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农村建设60年 >

第47部分

中国农村建设60年-第47部分

小说: 中国农村建设60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不高,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推进科教兴农,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各项补贴的力度,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艰巨,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必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国内市场,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内需求;在努力搞好进口余缺调剂的同时,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稳定国内农产品供给。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发展不平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沿海发达地区、大型垦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有条件先行一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地梯次推进。在农业各产业中,畜牧业、水产业要走在前头。

二、切实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重点问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重点问题。

第一,要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要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不断提高农业的政策支持保障水平。

第二,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物质装备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第三,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所在。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改善生产条件,狠抓节本增效,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规模,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第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最终要靠科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第五,要提高农业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这是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客观需要。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服务。

第六,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则。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影响,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同时,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造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三、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任重道远,必须长期不懈努力。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组织实施。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确保区域内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加强粮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作出贡献。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山区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