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高科技军阀 >

第158部分

高科技军阀-第158部分

小说: 高科技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由于海军军费的连年激增使富甲全球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也感到越来越吃力,而且经过不断改良的水雷、鱼雷和潜艇也使得敌人军港周围的水域变得危机四伏。于是在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在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放弃了传统的近程*政策,开始计划对多年以来的头号假想敌德国采取远程*。

北海天然的地理形势构成了远程*的基石。南北走向的不列颠岛犹如一道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波堤,将北海与大西洋基本隔断,只留下南北两个出口,如此天造地设的地形大大降低了*难度,象“海权论”的作者马汉就曾对此评论道:“控制德国(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颠不由自主的冲动。”在开战前夕,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水域展开三支*舰队,集中了几乎全部无畏、超无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大舰队”负责镇守北方出口;由水雷、前无畏战列舰、驱逐舰和潜艇将狭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峡封得密不透风;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分舰队巡逻于北海南部,策应南北方向两支舰队的*活动。英国人的新政策封闭了德国通往远海的大门,将其压缩在北海这个大号牢笼中。*线虽然较以往有所后撤,却并不意味着德国就能在笼中闲庭信步,因为英国皇家舰队将以平均每周两次的频率在北海北部进行攻势性扫荡,迫使德国公海舰队的每次远航都要冒着与优势对手对抗的风险。英国希望通过这种“物理*”与“心理威慑”并举的方式,将德国海军牢牢压制在北海一隅的赫尔戈兰湾内。

大海另一边的德国却对自己最危险的邻居英国的策略变化一无所知,多年以来,德意志帝国海军上下都坚信好斗的英国佬必然会在开战后立即攻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岸展开近程*。对此德国海军已经在各方面做好了针对性准备,有的德国人甚至说“战前的我们整个舰队的训练体系、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造舰政策和某些特定的性能细节(例如大量建造作战半径较短的雷击舰)都是基于英国人会用优势舰队*赫尔戈兰湾这一假设前提。”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将在赫尔戈兰湾内部署水雷、潜艇和轻型舰艇,利用内线优势逐渐消耗英国*舰队,等到双方实力大致平衡时再出动战列舰队一决雌雄。而作为决战兵器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则在平时全体熄火停泊在杰德湾内,这种做法恰似一柄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减少机械损耗、简化保养,却也大大限制了主力舰队紧急出动的能力。因为首先是锅炉生火升汽的过程很费时间;另外,吃水较深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受到杰德河口水位的限制,只能在上下午各6小时左右的涨潮时间内通过,因此无法在赫尔戈兰湾和杰德湾之间任意机动。考虑到有朝一日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参加湾内决战时需要足够的机动空间,德国海军高层还有意识地限制了水雷的布设范围。

1914年8月5日英德两国进入战争状态。随后成群结队的德国雷击舰和扫雷艇在轻巡洋舰的带领下驶过赫尔戈兰湾空荡荡的水面时,却诧异地发现预想中的敌人“近程*舰队”根本就不存在!而根据潜艇发来的情报,德国人隐约的猜到了英国舰队正有意识地脱离接触,以免被消耗。不愿善罢甘休的德国海军决定坚持既定的消耗战思路,将战线向外延伸,找到并紧紧咬住英国舰队。在布雷舰和潜艇远赴英国海岸的同时,轻型舰艇的防区也渐渐扩大,但仍然不见英国人的踪影。

随后发生的第一次赫尔戈兰湾之战、多格尔沙洲之战和日德兰大海战对于德国的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日德兰大海战德国公海舰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成功的打破了英国的海上*,但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德国人自身的损失也非常大,虽然战列舰队的主力四艘“国王”级战列舰和四艘新锐的“拜恩”级战列舰都还健在,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还是为他的心肝宝贝蒙受这样的损失而感到痛惜不已。日德兰海战结束后,为了尽快的结束这场旷日持久“让德国把血流尽”的战争,威廉二世一度想要利用德国海军所取得的海上优势在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但随后中美日三国海军进驻英国让威廉二世和他手下的将军们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成功的打败了英国皇家舰队,但英国皇家舰队仍然还保有一定的实力,并且得到了日本舰队和中国舰队的支援,而对于和英国一直联系紧密的美国人自1910年至1914年以来一直大力建设的“两洋海军”,威廉二世并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

在西线陆战胜利在望的前景下,威廉二世不愿意再让实力相对陆军较弱、缺少胜算的德国海军承担风险,在他看来,在德国陆军打垮法国之后,一支实力完整的德国公海舰队将成为对英和谈的重大砝码。基于这一点,威廉二世下令德国舰队“保持攻势的同时,尽量避免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作战活动”。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舰队又多次出击,扫荡英国海岸,给英国的造船工业以很大的破坏,但这些胜利对于改善德国的战略环境所起的作用有限,威廉二世所提出来的这个“保守的进攻”战略实际意味着由提尔皮茨热情倡导、德国海军为之精心准备十余年的“内线削弱——主力决战”计划在开战后仅仅实施了不久便不幸夭折了,取代它的是有些三心二意的“避战保船”和继续扩大的潜艇战。此后,受发生在东方的曹妃甸海战影响,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内布设了大量的水雷,以前轻型舰艇原本喘不过气来的巡逻大大减少,释放出来的兵力被投入到其他更为急需的任务(潜艇战),战列巡洋舰队从此不熄火地在杰德河口待命,并始终保持一个战列舰中队处于战备状态;单舰作战也被严格禁止。这一变动刚刚开始实施确实给英国人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日德兰海战遭受重大损失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得到了盟友的支援之后,重整旗鼓,企图再次突入赫尔戈兰湾对德国海军进行偷袭伏击作战,这一次的行动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计划严密,兵力充足(协约国舰队的全部主力都参加战斗),希望能诱出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然而德国人已经对英国人的计划有所察觉,担任诱敌任务的英国舰队始终没有遭遇到一艘德舰。而英国人又计划在另一个时间故伎重演,但在计划过程中却收到了潜艇的报告,称在港湾内发现了大量新布设的雷区,使得英国人随后取消了这种“诱敌——伏击——聚歼”的计划,转而一心一意的等待重新获得优势的兵力,同德国人再打一次华丽的舰队决战。

对于威廉二世保守的海军战略,德国公海舰队的很多将领并不认同。他们很清楚,由于不列颠帝国掌握着全世界最庞大的造船工业,以及巨额的财富,重新变出一支更强大的战列舰队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他们还有美国这个“世界工厂”在背后撑腰。而对于德国来说,德国想要建设一支同等规模的舰队,受资源、财力和人力所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德国海军不趁着日德兰海战大胜所带来的短暂优势有所作为的话,用不了多久,形势就将再次发生逆转。

而随后发生的事实表明,德国海军将领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让德国人始料未及的是,英国人面对日德兰海战所造成的惊人损失,竟然会想到利用美国和资源、工业、技术,中国的人力,英国的金钱,在短时间内弄出了一个“协约国舰队”来取代“大舰队”用以扭转战局的办法。

 (一百六十六)追逐战

(一百六十六)追逐战

对于新生的“协约国舰队”,德国人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局面,舍尔打算趁这支力量虽然强大但毕竟是多国海军拼凑的舰队还无法有效的配合作战之前,再来一场主力决战,将其摧毁。// 根据这个想法,舍尔对德国公海舰队的作战任务重新做了调整,他将破坏敌人海上航路的任务交给了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队和潜艇部队,而他本人则亲自率领战列舰队前往攻击英国海岸,趁“协约国舰队”还没有完成全面集结各个击破。

但舍尔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给中国建造的这些巨型战列舰,威力竟然强大如斯。

对于中国在美国订造六艘战列舰和六艘战列巡洋舰的事,在美国的德国间谍已经得到了部分消息,并在第一时间发回到了德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这件事表示了关注,但包括舍尔在内的德国海军高层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一向债台高筑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得用来还赔款的中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建造这些巨大的“海上吞金兽”,德国政府的官员们也宽慰他们的皇帝,认为来自于美国的情报有误,但好大喜功性格缺陷的“德意志孔雀”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了少有的审慎,他一面要求情报部门尽快查明情况,一面要求德国海军谨慎行事,“以保存我们的舰队为第一要务”。同时威廉二世还积极通过私密渠道进行活动,试图瓦解“英法美日俄华”六国协约集团。

舍尔将皇帝的告诫视若无睹,他决心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在安排已定之后,他便和希佩尔分头率舰队出击。但让舍尔始料未及的是,“传说”中的中国战列舰不但存在,而且和德国工人建造的战列舰一样坚固,而火力和航速则远远的超过了德国战列舰。

舍尔的轻率让德国舰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现在,四艘德国“国王”级战列舰面对两艘中国“共和”级战列舰,不但没有丝毫胜算可言,甚至于连保命都很困难。

“不管怎么说,我们是在和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作战,哪怕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也无愧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光荣!”巴恩克中将凝视着仍然在向自己的“国王”号倾吐炮火的中国“独立”号战列舰,悲壮地说道。

“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听到巴恩克中将的悲凉之语,布劳宁豪斯舰长有些难过的问道。

“陛下的意见是对的,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战胜敌人,而是要想办法保存我们宝贵的战舰。我们现在距离赫尔戈兰湾已经不远了,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我们全部消灭,我们就利用一下这最后的有利条件吧!”巴恩克中将看着布劳宁豪斯舰长说道,“只是,我们得有所牺牲才行。”

布劳宁豪斯舰长明白了巴恩克中将的意思,他叹息了一声,不自觉的伸出手摸了摸藏在衣袋内的妻儿照片,点了点头。

“发信号!解散编队!全速驶往赫尔戈兰湾!”巴恩克中将大声的命令道。

“德国人果然狡猾,我们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

在“独立”号战列舰的舰桥上,美国舰长约翰逊上校对副舰长杨启祥上校说道,“他们打算分开逃跑了。”

杨启祥上校举着望远镜,观察着海面的情况,此时的德国舰队的舰列已经散开,此前已经受了重伤的“边境伯爵”号最先脱离了阵列,蹒跚着掉头向远处驶去,而现在“威廉王储”号和“大选帝侯”号也分头向不同的方向撤退,只有德国人的旗舰“国王”号势若疯虎般的朝着“独立”号冲了过来。

“这艘德国船是想要牺牲自己托住我们,给他们的战友以逃跑的时间,”约翰逊上校看着在“独立”号的弹雨中挣扎着还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