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

第8部分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8部分

小说: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人不肯投降,其结果是,115师虽然打了胜仗,但却没有抓到一个俘虏。
  日军之所以死不投降,拼死顽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坂垣的第五师团长期驻在中国,从骨头里就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对国民党政府军尚且如此,更何况被他们称作为“匪”的八路军。坂垣征四郎极为崇尚武士道,他的部下大多数也都愿意作武士道精神的牺牲品。他们不想让连自己都瞧不起的军队抓住,否则他们会认为是贞节不保,是自己的奇耻大辱。这样,“不成功则成仁”就成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林彪在他的总结中还指出了另外一点:
  “日兵之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治宣传与优待俘虏。”
  在此次战斗中,日军的伤兵不但用武器继续顽抗,而且还经常徒手与八路军战士作战,他们用牙咬,用石头砸,用身体撞……不但不把自己的性命留给八路军,而且最为可惜的是,他们也不想把自己的武器和其他装备留给八路军。他们很多人都把自己手中的武器毁掉,或砸碎,或炸毁。从115师所取得的战果来看,成绩是不小的。但在平型关所遇到的敌人,包括一部分日军辎重队,掌握的各种装备和物资是不少的。如果不是日军毁掉了一部分,那么115师的战果还要大得多。
  在对待俘虏的政策上,共产党历来都比国民党高明得多。在八路军改编之初,中央军委就颁布了“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包括:1.实行抗日救国纲领;2.服从上级指挥;3.不拿人民一点东西。
  八项注意包括:1.进出宣传;2.打扫清洁;3.说话和气;4.买卖公平;5.借物送还;6.损物赔偿;7.不乱屙屎;8.不杀敌(俘)兵。
  八路军的纪律中清楚地写明了“不杀敌(俘)兵”这一条。如果国民党军队也都执行不杀俘虏的政策,那么中国军队的仗可能就好打一点。后来因为八路军一直执行自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在战场也经常能抓到一些日军俘虏,并且有很多日本人转而为八路军服务。
  林彪在指出日军战斗力强的同时,也指出了日军在作战中的弱点。他在其总结中说:
  “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滚下去了。至于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来到猛攻时,他们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了,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几千里。在这样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
  根据战斗的实际情况看,林彪所讲的是真实的。从表面上看,在平型关,日军的失败是由于八路军打得好,其实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日军自己那里,115师只不过是利用日军的弱点而已。
  当然,聪明的军队指挥者,往往能充分利用其对手的弱点。
  “友军的配合实在太差”
  平型关战斗,是建立统一战线以来国共双方军队的第一次配合。但仅仅是这一次,就使林彪更加瞧不起国民党军队。
  当时的作战背景是,9月20日,坂垣征四郎下达了进攻平型关的作战命令,即令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在灵丘的三个步兵大队(第21旅团所属第42联队的2大队、21联队的3大队及第9旅团所属的11联队之第2大队)实施正面进攻;令第21联队长粟饭原秀大佐率领广灵、浑源方面的两个步兵大队(第21旅团所属21联队的第1、2大队)偷袭平型关右侧。
  21日,粟饭原秀率部出动。
  22日,三浦敏事也向平型关方向机动。
  从浑源南下的粟饭原秀部队翻过大尖山后,于22日进至中庄铺地区,与高桂滋军警戒部队接触。日军并不恋战,绕过高桂滋的部队,沿王庄堡西侧的山涧小路,继续向南穿插。23日,进至西河口及其以南地区。至此,粟饭部已绕到平型关左侧后。这时,阎锡山的部队在大营地区的预备队距敌只有六七公里,但却按兵不动。23日夜,日军向北进攻,袭击高桂滋的背后。高桂滋发现自己的侧后受敌,就放弃团城口一线阵地,向西退却到大营以北地区。24日,日军占领了团城口至东西跑池一线的长城。
  就在这一连串事情发生的同时,担任平型关正面防御的国民党军第33军的一线部队第73师,却早在21日就退到平型关东南部的小西沟——马跑泉一带地区。
  至此,在山西境内的长城以北,已没有阎锡山的一兵一卒。
  坂垣征四郎的预期目的实现了。他迅速驱逐了灵丘地区的国民党守军,一头堵住了平型关北侧地区,一头占据灵丘城,两头掐断,控制着中间的30公里通路。在日军看来,这里自然是一个安全地带。
  但是,这30公里的间隙,却是战场上的一个大“裂缝”。两军相争,双方指挥人员都在极力寻找对方部署的间隙,也就是要“乘敌之隙”。但国民党军队却不敢钻这个“裂缝”,这一点坂垣好像已经预见到了。然而,他却没有估计到八路军115师突然出现在平型关。林彪不仅看见了这个“裂缝”,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它。
  23日,115师派代表到大营向阎锡山部队的平型关前线指挥所报告115师的作战计划,希望友军给予协同。国民党第33军军长孙楚和阎锡山接到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后,只是虚以委蛇,并未作认真的考虑。
  24日黄昏,孙楚和阎锡山派专人给115师送来了“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决定由阎锡山的第2预备军(军长郭宗汾)、第61军(军长陈长捷)派出8个团,三路出击团城口地区,并要求八路军以两路分别向蔡家峪、东河南出击。接到此通知后,林彪决定在总的作战方案上配合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但对阎锡山要求115师分两路行动的计划却不屑一顾,决定不分兵行动,仍按自己的计划行事。
  平型关之战打响以后,国民党军队的前卫部队即郭宗汾的第2预备军,却在日军前沿阵地前按兵不动,没有按原计划向团城口的日军发动进攻。等陈长捷第61军赶到,郭宗汾军却又调头南撤。拂晓出击的计划弄到中午还没打响,致使当面之敌粟饭部队的两个大队安然退走。
  就在115师一个师与日军孤军作战的同时,国民党第2战区集中在平型关方面的部队多达5个军10个师。如此庞大的兵力却不敢与日军的两个营交战。阎锡山和孙楚亲自制定的作战计划,又经过他们自己的手将它破坏。
  国民党军队如此胆小怕事,林彪能瞧得起他们吗?八路军能瞧得起他们吗?
  林彪在他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
  “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订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一句“友军的配合实在太差”,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林彪打了胜仗后的心态,那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国民党军队。当然除了瞧不起国民党军队之外,似乎还有弦外之音:怎么样,你国民党人一败再败,可我115师一上去就打了一个大胜仗。
  平型关本来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但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恐日心理和指挥无能给断送了。作为一个军人,林彪瞧不起国民党军队的官兵;作为一名军队的领导者,林彪又瞧不起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在林彪看来,国民党军队的有些决策简直无法理解。集中兵力几乎是每一支军队所要遵循的作战原则,但国民党军队“却以区区八团兵力分为三大路”,犯了兵家之大忌。国民党军队的这个毛病似乎到最后也没有改好,在辽沈战役中,当林彪一次又一次以几倍或十倍的兵力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时,国民党的将军们却认为这不合常理,并觉得这不十分公平。
  对国民党军队的胆小怕事,林彪似乎不应感到吃惊,因为在中央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和红军的长征途中,这样的事他应该见得多了。
  当然,话说回来,115师的胜利也应该有国民党军队的一份“功劳”,要不是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的无能,战术上的呆板,日军也不会孤军深入,给115师造成一个打伏击的机会。在平型关战斗之前,国民党军队的所作所为已经给日本人一个印象,即中国军队不会打伏击,战斗力也不强。要不然他们的胆怎么会那么大呢!
  林彪在其总结中,还留出一个部分为国民党军队指点迷津。
  “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是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持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一名只指挥区区15000人的八路军师长,却对总数约20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指手划脚,可谓是心高气傲。但他确实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国民党200万军队不能做到的事情,八路军的一个师却做到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却给一年前他还信誓旦旦地要剿灭的共产党军队发出了嘉奖令,不知他作何感想。
  历史又在开蒋介石的玩笑。
  迷途知返的林彪
  早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与会人员讨论了八路军出征以后的作战方针问题。当时曾出现过不同意见。有人主张打运动战,有人主张以游击战为主。据聂荣臻回忆说,林彪在会议上是不赞同打游击战的。
  “林彪是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