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清道夫(法医秦明系列4-出书版) >

第9部分

清道夫(法医秦明系列4-出书版)-第9部分

小说: 清道夫(法医秦明系列4-出书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顺着所长的手指往西边看了看,只能看得到拐弯处,拐过弯去,视线就被一个公共厕所挡住了。
    “你们听见枪声后,大概多久出门的?”陈诗羽问。她问出了我想问的问题。
    胡黎苗低头想了想,说:“我们在后院,开了门,穿过院子,打开大门就出来了。我估计也就二十秒吧。”
    我“哦”了一声,说:“你接着说,刚才你说到看见一个人影。”
    “啊,对。”胡黎苗清了清嗓子,“我们看见胡奇摇摇晃晃地往西走,也就是往他家走。因为胡奇这半蹶子就爱喝酒,喝多了喜欢出来瞎晃,所以我们也没在意,都转身回去继续搓麻将了。这一搓就搓到天亮,我赢了三千多,嘿嘿。”
    说完他感到不妥,偷偷瞥了一眼所长,见所长并没有追究他们赌博的意思,接着说:“大清早,我就从我哥家往西走,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儿就是我家了。没想到走到这里的时候,就看见他躺在地上,一大摊血,吓死我了。”
    所长给胡黎苗使了个眼色,胡黎苗紧接着说:“不过这种人渣,死了最好。”
    我反感地摇摇手,说:“人都死了,不用这么恶毒,即便他道德败坏,也有生存的权利。”
    “那还有要问的吗?”胡黎苗问。
    “你哥家距离现场只有三百米,大半夜的,夜深人静,你们就没听见什么叫喊、厮打、搏斗、求救的声音?毕竟他不是当场死亡,而是走出十几步才死的。”大宝问道。
    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
    胡黎苗摇摇头,说:“肯定没有,肯定没有。”
    “他自己的枪走了火,加上喝多了,不一定会叫啊。”所长解释道。
    我听所长说得也有道理,就没多说话,重新戴上手套对尸体表面进行初步检验。
    死者上身穿了一件长袖T恤,下身是一条休闲裤,休闲裤的右裤筒几乎全部血染,而上衣并没有黏附血迹。大宝伸手要去摸死者的裤子,被我制止了:“别动,你看,裤子上有个枪口印痕。”
    枪口印痕是接触射击的特征。接触射击是枪口和目标之间距离表述的一种。
    对军事器材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枪支主要分为两种:膛线枪和滑膛枪。
    膛线枪是指枪膛里有螺旋的膛线,这样子弹在发射出去的时候,会发生旋转,从而加强子弹的抛射距离、精度和杀伤力。这样的枪支如果接触射击,会在皮肤上留下枪口印痕;如果在小于一米的距离内射击(近距离射击),由于弹头高速旋转进入皮肤,会在皮肤上留下挫伤轮、擦拭轮、烟晕和火药颗粒灼伤;如果在大于一米的距离内射击(远距离射击),会在皮肤上留下带有擦伤圈和污垢环的弹孔,看不到烟晕和火药颗粒灼伤。
    但是,膛线枪有着较高的制作工艺要求,所以,在民间的自制枪种类中,还是以滑膛枪为主流。滑膛枪又叫作霰弹枪,枪支配用一定规格口径的子弹,子弹内填满火药和弹丸,在触动扳机后,弹丸呈锥形发射。所以,判断滑膛枪的射击距离,主要是看子弹在体表分布的面积。如果只是一个大的射入口,说明距离较近;如果是一片小孔状的射入口,则说明距离较远。滑膛枪的射程有限,通常是在近距离射击时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当然,和膛线枪一样,滑膛枪接触射击,也会在皮肤上留下枪口印痕。
    “枪口印痕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林涛来拍个照。”大宝白了我一眼,“接触射击比较多见的是走火或者自杀,这就印证了所长的话。”
    林涛在现场的一旁拿着民警从死者家里提取的材料,和现场提取的已经用塑料薄膜保护起来的枪支进行了比对,认为是同一种材料。也就是说,这支枪应该是死者自己制作的。
    林涛走过来和我们说了一下他的比对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是从工具材料上推断出来的。如果要进一步确证整体分离的话,还需要相关实验室的检验。
    林涛拍完照,从痕迹检验专业的角度观察了一会儿枪口印痕以及现场枪支的枪口,微微一笑,说:“不过,从枪口印痕看,致伤的枪支,就是现场的这一支枪。”
    
    第三章
    
    确实,这不需要专业人员也可以判断出来。枪口因为制作粗糙,压成了椭圆形,而死者裤子上的枪口印痕也呈现出椭圆形,直径和枪口完全一致。
    看完枪口印痕,我和大宝合力把尸体的裤子小心翼翼地脱了下来,放进物证袋里保存。裤子一脱下来,就看见死者膝盖上方有一个椭圆形的、黑洞洞的创口。创口周围发黑,是火药的灼伤。尸体体位发生一点儿变化,就有鲜血从这个黑洞洞的创口里流淌出来。
    “打中腿了。”我说。说完,皱起眉头开始思考。
    “哟,我知道你们法医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什么弹后空腔效应。”陈诗羽说,“但没想到弹后空腔效应这么厉害啊,打中腿都能打死人。”
    大宝炫耀一般地发问:“你知道弹后空腔效应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吗?弹后空腔效应是因为子弹旋转而产生的,那只有膛线枪才能形成,这自制枪可是滑膛枪,滑膛枪怎么转?怎么空腔?”
    大宝说得没错,弹后空腔效应是子弹致伤的主要机制,但是这种效应只有在膛线枪发射子弹后才会产生,这也是膛线枪比滑膛枪杀伤力大的原因。采用X射线胶片高速摄影技术,可以观察到模拟体被弹头击中后,在弹头通过的组织中会形成一个弹后空腔。这一空腔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因此弹头在机体中穿行时,不仅会使软组织撕裂,更重要的是会将弹头上的旋转动能释放给周围组织,使软组织以弹道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移位,从而形成比弹头体积大数倍的空腔。弹后瞬时空腔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可以造成创道周围的软组织向外伸展、撕裂以及血管撕裂。组织常会因为移位超出了弹性极限而发生破裂,呈现爆炸样改变,在机体上留下严重、复杂的复合性损伤。空腔经过扩展、收缩、再扩展、再收缩等反复多次的改变后,逐渐消失,最后留下一个容积比空腔小得多的创腔,就是我们法医最后可以发现的枪弹创创道。
    滑膛枪形成损伤的主要机制就是弹头的损伤。弹头打破血管就会导致失血死亡;弹头打破器官,就会导致器官失血、衰竭死亡。接触射击的滑膛枪,因为弹丸还处于密集阶段,所以形成的创道只有一条,这条创道是所有弹丸共同作用形成的。
    “我告诉你吧。”大宝对陈诗羽说,“其实这一枪并没有多大杀伤力,看死者的下肢没有畸形,就知道他的腿骨都没折。之所以会流出这么多血,是因为人的大腿内侧有一条非常重要、非常粗大的动脉——股动脉。如果弹丸打进腿里,打断了股动脉,那可不得了。这么粗的动脉是无法自凝住的,如果没有及时按压住,让血这样哗哗地流,很快就会出现休克症状,造成昏迷,再不立即抢救,就会死亡了。死者应该就是这样死的。”
    “酒精过量,血管扩张,加速了血液循环,也会加速死者的死亡。”杨法医在一旁补充道。
    他们说话间,我已经从勘查箱里拿出了一根钝头探针。
    探针的主要作用,是探测创道的长度和走向的。死者的致命伤是一条创道,很显然,这条创道打断了股动脉,但是创道的走向,我们却不得而知,只有靠这根细细的探针了。
    我小心地把探针的一端插进创口,然后向着各个方面探寻,很快,我就找到了创道。创道是从膝盖上的创口往上,最终到达会阴部下方约五厘米处的大腿内部。我沿着创道把探针插进了死者的大腿里,留了个探针柄在外,招呼陈诗羽前来照相。
    这样,从照片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创道的走行方向了。
    “你们看出什么问题了吗?”我看着大宝和林涛。
    两人一脸茫然。
    我对派出所所长说:“麻烦联络殡仪馆的同志,去解剖室进行尸体解剖。”
    如果通过调查、尸检,可以确定死者是走火导致死亡,属于意外,属于非正常死亡事件,尸体解剖是要经过家属同意的。但如果有命案的可能,公安机关就可以强行解剖。
    “家属不同意解剖啊。”所长为难道。
    “开具解剖通知书,强行解剖。”我说,“因为这是一起命案。”
    “命案?”这出乎所长的意料,他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我微微一笑,说:“你们看,创道是从下往上的。你们再看看这支枪,有一米二长。加之这是接触射击,现在我们来还原一下现场。”
    说完,我拿过透明物证袋里的枪,把枪口顶在死者膝盖上方的创口处,说:“子弹往上,那么枪托就应该在膝盖下面。你说,这样怎么走火?”
    如果是走火,这么长的枪,应该打中死者的腰部以上,或者弹道是往下的。如果是打中膝盖,而且创道往上,这样摆放枪支不合理,而且死者是够不着扳机的。即便是死者坐在地上,用枪顶住膝盖,扳机的位置也在他的脚尖以外,柔韧性再好,也够不到扳机。
    “有道理!”在场几人异口同声地说。
    “所以,只有可能是别人拿着枪,对着他的膝盖开了一枪。”我说,“现在我们需要对尸体进行解剖。”
    程城市公安局法医学尸体解剖室里,陈诗羽仍然默默地站在一边。这是她在两天内看到的第三个现场、第七具尸体解剖,真可谓是填鸭式教育。她现在不仅完全适应了尸检工作,而且已经可以清楚地说出尸体的解剖位置,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她适应能力、接受能力的强大。我也尽自己所能进行规范化操作,好让这个白纸一样的女大学生,对法医的工作有个规范性的认识。
    我们对尸体进行了全面的尸表检验,死者除了左侧膝盖上的一处枪创以外,我们还在他的后枕部摸到了一块不小的血肿。血肿的表面还有一些浅淡的擦伤。头皮没有创口,只有血肿和擦伤,用法医的眼光看,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平面、一定质量、表面粗糙的钝性物体形成的损伤。可能是摔跌倒在地面,也可能是工具形成的。
    “你看,果真还有其他外伤吧。”我兴高采烈地说。
    大宝拿出手术刀,准备剃除死者的头发。我说:“等等。”
    我们把尸体翻了个身,暴露出枕部,然后细细地拨动死者的头发,很快,找到了几个黄色的小颗粒。
    我用镊子把小颗粒钳出来放进物证袋,说:“致伤工具已经清楚了,是砖头。”
    大宝赞许地点点头,说:“开颅看看,防止是他中枪后摔跌,跌倒在砖头上形成的损伤。”
    摔跌导致的损伤,会在颅脑内形成对冲伤,而直接打击所致的损伤不会有对冲伤。
    打开死者的颅骨,他的枕部果真有一小块脑挫伤,而对侧的额部则没有发现。
    “没有对冲伤,可以肯定是有人用砖头袭击了他。这一处损伤有生活反应,说明他是在中枪前被打击的。”我说,“这么小的一块脑挫伤,不足以致死也不足以致晕,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寻找可能存在的物证的方向。”
    开完颅,大宝和杨法医按常规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解剖检验。大宝动刀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疲劳,一不小心用手术刀戳破了死者的胸腔。
    “哎呀,小心点儿。”杨法医说,“尸检过程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