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61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61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有甚者,如魏将庞会,因为其父庞德在四十五年前樊城之战中为蜀汉关羽所杀,干脆带兵把关羽孙子关彝一家灭门。
  杀戮,是三国的主题。
  邓艾父子死后头悬马市,家族更是无一幸免,留在洛阳的诸子悉数被杀,妻子及孙子流徙西域,沦为奴隶。
  265年12月,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鸣冤。273,司马炎下诏为邓艾平反。280年,距离邓艾初见司马懿后4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自黄巾起义至今,绵延了九十余年,波及十三州的杀戮终结了。
  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的时代是一个名士风流的时代。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蜀卷
  序
  陈瓷兄的大作完成,我有幸先睹为快。
  陈瓷的才情,是圈内人所共知的,所以,对这部书稿,我也充满了期待。
  记得,本系列书的第一部(魏卷),陈瓷的第一句话就把我给逗乐了:
  教授们在讲坛上品三国,我搬个马扎坐在街头也能品三国。
  三国之所以能品,是因为这段故事确实吸引人,《三国演义》这本书也确实好看。所谓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正是这个道理。在古代,文人可以把它许为“第一才子书”,而那些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则可以通过评书、戏曲乃至故事来欣赏、了解三国,甚至就连最荒僻的乡野之人,也可以在闲憩之余,靠着柴堆谈论三国。
  想一想,靠着柴堆,晒着太阳,那么舒服随意地一倚,然后由着意兴,信马由缰地扯着古人古事,那该是多么地惬意啊!
  我们现在当然不会靠着柴堆去讨论三国了。不过,我们仍然能分享三国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教授们在高头讲章教授生徒之余,利用电视等媒体讲论三国,机智而幽默;普通人在茶余饭后三两相聚,天上人间,胡吹海聊;更兼网络发达,上个论坛,进个QQ群,天南海北,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虽有闻名,却未谋面,意来则聚,兴尽则散。
  三国,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何种环境,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啊。
  坐在马扎上的陈瓷,品三国品出的是什么滋味呢?
  我觉得,他品出来的,是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鲜活的人生体验。
  陈瓷对三国是熟稔的,他自如地游走于演义与历史之间,掀开演义的文学面纱,展示历史的真实场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深处的人生三昧。
  马扎品三国的精妙之处,尤其在于:将涂抹了厚厚一层脂粉的英雄,终于还原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欲有求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因此,陈瓷品三国得来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可以借鉴、可以摄取的人生智慧。
  比如法正和张松,在演义中,他们似乎更像是刘备的粉丝。但,在历史上,法正却不是个温柔敦厚的人,他可是被老乡们个个敬而远之的主儿,更是一个睚眦必报、作威作福连诸葛亮都无可奈何的角色啊!
  他居然能为刘备忠君爱民的美德所感染,发扬雷锋精神,主动跑过去给刘备做贡献?
  我们心里犯嘀咕,陈瓷也不相信这一点,因此,被树为榜样的法正,在陈瓷犀利的笔下,逐渐露出了原形:行为不检,口碑不佳,在刘璋手下得不到机会,便想改换门庭,而依他一贯的作风,必然在投靠新主人时带上一份厚重的见面礼,于是,他跟张松一起,寻到了刘备。而刘备呢,甫入益州,也需要法正这样的“利器”,来拉拢与镇压益州士人。
  好一对君明臣贤的典范,就这么现出了利益的原形。原来,一层又一层的美好光环,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那见不得人的丑恶!这样的例子,即使是在我们今天,也是屡见不鲜的。
  以新鲜麻辣的语言,剖析引人入胜的历史,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智慧娓娓道来。这样的书,执一册在手,于冬日暖阳之中,在阳台上捉一张躺椅,展卷一读,其乐何如?
  胡 斌
  真相在哪里?(前言)
  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掌握真相的权力,却往往找不到盛放真相的容器。
  三国,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回音壁上,只是一个仓促的音节,却留下了格外悠长的回音。叩击着历史的厚壁,能谛听到真相的回音吗?
  《三国演义》不是真相。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的这些英雄故事,只是文学家的虚构而已。文学的给力,填补了现实的无力。于是,我们有时会把文学当成真相,正如饥饿的人更容易渴望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
  正史《三国志》不是真相。从新闻里读事实,从正史里读真相,这似乎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赵云为刘备转战大半个中国,长阪坡单骑护主,孤胆英雄铁血雄;可是,刘备称王、称帝,两次大行封官,赵云却始终未得到提拔。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三国志》对此避而不谈,是为了避讳什么呢?纠结的现实,并没有给正史留下足够的空间来盛放真相。完全把历史当作真相,比那群从水里捞月的猴子还要天真不可爱。
  莫非,根本就不存在盛放真相的容器?
  其实,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知道真相的。《三国演义》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涵盖此前此后五千年的历史真相。罗贯中应该也是知道关羽并没有那么多英雄事迹的,但是他依然把失荆州走麦城的关羽刻画成了义薄云天的武圣,这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真相:烟火俗世里的人们,心底都有一个做英雄的梦。洞悉人心真相的罗贯中,用如椽大笔圆了读者心底的英雄梦。
  写《三国志》的陈寿,父辈和赵云是同事,他更加知道刘备给赵云以职场冷暴力的真相是专制者对异己的打压。陈寿不把这个真相写出来,是因为他知道另一个真相:一些事实说出来就是祸。陈寿写作《三国志》时,当事人的儿孙还健在,他写作时不能不考虑和谐的问题。受制于人情世故的陈寿,有意在叙述中留下空白,告诉心有戚戚的读者:空白处是真相。
  盛放真相的容器,原来是心。
  探寻事件真相,须先探寻自己心底的真相。写这本书时,我翻阅着一本本的史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蜀汉英雄的人生真相;但是我发现,每一次对真相的追寻,从历史出发之后,一路上遇到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体验:正如旅行,走在同一条路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来感悟路途上的一切。马蹄声碎江山乱,我从三国历史中读出了:关羽和张飞这两员“万人敌”武将的性格短板,铁血英雄赵云浴血疆场但职场遭暴的内心苍凉,三十六岁的庞统中箭倒下时对生命的留恋,九次北伐的姜维对理想一无所获都要爱的执着热烈……这一些,《三国演义》里没写,《三国志》里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他们心里是写着的——因为,这一些也是写在我们心底的。
  不是演义,不是正史,而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真相。
  已经出版的魏卷的前言,最后一句话是“从三国里找寻人生的梦想,从人生里找寻三国的真相”,现在,又该写最后一句话了——
  心是盛放真相的唯一容器。
  陈 瓷
  2011年1月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蜀卷》人物入编理由:
  关羽: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张飞: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赵云:刘备时期边缘武将
  庞统:刘备入蜀时第一谋士
  法正:刘备入蜀后第一谋士
  魏延:诸葛亮时代第一武将
  李严:诸葛亮时代第一政敌
  姜维:诸葛亮之后第一武将
  注:本书所引史料,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章 千古云长关羽
  都说关羽是中华武圣,他的神勇故事太多太多,但这些故事大多只是传奇而已。斩华雄、杀车胄、诛文丑,皆非关羽之功。水淹于禁七军,像是上苍所赐。刮骨疗毒,更像是作秀的行为艺术。关羽性格倨傲,怙恃勇名,不谙军机,应变无方,鲜有出彩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关羽全面占优,却未能给樊城致命一击,错失战机,又中东吴吕蒙、陆逊的示弱计,樊城未下而荆州失手,只落得全军覆没而败走麦城,最终被斩杀。
  不过,在被曹操俘虏后,关羽能够抵制拜将封侯的诱惑,毅然回到当时处于事业低谷的刘备身边,显示了对患难情谊的珍惜,体现了人性闪光的一面。
  我们还是愿意崇拜千古云长武圣人,因为他是一个仁义忠信的符号。
  三国英雄档案 关羽
  字 云长
  生卒 ?…219年
  籍贯 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
  特长与爱好 ⒈读《春秋》;⒉饮酒;⒊修理胡子。
  自我印象
  史无直接记载,但是由一件小事可以窥见其倨傲个性。关羽写信询问诸葛亮:“超人才可与谁类比?”诸葛亮投其性格回信说马超“乃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关羽很高兴,把这封信让宾客传阅。
  《三国志》印象
  关羽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三国演义》印象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朋友印象
  知羽护前(不容忍别人位列自己前面)。——诸葛亮  敌人印象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郭嘉
  现代印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毛泽东  关羽是综合性英雄,关羽的故事说明同时为父母、朋友、君王、国家和正义尽责是何等困难。不管官方传记编写人如何解释,这位英雄人物仍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美国汉学家罗伯特·鲁尔曼  历史上的关羽,号称“万人敌”,确是一员虎将、勇将或名将;然而,他还算不上军事家。就历史功绩、历史地位而言,历代超过他的名将比比皆是,但是,在后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地位却凌驾于所有武将之上,在清代还高于诸葛亮,甚至高于万世师表孔子。——《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  一 艰难岁月
  为了活着——
  走,浪迹天涯去!
  关羽出发了,踏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很显然,关羽“犯事”了。犯了什么事?不知道。《三国演义》里,关羽因家乡豪强倚势凌人,将其杀了,然后逃难江湖。可是,关羽因杀人而逃亡,仅仅是一个推测。杀人当中,任侠杀人,又是根据一个推测得出的另外一个推测。还有人猜测,关羽是为了躲避当时的人头税——算赋或者徭役而亡命。
  后世之人,拜倒在关羽神像之下时,似乎并不考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流亡期间,关羽以何为生?
  啃老?
  关羽的来历是个谜,史书只记下了他的籍贯——河东解县,对其家世只字未提。古人写史,很注重传主家世。关羽出生于一个平民之家,平常到上溯八代没有一个能值得写下来的人。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年代,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哪有闲钱支持关羽的逃亡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