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337部分

食王传-第337部分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带着平盛田回到建安。只是平盛田因为这些天被yào伤害太多,原本清亮的嗓音已经变得沙哑,人也非常的虚弱,得调养多日才能恢复过来。

对平盛田受的这无妄之灾,王况是气不打一处来,如果说以前只是防着倭人的话,现在的王况已经起了杀心了,这个仇,非报不可。

当下,王况将事情的经过写了一封奏折,也不用柳老夫子的润sè,自己洋洋洒洒的全是用百话写了上万字,先是从倭奴的本xing谈起,然后再谈到倭奴由于其本身地域的局限xing,如果让他们发展起来,将会后患无穷,最后王况用了一句话总结:现在他们如此弱小,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大唐子民下手,那么等到他们日后强大起来呢?恐怕连陛下他们都敢动了

李业嗣也写了一封奏折,不仅他写,他还主动的鼓动了黄良和长孙煜各写了一份,将事情的影响拔高到了可能威胁到建州今后发展的地步,如果不对倭人加以惩戒,则建安民众必将惶惶不可终日,长此以往,建安乃至整个建州,恐怕会沦落到人走地荒,十室九空的地步,建州这些年的努力就将付诸东流。

事实上,如果倭人没有派遣唐使来中土的话,王况根本不需要写这么一封奏折,直接让王霖泊将大小几艘楼船开去围着那几个岛一路的用墙驽火箭轰杀过去就是。但是他们派了遣唐使来,那么一定意义上,倭国就是大唐的“睦邻”,不要说王况,就是李靖也不敢轻起战端。

因为平盛田的嗓子,王况决定让人将他送到长安去看看现在还在长安的孙yào王有没有办法,最好是能让平盛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且,建安对他这个xing格来说,并不是很安全,还不如将他放到建林酒楼去,即可以独挡一面,也能和长安所在的其他酒楼互相切磋,提高厨艺,以平盛田的悟xing,如今孙嘉英也已经没什么可以教他的了。

长安传来的消息,孙yào王早就帮邓十一换完了骨,如今还得再等两个多月,才能知道换骨是否成功,没有确切的结果之前,孙老头还会呆在长安,毕竟这换骨之术实在太过骇人听闻,如果成功,其意义远比他到处游方救那么几个人来得重得多。

正好,给徐国绪做的导niào术经过观测,是可行的稳定的手术,本来这导niào术应该是找个小黄mén来试的,但徐国绪一听说是王况的主意,当下就要求自己来,说是既然这是二郎说的,那么就必定是可行的,他可是知道,宫内几个老寺人因为整天淅淅沥沥的,如今是景况凄惨,宫中没有一个嫔妃愿意用他们,不用说嫔妃和皇子公主,就是同为寺人的其他掌权宦官也都躲着他们远远的。正是这个恐惧,让徐国绪一天也不愿意去等,他也知道,如今自己还年轻,身体还能扛得住动刀子,真等到身体不行了再来动刀,恐怕这一刀下去,人也没了。

导niào术王况本来就是要让孙yào王传出去的,现在正好在观察邓十一的换骨术是否成功的间隙,可以给那些寺人们都换上导niào管,也正好可以将这一技术传授给赢太医他们。

 第三四一章 一定要用兵

第三四一章一定要用兵

实际上对李业嗣来说,把他派到建州做个镇将,其实是亏大了,如果他没被派来的话,前些年侯君集有几次出兵西域,以侯君集和李靖的师徒关系,李业嗣肯定能捞到随军出征的机会。// /作为军人,升职最快的方式莫过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如果李业嗣随军出征的话,现在的李业嗣的级别就远不是中州镇将这么简单,或许和秦怀yu不能比,但也不会相差太多。

如果李业嗣只是个普通的将领,那么派到建州来是合算的,没有后台的将领升迁并不容易,通常的说,像李业嗣这样的将mén子,只需要少许的功劳就可以升上一级两级,要是碰到皇帝高兴了,还能一跳好几级,就像秦怀yu那样。而普通的将领呢,相对来说,可能得有非常的功劳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所以,派到建州来是合算的。不然程知节和尉迟敬德才没那么傻,整个镇军府都没安chā一个自家的子弟进来。

武将的升迁路子和文官不同,文官只要政绩显著就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而武将则是要看杀敌和拓疆之功,以李业嗣来说,他到建州当镇将虽然也可以随着建州的升格而升迁,但这个速度比起文官因此升迁却是要慢不少,不要说和长孙煜,程处亮比,就是和林明比也是速度要慢过许多。

王况不会亏待自己的朋友,建东等于就是王况送给李业嗣的功劳,但建东还引起朝廷的足够重视,中土几千年的本土思想禁锢了大佬们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大陆才是根本,其他的岛都是末流之数,所以建东这个如果放到后世是天大的功劳在现在却还只能算是小功一件。

那么,就搞个大点的功劳吧,杀敌。和建东相比,如果能把东灜倭奴征服了,将其纳入大唐版图,这个功劳就不小。

打东灜的条件其实是成熟的,早在秦皇时,朝鲜半岛东南的耽罗国(今济州岛)就是大秦帝国的附属国,到了元朝更是直接纳入版图,成为元帝国铁骑的养马场,一直到元朝灭亡,当地的元朝官员才向高丽投降。因此,耽罗国完全可以作为舰队的补给基地,在那里驻扎上一两艘楼船,高兴了就渡海过去打一通,不高兴了也去打一通,反正是怎么爽就怎么来就是。首发

奏折是明面上给李世民和朝中各大佬看的,除了奏折外,王况又让陪着平盛田去长安的陈大找到苗五和魏小五,让他们伺机对外散布东灜盛产白银的话出去,并且说仅凭着东灜的白银储量全用在大唐的话,则大唐完全可以用银来取代铜钱,省了那些商家没mén路换银子的要整麻袋整麻袋的搬运铜钱。

奏折是给李世民和朝中大佬看的,虽然对于好武的李世民来说,图人银矿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朝中那些整天之乎者也的文官们来说,这话就上不得台面,不好拿出来明说的,王况才不会傻到给人留下日后攻许的把柄,本来李世民是给了他上暗折的权利,王况可不想用,万一那些个文官过几年后拿出来说事,可就不大妙。

因此,流言是最好的,不管百官怎么看,至少李世民能听到这个消息,或许能帮他下定决心,王况才不相信李老2对如此庞大的银产量不动心。

事实上,不仅耽罗国可以做为补给基地,就是琉求也可以作为跳板,(琉求一直为后世华夏心中的痛,根据二战后的《bo茨坦公告》,琉求的主权归属我国,但后来被米国背着我国将其置之于倭国托管,而合鞋朝的历史书上对这点是只字不提,地图上更是主动承认琉求为倭国领土。)如此则可以和耽罗形成一南一北的两面夹击,彻底的将倭人往来大唐的船只扼杀在海上。

只是想要在琉求诸岛和耽罗岛形成对倭国的封锁,只靠三大五小的楼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王况同时也通知东治港继续造船,先上马再批文,这是领道们常干的事,王况当仁不让也捡了来用,大不了,先搭个龙骨,如果批了就建兵船,不批就建商船,商船兵船也没什么差别,无非就是有没有安装墙驽的地方罢了。

甚至王况都做好了如果朝廷不批准对倭国用兵,他就让陈大他们假扮海盗对倭国进行掠夺式的劫掠。以王家现在的财力,支持一个小规模的舰队没任何的压力。

总之,不管朝廷同意不同意,王况都要对倭国下手了,平盛田的仇必须要报,要让大家都看到,王二郎不是那么好惹的。倭国,以后将只能成为历史

既定的建东经营方针不会改变,相对于只有两个半建州大小的倭国而言,广袤的太平洋对王况的吸引力更大,占据了太平洋诸岛,东可进美洲大陆,往西南可下澳洲,如果说倭国是个小院子,那么南太平洋诸岛所围成的范围就是个超级豪华的大院,这是不同的档次。

因为突然增加的对倭国策略变化,王况的流动资金有了问题,只能让人再运了几十块田黄到长安和洛阳去发卖,至于黄大,王况还是将他打发回东治港,随王霖泊的船队出海去,黄大是他心目中将来的建东镇将的最可信任人选,但也只能是可信任,能不能做成,还得看黄大有没有带兵的能力,至于王霖泊的水军,将来是要独立于各州各道之外的,不可能归属于某一个地方管辖。

从当初的对食人族一战来看,王霖泊也不是个庸才,是不是良将还要看以后的表现,但至少到目前为止,王霖泊行事还算中规中矩,能够胜任目前的小舰队领导职责,没有人天生就会打仗,都是需要靠锻炼出来的,除非是蠢材,才会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了优势了还不能得胜,王况也相信,如果给王霖泊时间,让他来带领大唐水军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如此一来,也算对得起自己的本家本宗了。

这些都是王况心里的理想安排,能不能实现还是两说,王况不是相公,更不是皇帝,谁能保证李老2就一定会同意王况的安排呢?有时候人就是那么怪,第一眼看到某人,就会觉得特别的厌恶,哪怕是这人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王况可没那个心能保证李老2是不是也会这个样子的看王霖泊,所以,一切都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倭人无姓,倭人的姓氏起源应该是中唐时期,受唐文化的影响后才有的,而且也只有极少数的贵族阶层才有姓(灰雀听说,现在的天皇是没姓的,因为他们是属于皇族,在倭人眼中是神,和人不同,所以没姓,具体是不是如此,灰雀没查到。)这时候的倭人只有名没有姓,甚至什么太郎啊,十三郎啊的叫法现在都没出现,他们只有相关的氏族名,也叫氏名。这次被黄大抓到的一共有四个倭人,都是同一氏族出来的,据他们自己供认,是属于近江氏,因为呆在瓯宁时间长,为掩人耳目,他们都取了汉名,四个人分别叫江大郎,江二郎,江三郎和江四郎,最让王况感觉搞笑的是,江四郎明明是个中年人,而江大郎才只是个二十出头的男子,看来他们还没完全搞明白唐人取名和叫法的真正含义,只是简单的以为地位高的就应该叫大郎,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

对这四个倭奴,王况连牢饭都舍不得给他们吃,问过话之后,直接让李业嗣带到兵营里给兵士们练胆去了。强者想要对付弱者,不需要证据,不需要理由,所谓的证据,所谓的借口和说辞,都是留给弱者或者实力相差不大的人用的,这四个倭奴留着他们没一点用处,只要知道他们是来自近江氏,这就够了,近江氏将是第一个成为历史的倭族。

见王况将这四个倭奴丢到兵营,李业嗣也猜到了王况的倔脾气上来了,不管奏折会带来什么答案,对倭国用兵是不可避免的,所区别的就只是明着动手还是暗着动手而已,因此也下令各营加紧训练,不管如何,因为那个他和王况目前都动不了的人在,两个人早就站在了同一条船上。

随着贞观十七年越来越近,王况在李业嗣面前已经不太忌讳谈论这个话题,有时候,王况说顺嘴了,李承乾这三个字就会脱口而出,开始的时候,李业嗣听了还会紧张得四处张望有没人偷听,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不过和王况不同的是,他还没习惯将当朝太子的名讳直接挂在嘴巴上,还是用“那人”来代替。

当年李业嗣和王况收到的信,说的便是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