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745部分

重启大明-第745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知道丁一的意思,是要让外籍兵团成长起来,而不是如何干掉面前的倭人,干掉这些倭人。几发舰炮的高爆弹,就足以结束一切了。用子弹解决这些倭人。不单单有违丁一的本意,而且也只会让朝鲜籍士兵。找到一个借口:他们没有装备步枪啊!
    这时候正在整肃三、四营队列的参谋长开枪了,连接开了五枪,打的都是往回跑的刀盾兵。其他回奔的刀盾兵,终于想起战前所说的,退的时候要从两侧退开,死亡,总是能教会人很多东西,不论是敌人的死亡,还是自己一方的死亡。
    “冲锋!”随着苏欸的命令。已经上了刺刀的老兵吹响了咬在嘴里的铜哨,急促的哨声在战场上响,尖锐而坚硬,便如那刺刀的锋刃。三人一组的战术队形,很快就撩倒了十几个杀得性起的武士,而这种杀戮,还将继续。
    受过严格步兵操典的士兵,不单单是热武器作战上面,能体现出强大的优势来。就是冷兵器作战,也同样的能展现出远胜于旧式军队的战力与水平,这是基本是不分人种和国籍的。
    十七八把刺刀,把那些在颤抖的朝鲜籍士兵。心中的恐惧一点点地抹去,就在他们面前,就在他们前方。三人一组的战术队形,象是一把锋利的刀。一层一层地,把倭人的武士撩倒。简洁,沉默,机械。
    而参谋长不失时机的对着他们大吼道:“服从命令!只要服从命令,我们就能战胜这些倭人!”、“你们看着,倭人并不是什么难以战胜的对手,不要慌,只要服从,只要握紧长枪!”
    在扼制住倭人的这一波攻势以后,苏欸就带着老兵退下来了,自始至终,没有用一发子弹。
    “岂无人带伤!匪夷所思!”李秉已经回到旗舰上了,手舞足蹈地惊叫着。
    因为从望远镜里,看着那十七八个回到长枪阵后面的老兵,并没有人在包裹伤口,也没有人躺倒,他们依旧沉默,象是做了一件毫不足道的事情,这让李秉很激动:“我大明军威,竟如此之凛冽!天佑大明啊!”
    “这没什么。”丁一在边上微笑地对李秉说道,“就算不用枪,如果让这十七八个老兵放手施为,那七八百足轻,直接杀溃都没问题,别说他们,大明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随便抽一个排出来,都可以完成刚才的任务。”
    李秉一时有点接受不了丁一的说法,他是知道望远镜里的那十七八人,是丁一的亲卫出身,所以他觉得,那必定是得了丁一亲传的,才有这等本事。现在丁一跟他说,四个正式的师里面,随便抽一个排都能做到,他颤抖着嘴唇,真的就接不上话了。
    “受到正规、严格步兵操典的士兵,绝对可以做到。”丁一拍了拍李秉的肩膀,这对于士大夫来说,有点不太合乎礼节,但李秉这时却全然没有什么介意,因为丁一的话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丁一长叹了一口气,“我做过一个梦,华夏的将领依然喝兵血,士大夫依旧当蛀虫不纳税,慢慢的,过了几百年,倭人强大起来,开始侵略我们,足足打了八年,还是有西夷帮助,我们才把倭人打退,在战争初期,倭人一个小队,拼刺刀就能硬扛下咱们一个几百人的县大队……所幸,只是梦。”
    说着丁一重新举起了望远镜,这个时候倭人发起了第二波冲锋,手持竹枪的足轻,和两个长枪营,开始接触了,尽管离得远听不到军官的口令,但通过两个长枪营勉强还算整齐的动作,可以推测,这是一个:“向右,刺!”的命令。
    长长的长枪,长长的竹枪。
    竹枪被长枪向右一拔,如被压下的衰草;
    就算有漏网的,刺击在鸡胸甲上,也根本很难造成什么创伤。
    长枪的枪刃,是淬了火的低碳钢,如果刺在铁甲上,很可能断裂,但对于连竹甲都没有的足轻,它们就是一把把画笔,勾勒出鲜红的血,它们轻松地刺开足轻的皮肉,然后拔出,等待下一个命令,等待下一批上来送死的敌人。
    长枪营的士兵无法做到如苏欸他们那么冷静,但之前两个营的袍泽的死,还有苏欸领着那十数老兵在他们面前呈现的战技,让每个人,每个珍惜生命的人,都告诫着自己,要听清命令,要遵从命令。
    而在长枪阵后方,重新被组织起来,大约不到一个连的刀盾兵,在副团长和九名老兵的带领下,从滩头阵地向左运动,利用山石和树林的掩护,突袭了那一侧的侍弓兵,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挡,他们很快就击溃这一侧的侍弓兵,然后压在这些溃兵后面, 直接就冲垮了另一侧的侍弓兵和倭人的后队。
    大明外籍兵团第一团的三营、四营两个长枪营,跟倭人手持竹枪的足轻,也很快就分出了胜负,甚至还没有达到那些足轻两成的战损,他们就崩溃了,因为那个骑在矮马上,身着漂亮漆甲的倭人将领,被几把长枪轻松地捅了对穿,他那极具观赏性的漆甲,竹和革的质材,在低碳钢淬火的枪刃面前,一点意义也没有。
    “先生能将兵,能将将,能练兵,然下官以为,皆不及先生于兵事之决断,真匪夷所思哉!”李秉在那里一点仪态也没有地乱蹦着,老先生正统元年的进士,现在也五十几岁了,丁一都不好意思称他字,只能称他的号,结果看着这场战事,不是胜败的问题,而是对于丁一的眼光,当真是无比服气。
    教得刘吉不住腹诽:这厮不是据说比李贤还疯,李贤至少是有把握才喷,皇帝听着就是不爽也不好意思发作的;这位是皇帝都敢喷到怒,朝廷大佬看着掉头走的疯狗么?怎么一上了船,见着先生,就跟马屁精也似的?
    其实是刘吉不通兵事,李秉这种敢喷到皇帝发火,罢了辞,起来接着喷的货,指望他讨好丁一,是真的没有可能了,他是发自于内的敬佩——李秉这种懂行的,才知道丁一这种眼光有多高明:在战场上占上风时,丁一能看出隐患;在战场上处于绝对劣势时,丁一能看得出胜机。
    不过丁一倒是很谦虚:“当不起,若是十万军马,学生就应付不过来了,故之,还是需得参谋团的谋划,大的战役之中,才不致脚忙手乱,迂斋是有这方面的天赋,今后还要请迂斋助我才是。”
    营级规模的战事,丁一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大的战略,凭着对战例的熟悉,凭着比历史惯性的了解,比如说土改,比如说对于中东,对于大航海时代,丁一也能做出最合乎华夏利益的选择。
    但在中间这一级,也就是兵团作战上,丁一是知道自己的短处,上次面对瘸狼入侵乌思藏,差点就闹出笑话来。所以他才需要把李秉这样的人物招揽过来,才需要让英宗去弄皇家军事学院,培养参谋团。
    “倭人想逃!”李秉举着望远镜看着,却就发现对马岛上的倭寇开始逃窜,各种小船之类的,从隐蔽的地方划了出来。他对丁一说道,“先生,予下官中等福船两艘,愿立军令状!”
    丁一笑着握住李秉要作揖的手,徐徐开口道:“迂斋莫急,且看小儿辈杀贼。”
    那八艘驱逐舰可不是摆设,早就兜了过来,不过连炮窗都没有推开,只是甲板上的机枪的油布被揭起,然后撕裂麻布的声音,就在海面上响起,没有用多久的时间,二十息不到,就停了下来,因为已经没有可供射击的目标,总不能用机枪去打泡在海水里的倭人吧?
    “安石之风,莫过如此!”李秉又在边上激动得不行。
    这个时候,却就见从通讯船上扯着绳梯爬到战列舰的通讯员,向丁一敬了礼这么汇报道:“先生,在岛上有位大师,说是想求见先生。”

第二章 明敕星驰封宝剑(四)
    
    “一休?”丁一望着面前这个看上去七十上下的矮小老和尚,真的很难跟脑子里“聪明的一休”小和尚的形象联系起来,丁一背着手在甲板上绕着这老和尚转了一圈,终于停了下来,“安国寺的一休?”
    布衣、草屐老和尚倒是显得从容,合十向丁一行了礼,笑道:“容城先生名震天下,和尚知道先生倒不出奇;只是先生居然知道一休,却是出乎和尚意料了。只是看起来,似乎先生觉得和尚,不是您听说过的一休?”
    他的大明官话说得极好,一休本就是以能汉诗而闻名的,一休在十五岁时,就以“吟行客袖几时情,开落百花天地清。枕上香风寐耶寤,一场春梦不分明”一诗,博得令名。只不过他的疯狂,同样的极为著名,就算在幕府将军面前,他也照样敢于戏弄;面对乱暴者早川,他仍能笑而应对。
    此时在丁一面前,他也没有什么怯意,语言里丝毫没有什么谦让。
    丁一点了点头道:“对,我听说的一休不是这样。”
    “那是怎么样?”一休这老和尚倒真是疯颠,传闻倒也罢了,看着丁一麾下军兵,把对马岛上的倭人这么杀得血流遍野,他居然也不害怕的。
    丁一在椅子上坐下,想了想道:“很聪明,似乎没有什么事难得倒一休。想不出来就用手指在光头上划几圈,就能想出来了。一休。不如这样,我出一道题给你做。你若做得出来,可以提一个要求,如果不太过分,我会满足你。”
    这就是强者的特权了,只有强者,才有资格怜悯;才有资格因为自己的某一点念想,去赏赐予弱者。
    “和尚一定解不出来。”没想到这个老和尚,连题目都没有看见,就拒绝了。
    “和尚看过一道容城书院的题。唤作等差数列,听说是最为粗浅的学问,和尚足足想了三个月,不知从何解起,只好放弃。如何敢在先生卖弄智慧?”
    “一休不过是和尚,又哪里有什么大智慧?”
    “和尚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了,又能有什么本事?”一休据说本是后小松倭王的私生子,但他的母亲被逐出宫。他自己又被幕府将军强令自幼就出家,所以有这么一说。
    丁一听着点了点头,没有再就记忆里那个聪明的一休纠结下去:“和尚求见学生,是为何事?”
    一休笑了起来。那疯劲真感觉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和尚为活人而来。”
    “自斯波义敏为先生所释,和尚与斯波义敏相谈两日之后,就隐居于对马了。每一年。不见大明兵锋,和尚心中便是愈急。先生来得愈迟,来的时候。就愈有把握,日本便会死掉愈多的人。”
    斯波义敏,就是夺门之变以后,丁一携景帝南下在海上遇着的那伙倭寇,胁持了兴安太监准备筹办水师制衡丁一的舰队,而私底下派人督造大福船舰队。后来在广西矿场,斯波义敏挖了两年矿以后,被认为改造得不错,就和几个亲信一起,给了一艘小船,让他们回倭国去了。
    不过听着一休的话,丁一倒是有些惊奇了,这老和尚从几年前斯波义敏被放回去,就能猜到丁一不会放过日本?这些年来,丁某人一直没有暴露过对日本的企图,海上攻略也是一路向西啊。
    更为重要的是,一休居然隐居到对马,也就是说,他认为丁一会从对马开始对倭作战。
    “后来,先生始终没来,和尚也觉得,是不是自己想得太多了?直到楯冈的道顺奉先生之命,回日本求见幕府不果,找到了和尚的头上来,和尚就知道,先生是肯定要来的,不过道顺没有什么信物、公文,虽然和尚帮他引见给幕府里的人物,终究以为是道顺的妄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