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臣 >

第84部分

乱臣-第84部分

小说: 乱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下炸开,以慈禧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想必是不愿意卷入这纷争的。而对于朝廷里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来说更是不敢有任何的非议,这种事真要提出来可是要被人骂断子绝孙的。这时候的朝鲜在京城的老爷眼里一直都是蛮荒之地的概念,你去奏请调任官员过去,那些被分到朝鲜的官儿还不骂你祖宗十八代。

一般情况下,去蛮荒之地当官的基本上和流放差不多,真要让朝廷选人去朝鲜,恐怕定然会掀起一场官场大风暴,所有不管是守旧的,还是革新的,亦或是王爷党的人都当作没有看见,老佛爷不问,他们也心照不宣的不提,得罪人的勾当是没有人愿意做的。

这就等于是朝廷默认了吴辰对官员的任免权,吴辰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的去奏请什么的,于是令人头疼的‘官员招募’也就开始了,按照架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不算,还有河务、盐政、学务、税关等衙门所需要的官吏就需要过一千人以上,这还是保守的估计,统统加起来,最精简的人员也要一千五百人。

此外,那些攀附的各郡郡守吴辰自然是让他们继续当这个官的,不过也不能全然让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因此吴辰的构思是每个郡增设一个巡检衙门,官员全部由汉人中选任,平时并不处理民政,却有调令当地安保团,民团等军事机构的权利,主要的任务是监督地方。

官吏的选拔倒是让吴辰犯了难,虽说在朝鲜吴辰对官员的需求比白菜还多,总不能真和捡白菜一样。不过吴辰自然是不能弄出个科举出来,否则等人才选定了,黄花菜也就凉了,吴辰决心决心采取折中的办法,先将布告贴出去,先看看风向再说。

这一次选拔官吏是在仁川进行的,毕竟那里的汉人最多,如今的人数已隐隐过了四十万,形成了恐怖的规模,吴辰与几十个亲兵连带着袁世凯一道骑着马,抵达仁川时已近黄昏,万道霞光顺空而下,映照着这座换颜的城市一片金黄。

吴辰走马观花似的沿着新城的道路逛了一圈,这新城如今已建到了一半,方圆十来里到处都是一栋栋簇新的楼房,此时正赶上下工,劳累了一天的工人纷纷从另一边的工厂或乘马车,或步行回家,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到处都是人,或许是长期进行重复劳动的缘故,许多人显得疲惫不堪,穿着褴褛的衣服,一个个浑然没有多少生气,吴辰无奈的叹了口气,只能下马步行,仁川的新郡守衙门坐落在新城与旧城的连接处,倒是好找,这一次吴辰来并没有让人通报,张謇还在与张伯,张仲两个哥哥讨论新城开的事,突兀的听人来报,一时间倒是慌了手脚,兄弟三人便立即动身出来迎接了。

“少帅来的倒是时候,晚餐差不多预备好了。”张伯是个随意的性子,笑吟吟的打趣道。

吴辰莞尔一笑,大大咧咧的道:“这感情好啊,一到站就能有口热饭吃。”他摸了摸干瘪的肚子:“为了赶路,我可是整整四个时辰水米未进了。”

众人哄笑,张謇道:“少帅还是进里头说话吧。”

吴辰,张家兄弟,袁世凯都是相熟的,也没有这么多客套,上一次吴辰邀请张家人都住到仁川郡守府去,因此张家与吴辰便算是做了邻居,不过后来因为攻打汉城的事,吴辰便有三四个月没有回来了,这新郡守府也刚刚落成,吴辰径直往里走,一边左右打量新郡守府,说起来这郡守府的样式还是吴辰亲自操刀设计的,与平常的衙门不同,倒是颇有些后世办公大楼的味道,诸人上了二楼,张謇去吩咐府里头的厨子端上了饭菜,加了座椅,众人便围着边吃边聊起来。

吴辰确实是饿了,先是浑然没有风度的扒拉了近半碗饭,才道:“张先生,招募官吏的布告可贴出去了吗?”

张謇这人就是这样,一旦谈到正事便心无旁骛了,放下筷子肃容道:“接到少帅的命令之后便立即张贴出去了,报名的倒是不多。”

“哦?”吴辰颇有些吃惊:“这是什么缘故?”

张謇苦笑道:“少帅,这官吏至不济也要能够识文断字吧,因此张贴布告时张某的要条件便是要读过几年书的,可是来这仁川的汉人大多都是苦哈哈,若是能读书,也不会成流民或者让慰亭在广州蒙了来,因此真正能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多,能当场写出一副好字的更是凤毛麟角。”

张謇说到袁世凯广州‘卖猪仔’的事,让袁世凯不禁尴尬一笑,惹得其他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吴辰却是苦笑的成分多一些,人口素质过低,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稍稍有些文化的人也不会乐意跑到这穷乡僻壤里来,他微微思索之后道:“军营里的夜校要推广出去,这些由张先生来负责吧,不若这样,过些日子请诸商人吃个饭,我们可以弄出一个工人等级证书来,能识文断字的工人放等级证书,相应的薪金也可以提高一些,此外,我们自己也要投资建一些利益攸关的工厂出来,现在熟练的洋人工匠到处都是,只要办起来,不愁不能招募到工人。至于招募官吏的事……”吴辰苦笑一声,只能道:“张先生看着办吧,可以先选出一批人上去,一年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考试,考试通过的留任,不通过的也就让他们从哪来回哪里去。”

………………

抱歉,江原道的事谢谢书评里的兄弟提醒,一不小心弄错了,江原道并不是产粮的,特此更正一下,至于走什么模式,恐怕现阶段只能选择日本德国的模式了,劣币驱逐良币,先山寨无数价格低廉的烂货抢占市场,好像在这个时期德国人的烂货被英国人制裁了,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要求德国的产品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以方便德国人拿烂货冒充英国货,我记得德国人貌似群情激奋,认为英国人侮辱了他们。但是资料一时间找不到,哎……

第一百五十二章:人才难得

放工人等级证书的设想倒是不错的,张謇如今处理起民政信手拈来,立即就猜透了其中的好处,这等于是给了工人们一个上升的通道,现在许多工人的待遇极惨,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进了工厂也只能做劳工用,稍稍熟练和有技术的工人大多都是洋人,根子就在工人的技术和文化程度上,颁布这条法令出去,先就能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养成学习的风气,让这些底层的人找到一个上升的空间,逐渐的自学文化和技术,既能增加汉人的熟练工人技术水平,又在无形中增强汉人的文化能力。

人是最现实的,尤其是汉人,当他们现有人因为拿到等级证书而增加了收入,不需要去逼迫他们,恐怕人人都会捧着书卷去读书了。

一旦掌握到了一定的知识,那么学习一些基础的物理,机械等知识便轻松起来。

张謇笑了笑:“少帅,工人的事慰亭和你说过了吧?哎,这些天许多工人来衙门里告状呢,告的都是那些洋商,今日一个女工的手指被绞进了机器里,那工厂主非但不赔偿,反而将那女工解雇了,哎……”纵然是张謇都忍不住露出一丝不忍之色:“这些工厂主当真是穷凶极恶之极啊,少帅,是不是要管一管,给这些人一点儿颜色,让他们收敛些?”

吴辰苦笑着摇摇头,这种情况他知道的比张謇还多,其实相较起来,如今工业已经开启了一百多年,这种资本对工人的压榨还轻缓了一些,要是换在当年英国与瑞典工业竞争的时代,那才是残酷,瑞典人为了赶英国,大量启用童工,以至于每年大量的童工猝死在机器旁,可惜他们终究还是在竞争中失败了,因为英国人更加残酷,能活下来的童工不会过进入工厂的一半。

资本是带有流动性的,哪里的利润最高,风险最低,那么资本便会如决堤洪水一般流入哪里,北朝鲜百废待兴,急需资本的流入,现在若是对那些商人提出警告,硬性的要求商人提高工人的待遇或者怂恿工人与商人斗争,最终的结果是商人们悉数褪散,到利润更高,更安全的投资环境里去,若是如此对于朝鲜刚刚起步的工业来说不啻于沉重的打击。

这几乎是所有工业国起步时无可奈何的选择,现在的所谓工业与后世不同,后世的资本利润取决于质量、品牌以及科技,而现在只要你有机器,有资金,再通过压榨人力成本,才能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吴辰既走上了这条路,就不可能站到工人一方去考虑。

吴辰摇摇头,他明显感觉到张謇颇有些失望,张謇是个读书人,对名望看的很重,吴辰勉强笑笑:“不说这些,张先生,现在乐浪省和带方省两省的巡抚都有空缺,乐浪省是吴某人全部打造的工业商贸中心,因此这个巡抚我已想好了,让你来做,至于带方省,一时也没有好的人选,你看看徐世昌此人如何?”

张謇沉吟了片刻,点头肯道:“卜五兄心思缜密,学富五车,尤其是那字画更是江南翘楚,只是年轻了些,经验尚缺,不过这些日子以来在义州郡管理民政,倒是颇有些建树,现在少帅身边的人才寥寥,这徐世昌便是个大才,若是以往的话将他调到下面磨砺磨砺也是好的,现在是非常之时,卜五兄是最好的人选。”

袁世凯在旁喜道:“卜五这小子有些日子没见,上次他来信还喜不自胜的说如今正在治郡事,意气风呢,想不到不到几个月,如今便是一省巡抚了。”若是在以往,徐世昌高升,他袁世凯或许还会有些许的嫉妒,毕竟徐世昌是他介绍来的,一下子便升到了他的头顶,可望不可及,换作是谁都会患得患失,只是如今袁世凯已得知吴辰要让自己做汉城禁卫团的团长,他投笔从戎,经过两年的奔波,如今如愿以偿,自然是为自己的好友而高兴。

袁世凯在心里回顾了这两年的经历,他怎么也想不到,只短短两年的时间,吴辰便座拥半个朝鲜,新军两万余,如今也算的是一方豪杰,就算是与日本人比起来也不见得逊色,假以时日,袁世凯真的不敢想象这个少帅会到什么地步,他心里也是觉得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若是没有当时的冲动,想必现在还在庆军营中做个营务督办吧,想及此处,袁世凯不禁嘘唏不已。

众人吃完了饭,让人撤了碗碟,仍旧坐在原位,议论起许多朝鲜的具体事务起来,这种民政的事袁世凯是插不上口的,其中的主角自然是吴辰和张謇二人,吴辰的新奇想法多,而张謇心思细腻,往往能在吴辰的新奇想法上拾漏补缺,将方案更加细致化。

临到说了一半,二人的话题便转到了铁路上,在英国人的帮助下,义州至仁川的铁路已修建了一半,只是这英国公司的要价也是惊人,让张謇屡屡不满,他这人有些经商的天赋,很快便看出英国公司在修铁路过程中获得的巨额利润,心里颇有些不忿,忍不住道:“这修铁路不过是铺铁轨罢了,让英国人去做倒不如我们自己去做,一百万银子造价的铁路至少能省下五十万两白银来。”

吴辰苦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英国人有经验,只要不出问题,价钱方面是好说的。”

张謇心念一动:“张某有个朋友倒也是修铁路的,曾在美国留过洋,前两年刚回来,据说毕业于耶鲁大学,现在在入开平铁路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叫邝孙谋,不妨把他叫来朝鲜吧,现在人才难得,此人亦算是个大才,将来朝鲜要修的铁路多的很,总不能都给英国人赚去。”

“邝孙谋?”吴辰喃喃念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