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教太平洋 >

第319部分

调教太平洋-第319部分

小说: 调教太平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庞大基数,即便只是蒙学和中学,即便那些教书先生不收钱,加起来每年也起码要白银千万才够往里面填

再说了,从蒙学到中学,起码要七八年时间,那就是上亿两银子的消耗,那位李大少爷是钱多的扎手吗?而且他从那里招那么多教书先生呢?

贺姓男子似乎语不惊人死不休,端起酒杯又说道:“你们还别不信,我的一位本家兄弟,本在衙门里做文书笔案,如今在奉天的新政务署当差,他可是已经亲眼看到了那份公函,而且他据他说,如今校舍都已经修建的差不多了,路远的学生还可以住校,而且人家那位李大少爷还特意南方请来了千把号教书先生,据说很多都是喝过洋墨水的

还有啊,听我那位兄弟说,那位李少爷自个出钱,要在金州,奉天,长春和黑龙江建四座洋人那种大学,目前校舍都已经动工了,还准备专门请洋人来开课,听说如今已经在花旗国和大不列颠国开始招人了”

每年补贴千万强行令适龄学子上蒙学,读中学,还自己出钱建西洋大学,请洋人教书,那位李少爷的手笔,实在是不简单啊

正当三人被这一连串的消息震得唏嘘沉默间,院外忽然响起一阵清脆的敲门声,不等三人起身,老家人早已急匆匆跑到杨景镇面前,面色紧张急急忙忙:“先生,外……,外面有军爷找。”

军爷

杨景镇的脸色陡然一变,自从那个李少爷占了东北三省后,他一直在家教书育人,根本没过问外面的事,怎么会招来军爷呢?

就连有些酣醉的贺姓男子也被吓得醒了酒,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幸好杨景镇也是海城内有名的教书先生,心思沉稳,连忙安慰了一下老家人就亲自去迎接,两位好友生怕他出事,也急急忙忙跟了上去。

三人刚出院门,就见到前院中央站着一位身穿粗蓝军服,身姿笔挺,整齐利落的年轻汉子正微笑着打量四周,身后还跟着一位腰里挎着两把短枪的战士,杨景镇连忙拱手问好:“这位军爷,不知道您……。”

“老师,你不认识我了?”

“老师”

三人顿时一震,尤其是杨景镇,更是两眼瞪得大大的,望着青年大汉,虽然也觉得有些面熟,但对方一看就应该属于军中位高权重的人物,要不然也不会有专门的卫兵保护,所以还是不敢相认。

“哈哈……,原来老师真的不认识我了,我是张作霖啊您还记得吗?当初是您收容我,教我识字断文,要不是您的再造之恩,哪有我今日。”

张作霖的话刚说完,昔日落魄的学生印象顿时从杨景镇脑海中跳出,即便是他这种人物,也不禁激动地好好打量了几眼学生,才诧异道:“雨亭,你这是……。”

“老师,作霖没给你丢脸,如今我已经是新华军陆军上校参谋了。”

“新华陆军?那是什么军队?难道自己三人坐了一下午后,东北的天又变了?”

见到三人眉宇紧锁,张作霖才发现自己口误了,连忙解释道:“呵呵,都是我不好,没说清楚,新华军这个名字才刚定下,其实就是你们口中的太平洋军。”

“太……,太平洋军”

这下别说杨景镇了,就连旁边几位也都是瞪大眼睛张大嘴巴,说不出话来,张作霖见状,微微一笑:“先生啊,您就不让我进去坐坐了?”

“哦,对对对,快,张伯,去打酒,打好酒,再去剁些肉来,今天我们师徒要不醉不归”被惊醒过来的杨景镇顿时手忙脚乱,张作霖见状连忙挽住了他,鞠躬行师生之礼,同时道:“老师与我有再造之恩,岂能让老师破费,陈兵,去把车上带来的礼物和酒食都拿下来。”

“哦,对了,参谋长和少爷的礼物也在里面,可小心些别弄坏了。”张作霖不忘嘱咐一声,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到杨景镇三人耳朵里就像是炸开了般。

少爷送礼物给自己?

如今在东北三省,还能被张作霖这种军官称为少爷的,天下有第二位吗?老天爷,自己这个学生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这陆军上校参谋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而且看这语气,似乎还经常得见那位李少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景镇终于憋不住了,加上张作霖又是自己的学生,连忙拉着他的手问道:“雨亭啊,李少爷是怎么知道我的?而且你今天这是?”

知道杨景镇肯定会狐疑,张作霖连忙笑道:“老师莫慌,今日学生真的是专程来拜访您的,只是出门时被少爷看到了,所以才亲自挑了些礼物让我带来给您,此外还让我问您一声,愿不愿意出山相助。”

“出山相助?助什么?我这肩不能扛枪,手不能举刀……。”

“老师,怎么会让您做这种事情呢。”张作霖哭笑不得,看来老师真是因为自己的突然出现,而且还当上了军官有些吓糊涂了,连忙说道:“我家少爷是想请您和两位先生,帮忙一起联络各地的教书先生,出山相助他普及基础教育,建设新学”

“普及基础教育,建设新学?”

这句话,让三人面面相觑,今天是什么日子?早上没见喜鹊叫门啊





PS:感慨下,百年教育,育人为先,利字若使用得好了,也是能做好事的,就怕用错地方,求票





 二九八 调教他?有难度啊!

二九八调教他?有难度啊!

机车隆隆,窗外倒影片片后掠,无法和后世的高速铁路相比,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坐上这个时代的老式火车,但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沿着自己修建的铁轨,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

唯一遗憾是屁股下面的车厢和前面的车头,暂时还都是从美国采购的,虽然自己手中的技术能力已经达到了建造两万吨级的中华舰的水准,但那需要很多部门实验室和工厂一起配合,可以说是集手中的全部力量,毕其功于一役

这就犹如,树上结着一颗红灿灿的硕果,却用只有一根细如发丝的树枝牵扯着,而且发丝下的树干还出现了断层,最主要是是根系还只停留在了土层表面,并没有深深扎入泥土。

这就是李大少爷穿越来几年后的形象比喻。

依靠着先知先觉,挖宝藏,满世界圈矿脉,玩资本游戏,然后利用再利用这些钱,yin*,威逼甚至是绑架,将数以千计的外国科学家带到了这片土地上,最后再用阔绰的资金保障,和技术上的点拨,将这些人留下来,组建起一个个足可令世界眼红的实验室。

在这么多实验室中,又以特斯拉的电气化和通讯实验室,狄赛尔的动力试验室,和居里夫人为首的物理及材料试验室,和飞行实验室最为珍贵,不仅都有大师级人物坐镇,而且还云集了近百位各国的专项科技人才,而且围绕着四大实验室的华人实习生也多达四百人。

除此之外,科学院下属的大大小小几十个实验室,如今已经有了近千华人实习生,他们中有些人在这几年的实习后,已经渐渐成为i实验室的骨干,有一些虽然还没有成功,但仍然在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打下手,同时拼命从这些科学家身上汲取知识和经验。

从他们踏入科学院的那一刻起,李默就见过每一个人,没有口号,没有叫喊,只有一句淡淡的却令人心悸的话。

“好好学,好好干,华人的未来不能光靠军舰和大炮,你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近千的华人实习生,就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投入了研究中,走上了偷师创新的道路。

有时候就连李默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个时代的人是如此朴素执着,为了心中的梦想,不仅仅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更愿意默默执着的奉献一生。

两弹一星

李默忽然间想起了那个令无数后世国人感动的著名精神,可以说此刻科学院里那些年轻的脸庞,在常林这位杰出代表的领导下,以并不输给他们的精神在努力着。

与后世的浮躁和轻怠相比,与那些得到国家资助,出了国学业有成后,却以环境不好等等理由不愿意再回来的人相比,他们才算是真正的国家精英

在李恩富等人眼中,李默是坚定地请进来策略支持者,但同时也是走出去理念的革新者,在不断从国外挖掘各类人才,哪怕是高级技工都不愿意放过的情况下,还把众多优秀的海外华人学生送出去,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养分再走回来。

但这还不够,因为他们都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海外华人的后代。

是的,他们都是祖辈远渡重洋留下的华人血脉,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因为和腐朽的国内现状相比,他们虽然地位低下,虽然生活艰难,但起码有一点比国内好,那就是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加上生活在更发达的欧美,更接近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很多人都如李恩富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业有成却报国无门,最终只得在海外郁郁寡欢而终。

很多人都知道留**童,留法幼童,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些在海外繁衍的华人后裔。

历史上,有很多很多的海外华人,他们得到过好的教育,就像冯琪和谢瓒泰那样,根据前世李默留学美国时看过的一份资料,在1890年至1910年之间,仅仅在美国高等学府中毕业的华人就有超过三千人,或许很多人不会相信这个数据,因为大家都知道那部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但事实上美国国内也并没有完全禁止华人学生书,但他们因为缺乏历史记载,或者无法回国报效,最终被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

但现在不一样了,李大少爷回来了,无耻的圈地金手指起家,横扫日本打败俄国,迫使列强们也不得不正视这股力量,起码不会无故挥动刀剑,而是选择用嘴巴坐下好好来说话,可以说他几乎是之手为华人撑起了一片天空,打开了一扇透着光明的窗户。

在他的威名和招揽下,欧美各国的这些优秀华人几乎被一网打尽,最终和那些外国科学家一起,凝聚成那颗最精华的果实。

但这还不够,巨大的人才断层危机,已经引起了李默的注意,所以早在檀香山起家成为公爵后,他就联络英法等国,不仅派出了军事学员,更派出了几批近两千的留学生。

这些人也都是海外华人的后裔,他们先在李默将几家学院合并起来后并由他建立的夏威夷大学中学习,过初步的语言关和基础知识关后,再前往欧美留学,开始时一切费用都由李默出资赞助,但在这种教育为先的感动下,林家黄家率先加入进来一起资助,渐渐地很多在李默领导下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也加入了进来。

如今已经过了三年,这些人也渐渐地完成学业开始回流,他们都成了政务院,各部门和工厂的骨干,有一些还跟着前辈的脚步进入了科学院。

可外海华人资源也不是无限,他们中绝大多数依然是地位低下的劳工,最近拿下了吕宋后,南洋新一代的华人让他稍稍缓了缓气,又一批新的筛选出来的南洋华人子弟走进了夏威夷大学学习,并即将走上留洋后再回来报国的道路,但他们之后的断层已经非常明显,所以李默目前最急需的就是激活更加庞大的国内人才库。

都说清末时期是白丁横行的年代,但庞大的四亿多人口基数,意味着还是能找出很多有为学子,就像面前,捧着厚厚教育计划书,脸色膛红,眼神发直的梁启超一样。

李大少爷嘴角一勾,大清国内并非无人,而是识人用人的人太少了

不过在他眼中,这些人虽然聪慧,虽然刻苦,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