他心头上撩来拨去的,好不安生,还是房老头给他出了个主意,既然于御史无功而返,那莫不如将在太原的林家小子调了过去,让他在建安呆个一年半载的,再许给他一个下关去治理。

下关令也是从九品下,和林荃淼现在的品级是相当的,大唐的每一个主要关卡,除了驻兵外,还得有负责管理民生的关令关丞这一整套的班子,班子的格局和县是一样的,但品级要低许多。这些关卡,并不一定都是在边界上,比如说唐兴和饶州的jiāo界处,就有个分水关,只不过是这分水关现在只有一火的兵士在看守,住家也就那么三两家的猎户,就没必要设关令了。

房老头这算盘是拨得噼叭响,在他看来,林荃淼若是去了,你王二郎还不得倾囊相授?这就是属于阳谋,即便被王况知道了,也是没得奈何,捏着鼻子认了的。

于是乎,在太原屁股还没坐热的林荃淼就被派到了建安,名曰是给他半年的探亲假,然后去岭南小梅关上任。这倒是给了林荃淼一个惊喜,本来么,太原那里只是因为是龙兴之地,其实物产并不丰,生活也不是那么好,从小就在建安长大的林荃淼哪里过得习惯,这派到岭南去,离建安就近了许多,吃的用的也都差不多能符合自己的习惯。

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说派到小梅关去,和高层的官员接触少了,在其他人看来会少了许多的机会,但是却是一个能自己做决定的一地父母,手中的权力也大了许多,能够有机会施展了自己心中抱负,这是每个刚上任的小年青都有的心态。

李世民把林荃淼派到岭南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建安种的是水稻,他担心王况所知道的也只是水稻的亩产提高办法,要想让林荃淼能学到,就只能是派到水稻产区去,而且还不能离建安太远,以方便林荃淼随时可以找王况求援。

只要林荃淼能在任上搞出成绩来,那么就证明了王二郎的确是有办法的,而且这办法也不是只有建州一地才能用上的,到时候就可以大力推广了。'本章由为您提供'

而离建安近的关,挑来找去的,现在只剩了个岭南小梅关的关令是空缺的,而且是一直空缺的,许多人一被任命去那,直接挂印走了,不干了。因为那地方实在是太穷,去了那里,那几乎就是一辈子也别想有升迁的机会,既然如此,还不如不干,回家去呢。

林荃淼却是不担心,有王况呢,这两年建安的巨大变化,他都能从家书中看到,所以他是信心满满的,接到吏部行文后,回了趟长安就到建安来了。

至于说这个干太医,却是赢老头有点假公济si了,说是要派人来找宣德郎研究研究下那个三七制成的散剂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派了自己的徒弟来。其实他也是从孙yào王那听说了王况的嫂嫂临盆日近,感念到王况曾经给他的帮助,担心建安一地的郎中水平不够,所以派了徒弟过来,跟着过来的,还有个对接生很有一套经验的nv医工。

太医署里不光有男的,还有nv的,就是为的一些个宫中nv眷万一有个小病小灾,又是难以启齿的,好方便医治,也能在太医和患者之间搭个沟通的桥梁。

医工是流外三等的小吏,这倒不必上报,赢老头直接就可以派了来,连个名目都不用的,太医署里会fu科的nv医工不少,不缺这一个。

只是这些话是不好明面说的,但王况一见来的人里还有个懂接生的nv医工,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笑着对干太医道:“有劳赢太医费心了。”

干太医这一听,好么,没白来,人家宣德郎一下就知道了师父的意思,总算没有将热脸贴到冷屁股上。

林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