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

第13部分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13部分

小说: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6、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真正讲到“炼精化气”的境象,只有借用在静坐的过程中,自然地停止呼吸的境界来做说明,较为确实。不过要做这个说明之先,对于停止呼吸的境界,必须要先作两种必要的解释。首先需要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所谓自然地停止呼吸,用一般修道作工夫的术语来说,便叫做“止息”。在佛家四排八定的进度中,又叫做“气住”。在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便是真正“瓶气”的工夫。普通练习瑜伽术的,有意来控制呼吸而使其停止的方法,虽然也叫做“瓶气”的工夫,但并不算是上品的成就。如果静定工夫到达而自然地停止呼吸,那才是真正“瓶气”的境界。所以密宗便另行命名它是“宝瓶气”了。
  其次在静坐的进度中。因为心念的太过专一,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当这种状态发生时,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稍微带有僵硬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用意太专,渐渐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作用,并非真的是“止息”和“气住”的境界。严格说来,这是由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在培种情况中,执之太过,不能放松返还于自然,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生机木然。甚至,更严重一点,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进入僵硬的病态。虽然并非如小说家所谓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经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自我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甚至,尽量哈出力气,自我放松,任意进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这样只须很短的时间,便可“更上一层楼”而转进新的进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虽然努力施用这种方法,僵持的状态还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别教授法了。
  再次,倘使真正由于精力充沛,身心寂静的效果而气定神闲,达到“炼精化气”的境界,必有的第一步现象,便是全身柔软而犹如乏力一样,再进一层,自己便会感觉到“柔如无骨”,浑身气机在毫无觉受的状态中普遍地充满。孟子所谓的:“粹面盎背而畅于四肢。”老子所谓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情形,便自然地体验到了。这个时候的境界,真可忘去身心的感受,好像天地人我,都入于浑茫一片的状态。“丹经”道书所谓的“浑炖”,以及庄子所说的:“堕肢体,黜聪明”的实际情况,都可体验得知确为真实,并非假设空洞的理想。如此再静定下去,起初感觉鼻孔的呼吸减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而后肺部的呼吸近于停止,小膜内在的“丹田”开始有了翕辟(收缩放松如呼吸)的作用。道家所谓的“胎息”或“内呼吸”,便是这种境象。再次而等到内脏各部分的气机都充实以后,循食道喉管而上达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经,自然的松畅舒适,“丹田”的内呼吸也随之由微弱而渐至于停止的情形。这时久已沉没在腹部的“青春腺”又恢复了活动的作用,犹如童年时期无欲无情的牵连,便自能发生无比快感的“内触妙乐”。生殖器官随睾丸收缩的气机,上循“任脉”而使舌尖自然上翘,封抵了小舌头部分,自然地停止了呼吸。这才算是“炼精化气”初步的真正境象。 
             47、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同时在此也可附带的提到有关儒家学说“变化气质”的观念。在一般只讲读书求学问的人来说,能够真正做到读书明理,从人生日常的言语行为和待人处事之间,确切地体会到学问与知识对于修养的实际应用,做到心平气和的,便是学问“变化气质”的最明显造诣。这是由心理入手,改变心性修养的路线,确实有理,一点也没有错。但严格的说来,这还只属于“养气”和“养心”的工夫。气变而质仍未变。所谓质变,必须是连带生理功能的转变。如果只从心性修养,而不配合生理修炼到达上述“气住神闲”的境界,那么,所谓“变化气质”之道,也仅属于一句理念上的名言,而并非实际履践的恺切工夫。
  如上所说的种种,我们平常学习佛家天台宗的“随息”“数息”“观息”和道家的“心息相依”,以及一般内家气功的种种修炼方法,对于达成“练精化气”和“炼气化神”的作用,又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说来便会牵连到一般“丹经”造书有关人身呼吸的理论了。许多专为修道、修炼内丹或静坐功夫的书籍上,有关人体气脉的理论,大体都根据原始医学原理的“内经”和“难经”的抽象观念,说明气机或气脉在人体内部的行度和作用。古往今来,有许多学道或修炼静坐的人,便死守这种传述,信以为真,浪费很多宝贵的精神和时间,从事那些不切实际而太过抽象的工夫。现在在此特作声明,以供参考。
  我们过去原始粗浅的自然科学观念,往往把许多事物,都纳入古代天文数字或抽象的《易经》象数的数字里去。所以许多“丹经”道书,也随“内”、“难”二经一样,把人体的气脉作用,区分为五候、六气、和三百六十周天度数,或八八六十四卦的观念。因此而使后世进入似是而非、迷离惝恍的影响之谈中去讨生活了。例如古代最早的天文学理之说,认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太阳每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每岁纪三百六十五度零二十五刻。太阳行一周天即是一年。四岁共积盈百刻而为一纪。”云云。人身是小天地,气脉运行之数也同此规则。如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分开一呼一吸而加一倍数,也只等于二万七千息),脉行五十度而周于身。”这等于说:“呼吸气二百七十息,脉行三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五十度周身,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一丈。每日从寅时起复而至于卯。”于是从事修道、静坐的人,便都根据此说而作调息的工夫。其实,这个数字的根本问题,都误在古代测验时辰刻漏方法的不够标准,这种理论和数字,是大有问题的问题,不足据以为信。根据科学事实和准确医学的经验,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钟十八次。一天廿四小时,平均共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次。脉搏平均每分钟跳动七十二次,等于呼吸的四倍数。太阳系统的运行旋转,也是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为一周期。这个总数也就是各大行星回复到相同相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叫做太阳的大周期(The Great Sidereal Year)。 
              48、炼气不如平心
  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内无思虑妄想忧悲苦恼的打扰;外无动作劳力勉强的加行,不昏味、不意乱神迷地顺其呼吸的自然,过了一个昼夜的时间,所有体能的精力和气力,便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盈的原来状态,犹如太阳系统各大行星在一周期恢复相同的相对位置。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在某一“刹那”之间,呼吸往来的气机,也就自然地“须臾”止息,达到饱和的程度。此时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才可真正做到“炼精化气”和“练气化神”的功效了。可惜有许多修道做静坐工夫的人,不明此理,反而执着“丹经”道书上的旧说,加上“师心自用”的谬见,拼命的在那里一呼一吸地炼气功,一天到晚,哼啊哈啊地“吐故纳新”,认为自己在做“炼化的工夫”,真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因此奉劝讲究修养之士,炼气不如平心,然后才或许能收到“穷理各性以至于命”的成果,至于各种有关炼气的方法和工夫,对于健康也有帮助的,种类很多,应当另作专论。 
            49、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的气是什么东西?中国医学所谓的“气血”的气和“中风”的风,是否都同道家所讲的这个“气”字一样?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汉代以后的中国医学,大都把气流的风和人体呼吸的气混而为一,这也是有问题的。不过这些问题都是个别的专论,现在从本题范围会讨论它,一时也讲不完。前文曾经提到,暂且借用现代科学术语的“生命能”,作为解释气的概念。换言之,也就是要学习静坐和修证健康长寿术的人们,不要把人体口鼻呼吸的气,以及大气中的空气,就当作道家或密宗所谓的气。否则,统统落在生理的感受范围,错把神经和肌肉的反应当作是“真气”的流行,那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应的作用,当作炼气的成果,那么综罗道家、密宗、瑜伽术等的各种大同小异的炼气方法,至少有几十种甚至一百种之多。虽然无可否认的,人体生理上的口鼻呼吸,以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肤呼吸的作用,是修炼的基本动作和工具,但不能误认为这就是静坐养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谛。
  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的程度,那是什么景象呢?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与“五气”,都是比喻的代名词。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却以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叫做五气。名词不同,实际上都是共通的。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宫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不过朝元的“元”,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便说这个“元”是指“关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下丹田”,有些人却认为这个“元”是指“会阴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海底”。谁是谁非,从来就无确证,除非真是修炼到家的神仙肯出来当场指证,或许可息此一争端。不过,从学理和中国文字学的诠解,以及经验的求证。我们认为这个“元”字与本源的源字通用。换言之,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我们简略地从学理上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义以后,再从实证的现象来作说明。
  “三花聚顶”的景象: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