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浮华年代 >

第42部分

重生之浮华年代-第42部分

小说: 重生之浮华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明显,在人们看来也就和市级理科竞赛获奖是差不多一个数量级的概念。萧如本身 的学习成绩很好,她会很羡慕一个获得市级竞赛一等奖的孩子吗?在这些本来就被掌声和鲜花着的孩子来看,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虽然很好,但是那也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萧如肯提醒她,当然初衷是为她好。这个,她不会误解。

   第二天, 胡菲菲偶然间来到教室后面的文艺园地,自从他获奖以后,她从前写的文章就被摆在了醒目位置,供人们围观。不时有人写文相和。她看了几眼,突然在某篇文章下发现了几行颇为飘逸的大字。仔细辨认以后,不由得大为诧异,神色古怪的问其他同学:“这字是谁写的?”

   那篇文章是 胡菲菲写的散文诗《我和大树》,讲的是他们教学楼旁将近一百年的大树,在四楼教室的窗口很容易就能望见它。胡菲菲借助大树的沧桑和少女青春无敌的对比,表现了同样是身怀梦想的人与树之间的无奈:大树拼命生长,至今不过四楼高,仍然要仰视学校对面梅溪宾馆阳台上那些娇生惯养的花花草草;少女渴望自由,渴望飞翔,却依然被束缚在教室里,每天读书写字,前途未卜。

   这篇散文诗成熟运用了各种赋,比,兴的手法,甚至为了音节的和谐还压了韵,算是胡菲菲重生之后自已比较满意的作品。哪怕是在获奖之前,这篇作品也是被班上同学交口称赞的;而在获奖后,它又成为反映自已实力的一个佐证。但今日,胡菲菲却发现文章的后面被人提了四句诗。

    “暗夜幽梦乱如网,
    晨暮读书心难爽。
    窗近声远无休戚,
    枯树昏灯知温凉。”

   胡菲菲反复咀嚼这四句诗里的意思,这分明有不赞成的语气在里面。但是,能轻松写出“窗近声远无休戚,枯树昏灯知温凉”这样既贴切现实又考究的诗句的人,必然不会是班级里那些心怀嫉妒故意散播小道消息的女生们。这字迹她凌乱飘逸,显然又不是萧如的笔迹。除了萧如,班级里的人,还有谁能够轻易驾驭七言绝句?这人的用意又是什么?

   胡菲菲有些好奇,逐一向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打听,渐渐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语文老师郭老师有天早读在教室中巡逻,有感而发,向附件同学借来钢笔,信手写下这四句。至于“有感而发”的“感”,估计是看到胡菲菲为浮名俗事所困,对待学业心神恍惚了吧。

    ………………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你选择了一样就必须放弃另一样。关于这一点,胡菲菲也有些无可奈何。人生啊,就是不断权衡利弊,做选择题的过程。萧如为了学业放弃了利用文学才华一鸣惊人的机会,胡菲菲却试图利用这些虚名最终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他们选择的对错,都要交付十几年后的现实来细细验证了。

   真正的成功者,所选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康庄大道。国人都不笨,想要获得比别人高出一截的身份地位,就要有勇气另辟蹊径,斩荊批棘。

    这天中午,胡菲菲刚刚接到《科幻世界》录用自已稿件的通知,一转身,就见到了妈妈程远芝欲言又止的眼神。

   大概是因为胡菲菲曾经力排众议,获得了一等奖,也算一点小小的成功了,因此程远芝和胡菲菲说话的语气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冲,那么说一不二,唯我独尊了。程远芝现在仍然习惯于干涉胡菲菲的一切,但是语气倒是缓和多了,换上了商量的口吻。

   “菲菲啊,妈妈知道你很有文学方面的才华。可是现在你是在高中啊,这些东西能不能先放一放呢?新概念作文大赛就算了,如果你明后年想继续参加,妈妈也会支持你的。可是,其它的这些活动,可不可以先停一停呢?”

    “你第一次期中考试是年级五十多名,期末考试没参加,这次考试才考了一百多名,以梅溪高中历年的成绩来看,一百多名连二本线都很难达到。万一你后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得不了一等奖,我们该怎么办呢?”

    

刹那烟花 第六十五章 投资计划

    第六十五章 投资计划

    “这个我当然心里有数。”胡菲菲说道,她突然转过头来,很认真的望着妈妈:“妈妈,咱们家现在一共有多少存款?”

    程远芝和国内大多数中年人一样,对银行有种莫名其妙的依赖。银行是他们视野中几乎唯一的投资渠道。一发下工资,除去生活费、人情往来等必须扣除的那部分,全部转存为银行定期,或三年、或五年、或零存整取、或通知存款。除了银行以外,投资渠道少的可怜。他们不敢进证券市场,觉得炒股是赌徒才会去干的事情。是以胡菲菲有此一问。

    程远芝很警惕的问道:“你小孩子家家好好学习就是,问这个干什么?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插手”

    胡菲菲摇摇头:“我只想知道,家里能在我身上投资多少钱。”

    程远芝很不耐烦的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就是。你要钱的话,是正当理由,大人自然会买给你。想买参考书也好,想买习题册也好,要多少钱,只管说就是了。”

    “妈妈,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想知道,为了我上大学,家里最多能投资多少钱。”胡菲菲刻意强调了投资两个字,就是不知道程远芝是否清楚什么叫投资了。

    事实证明,程远芝并不理解。“你是说上大学的学费吗?不要担心这个,放心,别人家孩子有的,大人也总归会让你有的。你现在只管读书就是,不要操心这个。”

    “妈妈,你还记得住在校场路的时候,我们的邻居吗?”胡菲菲问道,“邻居老张家里的二姐张东。张东本来考不上高中的,张叔叔咬咬牙,为她缴纳了一万块赞助费,当时你私下里为他不值。”

    程远芝点点头:“我一直这么觉得。九五年的一万元,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九五年的时候,交赞助费上高中的事情在淯阳市刚刚兴起,还没有那么明目张胆。光有钱没有门路是不行的,必须有引荐人。当年程远芝就是张东的引荐人。

    “可是张东考上大学了。这是张叔叔一直以来的梦想,张东替他圆梦了。”胡菲菲说,“如果当年张叔叔没有花那一万元的话,根本没有公立高中会接收张东,你也知道,凭借张东的资质和河南高考的一贯行情,凭自学是不能考上大学的。”

    程远芝点点头:“去年张东上大学时候请客吃饭,我们一致觉得你张叔叔眼光好,不愧是成功的生意人。”

    “其实我觉得,上大学也是要投资的。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胡菲菲说,“妈妈,你想不想做类似的投资?”

    程远芝奇怪的望着胡菲菲:“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你的意思是说,希望我像你张叔叔一样交赞助费?可是你不是已经考上高中了吗?就算你考不上,凭你妈妈我的面子,进梅溪高中也是可以的。难道,你现在后悔了,又想交赞助费进书院高中?真是荒谬”

    “不是的。在河南参加高考的话,其实梅溪高中或者书院高中没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学生来说,梅溪高中可能还要更适合一点。我说的投资是,我希望咱们家在上海买一座小房子,我想在上海参加高考。”胡菲菲解释道。

    石破天惊。程远芝目瞪口呆的望着胡菲菲,甚至还摸摸胡菲菲的头,看她是不是脑子烧坏了:“菲菲啊,你怎么想到要在上海买房子呢?咱家如果有钱买房子的话,在淯阳买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在上海买?”

    “因为我想高考移民。”胡菲菲平静的解释道,“今年春节前我去上海,听到一个房产中介说,现在上海楼市出了促销政策,买房送蓝印户口。”

    高考移民这种事情,无论是程远芝还是胡菲菲,甚至胡清华,都不会陌生。程远芝从九零年开始担任高中的班主任。每三年一届毕业班。几乎每届她班中都有高考移民的学生。河南省大多数人尽管观念陈旧,循规蹈矩,毕竟还有些消息灵通、思路灵活的人。

    河南是高考大省从来都不是什么秘密。有考生的家长随便关心一下就知道行情了。因此这些舐犊情深的家长们开始钻各种空子,在规则允许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打擦边球,也要进行高考移民,为自己的孩子上大学铺平道路。

    进行高考移民的学生和家长往往都在临行之前拜会一下班主任老师,请班主任老师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大开方便之门,如允许长期请假等等。因此,从小学开始,胡菲菲就是一边听着程远芝和家长们的讨论,一边看电视或者做作业的。小孩子好奇心强,几年下来,对于高考移民者经常喜欢光顾的那些省份,她已经是如数家珍。就连对高中教育从不关心的爸爸胡清华,几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听下来,对高考移民的事情也大概了解了不少。

    淯阳市学生们进行高考移民,最喜欢光顾的省份有: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珠海等地。选择这些省份的理由不一而足:

    新疆、西藏等地入选,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有地方扶植政策,对高考的准备程度和对上大学的渴望程度都不如河南,说白了,就是说人家的学生不如咱们的学生拼命。经常在河南省连专科都很艰难的学生到了那里,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名。但是,能够高考移民到这些省份的学生往往是因为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曾在此地工作过,打了擦边球才把户口迁过去的,因此不敢过分张扬,曾经有过某省的全省第一名因为高考移民被人告发的前例;

    选择海南、珠海等地,往往是因为当地的蓝印户口政策宣传力度。很多稍有积蓄的中产家庭花了几十万在当地投资一套房产,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利用政策漏洞花了几万元加了个名字,根本没有房产的所有权,就可以轻易获得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资格。不过这种考试资格据说是有限制的。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权衡保障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据说政府在权衡之下,规定高考移民的学生只有资格报考二本及以下的大学。但是,有勇气冒险参加高考移民的学生,一般是在原籍没希望考本科的,因此,饶是限制重重,他们依然兴致勃勃;

    选择北京、上海等地,往往是因为当地的大学多而且重点大学多。根据大学招生的属地原则,大学在其驻地招收的学生都要满足某一比例,如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等。北京四中曾经是北京市的著名高中,以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多而名噪一时。重生前的时候,胡菲菲的表哥程继业曾经给胡菲菲寄过一套北京四中的复习资料,胡菲菲做下来觉得太过简单,感觉和会考的难度差不多。然而当她看到复习资料后面的简介时候,就流着眼泪将这套资料扔进了废纸堆——北京四中一个高中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比河南省一个省每年能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还要多得多。这样的复习资料,还有什么意义?以2001年为例,2001年河南实行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文理不分科,这一年,清华和北大加起来,在河南省总共招收一百名左右的学生。(如果那年没有改变招生计划的话,这个数字应该是小于一百的。)对于稍稍关注高考的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