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26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26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提张辽以八百勇士陷阵孙权中军,大战三个时辰,杀得孙权变成兔子,跑到一个高坡上,利用地理优势才躲过一劫。给刘翔和姚明写传记,不写刘飞人跨栏夺牌,不写姚高个NBA征战,无论如何都是败笔。罗贯中对张辽八百人挑战十万人的传奇完全忽略,同样也是一个大败笔。第二点,当时驻守合肥的大将是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出战的是张辽和李典,守城的是乐进,曹操就是这样安排的,可是,罗贯中与曹操的安排不同,他大笔一挥,他先让乐进出战诈败诱敌,引出孙权军队,然后张辽和李典左右夹击。也就是文学家敢这样指挥战争,当时合肥守军一共才七千人,三位大将倾巢而出,防守战变成攻击战,被人抄了老窝咋办?再就是,罗贯中也说了孙权带来十万大军,张辽设伏,既无地利,也无天时,竟然能杀溃吴军,那就只能用“人和”来解释了:张辽突然修炼成孙悟空的法术,拔一把毫毛,一吹,就幻化为几万个张辽。这样,《三国演义》就成《西游记》了。
  罗贯中是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其“尊刘抑曹”的倾向无可厚非。可是,一个倾向性明显的人,容易犯低级失误。罗贯中不想让张辽的风采盖过他力捧的关羽、张飞,残忍地忽略了张辽以八百勇士人冲击十万敌军的传奇,却又追求视觉刺激,在回目里用“张辽威震逍遥津”来吸引眼球,回目中的“威震”落空,却又在本回结尾处,莫名其妙地写道:“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不到张辽的神勇,张辽之威“震”了逍遥津,震不了读者。老罗把张辽说成了东吴妈妈们哄夜啼小儿郎的偏方,闻其名小儿不敢夜啼,一般是说这人残忍横暴,老罗呀老罗,你为何如此诽谤张辽?
  很多时候,真相不在政治家手里,也不在历史学家笔下,张辽的逍遥津雄风,吹在每个合肥人的唇边,口耳相传,张辽成了今天合肥的一张名片。合肥市老城区东北隅,逍遥津公园,合肥十景之一。公园大门上方,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字为清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手书。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持枪跃马的张辽青铜塑像。塑像高达5米,底座上有“威震逍遥津”五个大字。西园之中的盆景园,园中之园,松柏林中有一隆起的高堆,堆上有亭,亭内立碑为墓表,上刻“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九个篆字。令人不爽的是,墓表下刻着一行螃蟹体的爱情宣言:山东临沂的王河在此吻过北京丰台的齐楚楚,爱她一辈子,魏国大将张辽作证!
  逍遥津公园张辽墓,仅是张辽的衣冠冢,里面并无张辽尸骨,即使如此,张辽已然成为逍遥津公园的代言人,偶尔也客串一下爱情见证人。就让我们拂去张辽青铜塑像上厚厚的蒙尘,揭开古老的历史面纱,探究一下逍遥战神如何炼成的吧。
  只有永远的利益———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处于合作蜜月期。对孙权来说,我的就是你的;对刘备来说,你的就是我的。就这样,哥俩一拍肩膀,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战后,危险解除,孙刘联盟再无共同的利益,撕下了朋友的面具。孙权说,我的就是我的,你这个刘大耳朵得把荆州还我!刘备说,你的也是我的,我就是不还你,我看你这个紫胡子有什么能耐?自古以来,借钱的是孙子,欠账的是老爷。215年,双方陈兵益阳,大战一触即发,荆州上空战云密布。
  哥俩好,闹掰了,这正是所谓亲痛仇快的事情。仇,曹操也。曹操一看孙刘打起来了,闲着也是闲着,就率领十万大军去汉中打邪教组织领导人张鲁去了。刘备担心曹操灭了汉中后在惯性作用下会进入益州,慌了。幸亏有孙权。这时,他和孙权又有了共同的利益,孙刘再次缔结联盟,你兄我弟的大话革命友谊。朋友嘛,有话好说,双方很快以朋友的名义,把荆州一带一分为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吴,南郡、零凌、武陵归刘备。
  曹操似乎更明白“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交友格言,出征汉中的他早就料到了孙刘会再度联手,还料到了孙权会浑水摸鱼,更料到孙权会对合肥下手。要讲合肥先得讲一下庐江。孙权和曹操并非划江而治。当时庐江郡也只有一半掌握在曹操手里,基本上是以庐江中部东西走向的灊山为界,山南被孙权控制着,灊山以北才真正在曹军手里。由于后勤供应受到灊山的阻隔,曹操大军无力越山作战,兵少却又难以在江北山南的狭小地域站住脚,所以双方也就形成了默契:分治庐江。孙权凭着在江北的这个弹丸之地立足,对中原虎视眈眈,曹操就派军驻守合肥以防不备。
  合肥南面控制着巢湖,而巢湖东端有条濡须水(今运漕河),自巢县东南行,流至芜湖北方入长江。曹魏据合肥,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师舟船,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后从濡须入长江攻吴。而吴北上,须从濡须登陆,可是登陆后没有城池可以屯兵,所以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推到那儿,以合肥为跳板进入中原。曹和孙,谁占有合肥,战争的天平就向谁那边倾斜。
  和大家预料的一样,曹操派了一个精英团队去守合肥:张辽、乐进、李典、薛悌。薛悌是护军,其实是曹操安在合肥的眼线,负责监督震慑三位大将:张辽、乐进、李典,都是一等一的精英人物,可是曹操让这三个人搭档镇守合肥,曹方所有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一个矛盾组合!“(乐)进、(李)典、(张)辽皆素不睦”。(《三国志》之李典传)这三个人为何不睦,史书无载,我们只能按照人情世故来分析一下。李典的父亲李乾在吕布之乱时出差,有人约他反叛,李乾誓死不从,李典算是烈士后代,在曹营属于苗子派;乐进从曹操起兵就成了曹营一名主力,属于嫡系派;张辽呢,是在吕布失败后投降来的,是俘虏派,可是凭他的个人能力,在曹营受到重用,逍遥津之战前官至荡寇将军,成了新锐派。派系斗争是从来都有的,三个人代表三方力量,矛盾重重是难免的。其中,最受歧视和排挤的应该是降将张辽。
  张辽想不通,曹操一贯知人善任,怎么这一次把三个揉不到一块的“仇敌”放在一起?疯了,简直就是疯了!不把三个朋友放在那里,也别把三个斗鸡眼似的相互盯着的人放在一起,这是内耗呀!
  孙权亲率大军出发了,他志在必得,把东吴的大半个全明星阵容带来了:甘宁、吕蒙、潘璋、诸葛瑾、凌统、丁奉、陈武、贺齐、徐盛、吕范、蒋钦。江北,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地看着合肥方向,大家担心,未等东吴的全明星动手,城内的三个主将先相互动起手来。
  人在职场,最大的痛苦就是和自己不搭的人做搭档。身在合肥,张辽就成了最痛苦的人。嗅着濡须口方向传来的血腥气,张辽知道那是东吴的十万大军在集结,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合肥!张辽暗暗清点着城里的七千士兵,想,七千人三个人分,我也就是分两千人,何况,又有乐进和李典给我使绊子。面对十万大军,我纵使有三头六臂,又何来回天之力?三个“仇敌”+七千士兵,典型的死亡组合。张辽听到从城外传来吴军的萧萧马嘶。他绝望地想:死亡组合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
  曹操才有锦囊妙计——
  很多时候,不团结才是力量。乐进唯恐被李典占了上风,肯定想立功;李典唯恐给张辽机会,就抢着干工作;张辽唯恐被乐进抓住把柄,就竭尽全力表现。这样,曹老大不用发红包,不用洗脑,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所有员工的全部能量。把素不和睦的张辽、乐进、李典组合起来,作为镇守重镇合肥的主将,也就是曹操有这么高的用人胆略。一个高明的领导,最善于让部下你争我斗。部下之间相互较劲,你搞我,我搞你,就没时间搞领导了。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就只服领导了。如果部下团结成铁板一块,抱成一团,那就有反领导的可能。要是张辽和其他两人好成兄弟,成了“合肥三结义”,那说不定他们一凑头,就把合肥献给东吴。
  这三个人,曹操最猜忌谁呢?按照一把手负责制规律,曹操最猜忌的人是张辽,因为张辽是当时合肥的一把手。吴军来攻,出击是张辽决定的;吴军退兵,追杀也是张辽率领的。战后,因合肥之功受褒奖最隆重的,还是张辽。各方面都表明,当时合肥的负责人是张辽。曹操安排素来与张辽不睦的乐进、李典二人作为张辽的副手,很显然是为了牵制、监督张辽。虽已成为曹操的荡寇将军,洗掉了降将的颜色,但是,从吕布那里投降来的张辽始终让曹操猜忌。即使合肥战后,曹操也不给他独立守城的机会,反而把自己最信任的夏侯惇和曹仁调来领导张辽。
  张辽能读不懂曹操的这一领导艺术吗?因此,身在合肥,张辽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他知道,合肥一战,一有不测,自己就要死,不是死在孙权的战场上,就是死在曹操的军事法庭上。张辽默念:保卫合肥就是保卫身家性命,就是保卫个人尊严。可是,独木不成林。张辽忧虑重重:乐进、李典会买我的账吗?
  不过,张辽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曹操早就为他准备了锦囊妙计。《三国演义》


第五十四回中有关“锦囊妙计”的精彩故事。周瑜想用孙尚香诱导刘备东吴入赘,到时将他幽囚狱中,然后用他换取荆州。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让他保护刘备入吴,赵云依照囊中三条妙计行事,保刘备成亲,并携新夫人安全返回荆州,使得周瑜的计谋成为泡影,只落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谈。我们找不到诸葛亮运用锦囊妙计的历史记载,反而是曹操确确实实运用过“锦囊妙计”。曹操出征张鲁前,把一个信函交给薛悌,说:“你拿着这封信,到合肥做护军。”薛悌接过信函来一看,只见信函边上写着四个字:贼至乃发。
  现在孙吴十万大军压境,张辽、乐进、李典三个人都紧张地看着薛悌手中的信函,不约而同地想:曹老大如何安排我呢?薛悌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信函,四个人一起凑上去读:“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短短二十个字,把合肥保卫战安排得天衣无缝,城内四个人,有出战的,有守城的,有什么也不干,只负责监工的。这20个字的锦囊妙计里,有着无数的玄机:为什么出战?为什么让张辽和李典出战?为什么让乐进守城?
  在城内守将争论第一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来探讨一下后两个“为什么”。很明显,曹操的锦囊妙计是以张辽为中心来安排的,曹操对人员的使用上首先考虑了与张辽的配合。李典是一个儒将,“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他年仅35岁就死了,但却得到了军中长者的美誉。李典的合作意识强一些,用配合张辽是没有问题的。而乐进是个性情如烈火的武将,《三国志》以“烈”来形容其性格,他似乎适合独来独往,就让他自己守城。还有,张辽和李典一配合,就不愁把乐进带起来。如果让乐进出战,很难保证不与张辽争功斗气,如果二人发生争吵,那就满盘皆输了。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