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47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47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劳有贾诩的,败了,责任没有贾诩的。荀彧的原则很单纯:如何帮助曹操,把自己当作一块煤,投进火炉,以牺牲为光荣;贾诩的原则却多了一个:自保,他第一个考虑的永远是先让自己远离危险。荀彧的献计是中心辅佐,贾诩的献计则是敷衍塞责。荀彧和贾诩献计相同,但是二人的肝肠却是两般颜色。想来,经过处三日留香的荀令君,和这样的贾诩是万万不“和”的。这也算是“同而不和”吧。智慧的高度是一样的,可是,人性的高度却天壤之别。
  有荀彧与贾诩相助,何愁不胜?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贾诩找对了老大,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可是,有一天,一直以来自保为上的贾诩却自己打破了这份他渴望已久的平静。
  赤壁之战本来可以没有的———
  208年,曹操占领了荆州,降服了刘表水军,大张旗鼓,想顺江东下。
  旌旗蔽江,甲光盖日,曹操踌躇满志地站在甲板上,遥望对岸,他仿佛看到写有自己姓氏的大旗,插遍了江东。贾诩走了过来,向曹操拱手请安,曹操兴致很好,问:“先生莫非有破江东之计?”贾诩笑着说:“当然有啦!”曹操来了精神:“请不吝赐教!”贾诩说:“明公您昔破袁绍,今收汉南,威名远扬,军威盛大……”贾诩不吝恭维之语,曹操皱起了眉,他已经习惯于“贾诩式语言”:若提反对意见,一定是把意见掩藏在恭维里的。现在,贾诩又开始恭维了,也就是说贾诩要对这次行动说不了。果然,贾诩说现在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土乐业,那么就可以不用兴军而江东稽服。
  贾诩的意思很明确,现在不能去打江东,必须要等待时机。依然是“贾诩式语言”:从来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让听话人自己揣摩。曹操皱起了眉头,他没想到一贯明哲保身的贾诩居然会反对他。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是一向重视谋士意见的曹操为什么没听贾诩的。见曹操听到自己的意见后皱起了眉头,贾诩便乖觉地闭上了嘴。忤逆曹操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他不听就让他失败好了,和我什么关系呢?
  如果,贾诩有荀彧的殉道精神,坚持己见,以死相谏,曹操也许能领会他的苦心,赤壁之战也许就没有了。遗憾的是,赤壁的大火还是烧了起来,因为贾诩不是荀彧。赤壁大败,贾诩等人在侧,曹操大哭去年已经辞世的郭嘉,哭声里,有对实际上已经与自己分道扬镳的荀彧的绝望,也有对贾诩明哲保身的失望。事未发而见先机,贾诩总是在第一时间里嗅到危险。《三国演义》并未写及贾诩劝阻曹操的赤壁之行,淡化了贾诩的智慧。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多吃菜,少说话,话到嘴边留三分,深谙自保哲学的贾诩此时已经61岁,更是看透了世事,知道曹操谋求的是权力,而且是国家权力,比当年抢掠三分碎银便欢呼雀跃的西凉小贼,要险恶何止百倍千倍!
  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疑惑:既如此,贾诩为何又劝阻曹操?也许,年过花甲的贾诩,对人世,对苍生,多了一份悯恤之心吧。都说老年人喜欢回忆,也许他回忆起自己曾经一语乱长安,陷天下于万劫不复中,心生愧疚,开始赎罪了吧。
  这时的贾诩,能不说话就坚决不开口,不说话不可,就把话放在舌头下面转悠至少三圈再说。《三国演义》虚构了贾诩多次直谏曹操,这实在是“小看”了贾诩:他会“蠢”到直言相谏的地步吗?


第七十四回,庞德抬棺决战,贾诩就曾有“庞德恃血气之勇,欲与关某决死战,臣窃虑之”的预言,直叫人叹为观止,可是,这一预言既得罪了庞德,又否定了曹操的用人,还灭己志气长人他威风,贾诩断然不会充当如此“乌鸦嘴”;第七十八回,曹操患头风,请华佗医治,华佗说要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曹操以为华佗欲为关羽报仇杀害他,因而大怒,要杀华佗,贾诩谏阻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当时曹操在气头上,你和他对着干,他把你也砍了咋办?贾诩会冒死为别人出头说话?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贾诩会为别人张嘴。
  只有在确保自己安然无恙时,才有可能开口说出只言片语。而这只言片语,往往是毒蛇蛇信轻轻拂动,被它击中的人,无不立马毙命,例如马超,例如韩遂。
  史上最简洁离间计———
  古人善用离间计,《三国演义》开篇王允用貂蝉施展离间计,让吕布杀了董卓。虽然史上并无貂蝉此人,美人计一说当为虚构。但是王允为了不惜矫情曲意讨好于董卓,又极尽奉承取信于吕布,并最终离间二人,可谓是煞费苦心。而贾诩,只写了一封信,制造“涂改门”,便成功离间马超、韩遂,让二人反目,技术含量极高,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211年冬,正在征讨张鲁的钟繇八百里紧急公文到达许都:马超、韩遂联合关中将领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十部反叛,部众十万,屯据潼关。曹操说:“好家伙,造反也凑热闹呢!”
  钟繇征讨张鲁,马超、韩遂顿生唇亡齿寒之感,兴兵自卫也是很自然的。和同样是来自西凉的贾诩一样,西凉诸将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里嗅出危险的味道。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理所当然不是对手。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马超又是送地,又是送儿子来做人质,态度很诚恳。投桃报李,曹操的态度同样诚恳,接受了马超的投降。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虽然是表面上,但是马超还是松了一口气。
  人在放松的时候,容易发现问题。马超无意中听说,曹操给韩遂写了一封信。坏了!曹操在信里说什么?是否韩遂要和曹操联手?……各种不安的想法在马超的脑子里跑马。一勇之夫马超的腿比脑子跑得快,他找到韩遂,在韩遂面前伸出手:拿来!韩遂纳闷:拿啥?马超:信!韩遂:凭啥?马超无语,却又向前伸了一下手。
  韩遂虽然心中无愧,满怀对马超的不满,但是还是把信拿了出来,他准备等马超看完信后好好地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上上课。马超看到信上的要紧处,都涂抹了。马超指着这些涂改的地方问:“这是什么内容呢?”韩遂茫然地摇摇头:“不知道。这里本来就涂抹的,我拿到信时就已经这样了。”马超勃然大怒:“你以为我是小马驹吗?你这话三岁小孩也不信!曹操给你写信,如此重要文书,怎会如此涂抹!”韩遂是马超的叔伯辈,怎能容忍子侄辈如此诬蔑自己?马超、韩遂的西凉联盟,从马超父亲马腾时就开始经营,十几年来,一路走来,风雨与共,已成铁板一块,却因为“涂改门”而一朝解体。
  消息传到渭南曹军大营,曹操无比佩服地对贾诩说:“先生的离间计,胜过千军万马啊!”贾诩摇摇手,连连说:“低调,低调!”“涂改门”是贾诩的代表作。他先建议曹操假意答应马超的诈降,先把他稳准,然后让曹操给韩遂写信,故意把信的重要部分涂改,再故意让马超知道这件事情。曹操手下谋士如云,为何是贾诩而不是别人策划了“涂改门”?
  贾诩久在西凉,熟悉西凉诸将的群体个性:小心眼、白眼狼,代表人物:吕布。贾诩献计,打中了马超的七寸。另外,如此“下三路”计策,也就是贾诩这种人能够想得出。荀攸在官渡之战献调虎离山计,让人敬其运筹帷幄;黄盖在赤壁之战行苦肉计,让人感其胆略忠烈;吕蒙在夷陵之战行白衣渡江之计,让人叹其别出心裁;贾诩献“涂改门”一计,则让人毛骨悚然。每每读史至此,总觉背后发冷唯恐有人暗算。毒士出毒计,想想也很正常。
  四 三国宅男
  贾诩常用的十大词语———
  马超、贾诩等西凉人物,最精通生存哲学:超前防卫,假象对敌,自保至上。
  随着权势的扩张,野心的膨胀,曹操、曹丕父子的牙爪越来越锋利。毛玠、孔融、崔琰、杨修等高级谋士接连死在曹氏父子的刀下。就连德高望重、一身清香的荀彧荀令君,也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寿春。
  文死谏,武死战。武死战,沃血疆场,多了一份壮烈,说不定还能被封烈士;文死谏,口舌获罪,必定先和主子闹翻,说不定自己死了还得搭上全家。贾诩躲在一边,就像一只野兽,窥探周围的情况,他早已经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将人才视作争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贾诩总不坚持己见,更不会以死相谏。贾诩处事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就是他在乱世求存的法则!
  他感觉到,当时的魏国,矛盾重重,杀机频生,比野兽和沙贼出没的西凉大漠,何止危险一万倍!他越来越沉默,上朝时总是垂着头,开会时总是坐在后面,找机会眯一会儿,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别人有时要问,就说刚才打瞌睡什么也不知道。贾诩常用的十大词语:嗯,呵呵,哈哈,嘿嘿,哦,也许,可能,不知道,说不准,再说吧。
  可是,总会有些事情得用这十大词语之外的词语来回答,例如曹丕和曹植谁做接班人的问题。
  低调太尉———
  一个人在执著地敲贾诩家的大门,清脆的回声在整个胡同里回荡。有人走到敲门者面前,对他跷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哥们儿,你有信心敲他家的大门,牛!敲门者愣了,问:“他家怎么了?”那人说:“贾老爷下班回来就大门紧闭,一般人敲门他是不开的。”敲门者笑着说:“我还真不是一般人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府的门终于开了,走出来一个老者,低眉顺眼但是无比警惕地打量着来人。来人把名刺递上去,老者看看,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那人就去了,黑漆漆的大门又关上了。
  穿过回廊,来人对老者说:“你家主人架子比我家主人架子还大呢!”老者沉稳地说:“我家主人上了年纪,不愿意见人,不愿意问事,也就是你家主人能叫开我家的门。”来人是曹丕派来的。当时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位争夺战已经白热化。曹操派人向贾诩询问自固之术。
  贾诩倾着头,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哪里是请教,这是拉选票来了。谁继承曹操,是曹家家事,曹操说了算,但是也是国事,大臣们的意见也很重要,尤其是贾诩这类老干部的意见,甚至可以左右曹操的想法。
  自己这一票给谁呢?给曹丕,曹植即位咋办?给曹植,曹丕即位咋办?无论怎么回答,都有风险。不过,这对已经七十多岁的贾诩来说,并不是难事。曹丕不直接拉选票,他也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了一句大而无当的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适用于任何时候,可以作为天下所有为人子者的公约。即使曹操知道了这句话,鸡蛋里也挑不出骨头来。曹操是很反感别人介入丕植之争的。杨修不就是为此而死的吗?可是,贾诩这句话,你能看出什么倾向来吗?即使曹植派人来了,贾诩也完全可以把这句话送给他。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万金油”似的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从不让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这就是贾诩。
  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