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15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5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仁对心理学的精通,是曹魏集团争霸的独门武器,帮助曹操节节胜利。
  战场风云变幻,这一刻你在为胜利而欢呼,转瞬之间,可能你就为失败而流泪。
  219年,江南,梅雨时节雨纷纷,樊城城墙欲泡倒。蜀国大将关羽统兵北伐襄樊地区。曹仁据守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率七军救援。天公不作美,接连大雨,导致汉水暴涨,驻军在平原地段的于禁、庞德军皆被洪水淹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曹仁这次真的只有靠自己了。关羽猛烈攻打樊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同时,樊城的城墙被洪水侵蚀,有的地方已经塌方崩坏,城中守军很是恐惧。有人对曹仁说:“今天这种危险不是人力所能够克服的。我们应该在关羽的军队还没有完成包围圈的时候就逃走的。”这时,心理学专家的心里有过一丝胆怯吗?
  忠———
  这时的曹仁,也许真的有过一丝的胆怯和畏惧,弃城逃跑的念头也许真的曾在他心底闪过。毕竟,人心不是铁打的,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一点,我们能从《三国志·满宠传》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当时,军心惶惶,有人建议曹仁“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也”,这时曹仁的态度很关键,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三国志》对此并无记载。我们想,要是当时曹仁慷慨陈词,发誓力战,历史上肯定会留下记载的,曹仁当时也许是真的想逃,也许他找不到说服大家的理由,心理学家话语失位。
  后来,满宠说:“山洪暴发,来势凶猛,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持久的。听说关羽派出军队的前锋已经抵达郏县。京城许都以南,人民骚动,人心不安。然而,关羽现在却不敢在向前逼近,恐惧我们抄他的后路;如果我们能逃走,黄河以南,将不再是朝廷的领土了!我们应该坚持到底!”这时,史书上对曹仁的态度有了记载:仁曰“善”,在满宠的分析下,曹仁找回了勇气,才沉白马盟誓,示以必死。我们不能责怪曹仁当时的态度犹豫和立场模糊,因为曹仁面临的是死亡,求生的本能,永远可以理解。
  当时,曹仁面临“五死”:
  1.天死。天降大雨,洪水泛滥,水位离城墙最低点仅几块板的距离(城高二尺为一板)而且城墙有些地方已开始崩坏。
  2.气死。主力于禁军队数万人全降,士气影响极大。
  3.势死。我们考察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看不到《三国志》中有关关羽军队的具体数量的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于禁和庞德所领之军有七军之多。七军,也就是七个兵团。一个兵团有多少人?虽然不是很清楚其具体数目,但是,最少也应该有数千人。七军,即有几万人。关羽能一战而胜,必定也有此数目。《资治通鉴》有载水淹七军后,关羽接受了于禁的军队,有数万人。故言:围攻樊城的关羽军队应不少于几万人。以数千疲弊之师抵数万之众,还有生的可能吗?
  4.地死。关羽军是突袭,准备齐,有战船(于禁就是栽在这点上)。曹仁北方部队,南方作战,未备战船,未战先输人一成。
  5.粮死。粮食即将用完,外援全无,即使守得住关羽对城池的进攻,也守不住饥饿对肚皮的进攻。
  任何一死都能置人于死地,况“五死”齐临乎!因此,当时有人建议要逃,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曹仁本人也想逃。可是,满宠的话提醒了樊城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逃走,黄河以南,将不再是朝廷的领土了!曹仁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忠于朝廷,也许仅仅是忠于曹氏。
  但是,忠诚,永远是最宝贵的品质。生命诚可贵,忠诚价更高。少时“不修行检”的黑老大,成了一名忠诚至上的血性男儿。
  曹丕需要曹仁的忠心,更需要弟弟曹彰的忠心,因为曹彰有可能和他争夺位子。曹丕拿曹仁来教育曹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曹仁樊城拒关羽时的官职是征南将军。曹丕在向曹彰传达一个信息:曹仁这样的革命老前辈都那么守法,听我的话,何况你呢!
  曹彰的“奉法”就是忠于曹丕;曹仁的奉法就是忠于曹氏。曹仁对曹氏王室是很有说服力的,堪为楷模。他虽然少时“不修行检”,但是当上大将后,严格守法,常常把法律条文放在身边,经常查阅,依法从事。做官到大司马,基本上自己的意思就是法律了。曹仁尚能守法如此,不仅是曹氏第一人,也是三国第一人。就连他死后,还被魏明帝请到太祖庙里配飨,和曹操一起接受祭奠供奉。
  当魏明帝跪在曹仁的遗像之下时,他可曾知道,这个被他祭奠的先人,年轻时候也曾有过一段摇滚岁月?
  


第四章 三国大富翁曹洪
  * 更要命的是,这里没钱,偶尔有打官司的来送礼,只是送一把韭菜,吃了原告吃被告,不就两把韭菜吗?
  * 曹操的运气总是不错的,这次的好运气是曹洪带来的。
  * 曹洪想不通曹操为什么让他做元帅,却把帅旗交给曹休。
  曹洪悼词
  曹洪,字子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年出生,232年因病去世,官至骠骑将军,封乐城侯,谥号恭侯。曹操与董卓战时,曾败,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曹操免于厄难。后多随军征伐,讨黄巾、张邈、吕布、袁绍,拒张飞、马超,咸有功劳。曹洪家富,但曾拒绝曹丕的借钱要求,曹丕即位时找借口欲判其死刑,幸得卞太后求情,得以保全。
  舍命何以不舍财,吝啬原是加罪词。
  捞钱专家做将军,将军帐下美人舞。
  一 弃官从戎
  做官———
  这一天,曹洪接到了一纸任命: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长。
  县长?连个县令也不是!东汉时,大县置令,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虽然级别一样,但是县令的年薪要多两倍还多呢!蕲春?哪里?曹洪看了半天地图,才在长江边上的崇山峻岭间找到这个小地方,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为了给四百石的县长找个心理平衡点,政府在一些更小的县置长,但是年薪只有三百石。三百石!曹洪的心开始疼了。他找到伯父曹鼎诉冤:年薪也太可怜人了!
  曹鼎何许人也?尚书令也!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全国人事任免。曹洪这个蕲春县长的任命书,就是他运作的结果。
  其实,按照历史记载,曹鼎只能是曹洪的疑似伯父。《三国志》说“曹洪子廉,太祖从弟也”,裴注引《魏书》又说“(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曹鼎如果是曹洪的伯父,那他就是曹操的叔伯,就是曹操祖父曹腾的侄子。可是,《后汉书·党锢列传·蔡衍传》又载“(蔡衍)又劾奏河间相曹鼎臧罪千万。鼎者,中常侍腾之弟也”,在这里,曹鼎的辈分升了一级,成了曹腾的弟弟。两部史书都是权威作品,我们已经无法断定曹鼎到底是伯伯级别,还是爷爷级别,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曹鼎对自己家的年轻人很照顾。
  看着一脸不满的曹洪,曹鼎说:“年轻人要谦虚,你这么嫩,给你一个大县,干不好,砸了牌子,以后就难提拔了。”曹洪这才明白官场老油条曹鼎早就为自己制定好了人生规划:先练地摊卖袜子,积累经验,再办上市公司。
  于是曹洪就这样走马上任,这一年,他也就是二十出头。
  曹营八虎骑,以夏侯惇和曹仁为首,可是这二位年轻时都有历史污点:夏侯惇十四岁杀人;曹仁“少不修行检”,“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这时的曹洪,却率先一步成了公务员,准备在仕途上上下而求索。按照伯父给他的人生规划,曹洪的人生轨迹应该是这样的:在地方上锻炼两三年,镀镀金,混个刺史之类的,再找机会进中央,弄个校尉什么的,最后说不定能跻身公辅,死了也能获得封谥。
  可是,有一天,蕲春县衙的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县长了。
  弃官———
  二十多岁,正是个人无限大,一切都在掌握中的年龄。曹洪忍受不了曹鼎的设计。曹鼎的设计本来很完美,但是今天就能知道自己十年后要做什么,每个年轻人都忍受不了。何况,蕲春穷山恶水,兔子在这里也不拉屎,好玩的没有,美女没有,好歌好舞好文章没有。更要命的是,这里没钱,偶尔有打官司的来送礼,只是送一把韭菜,吃了原告吃被告,不就两把韭菜吗?
  当时,董卓进京,朝野纷扰。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的曹洪,敏锐地嗅到了乱世的气味,也敏感地意识到,乱世之下,朝纲荒废,自己的仕途恐怕难以走下去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刚刚年过二十的曹洪,眼看着自己的青春一天天地随江水流走,他一点看不到自己四十年后做公卿的风光。他决定要离开这里。可是,要到哪里去呢?他没有知名度,不会有哪一路诸侯来哪怕是个一顾茅庐。机会只能自己去寻找。
  说机会,机会到。机会是曹操给的。
  董卓乱政,以袁绍为代表的天下英雄莫不义愤填膺,莫不慷慨陈词,纷纷发射“爱国者”号唾沫导弹,就是无人敢率先发难。189年,愣头青曹操陈留起兵,树起了一面旗帜,上写二字:诛董。向来奉行“不为天下先”的中国人纷纷跟风起哄,有枣没枣地打一竿子。也许是曹洪也想打几竿子枣,赚个钵满盆满,也许是年轻气盛的他心怀天下,反正是他把蕲春县长的大印一扔,投奔曹操,加入到三国这个精彩纷呈的大舞台当中。曹操当时正处于原始扩张阶段,大把大把的用人,又和曹洪是堂兄弟,就把他招至麾下。
  曹操起兵,自己的级别是奋武将军,自己的人事任免权有限,他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嫡系将领任重要职位:夏侯惇,司马;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曹仁,别部司马、厉锋校尉;曹纯,以议郎参司空军事;曹休、曹真、夏侯尚那时可能还穿着开裆裤用尿搓泥巴玩,上战场那是再过几年的事情。
  曹洪呢?曹洪是在一开始就加入到曹操的革命队伍里的,曹操却没给他一个能写在史书上的官职。是曹操能掌握的提干名额用完了?显然不是,当时曹操宁可让夏侯渊、曹仁身兼二职,也不肯施舍给曹洪一个拿得出手来的乌纱帽。曹洪舍弃了官位来投奔堂兄,却受到冷遇。很明显,曹操对曹洪是瞧不起的。
  可是,很快,曹操就被曹洪感动得哭了。
  升官———
  190年二月,曹操追杀董卓,被吕布掩杀,向荥阳逃去,遇上徐荣的伏兵,先是被徐荣射中胳膊,后又被两个小卒子用枪刺于马下,被他们擒住,这时,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下马救起曹操。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约走至四更余,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声渐近。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复活矣!”洪急扶操下马,脱去袍铠,负操渡水。才过彼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操带水而走。这是《三国演义》


第六回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至今仍让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