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58部分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58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帝设法阻止它向马六甲内部扩张,和保持南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贸易畅 
  通。可是中国不可避免地介入了东爪洼王与西爪洼王之间的战争。在 1408 

② 关于这些朝贡使团的一份名单,见罗塞比:《明代中国和吐鲁番》'435',第221—222 页,和罗塞比:《两 

名出使内亚的明朝使者》'438',附录,第29—34 页。 
① 可扼要参阅黎吉生:《西藏简史》'429'  (纽约,1962 年),第33—41 页;约瑟夫·科尔马斯:《西藏 

和中华帝国:1912 年满族王朝灭亡前中藏关系概述》'289'  (堪培拉,1967 年),第18—30 页;石泰安《西 
藏的文明》'478'  (斯坦福,1972 年),第77—79 页。 
① 关于这类接触的中国官方记载,见罗香林编:《明清实录中之西藏史料》'356' (香港,1981 年),第5 — 8、 

19—22、23—43 页。 
② 见哈立麻传,载《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81—482 页。 

… Page 172…

  至1409年郑和第二次远航期间,当他手下的170人登上了他的对手西爪王声 
  称拥有的海岸时,他们被后者所杀,从而迫使郑和进行军事干涉。中国人接 
  受了赔偿和道歉,并恢复了外交关系,但中国人利用连续的几次航行,把爪 
  洼置于监视之下。浡泥在当时相对地说并不重要。但浡泥王是访问永乐朝廷 
  的第一个统治者,从而给了皇帝强烈的印象。它被给予比凭借它的国土面积 
  和力量应得的更大方的待遇。① 
       永乐帝在他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中表现出灵活性;他愿意利用各种方式 
  去达到他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商业的目的。外国的反应取决于以下的几种 
  情况:明朝外交主动行动的性质;它们与明朝的权力中心的距离;它们对安 
  全和贸易机会的关心。从1405至1421年的十多年中郑和巨大舰队的威严的 
  阵容,在整个这一区域中扩大了强大的中国的形象,并给贸易和外交带来了 
  持久的影响。但事实也很清楚,随着1413年以后中国在这一区域的外交活动 
  的放松,当朝廷的力量专注于北方的事务时,这些国家能够在纳贡制度建立 
  的规定的宗主…属国关系中便宜行事。 

                                      永乐帝的遗产 

        1424年8月12日,皇帝当他最后一次征讨蒙古返回时,在多伦以外的 
  榆木川去世,终年64岁。他去世的确切情况正史没有记载,只是简单地说他 
  病故。私人的和外国的记载说皇帝在他晚年时已经得过几次中风,并死于此 
  症。一个学者提出,皇帝自1417年以来已部分瘫痪,他偶尔不能临朝,有时 
  长达一个多月。他瘫痪的性质不详,但要减轻病症,皇帝习惯性地服用麝香 
  或樟脑制成的刺激性药剂,以及他的几个随从处方的道教的丹药。这种丹药 
  能暂时地减轻他的瘫痪程度,但证明对身体有害,并会上瘾;它会导致间竭 
  性地大发脾气。① 
        当皇帝惩处几名劝阻他征讨蒙古和迁都北京的官员时,他可能已在受这 
  种丹药的影响。丹药的作用是积累性的;皇帝可能中化学毒性已有好几年了, 
  因为丹药还含砷、铅和其他金属。因此,当他筋疲力尽地穿过严酷的蒙古平 
  原而又得了一次中风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所以他的死亡是意料之中 
  的事。 
       皇帝的尸体立刻装进灵柩运回北京,准备安葬。他的长子朱高炽随后登 
  基成为洪熙帝。尊奉永乐帝的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太宗。他的陵墓称长陵, 
                                                       ② 
  建造得极为豪华宏伟,以证明他的丰功伟绩。1538年10月,嘉靖帝把永乐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08—1309 页宗喀巴的传记。 
① 这个题目的权威著作是司律思的《(明代的中蒙关系,Ⅰ)洪武时代(1368—1398 年)在中国的蒙古人》 

'457'  (布鲁塞尔,1959 年);《(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 年》'458'  (布 
鲁塞尔,1967 年);《(明代的中蒙关系,Ⅲ)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 年》'459'  (布鲁塞尔,1975 
年)。关于更简明的论述,见同一作者的《明代的蒙古朝贡使团》'452',载《中亚评论》,11,1  (1966 
年3 月),第1—83 页;《明代的中蒙贸易》'460',载《亚洲史杂志》,9,1  (1975 年),第34—56 页。 
它们广泛地取材于 《太宗实录》'380'的摘要,这些材料收于羽田亨筹编:《明实录抄:蒙古编》'198',第 
1 卷,载 《明代满蒙史料》'496',第261—557 页。 
② 见司律思《朝贡制度和外交使团,1400—1600 年》'458',第119—120、152—157 页;和司律思:《明 

代的蒙古朝贡使团》'452',第16—22 页。 

… Page 173…

  帝的庙号改为更显赫的称号:成祖。 
       嘉靖帝想抬高从未登上皇位的父亲朱祐杬(1476—1519年)的地位而使 
                                                                                 ① 
  他进入帝王的行列,从而使自己成为新的一支皇位继承世系的始祖。 因此, 
  把永乐帝的庙号从“宗”改为“祖”,这意味着永乐帝在推翻他的侄子时也 
  开创了一支新的继位世系,这显然旨在支持嘉靖帝自己父亲的正统性。选用 
   “成”一字,表明在其继承人的眼中,他是明统治的巩固者,应该被承认是 
  王朝的第二个创建人,因为他完成了洪武帝的未竟之业。 
       皇帝先娶徐达将军之长女,她就是徐后(1362—1407年),因提倡儒家 
  德行和制定妇女的道德箴言而深被怀念。皇帝又封两名宫女为贵妃,一是朝 
  鲜美女权氏,一为苏州的王妃(死于1420年)。权妃死后,王妃就成了皇帝 
                                                                     ② 
  的专宠。她又成了皇室的监护人,但她的寿命没有皇帝长。皇帝有四个儿子 
  五个女儿。长子朱高炽后来成为洪熙帝;次子朱高煦(汉王),三子朱高燧 
   (赵王)都为徐后所生;幼子朱高爔幼年夭折,其母姓名不详。还知道皇后 
  养育了五个公主当中的四个;她们都下嫁给有贵族封号的将军或其子。这些 
  驸马中有的因行为不轨而受到弹劾,有的在军事征战中丧生。① 
        回顾起来,1538年追赠给皇帝的最后的谥号成祖似乎是一个恰如其分的 
  称誉。它集中体现了与传统的治国之道的贤君理想地联系起来的文治武功。 
  永乐帝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 
  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 
  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的治国之术和重新 
  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 
  奠定新基础的人。 
       但是,他的政策也受到批评。他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和残酷地清洗建文帝 
  时代的官员的措施受到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对,而在黎民百姓中普遍存在的不 
  满情绪则以关于被废皇帝的种种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传说提到他没有 
  死,他的后裔最后使王朝不光彩地灭亡,以此向篡位者报仇。他国内的各种 
  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所引起的巨大花费也引起了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当 
  时的批评者不是明确地谴责他的篡位;认为这件事并不是永乐帝一个人的过 
  错,这种看法是适当的。对他国内政策的批评则比较直截了当。他远征蒙古 
  的几次战役和迁都北京之举不断遭到攻击。但是后来的明代史学家一般原谅 
  了这些过分的行为,认为是建立一个大帝国的必由之路。因此当时的舆论强 
  调皇帝的积极成就和缩小它们的消极后果。但是一股强烈的批评暗流由后世 
  的明代学者,特别是由那些责备他为了降低学术水平和知识活力而削弱经典 
  教育的人表达了出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有褒有贬的评价,其中官方对一 

① 司律思:《朝贡制度和外交使团1400—1600 年》'458',第9、10 章各处;司律思:《明代的中蒙贸易》 

'460',第38—43 页。关于设马市的情况,见司律思:《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 年》'459',第92—93 
页。 
② 见司律思著《明代的蒙古朝贡使团》'452'第16—22 页中的概述。 
① 见戴维·M。法夸尔:《瓦剌…中国的纳贡关系,1408—1446 年》'157',载《阿尔泰研究,尼古拉斯教皇 

诞辰纪念文集》,尤利乌斯·冯·法卡斯、奥梅尔简·普里特沙克编 (威斯巴登,1957 年),第60—62 
页;罗塞比:《1368 年迄今的中国和内亚》'433',第50—55 页。关于官方记载,见白翠琴编:《明实录 
瓦剌资料摘编》'413',第19—42 页。 

… Page 174…

  位雄武之君的赞誉支配了明代和清代的历史编纂学。          ① 
       传统的评价并不是对这个时期的公正评价。对评价更有帮助的是应该问 
  一下,永乐时期的一些事件是怎样发展和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实现皇帝宏伟 
  事业的费用倒底有多大;他统治时期制订的政策对以后明代的历史发展进程 
  产生什么影响。 
       最重要的是,皇帝本人对帝国的认识形成了他统治时期的特征。他作为 
  一个军事统帅而取得了权力,并用武力夺取了皇位,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应 
  受任何约束,甚至不受他父亲制定的《祖训》的约束。他不受约束地行使皇 
  权,以实现他的目的。他与北方边境蒙古诸部打交道的经验给他灌输了一种 
  远远超过他父亲认识的对帝国的新看法,但从长期看,由此形成的战略决策 
  证明并不是成功的。他不但试图由北至南实施统一的统治,以此使边境领土 
  与内地一体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边境以外,把他的霸权扩向四面八方 
  ——从真正的世界中心睥睨世界。对世界的这种新看法指导着皇帝的对外政 
  策和国内政策。他一旦执行这些政策,就决不后退。尽管永乐帝的国内政策 
  和对外政策存存着种种矛盾,但他仍决心完成他的目标,并把各种没有解决 
  的困难留给了他的那些不那么有活力的继承者们。 
       永乐帝的国内计划和对外征战的花费是巨大和浪费的;它们给国家和黎 
  民百姓造成了异常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些计划的耗费引起了诸如夏元吉和李 
  时勉等朝廷官员的批评,前者反对对蒙古的第三次征讨和郑和的几次远航, 
  后者反对在北京建都。还有人对征剿安南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紧张状况,对 
  漕运制度以及其他国内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发表了反对的意见。 
       不可能确定用于这些活动的金钱的数额,因为史籍没有记载准确的或完 
  整的数字。明政府并不编制综合的预算;它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