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唐玄宗 >

第185部分

唐玄宗-第185部分

小说: 唐玄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听说惠妃最善添油加醋,唉,自古以来枕边风最为有效,圣上这一回算是落入惠妃的毂中了。”

人们谈论之余,不免怀念被贬的张九龄,有人说道:“其实九龄丞相在任之时,圣上听了惠妃言语就想废掉太子。奈何九龄丞相秉持正义,遂向圣上力请,太子因此侥幸保位。唉,九龄丞相去职后,朝廷重臣再无呵护太子之人。”

人们既然提起张九龄,势必引出李林甫,有人问道:“对呀,听说九龄丞相力保太子之时,李丞相也在当场,他的心意应当与九龄丞相相同呀。他这一次为什么不继续力保太子呢?”

“哼,他怎么会保太子?听说武惠妃的贴身太监牛贵儿一向为李丞相府中的常客,则李丞相定会力保寿王,又如何肯替太子瑛说句好话?”

这些真真假假的传言铺天盖地,渐渐也传入武惠妃和李林甫的耳中。

李林甫听了这些传言,想不到自己也被牵扯其中,由此百思不得其解。他在此事过程中,除说了一句皇帝家事的言语之外,其他时候皆游移其外,不料还是被牵扯进来。

李林甫一面感叹京城之中各方眼线太多,看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譬如与惠妃私下联络之事,还是被人瞧出了端倪;另一方面又想到,如今“三庶人”被赐死,惠妃和寿王上位之路一片坦途,若寿王果然能成为太子,自己的前途则不可限量。

李林甫由此感到很惬意,根本不在意这些传言。

武惠妃听到这些传言,就少了李林甫的从容,日益变得惶恐起来。

还在“三庶人”被赐死的当晚,李隆基入南熏殿与武惠儿共进晚膳。武惠儿是时已知“三庶人”被赐死的讯息,她第一时间的感觉是:皇帝怎么了?将他们三兄弟流放即可,为何要将他们赐死呢?

李隆基这晚没有胃口,仅轻轻地喝了几口粥之后就停箸不食。武惠儿轻声劝道:“陛下,长夜漫漫,若仅食数口粥,如何能挨过长夜呢?”

李隆基摇摇头,眼中沁出泪花,叹道:“朕今日赐死三子,唉,父子连心,他们现在已成黄泉之人,我于心何忍啊。”

武惠儿得知三兄弟的死讯,未见到李隆基的时候,心中还想皇帝毕竟为皇帝,其心硬竟然如斯。一日杀三子,常人哪儿有如此手段?待看见皇帝现在动了真情,方悟天下并无铁石心肠之人,就急忙上前安慰道:“陛下,他们已成黄泉之人,为之伤悲终归无益。唉,妾不知道陛下要赐死他们,若早一些知道,定然拦阻陛下,其实将他们流放外地就可以了。”

武惠儿如此说话,李隆基听来并不觉得悦耳,反而有了一些生厌的感觉,就在那里暗暗想道:太子之位如今空置,岂不是最合你的心意?

张九龄当初将牛贵儿转述惠妃之话告诉皇帝,使李隆基洞悉了武惠儿的真实心迹,由此开始有了对武惠儿的警惕之心。然他有时候又想,自己与惠儿恩爱多年,她作为母亲替儿子谋一些事儿,亦属常理,心思随之模糊起来。

武惠儿从座中将李隆基搀起,然后二人相携走向寝殿。李隆基此时忽然大发感叹,说道:“皇帝有私事吗?看来李林甫说得不对。若是寻常家庭,能有为父者一日杀三子吗?”

武惠儿感到无法回答,于是选择默然以应。

李隆基又道:“我怎能忍心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呢?然他们已有结党之嫌,今后时日方长,为了天下,为了其他儿子的安定,我只有硬起心肠将他们赐死。由此看来,皇家没有私事啊。”

武惠儿近来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此时在李隆基面前不敢多话,唯有小心侍奉为上。

李隆基今日心情不好,闷闷地坐了一会儿,倦意不觉涌了上来。武惠儿见状,亲自替其宽衣,然后将之扶上榻中睡下。李隆基头及枕上,不觉沉沉睡去,武惠儿一面令宫女将灯火熄灭,一面脱衣入被,她此时尚无睡意,就瞪眼在那里胡思乱想。

恍惚间,黑暗中影影绰绰走过来了三人。这三人皆身穿缁布长衣,头上的长发随意四散,他们到了武惠儿面前一言不发,环形相围。

其中一人缓缓说道:“武惠妃,我们兄弟即将上路,想起你对我们的诸般关爱,就来瞧你一回。”

武惠妃听出此声音系光王李琚所言,那么另外二人即是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了。她心中此时非常清楚这三人已然死了,恐惧感顿生,犹故作镇静地说道:“你们走就走了,与我却不相干。”

李瑶阴恻恻地说道:“如何不相干了?我那府中的仆人诬告我等,莫非不是你的功劳吗?你如此处心积虑谋害他人性命,当有果报!”

三人中以李琚的性格最为火爆,其大声说道:“如此贱人,不用多与她费口舌。贱人,走吧,随我们到阎王面前说个明白。”

武惠儿听到“阎王”之名顿时惊慌起来,她忽然弹身而起,拔足狂奔,三兄弟在后不疾不徐地追赶。

跑到了太极宫之中,武惠儿看到宫门边站立着一位盛装妇人,观其模样似为则天皇后,顿时大喜,狂呼道:“则天皇后救我!则天皇后救我!”

及至武惠儿行到那名妇人面前,惊奇地发现此人并非则天皇后,赫然为先入冷宫再逝去的王皇后。

王皇后冷冷地说道:“贱人,你终于有今天啊!哼,玩弄诡计可以逞凶一时,终有果报的时候。走吧,我们须到阎王面前分辩一番。”她说完此话,即张开双臂上前来捉武惠儿。

后有三兄弟追击,前有王皇后拦抱,武惠儿惊恐不已,她无法挣脱,喉间迸出凄厉的惨叫之声。如此一叫,武惠儿从梦中惊醒,只觉周身冷汗涔涔,心脏狂跳。

枕边的李隆基犹在酣睡,武惠儿渐渐明白自己刚才处于噩梦之中,心中逐渐放下了。此时殿内一团漆黑,也不知此时为何时辰,武惠儿不敢扰了李隆基的睡眠,只好一动不动挨过难熬的时辰。

武惠儿此后再也无法入眠,其一遍遍回味刚才的梦境,心中又忽然收紧:莫非神鬼之事并非虚妄吗?这三兄弟不肯当即步过奈何桥,却来缠绕自己,看来他们心中的怨恨难以平复啊!再说了,王皇后死后从未入过自己梦中,何以三兄弟一死,她就及时出现了呢?想是她知道有了帮手,由此胆气愈壮。

武惠儿思来想去,觉得没必要与死人较真。天明之后,可差牛贵儿唤来太常寺的巫师,设法释奠一番也就是了。

及至杨洄将宫外的流言转述至武惠儿,她闻言后心中更为惊恐。此前太常寺的巫师到宫中施法一遍,然毫无用处,武惠儿夜里入睡后,还是常常梦到那帮人前来索命。如今天下人言汹汹,将“三庶人”被杀归罪到武惠儿身上,其心中由此又多了一层心思。月余之后,武惠儿受此折磨日渐消瘦,言语一日比一日少,她又不敢将自己的心思向李隆基诉说,只好强压心底,如此更增其病状。

李隆基并未注意到武惠儿的这些变化,高力士为内官之首,当然有人将武惠儿的性情变化告知了他。高力士又有意无意地接触武惠儿几回,大致明晓了她的心思。

李隆基这日在勤政楼阅罢奏书,起身欣然道:“好呀,看来李林甫确实有吏治之才,其厘改户部度支旨符不过数月,户部所收赋税较之去岁就增加了一成,可谓效果卓著啊。”

高力士看到皇帝心情甚好,近日已渐渐走出赐死“三庶人”的阴影中,现在又将全部奏书阅完,距离午膳时刻正好有一段闲暇时候,遂小心翼翼躬身说道:“陛下近日可曾感觉惠妃有异状吗?”

李隆基思索了一下,说道:“嗯,她似乎有些消瘦,话也越来越少了。高将军,可曾让太医替她瞧过吗?”

“已瞧过数次了,太医们实在找不出其病因,可谓一筹莫展。臣窃以为,惠妃之病在于其心事太重,药石对她其实无用。”高力士跟随李隆基多年,与常人相比,其说话还算直接。

“心病?莫非她还在思虑储位之事?”

“太子瑛被废,惠妃当然想立寿王为储。然瞧她如今的光景,其对储位并未思虑太多,主要还是惧怕、焦虑所致。”

“她惧怕什么?”

“臣听说惠妃曾让太常寺巫师入宫施法,以祛除心魔。如今宫外传言,将‘三庶人’赐死归罪于惠妃身上,惠妃会不会思虑太多,由此堕入了魔怔?”

李隆基此时回味起武惠儿近日的种种行为,再思高力士所言,顿时恍然大悟道:“是了,果然是这样。唉,惠儿平时敏悟果决,为何绕不开这桩事体呢?高将军,你须想些法儿让她脱开此魔障。朕这些日子也有些粗心了,惠儿又不向朕诉说,以致今日方知。”

高力士道:“惠妃的心病若想祛除,须当自解。臣再召太常寺巫师,让其立‘三庶人’牌位,再写上当时前去赐死的官员名字,让他们当着惠妃之面作法。所谓冤有头、债有主,‘三庶人’心有戾气,自该找那些吊杀之人言语,不该缠着惠妃以致阴魂不散。”

如此法儿是否有效?李隆基心中实在没底。高力士提出的这个法儿明显是个馊主意,如此转移“三庶人”的目光,惠妃的心病就能医好吗?李隆基再叹息道:“祛除魔怔,也只有使此等法儿了。高将军,如今天气渐凉,可入骊山温泉宫住上一段时间。那里温泉滋润,惠儿若离开京城静养一段,对其心病当有裨益。”

武惠儿因惊悸而病,可见其心中甚是脆弱。此前许多人说武惠儿酷似则天皇后,“三庶人”被杀,这种传言愈发甚嚣尘上。如今武惠妃发病,说明其心智和手段与则天皇后相较差别甚远,则此等传言不攻自破。李隆基此时顿将对武惠儿的警惕之心抛到九霄云外,心绪化为浓浓的怜惜之意,亟切盼望她的病情好转。

太常寺的巫师此后奉召入宫祈请,奈何祈请数月,终无效果。李隆基得知了武惠妃的病情,从此变得呵护备至。这一日,长安的初雪降临,李隆基抚摸着她那消瘦的面庞,怜爱地说道:“惠儿,初冬已至。我此前多次让你入温泉宫静养一段时日,你屡屡却之。这次不许再推,我们明日就出行吧。”

武惠儿此时的身子已然十分虚弱,其眼光散漫无力。她心想温泉宫比京城中温暖许多,又得温泉滋润身体,对自己的病说不定大有好处,遂答应前往。她又向李隆基提出一个请求,即允准寿王李瑁夫妇随行,李隆基当然满口答应。

武惠妃一路颠簸到了温泉宫,起初几日得温泉滋润,皮肤有了颜色,进食也稍多一些,李隆基见状大喜。

然而十日之后,武惠妃又恢复离京时的状态,进食日少,身体日瘦。李隆基每日前来探视一回,其他时候自有其他妃嫔陪侍。李隆基这日起床之后,高力士向他禀报道:“陛下,惠妃的身子恐怕不大好呀。昨晚惠妃后半夜忽然大喊大叫,竟然脱力昏了过去。太医忧心忡忡,认为此地不宜久留。”

“惠儿入温泉宫后渐趋平静,她为何又大喊大叫起来?”

“臣听惠妃身边的宫女说,惠妃夜里喊叫之时既提及‘三庶人’名字,又提废后王氏之名,看来其魔怔依然未除。”

李隆基叹道:“唉,我之所以劝惠儿前来这里,就是让她忘却那些记忆。唉,这几个鬼魂不依不饶竟然追到这里了?也罢,我们过去瞧瞧惠儿。”

武惠儿的寝殿里人影幢幢,其夜里昏厥过去,令众多宫女、太监与太医在这里忙乱不已,寿王李瑁夫妇一大早闻知此讯,也急忙前来侍候。

经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