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42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42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句鼓励的话也不说。这对尚书令之位上的荀彧来说,这可是有点不作为之嫌疑啊!赤壁,曹操火烧眉毛,心急如焚;许都,荀彧暗地高兴,曹操这一下要收敛了吧。
  荀彧的不作为,曹操觉察到了吗?一代奸雄,惯于对别人耍奸,这次有人对自己“耍奸”,曹操能不知道吗?这样说,还是有史料可寻的。曹操兵败赤壁,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有又仰天长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的叹息很奇怪,郭嘉死于207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冬,二者相隔两年,曹操还在念叨他,他不知道自己还有荀彧、荀攸、程昱等一级谋士吗?
  这时候的曹操,已知自己失去了荀氏家族的支持。曾经,他是那么的依赖于荀彧和荀攸,他把荀家这爷俩看成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他曾经说过“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他还说过“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荀彧宏观调控,荀攸军中献计,二荀撑起曹家半边天,郭嘉、程昱、刘晔等人只在局部起作用。
  可是,赤壁之战,二荀采取不作为,甚至荀彧还引他踏入灭败之地,曹操岂能不知?但是,荀彧和荀攸不是神经病祢衡、臭嘴孔融、愤青毛玠、愣头青崔琰、文学青年杨修等人,二荀早就精通官场生存哲学,既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又保护了自己,曹操抓不到他们任何把柄。他们不直接得罪曹操,他们只采取不作为一招就够曹操受的:看你犯错误不提醒你。
  当时,程昱闹着辞职,刘晔在关中,贾诩只会自保,全都靠不上。看看人家刘备,有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看看人家孙权,有亲戚周瑜为之运筹帷幄,再看看想想自己,主臣之间不知何时起从互助互信变成了互离互弃,曹操不哭才怪呢?这么多人,一个也指望不上,不哭死去的郭嘉难道哭这几个指望不上的人吗?
  可是,即使如此,曹操也不敢动荀氏,因为荀氏代表着世族,特别是荀彧,那更是拥有粉丝无数,深得众人敬仰,钟繇、陈群等名臣对荀彧就崇拜得五体投地,就连一代枭雄司马懿,在很久以后也感叹“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曹操知道荀彧动不得。不敢动你,但是可以把你晾起来。赤壁之战后,此前被曹操器重有加的荀彧和荀攸,再无任何计策献出,曹操更未采纳他们任何计策,他们对曹操绝望了,曹操对他们也绝望了。荀彧如果如官渡之战时那样与曹操同心同德,曹操也许就没有赤壁之败了。
  荀彧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坚守自己的理想:做汉室忠臣,压制曹操,捍卫朝廷尊严。191年,他满怀匡复汉室的热望,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从此,为了让汉家天子有个牢固的依靠,他不遗余力地辅助曹操,一心做汉室忠臣。可是,曹操壮大了,汉室岌岌可危,帮助曹操的荀彧,反倒更像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奸臣。现在,他暗地里削弱曹操,能做成自己的忠臣吗?
  人生有时更像是赌博。押注灵验与否的赌徒,赌的是金钱;赤壁之战,曹孙刘赌的是权力;现在,荀彧赌的是理想。191年,他赌曹操壮大了便有能力兴复汉室;现在,他赌曹操削弱了便无能力颠覆汉室。可是,理想是用来追求的,不是用来赌的。这一次,荀彧又赌错了!
  怎么死并不怎么重要———
  荀彧的梦如水晶一样美:赤壁之战削弱曹操,曹操就会收敛野心,不会代汉。水晶是易碎的。荀彧精于洞察人心,预言事,预言人,无不应验。可是,他毕竟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是不会理解野心的。
  曹操一开始和荀彧的心同时跳动,他们都是抱有匡复汉室的理想,但是赤壁的战败,天下三分的局面无力变更,理想退落,代之升起的是野心,理想主义的缺失,被功利主义所乘,曹操把精力从战场转向宫内,将心力放在逼宫上,期望其子能以皇帝身份统一天下。
  事情的发展朝着与自己的期望相反的方向,荀彧没想到自己在客观上促进了汉室的颠覆。这样一来,我岂不是奸臣了?熏香袅袅中,荀彧读不懂自己。香雾重重,心灰意冷的荀彧幸好有香可慰。凭着对香的迷恋,荀彧嗅到香雾里突然加入了一股异味,他抽动鼻翼,嗅出这是一种红尘的味道。红尘滚滚,多少名利客啊!荀彧幽幽地问:“阁下为何而来?”董昭在熏香里站好,不知如何开口,犹豫很久,他还是说了。他说,曹操应该晋爵国公、加封九锡。董昭的意图很明显,想取得荀彧的支持。荀彧是朝中第一大臣,威望高,他说一句虽然顶不上一万句,但是至少是能顶一千句的。荀彧说了两句话:一、曹操兴兵是为了匡复汉室,应该坚守忠贞理想;二、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的这两句比两千句都有力量,摆明了是说,曹操要是进升魏王,那就是不忠不贞,就是挑战道德。也许是敬畏,也许是忌惮,反正是无人再敢提起曹操晋爵国公的事情。
  曹操的头疼病又犯了。他有个习惯,当他想杀一个人时,就会头疼。
  可是,他毕竟没有杀荀彧。他去征伐东吴,派荀彧去谯县劳军。在为荀彧饯别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沉默着,偶尔开口,也就是说说谁昨天钓了一条大鱼,谁明天又要娶小老婆。大家都看出来了,荀彧的路走到头了。这么多年,都是曹操征战在外,荀彧居中持重,曹操把军国大事以“一揽子”的方式交给荀彧。而现在,荀彧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视导员了。劳军完毕,工作完成,荀彧应该回朝了,曹操却把他留在军中。荀彧的才能是经天纬地,舞台在朝堂上,在军中,他能习惯刀光剑影吗?
  荀彧忙着找地儿侍弄熏香,曹操忙着发号施令,董昭们忙着筹划曹操晋升魏王的事情。这时,荀彧才知道,他苦苦坚守的汉室原来只是一缕清香,敌不过曹操的屠刀落下时带起的风。香,散了。
  也许,这时回头还来得及,写一篇奏章,为曹操请封魏王,以自己的威望,弄个联名上书也不费吹灰之力,那时,曹操就高兴了,只要曹操高兴,一切矛盾就都解决了,一切都会有的。可是,也许是多年侍弄熏香的原因,荀彧的骨气里都充满了清香。他担心写这样的奏章对不起“荀令留香,三日不绝”的说法。
  曹操一条道走到黑,荀彧决心一条道走到死。荀彧病倒了,滞留寿春,“以忧薨”。三国的香水男人,就这样死在异国他乡。荀彧之死,就像他的熏香一样朦胧,至今还是一个谜。《三国演义》


第六十一回,写道:“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
  历史果真如此吗?《三国演义》的这一叙述有史料可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魏氏春秋》)。《三国演义》所依据的这条史料有一个漏洞,因为它有一个无法破解的行为密码:送一个空盒,就是要你死吗?
  另外,如果真是曹操让荀彧自杀,那是赐死,那就是给荀彧定罪判刑。双方撕破了脸皮。可是,荀彧死后,仍然倍享荣宠,获得敬侯的谥号,后来又被曹操的孙子曹奂追授太尉。这说明双方并未撕破脸皮。所以,荀彧并非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在曹操暗示下自杀的。权威记载在《三国志·荀彧传》上:“以忧薨”,就是忧郁而死。这个说法靠谱,此前荀彧得病,心情又不好,和曹操闹掰,本想做忠臣,却把曹魏扶上篡汉的道路,自己也成了实际上的奸臣,荀彧越想越窝囊,抑郁而终,这也符合荀彧执著的性格。荀彧用死捍卫了自己理想,曹操至死没坐一天皇位,是不是因为被地下荀彧直视的目光所逼?
  一年后,曹操在群臣的敬贺里晋升魏王。曹操心满意足,董昭踌躇满志,汉献帝向隅而泣。不过,这一切,已经和留香荀令君无关了。
  2009年的初秋,许都公园,一素衣女子,手捧一卷纳兰词,轻声吟哦:“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斯人已逝,荀令留香。
  


第九章 三国第一毒士贾诩
  * 毒士贾诩,毒士中的战斗机,欧耶!
  * 有时,离开比靠近更让人信任。
  * 他的一生,只有一个主题:活着。
  贾诩悼词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147年出生,224年以七十七岁高龄寿终,官至太尉,谥号肃侯,封魏寿亭侯。贾诩最初先后在董卓手下任太尉掾,董卓死后怂恿李傕等人攻打长安,揭开中国此后九十多年内乱之序幕。李傕等人失败后,贾诩成为张绣的谋士,用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又劝张绣归降曹操。贾诩在官渡之战中献分兵计,在潼关之战中献离间计,赤壁之战献缓兵计,曹丕伐吴献固本计,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策谋深长。
  末世出毒士,毒计致乱世。
  鬼谋求苟安,神算真谋士。
  一 毒计乱世
  毒士发现毒士———
  金武威,银张掖。沙是金,霜为银。无边荒漠,既无金,也无银,只有金色的沙,银色的霜。找口水都难。就那么一片戈壁,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活着,是每一个西凉人最沉重的话题。
  从一出生,贾诩就确定了一个最渺小但也最重要、看似最容易实则最艰难的人生目标:活着。出生在西凉,是贾诩的悲哀。皇帝和朝廷是中原的,中原是权贵和世家的。中原是一株盘根错节的大树,每一片叶子都连着纵横交织的网。
  曹操给荀彧写信:“戏志才死了,我身边没有顾问,汝州、颍川是人才基地,你看谁可以代替戏志才呢?”荀彧神游万里,最后还是推荐了老乡郭嘉,他哪里会知道西凉也有一个贾诩呢?而荀彧本人,则借助家族威望,在二十岁出头时候,就被韩馥作为外地优秀人才聘到冀州。
  西凉没有世家,只有董卓、丁原、吕布、李傕这一类赳赳武夫。他们擅长骑马射箭,对智谋不感兴趣。偌大的沙漠里,你马骑得快,箭射得准,你就能成为沙中强者,恶劣的环境里,原始的生存状态,用力气说话,高级的智谋反而像那沉默的黄沙一样百无一用。和大多数中原谋士年少成名不同的是,贾诩早年默默无闻,一块金子埋在了漫漫黄沙里。
  在沙漠里发现金子的,往往是沙漠之外的人。沙漠之外的人来了,他的名字叫阎忠。其实他是凉州汉阳(今甘肃甘谷)人,本来属于沙漠,但是他出息了,走出沙漠,到冀州做了一个小县令,后来被免,又成了皇甫嵩手下。
  皇甫嵩大破黄巾军,震动天下,阎忠找到他,说了一句震动皇甫嵩的话:“你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还在侍奉昏庸的皇帝,难道不怕有危险吗?你只有把皇帝拉下马,自己做皇帝,这样你才能安全。”最后,阎忠还严肃地说,你要是现在不造反,到时可是没后悔药吃唷!皇甫嵩纵使身经百战,也差点儿被阎忠的话吓昏过去,当时大汉帝国虽然有黄巾之乱,但是大家都还是忠心耿耿的汉臣,阎忠这样说,该不是活腻了吧?
  当时皇甫嵩树大招风,确实有危险,但是也不能采取祸害天下的方法自保呀!中国历朝历代不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