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臣 >

第246部分

乱臣-第246部分

小说: 乱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继询气的跺脚,大骂道:“荒谬!你算什么东西,还家国 你效忠的那个国已经完了,你去看看醇亲王,醇亲王总是皇上的亲爹吧,那又如何?还不是在北京城里给吴辰磕头吗?那些宗室不是办了份报纸吗?醇亲王亲自写的稿,说新皇圣明,说他们感激涕零,说他们要死命的效忠,看看,,看看,,就这样的人,也值得你为他们去死,这些人从前是主子,现在甘愿做人家的奴才,你要为他们效忠,你到哪里去效忠?我今日和你说,这湖广我是不待了,我宁愿给洋人卖命,给洋人效忠也不做大新朝皇帝奴才的奴才,你给我明日就去香港,敢再说一句,我便不认你这个畜生。”

谭嗣同一时愕然,谭继询是第一次不顾斯文在他面前这样大的火,对那些宗室,谭嗣同也是失望透顶,尤其是那些宗室办了个旗人报,满篇都是一些宗室写得阿谀奉承之词,令人恶心,可是想到光绪,他又想做什么,该怎么做,他现在是真正的茫然了,宗室们都成了奴才,难道拥戴他们做皇帝?只是自己真的去香港,抛弃这里的一切?

他脸色青白,一时说不出话来,谭继询拂袖而去,过了一会,七八个家人过来,其中一个道:“公子爷,老爷吩咐,请您去厢房里呆着,明日赶早,咱们就送您南下,这是老爷的意思,请公子勿怪。”

这七八个人明摆着是来监视的,谭嗣同倒是没有反抗的意思,失魂落魄的点点头,那以往的锐气一下子消失不见,跌跌撞撞的回屋去了。

小小的透露一下,谭嗣同还是个好同学,这个人义气比较重 不过最后可能会多安排他一些戏份,当然,人物可能会有转变。,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二百四十六章:宣战

…,总督周腹的易帜舌即产生了连锁反应,云贵、闽液勿 或许还不干大局,可是两江却不同。这意味着长江屏障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谁还有勇气抵挡百万新军,这些江南的官僚原本就是老油子,除了一些一心反新的之外,大多数人不过是蛇鼠两端,希望在洋人和大新朝之间两头拿点儿好处罢了,此时见好处恐怕是要不成了,说不准再玩下去极有可能连性命都难保障,于是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了大新朝的臣子。

江南算是彻底的支离破碎,湖广总督星夜带着家眷南逃,新军进入湖北湖南,进入江西、江南各省,形势已经一边倒的向大新军,就连两广的谭钟麟也突然赞成统一。

各地报纸铺天盖地的俱都是要求统一的消息,如今的报纸突然泛滥起来,如牛皮癣一样到处赠送和张贴,里面的消息五花八门,既有一些奇闻趣事,是给那些闲人们打时间用的,也有不少关于农业方面的小知识,如何耕种,如何施肥,或是一些布料的织造技巧,这些内容自然足以吸引一些农民,只是农民不识字,看不懂报纸,不过朝鲜那边有办法,便是吸引许多前清的秀才加入复兴会。并承诺朝廷打算拨出款项在各村各镇各县设立小学堂、中学堂,而这些原本被淘汰了秀才只要加入了复兴社,便可入学堂执教,算是给这些前清的秀才们谋了条生路。顺便也可让秀才们人尽其才。毕竟这些人学问还是好的,让他们教导中小学绰绰有余。

当然,给你饭吃同样也有义务,吴辰有的是银子,每年拨出的教育款项就过四千万两白银,做了教师,保证你一家人衣食无忧,绝对是穷秀才们的选,可是这银子也不是白拿,加入了复兴会,各村的秀才就得每日傍晚要召集本地的乡民讲报,否则不予录用。

不管是奇闻趣事亦或是花边新闻以及农业知识其实都只是吸引人的手段。真正的大头是主版的新闻,这个时候的国人家国不分,对于他们来说,这天下是谁的都无所谓,不管是满人还是洋人,不管是东洋人还是西洋人,历史上的日俄战争时。日俄在中国交战,清国恪守“中立”大量的中国人被双方屠杀。日本人杀死的俄国间谍是中国人。俄国人处死的日本奸细还是中国人,而围观的中国人似乎都能显得十分淡定,或者只能用麻木不仁来形容。这种长期奴役形成的对事事莫不关心的性格非常有害,吴辰要改变,只能全面推开教育和报纸的宣传。

教育自然是重中之重,吴辰不需要培养什么狗屁诺贝尔奖,更不需要什么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他需要的是无数个能够识字的人,一个聪明人加一万个。笨蛋的教育对于他来说毫无作用,因此,吴辰才舍得一次拿出这么多钱财出来,这笔银子几乎等于是一年岁入的两成,已经算是非常高昂了。

只有能识字,才可以读报。读了报才能接受报纸的宣传,接受了宣传,才是对吴辰最有益的。

这种宣传鼓动的方式收到了不少的效果。不过这还只是开始。。  。。

在香港,英法意俄四国开始接触,随即宣布对大新朝进行制裁和保留动武的权利,事实上,四国虽然来势汹汹,可是没有想到大新竟如此激进,竟完全无视四国的警告,以至于四国或者说是英国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动武的可能,现如今吴辰的新军已经抵达了岭南,开始进入广东,若是再不采取强硬措施恐怕就已经迟了。

香港总督立即将远东的情况向内阁做了汇报,整个英国已经炸开了锅。战争和反战的声音同样强烈,议员们唇枪舌战,有的支持动武。而也有相当大部分议员反对,支持者基于的是国家的尊严以及未来远东局势的担心,而反对者则更多的在为那些在朝的工厂以及与朝鲜有生意来往的资本考虑。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大新作战是否有利方面,先,对大新动武必然会有一部分损失,譬如在朝的英国工厂。譬如每年朝鲜方面向英国订购的商品。还有英国人参与的铁路等工程。尤其是铁路,在辽东和朝鲜有很大一部分铁路都是吴辰向英国公司贷款承建的,英国公司与吴辰当局签署了协议,获得了十年至二十年的承运权,可以说这些铁路很大部分是英国人的出的钱,利润还没有收回来,一旦开战,那么吴辰必然收回那些权利,这就等于无数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还有,一旦开战,耍对付大新朝这样的国家,就必须出动足够的军力。根据参谋部的预算,英国要打胜这场战争,至少需要消耗上亿英镑,出动庞大的海军舰队,以及足够多的6军,在当前经济网刚复苏的情况之下,要拿出这笔钱来可不是轻松的事。如果战胜之后得不到足够的补偿,那么就算是获得了胜利亦得不偿失。

反战”二2群后座议员,不讨内阁议员们则倾向干开战,众, 帝个一英国政治的缩影,内阁与后座议员的对立永远都存在,内阁支持的后座议员永远都反对。不过真正的决策者仍旧是内阁和反对党影子内阁,在关起门来协商之后,内阁与影子内阁的意见达成了一致,当下仍旧是维护大英帝国的权威最为重耍、如果大新能够不听话,印度是不是也可以反抗?澳大利亚、加拿大会不会认为帝国已经衰弱到不能插手远东,还有德国这个,不听话的小邻居会不会对大英帝国的产生蔑视。美国人最近也不太听话了,必须挑起一场战争,震服那些心怀鬼胎的家伙。

更何况,如果成为战胜国,照样可以得到足够的赔偿,这笔赔偿绝对比先前的一点损失要值当的多。

战争的提案在一个星期后通过,后座议员们的反对其实并不强烈,因为最新的民意已经出来了,由于报纸的影响,英国人已经愤怒了。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吴辰是什么样子,甚至有的人连远东都不知道在哪里,但是他们只需要知道有人在挑衅英国。有人在蔑视他们创造的世界体系,当然,还少不了愚弄他们的感情,必须消灭这个国家,镇压这群野蛮人。干掉吴辰这个邪恶魔君。

英国人撕毁了与大新的一切条款,并且宣战,同时,法国、意大利、俄国也先后向大新宣战,而作为反制。吴辰亦下旨没收四国所有在华或是在朝的工厂和投资,大批的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被迫回国。

之所以闹得这么僵,以至于反目成仇的地步其实不只是吴辰的原因,与当前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年经济危机,无数的资本涌入朝鲜。各国的算盘无非是开拓市场而已,许多工厂进入朝鲜之后,在三年之内。确实大赚了一笔。可是很快,投资者便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大肆招募工人投入生产。原本也只是和外国人相互竞争,可是当那些工人变得熟练之后,有的人开始不辞而别。或许过了几天,在他们的对面就建起了一座同样的工厂。而这座工厂全部是黄种人的面孔,而这些人,大多都是从他们工厂里出去的人,有他们培养的技术员,有熟练工人。甚至还有一部分工厂的联络员。这些人合起伙来成为了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说,而且还抢走了不少原来工厂的订单。

洋商们出于生产的需要。教会了当地汉人各种技巧。而现在。那些汉人转过头来用这些技巧来参与竞争,不得不说,汉人对金钱的渴望现在的洋人更加强烈,为了生意。他们的招数五花八门,洋商们一时利润下滑了不少。

而随后,汉人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当有人现办工厂其实并不难。汉人同样能办工厂之后,所有人都野心勃勃起来。甚至一些江南的乡伸也参与其中,他们卖了家乡的土地,怀揣着大笔的现银义无反顾的投入这个,大潮之中。工厂一多,就不得不降价出售,一两银子的成本在原来可以赚三钱银子的利润,现如今可能连一钱都没有,这对于那些千里迢迢赶来朝鲜的洋商是致命的。因为本地人利润少些还会继续办下去,可是他们之所以来这里办厂。只是因为这里的利润比其他的地方更高,而如今却满不是这么回事。

三年之后,第一家法国人开办的钢铁厂倒闭,随后,倒闭的越来越多。有的人已经心灰意冷留下厂房。带着这几年赚来的钱回国去,而他们的工厂则迅被他们的竞争对手收购。

在八年前,朝鲜刚刚开放的时候,洋商几乎占据了九成的市场份额。余下的一成,只是朝鲜当局的官办工厂。可是在八年之后,纵然工厂增加了十倍百倍,但是洋商的份额却只剩下可怜的两成,将近六成是汉人的工厂,而官办工厂却也占了两成,洋商们投入了资金,给汉人留下了无数的熟练工人,留下了许多生产的概念,结果却是被他们的学生打了个一败涂地,他们这才现,他们似乎是被人耍弄了。

洋商们很沮丧,而欧洲各国的政府也开始担心起来,他们只希望将远东作为倾销商品的地区,而现在的问题却是远东开始具备了工业生产的能力。铁路、素质良好的工人、工厂、机器生产、资金,这一切在朝鲜开始逐渐完备,每年远东人生产的工业品相当于半个德国,其中以钢铁和水泥最为庞大,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朝鲜的商人竟开始抢占南洋的市场,向当地人倾销他们的产品,并且与洋货竞争,甚至有人指出。如果再这样下去,价格低廉的朝鲜货极有可能会将欧洲货排除出整个亚洲,当然,这只是危言耸听,毕竟”!人多都是硝民地,只要陛便力个、法案,就众样阻止泣州制情生。

真正的问题是照这样下去。随着吴辰管辖的土地面积越多,这种生产能力不断的复制,随着熟练工人越来越多,一边吸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