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18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8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道向东突厥发动了全面攻击!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消灭东突厥,使整个北方不再重现战火!

在开打之前,我先花些时间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两位著名将领:李靖和李世眅。

此二人均为唐初大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在素来轻视武将的文官政府中,他们都极为难得地做到了出将入相,成为后世人臣的楷模。

先说李靖。

李靖,字药师,京兆人氏。长得一表人才,高大英俊,被尊崇为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之上的唐朝大将。这人打小就是个好战分子——曾对亲戚表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以功名(这里应特指依靠武力作战)博取富贵,怎能寻章摘句,做个酸儒!”

李靖可不是光说大话。听听下面三位名人给他的评价就知道了。

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除了这人,还有谁配与我一起讨论孙子、吴起呢?”

隋朝吏部尚书牛弘:“王佐之才!”

杨玄感的老爹,尚书仆射杨素拍着自己的床,对李靖说:“总有一天你会坐到这儿!”

注意,这都是他未成名前别人给与他的评价。当然,史书从来不缺乏夸大或是修饰的成分。而实际上,李靖不仅没有如孙子、吴起一样或是走在什么其他的星光大道上,相反,只差一点点,李靖就死在了唐军的刀下。

李靖刚出道时并不是跟着李渊一家打江山的。李渊太原起兵前,他任马邑县丞一职。通过对种种迹象的观察,李靖发觉李渊一家怀有“非常之志”。本着一名优秀公务员的职业操守,李靖决定前往江都告御状。结果当时由于天下大乱,道路不太平,李靖到了京城大兴后一直无法继续前往江都。而没多久,李渊就进驻了大兴城。

李渊掌握大权后,自有趋炎附势之徒向他秘密通告了李靖的事儿。李渊对于这种低级别的反对者也没兴趣多问,打算杀了了事。

一转眼,五花大绑的李靖被押上了法场。他的身后,是赤裸着上身,露着厚厚胸毛的刽子手和明晃晃的鬼头大刀。

“午时三刻已到!”

“斩!”一支令签被扔在了地上。

仿佛已经看见了地府中牛头马面在向他招手的李靖此时喊出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句话:“明公起兵是为天下除去暴乱,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难道会因为私人的仇恨枉杀义士吗?”

请注意,在李靖的口中,原来的逆贼被一下子抬高成了“明公”,自己也一转身跻身成为了愿意辅佐“明公”之“大业”的义士。

呵呵,是不是转变的太快了点?貌似有点。

不过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李渊从起兵到入主大兴城这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深深打动了李靖那原本只想着为主尽忠的纯洁心灵。经过与其他割据一方政权的比较,他认定李渊及其部下才是最终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因此,自己应该加入他们,才有望一展抱负。

当然,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使李靖在法场上喊破喉咙,李渊也是听不见的。李靖之所以能活下来,全有赖于李世民的帮忙。尽管这个忙不过是素闻李靖之名的李世民对李渊说了几句求情的话而已,但帮助一个囚犯活下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靖从此就坚定地跟着李世民东征西讨。在削平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立有战功的他被授予开府之职。

但皇上李渊远没有儿子李世民豁达。他的心里始终记恨着李靖,正时刻瞪着大大的眼睛,准备揪住李靖的小辫子,好再次把他置于死地。

机会很快就来了。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以参谋的身份跟随庐江王李瑗讨伐割据江陵的萧铣。在峡州,两军皆按兵不动,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尴尬局面。李渊抓住机会,以畏缩不前、动摇军心等罪名,再次下令诛杀李靖。关键时刻,李靖再得贵人相助——都督许绍主动上疏为他求情,请求李渊允许他戴罪立功。李渊考虑许久后再一次同意暂时饶过李靖。

不久,开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骚扰夔州。赵郡王李孝恭出战失利,幸得李靖率领八百精兵攻破敌军营地,在险要之地设下埋伏,斩杀了冉肇则,俘虏五千人。听到这个消息,小肚鸡肠的李渊大喜,立刻下发手谕给李靖,曰:“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时间太久,朕已经都记不起来了。”

良将啊!

李靖也很配合领导,积极上疏,陈述平定萧铣的十条方案。虽然史书中未记载李渊的反应,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李渊肯定是大喜,赞叹,封赏。

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随后李靖就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兼赵郡王李孝恭的秘书长,所有军政事务皆由李靖处理。至于李孝恭王爷,虽名义上是主帅,但实际坐镇指挥的却是李靖,李孝恭不过是按照他的方案执行罢了。

李靖,确是一员福将。接下来的数月,长安方面开始不断收获捷报:

九月,击破萧铣将领文士弘,俘获军舰四百余艘,敌军溺死者过万;

挺进至江陵城外,俘获敌军四千余人,萧铣投降;

江汉列城争相投顺;

越过南岭,抵达桂州,分道招安抚慰,南方悉定,共新得九十六个郡,新增人口六十余万户。

随后,李孝恭和李靖一鼓作气,平定江南。此一役后,李靖又被提拔为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世民即位后,劳苦功高的李靖被晋升为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后改授兵部尚书。

说完了李靖,再来说说李世眅,这位在小说中是个半仙的徐茂公同志。

李世眅,原名徐世眅,富家子弟出身,自小就乐善好施、喜欢结交江湖豪杰。隋末天下大乱,他便慕名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后来李密设计诛杀翟让时,身为翟让手下的徐世眅也被乱军连砍带劈,身受重伤。幸好李密敬重他是个人才,及时制止了士兵们的清洗行动,后来还安排他镇守黎阳。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走投无路之下前往长安投靠李渊。而他原先控制的土地,基本都在徐世眅的统领之下。也就是说当时李密实际上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徐世眅才是有人有枪又有地儿的主。

没有多少资本的李密在长安过得很不开心,而大地主徐世眅却选择在这时修书一封,并派人送到了长安。信的内容主要是徐世眅目前实际控制区的人口和军队的数量清册,并表达了愿归顺大唐的诚意。

唉,李密拼死拼活地干了那么久,到头来还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人嘛,总归是现实的动物。

说到这封信,有一个插曲一定要提一下。徐世眅那封信的收信者并不是唐朝皇帝李渊,而是旧主李密。

李渊得知这一情况后感觉甚是奇怪,于是下令把送信人召进宫内仔细盘问。

这一盘问可不得了,后果很严重:李渊直接下诏封徐世眅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后,又加封为右武卫大将军,赐姓李,加封其父李盖为济阴王。

呵呵,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凭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荣誉?还赐李姓,难道是祖上的渊源?

还是让我们从李渊的盘问说起吧。

李渊(板着脸,故作严肃状):信中所写何事?

送信人:启奏皇上,乃是山东、河南一带徐将军统领之百姓、军人清册,以及归顺大唐之意。

李渊(继续板着脸):那为何不直接写成奏章呈给朕,反而写给李密?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送信人(惶恐状,忙不迭磕头捣蒜):吾皇明鉴,并无隐情。小的来长安之前,听到徐将军对手下说到,魏公已归大唐,若是他自己上疏向皇上献地,等于给自己邀功,反而彰显了魏公的失败,是他作为魏公旧人的羞耻。所以不如把相关情况编成清册送交魏公,由魏公呈献给皇上,以显示魏公的诚意。

听到这里,李渊的表情再也严肃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向往:这样啊……徐将军感德推功,实忠臣也!

如果把我和徐世眅掉个个儿,我很可能会选择自己献出土地,向政府表示忠心,以此打通自己上升的通道。换做其他人,相信这也是个不错的想法,而且无可厚非。

可徐世眅不是一般人,他深深懂得为人臣子之道,即使旧主大势已去,依然衷心耿耿,不离不弃。这种人,正是开国皇帝李渊最想网罗的贤人。

后来李密反叛被杀,李世眅(徐世眅已经不再是这个人的名称了)作为李密以前的重要下属,不但没有极力开脱与李密的关系,反而主动上疏,请求朝廷准许他收容李密的尸体,重新安葬。

这一近乎谋逆的举动居然获得了李渊的批准。接下来竟然是更加大胆的行为。

李世眅带着一帮原先李密的旧部,穿戴隆重的丧服,以君王的礼仪把李密安葬在黎山之南。

这不是“反唐复李”么?朝廷居然没有反应?

朝廷当然有反应。

朝野上下全都感叹李世眅对旧主的忠义之情。

为什么李渊会容忍这样的行为?最主要的一点,李渊从李世眅把献土地的功劳主动归给李密的行为看出,此人一旦认定主人,就一定会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这种人,值得收服,为我所用!

事实证明,李世眅在后来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中紧密跟随秦王李世民,“战有功”。随后,李世眅又率兵先后攻破刘黑闼等人,被提拔为河南大总管,并在李孝恭、李靖平定江南的战斗中带军协助,立有大功。太宗登基后,任命他为并州都督。

第十七章 目标:东突厥王庭!前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次气势磅礴的出击吧。

唐军旗开得胜,西方战线的任城王李道宗在灵州首战告捷,击败东突厥军队,俘获人口和牲畜数万。接着,出于对颉利的不满,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和东突厥将军阿史那郁射等纷纷率领部众投降唐朝。

战局完全符合当初张公谨的判断,天佑大唐!

中央战线。公元630年春,大唐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自马邑出发,攻破颉利可汗王庭所在地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太宗皇帝得知了李靖攻占定襄后感慨地说:“西汉李陵以五千步兵在沙漠中与匈奴大军血战到底,虽然最后力尽被擒,投降了匈奴,但仍可以凭借这一功劳永留史册;现在李靖仅以三千骑兵血战胡虏的王庭,并攻破定襄,这等功劳前所未有。当年,朕和颉利在渭水结盟,实在情非得已,迫于时势耳。如今李靖此功,足以洗刷朕当年的渭水之耻!”

颉利听到战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唐军居然突然出现在自己领土内,而且一战即攻破自己的老巢。经过分析,颉利得出结论——唐朝肯定是倾全国之兵,来和自己拼命了!否则,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到这里?考虑到自己已是焦头烂额,四处受敌,罢了,还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把自己的王庭再向北迁移至碛口(内蒙古善丁呼拉尔),反正沙漠这么大,唐军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自己。

颉利对形势的判断后来被事实证明是个错误,致命的错误——因为中原致命性打击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远遁大漠就可以躲过攻击了吗?还记得当年的霍去病么?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正是霍去病出人意料长途奔袭的后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让我们跨上战马,拔出战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