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之帝国再起 >

第44部分

大汉之帝国再起-第44部分

小说: 大汉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会散去后,尚书台内,看着似乎有些变化的天子,司马防等人都是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只是觉得天子尽管依旧漠然,但是似乎少了几分冷意。

现在的尚书台内,各地送上的公文都会分门别类,交由不同的人批阅,除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天子亲自决定,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司马防,杨彪等人担起各地的政务,最后交给天子御览;如此一来,效率提高了不少。

对于各地的政务,刘宏已不用太过操心,随着雒阳的权威日涨,目前地方上的官吏做事都算尽心,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只要他们别做得太过分就行,此时还没到大规模整顿吏治的时候。

建宁四年,各地郡县一些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都开始播种从日南带回的一种据说能够一年三熟的稻种,配合着近两年渐渐普及的一些新农具和新的耕作法,尚书台对今年的粮食产量做出了乐观的估计。

从年初开始,雒阳和司隶地区开始兴起了一股传言,那就是上天对如今奢侈虚矫的风气震怒,要示下惩罚,大多数人都将信将疑,而朝中百官也为这传言在朝会上提及,结果自太平道建立后就没再说过有关宗教事情的天子居然表示他也得到了上天的示警,顿时朝野哗然,不过随后天子册封皇后,冲淡了这件事的影响。只是谁都想不到,天子大婚后的第二天就通过尚书台发诏,要各地官员动员百姓在癸卯日外出避祸。

这一道诏令让帝国上下的官僚都是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应该交给由朝廷控制的太平道去做,若是癸卯日什么都没发生,不但天子本人的声誉要受到损害,好不容易恢复威信的朝廷也会陷入被动。

尽管陈蕃和胡广等人都是力谏,但是天子却是铁了心要将这道诏令发下去,最后在朝会上,陈蕃第一次语言激烈地和天子卯上了,最后天子征询了郑玄和钦天监的看法,他们是根据一些征兆判断出河东一带可能会发生地震,只是不能肯定,以及预测确切时间。最后诏令还是在天子的坚持下发往了各地,不过用辞却是钦天监预测出癸卯日将发生地震,要各地做好准备。

朝廷正式下发的诏令顿时让人们恐慌起来,但是也有不少人打算等着看笑话,认为钦天监根本是在胡扯,这几年风调雨顺的,怎么可能发生地震。

癸卯日,跟天子别气的陈蕃待在家里,在谶纬流行的大环境下,陈蕃和大多数士人一样对神鬼之事都是抱着‘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的态度,他并不反对天子发布消息让百姓做准备,但是天子既然建了太平道,就该让太平道去传播这个消息,而不是拿朝廷来下达这种诏令。

就在陈蕃喝茶的时候,他忽然感觉到了一阵晃动,手里茶杯中茶水也晃了出来,刹那间他的脸色变了,真地发生地震了,与此同时钦天监内的地动仪,代表着东南方向的龙嘴里也吐出了龙珠。

建宁四年,二月癸卯日,地震,海水溢,河水清。这是事后的记载。几天后,各地就有飞骑来雒阳报告,司隶各地和冀州东部地震最为严重,不过好在此前已经发了诏令,再加上是白天地震,死得人并不多,只是房子塌了不少。

朝廷立刻动员了起来,刘宏亲自坐镇尚书台,一道接着一道的诏书不断下发,而各地送来的受损报告也不断汇聚向南宫,而雒阳的驻军也是出动了大半,前往受灾最重的司隶和冀州东部维持秩序,同时派遣了大量的御史,以防止地方官吏有不法之行,激起民变。一个月后,当灾情被控制后,人们才回过神来,想起朝廷此前的诏令和传言,都是心里后怕。

借着这件事,朝廷的威信越发隆盛,各地的豪强们对于皇权都是心生畏惧,而太平道则失去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对张角来说,如果天子让太平道来散播癸卯日地震的消息,那么信徒扩展将更加快速。

刘宏并不想出现不受控制的宗教,因此他宁可以朝廷的名义来下发诏令,而不是让张角来做这件事情,虽然那样他的威望会比现在更高,但是他并不希望如此,太平道从一开始就被他定位为在现阶段安抚民众的辅助机构,等到帝国安定以后,他会将太平道进行拆分,以避免独大。

夜晚,回到建章宫的刘宏疲累地躺在了床榻上,看着几天以来都没有好好睡过一觉,连衣服都没脱就睡着的他,醒过来的宋玉容阻止了一旁的宫人,让她们退了下去,自己轻轻地替他脱去了衣裳,盖上被裘后,缩在了他的怀里,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五十九。贪婪

五月,当朝廷预言河东地震再次成真时,各地的士族和豪强都是再也不敢漠视民间的传言,相信上天是真地对他们奢侈矫饰的风气震怒,才在司隶,河东降下灾罚。两次地震,让集中于这中原腹心之地的豪强们心惊胆颤,本来他们还想从百姓身上弥补自己的损失,可是雒阳全副武装的军队和朝廷派出的大批御史让他们和平素有勾连的地方官连动弹都不敢,再加上心里发虚,不少豪强竟然是少有地拿出粮食赈济灾民,还有一些人更是去了太平道观募捐了大笔钱财,太平道宣扬的三大核心教义里有一点就是皇权天授,现在天子两次让朝廷下诏,再加上太平道那套严密的善恶有报说,由不得他们不信。

此时厚葬的风气极浓,对于身后事看得极重的豪强们来说,若是死后堕入地府受罪,那墓葬里放再多钱财有什么用,都是纷纷向太平道募捐钱财,而这些钱财依然按照规矩由官府用于当地百姓身上。

雒阳,对刘宏来说,他利用手上的所有人力资源将建宁四年这两场地震所带来的影响施加到了豪强和一部分士族头上,从受灾最重的司隶和冀州各地送来的御史报告里,当地的豪强们几乎大部分都安分守己,协助朝廷赈济灾民,只有一部分人仍在趁机兼并土地。

看完报告,刘宏摇了摇头,在他心里,豪强也分两种,一种是识时务的聪明人,虽然算不上什么好人,但是还懂得泽竭而枯的道理,还有一种就是只剩下纯粹的贪婪,留着他们只会继续侵蚀国家的肌体,直到国家随着他们一起崩坏为止。

“拟诏。”尚书台内,随着天子的声音,执笔的司马防眼皮跳了跳,他是没想到那些豪强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敢哄抬物价,做兼并土地的勾当,他们当朝廷派出的军队只是去救灾的吗!

傍晚,当司隶校尉程昱领诏前往冀州时,离开建章宫的贾诩看着西沉的夕阳,阴鸷的脸上居然有了笑意,密谍司建立那么久,除了在中原各州郡建立了探子网外,似乎就没什么什么大作为,那些豪强背后的人倒是些不错的目标。

驻扎于冀州的五千人中,以北军和凉州士兵为主,同时还有部分细柳营里的少年,相对于负责治安的北军和凉州士兵,以大风成员为主的细柳营就要辛苦得多,他们要和当地的郡国兵一起干活,清理废墟,维持秩序,负责粮食发放。

营帐内,曹操在油灯的光芒下,整理着这半个月里对郡国兵的了解,从而对帝国地方部队做出一个整体评估。“孟德,还是早点睡吧!”进帐的袁绍看着仍在挥笔疾书的曹操,开口道。

“写完再说。”曹操没有抬头,只是回了一句话后,依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报告。看到他的模样,袁绍摇了摇头离开了,他知道这个好友一旦投入一件事,就休想让他分散精力。

十日后,星夜兼程的程昱带着手下到了冀州,然后按照天子的命令,抽调曹操等一批细柳营的人马对那些兼并土地的豪强进行清剿。

对于自己等人被征召带领郡国兵前往那些豪强的庄园进行抓捕,曹操,袁绍,孙坚等人知道这是天子给他们的机会。出发前,整支部队里都充满了躁动的气氛,郡国兵们是有些不安,而细柳营的少年们则是摩拳擦掌等着大干一场,在他们的鼓舞下,以农人为主的郡国兵们被煽动了起来,他们是天子派去铲除那些国家的虫蠹,作战有功还能得到财物,有什么好怕的。

程昱看着细柳营的那些少年干练地接过郡国兵各级的指挥权,鼓动士气,暗道不愧是天子投入精力最多,训练了三年的精锐,这些人只要上过一次战场,能活下来就是优秀的军官,这次天子让他们随自己清剿那些豪强,分明是借以锻炼他们,当初天子铲除宦官集团时,羽林军和北军带了重型器械才能迅速攻占那些豪强的邬堡,不过比起边境的战争,还算不了什么。

出征的三千郡国兵和三百细柳营被当作军官培养的少年很快体现出了差距,在行军速度上,几乎不怎么训练的地方郡国兵明显慢出了一截,即使曹操他们放慢了速度,他们依旧跟不上,每天只是以三十里到四十里的速度向前。

“这样不行,这种行军速度,起码会给那些豪强两天的准备时间!”程昱的军帐里,袁绍第一个开口了,其他参与会议的少年军官们也是纷纷附和,虽然说前往的真定一带四周无山,那些豪强只能依靠邬堡抵抗,但是多给他们一天时间准备,就意味着到时全军遭到的抵抗和损失越大。

“袁司马多虑了!”众人中,除了不发一言的程昱以外,就只有曹操站起来表示反对,“我们要讨伐的只是徐氏等几家首恶,并非整个真定的豪强,与其加快行军速度使全军成为疲兵,又使他们惊疑不定而联合,不如大张旗鼓地行军,派人前往真定联系当地的豪强让他们协助我军铲除叛逆,同时集合全军的骑兵轻装急行,封锁他们的退路。”

“曹司马所言,诸位可有反对。”看到整个军帐里一片鸦雀无声,程昱开口道,同时想到了自己出发前天子说过的话,‘曹操有丞相之才,卿若不信,自可观之。’

“我等并无异议。”虽然被好友反驳,不过袁绍倒也不在意,他知道谋略非自己所长。

曹操的提议得到程昱的首肯后,那么那支前往封锁徐氏等族退路的骑兵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统率这支骑兵,曹操,袁绍,孙坚,张绣等人都是不甘人后,纷纷请命。

看着同时请命的几人,程昱倒是想让曹操这个出谋划策者亲自带队,不过想到天子的吩咐还是将他留了下来,派出了孙坚和张绣两人从郡国兵里挑选两百人前往。

出了帅帐后,曹操心里虽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没怎么放在心上,不能带领骑兵,指挥大部的郡国兵部队打步战也不错,倒是袁绍一脸的愤懑,虽然他马战不及孙坚和张绣,可是比起只知道带兵猛攻的两人,他觉得自己带领这支骑兵要比他们稳妥得多。孙坚和张绣可不管袁绍心里怎么想,只是兴高采烈地去郡国兵里挑人去了。

“会骑马的跟我立功去!”郡国兵的扎营区内,孙坚跨刀走入一个个帐篷,也不管众人的目光如何,只是扯着嗓子大吼,而另一边的张绣也是跟孙坚差不多的做派,两人没那功夫跟这些郡国兵细说。

虽然郡国兵整体孱弱,兵员素质参差不齐,但是随着建宁元年以后国政的好转,还是吸引了一些想凭本事建功立业的年轻人参军。

“你叫什么名字?”看着面前比自己高出一头,面目凶恶的青年,孙坚开口问道,他走了十来个营帐后,就这么一个人能给他一种压迫感。

“颜良。”青年开口答道,他成为郡国兵不久,不过靠着武艺过人,已经当上了一个屯长。

听着身旁郡国兵的话,孙坚立刻把颜良任命为自己这一队骑兵的副将,同时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