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266部分

食王传-第266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李世民也是个成jing了的帝王,他也知道王况不喜欢管事情,而且从王况这些年里的动静上也分析出了王况是想找个保护伞,那什么保护伞最好又符合王况的需求呢?自然就是散官,品级越高,就越没人敢轻举妄动,而散官,没有实职,有不用管事,只支薪俸而已。

可是王况这两年,一石米的薪俸也没去领,王况身在建安,但官位可是在长安的序列里的,薪俸也是在长安领。王况在宣德郎时,就有薪俸米千石,缎十匹,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一万多斤粮食,近百米长的布料可领,但他却是至今没去吏部领过,也没登记说薪俸送到哪里去,所以,他的薪俸至今都是记在帐上的。

倒不是王况充有钱,王况是在长安的时候忘了这茬,他自穿过来后,向来是不管钱粮的,林家人里,只有个林明是做官的,也只有他知道官场中的一些规矩,所以林家人也没想起这事,至于说程处默他们几个,都以为王况有领,要是知道他没领,肯定也会提醒。

只有到了建安之后,王况这才想起来要领,不过这领不领对他来说,不是什么事情,也就没在意,想着以后到了长安后,记得了,就去领了就是。

不料王况这么一懒,让李世民误以为王况并不图财不图权只图官位保护,心中对王况的好感又增了一分,只是这薪俸却是不能不发,若是王况不领,在其他官员看来,那就叫装bi了,哦,你装清高,把某置之于何等地位?

反正知道徐吃货和王况关系好,李世民就让徐吃货帮王况去吏部打了个招呼,说不是宣德郎不领,是实在chou不开身来,家中下人又没得到通知,也不敢冒动,所以这些薪俸就全记帐上,等宣德郎再来长安时一并领了就是。

因此,在李世民看来,这个王况,除了个为家人,为亲友谋官外,倒是不贪心的,人无完人嘛,若要是王二郎真的什么都不贪图,李世民反而要起了疑心,防备着王况一二了,所谓无所图者,必有野心就是如此,而王况谋官,却谋的是没有权的官,再怎么跳,没权你怎么跳?

既然王况那么喜欢官,反正散官也没个实权,就更别说兵权了,就算是现在给王况的奉议郎,也不过是只能领si兵五十。五十个si兵能做什么?看家护院而已,一营的羽林就能在顷刻间将其剿得干干净净,连个渣都不带剩的。所以李世民不担心,也就很大方的在王况面前吊了块rou,引着王况走。

王况暗地里算计李老2,李老2也乐得被王况算计,同时也在算计着王况,只是不知道,最后是谁算计谁呢?

王况当了奉议郎,那个仪同府司的待遇还是保留的,不过却是更为便利了,以前王况只能领二十si兵,mén下做事的是典客署的典客,可以开路引;现在则是可领五十si兵,mén下的虽然还是典客,但却是可以再升一级,从流外三等升到流外二等;路引自然还是能开,薪俸也从米千石缎十匹提高到了米二千石缎二十匹。

王况高兴,王冼和王凌就更高兴,因为王冼竟然得到了一件礼物,礼物是典局令带来的,一条镶金镂空雕huā银腰带,一排九块上等和田美yu镶嵌在上面,yu的下方,则是九条方便挂东西的金链锁。这可是很高规格的礼物,要知道,就连程处默也没资格穿戴这样的腰带,只有程知节这样级别的人物才可以穿戴。

谁送的礼物,典局令不肯说,只说让王冼放心穿戴就是,说是有这腰带在身,天下任何地方几乎都可去得。

谁送的呢?

应该不是李世民送的,李世民只知道王况有兄弟,并不知道王凌王洗都有什么本事,王冼年龄还小,去年也才拿到童生的身份,按理说是入不了李世民的眼的。

而且,若是李世民送的,典局令不可能不肯说,一个皇帝,赏给子民东西还需要藏着掖着的么?同理,自然也不可能是长孙皇后所送。

这东西,只能是从皇家出来,刚从越王改成魏王的李胖子?这个贪婪的胖子才舍不得,不可能是他;李恪?也不大可能,现在的李恪是知道自己的处境了,低调都来不及,怎么能再次公然的送东西,给别人落下个勾结官员的把柄?

至于太子,那就更不可能了,且不说自己和他没有打过jiāo道,就是现在,王况避他都来不及。

长孙臭老酸也是不会送这么贵重的东西,长孙家和自己,现在是井水不犯河水,至于说要是程知节他们送的,肯定不可能是托人送来,应是程处默这个家伙会揽了这个差使送来的。

王况mihuo了。

 第二六五章 南语岛族

第二六五章南语岛族

贞观十年六月,本来应该是历史上长孙皇后病逝的时间。// 「域名请大家熟知」但是,已经是贞观十一年底,长孙皇后却是活的好好的,除了在冬天偶尔身体不适外,但身体却是比往年好了许多。

历史,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可王况知道,这个改变,应该是在他来之前就改变了,只是这样的改变,都是局部的,还没看出大的方面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当从贞观十二年始。

贞观十一年,这一年底,一个小官员在小梅关推行的政令,如同一粒灰尘落到水面上,bo澜不惊。没有人会去理会林荃淼在小梅关这个地方烧的几把新官上任之火,百户不到的弹丸之地而已,没人去关注,除了那么少数的几个人外。

也是在这一年末,黄良在其任期还剩一年的时候,上书朝廷,请求将建州从下州改中州,这就是一块大石头丢进了水潭里,一时间ji起千层làng。尤其是户部的官员,心里更是知道,建州,原本只是下州中的末流,虽然人口不少,可地处偏远,物产不丰,民生不富,可这一年底,建州上报的税赋,竟然已经直bi了中州上游,甚至比几个上州还高出不少。

上中下三极的州县,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有的上州县之所以是上州县,并不完全是因为赋税收入高,还有从政治上的考虑,比如说太原县,因为是龙兴之地,一个穷县,也是上县。而有时候一个上州,遇到灾年,比一个下县还不如,所以才会有升格后还要课考,稳定了,才是真正的升格。

建州没有政治上的优势,只能是靠经济上来争取升格,但从来没有人会相信,建州能在两三年内,来个三极跳,一举从下州末流挤到可以和上州末流叫板的地步,就是程知节尉迟敬德几个,知道王况或许能有这本事,但也没想到速度会如此之快。

成绩就是成绩,当户部官员将建州上报的粮税一一摆了出来,并且说税粮已经提前发解,在来长安的路上了时,所有的质疑声音就都消了下去,若是没有发解,还可以说人家造假,但是一发解,那就是你上报多少,就一定要有那么多东西运来,否则,那就是欺君。

“诸位爱卿怎么看?”李世民在小六子读完黄良的奏折,户部官员在旁补充了建州发解的税粮数后,板着一张脸问,但他那眯成了弯月的眼睛出卖了他此刻的心情,程知节本来是要上前的,一看到李世民那眼睛,心下大定,闭着眼,偷偷拽住了要从座位上起身上前去的尉迟敬德,俩人双双如同入定的老僧,将手拢在袍袖里,目不斜视,一言不发了起来。

“禀陛下,某以为,建州当升。”

程知节听到这声音,心道,哟,老狐狸转xing了?睁开眼睛,瞥了一眼在众人还在窃窃si语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一带头,房,杜,两位相公附议,随后,shi御史马周也站了出来附和,顿时就成了一边倒的态势,这四个人代表了三个阶层的势力,长孙无忌代表了皇族,房杜两位则是豪mén代表,马周则是寒mén的标杆,自己这方面的领头人都说当升,那还用反对么?于是顺利通过。

通过了,那就该派了人去核实,虽然说是造假不了,但程序还是要走的,一个州的升格不比一个县升格,尤其是建州这一年的粮税,足足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这可以算是几年来,除了大灾和用兵对北动武之外的最大事件,不能不慎重,不能不重视。

这回是马周自动请缨,说由他下去看看,马周此时的官位不高,还是shi御史,不过比于广兆多了个朝散大夫的虚职,但却是寒mén出身的官员中品级最高的了,由他去课考,倒也合适。

尤其是马周做事不偏不倚,为人周正,八月还上书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赏赐无度,不要重京官轻外官等等,虽然效果不大,但却是很得寒mén出身的官员尊敬,也得到皇帝的赞赏。

本来的历史应该是李世民停了宫中的大兴土木的,但王况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事件,烧璃新法让内府库节省下了不少,虽然是赏赐多了,但真正的价值却不及以往的十之一二,所以内府库里每年都要节余不少,徐国绪很早就动了修缮的心思,皇宫,说实话,太破了。

马周上疏只是担心大兴土木要动国之根本,但当得知所有huā费都是从内府库出,不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后,也就没再反对,任由着徐国绪去折腾去。

而且,虽然是赏赐加重,可内府库却是一年比一年的节余还多,那么所谓的赏赐无度也就不存在了,在马周看来,只要你不动国库,皇帝爱怎么赏爱怎么修缮那是皇帝的事,皇帝是拿自己的钱来赏,拿自己的钱来修缮,又不是拿国库的钱,你管得了么?

只有一个请求重视外官的这一条被采用了,李世民一改以往的刺史县令由吏部推选为刺史他自己来定,县令则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举荐,算是给外官的升迁扩大了路子。

但也正是如此,本来此时的马周应该是因为这道奏疏被升为给事中的,实际上因为效果不明显,却没按历史的轨迹来,还是shi御史,要是王况知道他的到来,使得马周这个唐代第一个布衣相公还没上位,不定有多懊恼。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一个只有十四岁的貌美娘子进宫,被封为才人,没人去注意,这个武姓nv人,日后会搞出多大的风bo来,王况也不知道,武媚娘究竟是哪一年进的宫,就是知道,他也没这个能力去阻止。

但是,王况却是知道,贞观十二年chun,吐蕃将陈兵于松州以西,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但是真正上,王况知道,吐蕃能有个五六万的兵就算不错了,西南吐蕃占领的地区,就是全部人口算起来,也不到二十万,扣去fu孺老幼,全部青壮年都上阵,不过五六万而已。

这次的对峙,虽然最后是以吐蕃大败收场,然而,正是这次的陈兵于松州,将会导致文成公主的入藏,而文成公主,将会带着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以往只有大唐才有的种子之类入藏,比如说茶叶等,而这些,将会从吐蕃流入天竺,然后再向西传播。

没有多少人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固然是保住了西南地区几十年的稳定,但真正论起来,却是过大于功,正因为她带去太多技术,这些技术流入西方,使得西方和东方的差距在日后逐渐缩小,可以说,西方列强觊觎东方乐土,真正的起因,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始。而那些历史砖家,却是刻意的抹杀了这一点。

所以,王况决定干预,既然历史在自己来前就已经开始转变,那么自己再转变也是没什么,而且,文成公主入藏还有两年的时间,只要瞅准时机,是可以干预的,甚至,如果来得及,还能让这次的对峙中,吐蕃的损失更大,大到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