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

第21部分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21部分

小说: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日本兵扑了个空。他纵身扑过去,把对方掀翻在地,拳击,牙咬,双方扭打在一起。翻滚到悬崖边时,指导员没劲了,那个日本兵一时占了上风。在这危急时刻,指导员使出全身力气,抱住对方滚下悬崖,与敌同归于尽。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师部通信员给686团1营教导员王六生送去了陈光的亲笔信,信中说:“命令你部,不惜一切,坚守阵地”。王六生看后,对通信员说:“回报师首长,请他们放心,人在阵地在,我们营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随后,他在电话中向团长张仁初汇报了陈光代师长的手令和战斗情况,张仁初指示他要尽可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从早晨到中午,115师的战士们滴水未进。但因所处态势十分险恶,人们都顾不上这么多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打退日军的进攻。
  下午,日军兵分两路。一路向岈山西边起伏地带隐蔽跃进,企图占领进入陆房的门户岈山;一路从正面朝卧牛石方向进攻。岈山西面的日军没前进多远,就被徐敬元副营长率领的2连给咬住了。这时,事先从4连调上来的转盘机枪班与2连一起,把日军给打下去了。溃退下去的日军在其指挥官战刀的威逼下,与进攻卧牛石的日军会合在一起,又嚎叫着向3连的阵地扑来。
  面对数量上占多倍优势的日军,3连的勇士们毫无惧色。他们奋起反击,愈战愈勇。魁梧健壮的加强班班长王铁柱,忽啦一下扒掉上衣,裸露着钢铁般的胸膛,站在一块岩石上,抓起5个一捆的手榴弹投向敌群。“手榴弹!”他边投边喊。战友们递上来的手榴弹,不管是几个,他眼一瞪,牙一咬,臂一挥,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地飞向敌人,炸得日军血肉横飞。正当王铁柱投得起劲的时候,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胸膛,顿时,血流如注。只见他身子一晃,左手捂着前胸,右手紧攥着拉了弦的一束手榴弹,声音微弱地喊着:“来吧,小兔崽子!”用尽最后力气,把手榴弹投向敌人。随后,这位英雄班长就倒了下去。
  在686团进行激烈战斗的时候,坚守在陆房以北和以东的师特务营和津浦支队,也打垮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师骑兵连主动出击,奇袭了陆房东北安临站的日伪军,给敌人以大量杀伤。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曾有200多名日军一度突破了686团与津浦支队的接合部,逼近了陆房村边。这两支部队的突击队密切配合,发起勇猛反击,打退了突入之敌。
  神出鬼没出敌重围
  在下属各部队英勇奋战的同时,陈光代师长以紧张和矛盾的心情度过了这一天。形势紧张的时候,他就集中精力指挥作战,情况稍有缓和,他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唉!悔不当初,要是同第6支队一起去西南平原就好了。确实,部队当前所面临的形势足以使陈光自责。115师是八路军的主力,如果只是因为陈光的错误决定,就使这支部队葬送的话,那么陈光就会成为千古罪人。陈光感到懊悔,他身上背着整个115师的前途和命运。压力越大,往往动力也就越大,压力促使陈光努力想办法摆脱当前的危机。
  在硝烟中时隐时现的太阳终于落入西山,黄昏来到了。虽然人们热爱太阳,渴求光明,但此时此刻,却只有黑夜才能给115师带来希望。陈光和其他领导商量后决定:当夜突围。
  夜幕降临了。狡猾的日军派重兵把守陆房各个制高点,并燃起堆堆大火。火光闪外,戴着钢盔、端着刺刀的哨兵来回巡逻。日军企图不让八路军下山,明天再继续进攻。
  在686团的指挥所里,张仁初团长和刘西元政委正在仔细地观察分析敌情,选择突围方向。
  “老刘,你看,那边没有火堆。”张仁初指着东南方向的暗处说。
  东南面有条大路,为何没有设防?是敌人的疏忽吗?不!尾高龟藏比狐狸还狡猾。刘西元想到这里,说道:“圈套!准是圈套!”
  “对!”张仁初接着说,“敌人企图让我们从这条路走,中他们的埋伏。”
  正说着,侦察员领着一位老人来到686团的指挥所。原来这位老人是当地的一名抗日积极分子。他的大儿子一家三口全让日本人给杀了,他把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送到了山东纵队,参加了八路军,他自己也经常为八路军和共产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昨天,他发现过来一路八路军,随后大批日本鬼子也跟了过来。今天早晨枪炮声一响,老人心里一沉,不好,他知道八路军刚到这里,肯定是人生地不熟。所以,从早晨开始,他就想跑到八路军这一边来,但是,日军封锁得很紧,直到晚上,他才摸了上来。
  张仁初和刘西元一听,真是喜出望外,对老人说:“您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想找一个向导呢!”
  老人说:“我就是为了这个来的。”随后他用手一指:“那边有一条小路,可以爬上山顶。”老人停了一下接着说:“就是西南面火大,老鹰嘴的路难走,又离敌人太近。”
  “不要紧。”张仁初拉着老人的手说,“只要你能给我们带路就行。我们估计,西南面虽然火大,但敌人的防守可能空虚,敌人决不会想到我们会从他的火堆跟前钻。”
  随后,张仁初又把这一情况报告师部。不一会,师参谋处长王秉璋来了。他给686团下达了命令:“立即轻装,肃静突围!”
  接到命令时,686团已经撤出阵地。张仁初和刘西元在簸箕掌的山沟里对部队作了简短动员,要求非战斗人员抬着伤员在中间走,遇上情况,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接着,大家展开了紧张的突围准备。炊事员用绳子和草团捆垫炊具,骑兵用棉布包裹马蹄,干部们逐个检查战士的装束和武器,团里还派出了迷惑日军的小分队。
  当晚22时许,被围的115师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始分路突围。师部和686团向西南方向突围;津浦支队向东突围;冀鲁边第7团向南突围。突围开始前,师部提出了“坚决救人救枪”的口号。对于军人来说,武器是第二生命,如果没有了武器,也就失去了军人的价值。另外,还要求各部队在突围过程中,如遭到日军的阻击,要死打硬拼,坚决冲出去。对于115师来说,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到了天明,就会凶多吉少。
  在师部和686团这一路,团政委刘西元率1营在前面开路,师部走在中间,张仁初带2营和师特务营殿后。在那位老人的带领下,大队人马摸着黑出发了。
  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不时有人摔倒,但没有人吭一声。后面的人紧盯着前面人胳膊上的白毛巾,默默地加快步伐。人们几乎不是用脚板,而是用脚尖走路。走着走着,忽然山影遮天,危崖欲坠,一片黑古隆冬,谁也分不清哪是道路,哪是悬崖。侦察员在找路,其他人在摸路。不知啥时这路又弯弯曲曲折到悬崖边上,大概就是老人说的老鹰嘴吧!
  好不容易绕到一条沟边,却发现地上躺着几个人,原来是日军的尸体。日军忙于围攻八路军,连自己同伴的尸体都没顾得上收。大家绕过日军的尸体,沿着山坡悄悄地爬上去,快到山崖口时,忽听到日军士兵说:“答累嘎(哪一个)!”没什么反应,接着又是一声:“答累嘎!”原来这家伙听见有声音,但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就先喊了两声,见没有回音,那哨兵就“叭叭”地开了两枪。此刻,队伍前面有个新战士以为日军发现了突围的队伍,再加上紧张,就把早已攥出汗的手榴弹甩了出去,只听“轰”的一声,日军这下清醒过来了。霎时,山上传来了哇啦哇啦的喊声,急促的哨声,同时还夹杂着军犬的叫声……
  不管日军如何折腾,686团仍然继续向前。由于天黑,师直属队的一部分人员掉队了,前面的部队只得先停下来等候,大家侧耳听山上的动静。过了不多时,沟里影影绰绰上来一支队伍。大家连忙上好刺刀朝前摸,到近前一问口令,却是掉队的人跟上来了。原来,在过悬崖时,他们听见前面枪响,灵机一动,把几根绑带吊在树桩上,然后一个个滑到沟底,向沟外摸来。掉队的人上来了,大家就又放心地前进了。
  不一会儿,师部这一路就过了岈山,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就在这时,后面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原来,刚才日军发现有人走动,找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一个人影,于是就派骑兵追来。大家就地隐蔽,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握着打开保险的手榴弹,等待日军靠近。正好当时麦子已长得很高,麦浪成为八路军的保护伞,日本骑兵哗哗地过去了。
  12日拂晓,686团和师部平安到达了东平以东的无盐村和南陶城,津浦支队、中共鲁西区委和泰西地委也安全转移到汶河南岸,突围成功了!
  天刚亮,日军按计划向包围圈内的“八路军”发动总攻。炮火准备之后,日军小心翼翼地进入陆房,兜了一个圈子,没有发现八路军的一个人影。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八路军飞出了包围圈。
  尾高龟藏不信,亲自赶到陆房察看,抓来一批老乡,严刑拷打,气急败坏地吼道:“快说,八路军哪边去了?”是呀,八路军哪里去了呢?老乡们还真是不知道,昨天这里还有很多八路军,今天哪里去了呢?
  这次战斗,日军自己承认伤亡1200人,包括50多名军官在内,其中有大佐1人。日军在报纸上吹嘘说,他们取得了“消灭”1万多八路军的“赫赫战果”。其实,八路军被围人员加上地方干部,总共才3000人,实际伤亡才360人。如果只从反包围作战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一次十分漂亮的战斗。
  陆房战斗的消息传出后,115师浴血奋战的精神震动了全国,蒋介石也打电报给朱德和彭德怀,表示“殊堪嘉慰”。115师进山东,本属“先斩后奏”。但他们以陆房战斗中的英勇战绩,终于使国民党在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这一意外“收获”,是115师代师长陈光和其他人所始料未及的。
  “师长情绪不太高”
  陆房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可是,这毕竟是一次没有准备打的被动仗。部队虽然突围出来了,但是辎重和骡马的损失却很大。那时,八路军的装备水平还很落后,骡马体现着装备水平,特别是那些从日本人手中缴获来的大洋马,特别受八路军战士的爱护。在陆房作战中,115师损失了很多骡马,有些战士和干部就像失去了心爱的伙伴和战友,心里特别难受。因此,在作战结束后,115师的指战员们对代师长陈光议论纷纷,给陈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陈光的情绪受到影响。
  陈光早在1927年便参加湘南暴动,次年随朱德领导的起义军上了井冈山。他作战十分勇敢,10年中负伤10次,曾带1个连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救出林彪。他只念过3年书,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打仗却很机敏,由一个普通农民锻炼成为红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115师进入山东后,复杂的形势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他性情急躁,听不得别人意见的缺点日益暴露。有时便显得与飞速发展的形势不大适应。在抗战期间,与陈光多年共事的老战友罗荣桓,一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