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87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87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行俭远征凯旋的消息传来,身为宰相的裴炎却丝毫找不到喜悦的感觉。刚刚当上宰相不久,他担心裴行俭会像当年的李靖那样,以赫赫战功出将入相,威胁自己的地位。当前唯一的办法,便是抹杀裴行俭的功劳。

可大获全胜是铁一般的事实,根本无法更改。

既然这样,那就把功劳推到他人头上好了。

利用与皇帝接近的优势,他不失时机地“客观”陈述了“事实”:阿史那伏念之所以投降,是因为程务挺、张虔勖两位将军步步紧逼,而回纥部落又从北方向他发起攻击,走投无路的选择。

裴行俭回到长安,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和自己想像的不同。在皇帝看来,阿史那伏念被逼投降,没有悔过的表现和动机,和阿史德温傅同属不可饶恕的叛逆,应一同斩首于市;而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上级的部署,没有突出的表现,念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被赐了个闻喜县公的爵位。

得知是本家兄弟裴炎在背后搞鬼,裴行俭不由仰天长叹。只是他叹的不是自己的功名,而是未能信守对阿史那伏念的承诺:“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

从此,他心灰意冷,不再热心官场。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裴行俭病故于金牙道行军大总管任上,年六十四岁。

裴行俭一生留下了不少事迹,其中有三样是一定要提的:品德、书法和兵法。

裴行俭一向视钱财如粪土。一次皇帝赏了他一匹御马和一副马鞍,负责送马的官员想先过把瘾,就擅自骑了上去。结果马扑通一声栽倒在地,马鞍子也摔坏了(莫非是李治小气,赐的就是病马,马鞍也是坏的?)。送马的人连夜弃家而逃,受害人裴行俭却丝毫没有动怒,反而派人把他找了回来,好言安慰。

平定阿史那都支后,唐军缴获了一个直径超过两尺的玛瑙盘子。因将士们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宝贝,裴行俭就让军吏王休烈捧着给大家看。可能是太过紧张了,王休烈脚下一绊,居然摔倒在地,宝贝盘子也摔了个粉碎。王休烈吓坏了,忙不迭地跪地磕头。裴行俭淡然一笑,将王休烈扶起,说:“尔非故也,何至于是!(你又不是故意的,何必怕成这样呢?)”

至于政府的各种赏赐,他更是悉数送予了下属及亲朋。

此外,裴行俭还是当时与褚遂良、虞世南并称的三大书法名家,擅长草书和隶书。他曾在白绢上书写过一部《文选》,李治爱不释手,打赏了他一大笔“润笔费”。看来即使他不做官,光靠卖字也能过得相当滋润。

作为苏定方的嫡传弟子,裴行俭不仅全盘消化了师父和师祖所教授的兵法,还将其发扬光大,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写成了《裴子兵法》,只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兵法没了,人还在。裴行俭所提拔的程务挺、刘敬同、黑齿常之和王方翼等人后来都成为了大唐边防的重要将领,帝国的重要支柱。

如此全才,可谓“人杰”!

裴行俭去世的同一年(公元682年),西域风云再起。

西突厥酋长阿史那车薄起兵包围了弓月城(新疆霍城县)。这次,他不是孤军作战,还有个强大的同盟。

这支同盟军的名字很拗口,叫“三姓咽面”,是当时中亚地区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部落。不过没名气可不等于没实力。为了支援阿史那车薄,三姓咽面投入的兵力高达十万!

面对优势敌军,西域最高长官王方翼毫不迟疑,指挥全军投入战斗,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地杀入敌阵。

双方在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边展开激战。战斗中,王方翼的手臂被弓箭射中。为了不影响士气,他挥刀砍断箭杆,继续投入战斗,连身边亲近之人都未曾察觉。

最终,双方战平,各自收兵。

关于此役的唐军兵力,史书中并无记载。不过从以下故事我们基本可以推算应该不在少数。

收兵回到营中,王方翼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手下有“番兵”密谋叛变。强敌当前,内部又出了岔子,稍有不慎,将满盘皆输。

换做其他人,估计早就坐不住了。但王方翼很平静。

王方翼召集了所有涉嫌密谋的人员,和颜悦色地说:“各位本非我大唐百姓,却都在为我大唐效力,劳苦功高,本人甚是感激。现备下一些微薄之物,以酬各位大功于万一。”

密谋者们不由心中冷笑:死到临头,还要给我们奖赏,真是愚蠢至极!也罢,送上门的东西不拿白不拿!

突然军营内战鼓声响起,声震四野。王方翼赶紧解释道:“此乃鼓舞士气之举,各位不必惊慌。”

为避免引起混乱,王方翼安排大家分批前去领奖。可是这一去就再也没见回来的。

原来王方翼所说的“奖赏”便是取他们各自的项上人头!

擂起战鼓,是为了掩盖杀人时的挣扎和惨叫。

似乎老天爷也有心来帮忙。一时间狂风骤起,使得惨叫声显得更加微弱不堪。

王方翼不仅聪慧心细,手也够狠,一出手便是七千多颗人头落地(当然不排除有错杀的)。

整顿完内部,王方翼再次出击,对象分别是阿史那车薄和三姓咽面部落(一下子少了七千人还能保证战斗力,看来人马不会比敌军少太多)。

敌军毫无防备,大败,三百多名部落首领被俘。

西突厥叛乱再一次被平定。

王方翼因功被擢升为夏州都督。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王方翼却是刚上任就被兜头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当时夏州牛瘟猖獗,耕牛死亡严重。耕牛的死亡不仅意味着财产的损失,更严重降低了农业生产力。

眼看治下百姓要拖儿带女地外出乞讨,王方翼创新并推出了“耦耕法”。在犁上装配了几个简单的杠杆机关,用人力代替牛力,“力省而见功多”,成功帮助百姓摆脱了困境。

事实上早在肃州(甘肃酒泉)做刺史期间,王方翼就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管理和创新能力,他重修了荒废多年的城墙,深挖护城壕沟,严格巡逻制度,大大提高了城防能力等级。他还拿出了个人积蓄,在河边修建水磨等基本设施,以极低的价格租赁给百姓使用。收到的租金也随即被用于修建廉租房,供弱势和低收入群体使用。

因为出色的政治功绩,《旧唐书》中将王方翼列入了《良吏列传》。

然而,尽管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处世平和,以德普世,且对大唐王室(主要是武后)忠心耿耿,但碍于他的出身(废后王氏的亲戚),一直不受到武后待见,只能一直待在夏州都督的位置上。

用人唯亲和专制,实乃人才的悲哀。

第十四章 皇太子的废黜

李治患病多年,很难得亲自处理政务,国家大事多交于武后。夫妇外出休养期间,则由太子李贤监国。

李贤英明果敢,“处决尤明审”,朝中舆论普遍看好他。老来丧子(李弘)的李治十分欣慰,亲自下诏书公开予以表扬。

按说有这种太子,大唐皇位的交替是不用担心了。可惜造化弄人,李贤他妈实在是太强悍了!

很难说武后是什么时候萌生当皇帝的想法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她一直在扩充势力,防范着所有忠于李唐皇室的人。

而为她创造外部条件的,正是李治本人。

李治长期将朝政假手武后,使得她在朝中的触手越伸越长。做皇后之初,她还得主动寻找帮手,阿猫阿狗都来者不拒。而现在,几乎所有奏章都要先经她的手,合她心意的才能送到皇帝手中。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摸清楚了,听皇后话的才能前进;只知皇上不知皇后的要么被降级,要么被外放。于是乎,不管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大部分人都开始站到了皇后一边,唯皇后马首是瞻。

其实这也不怪他们,实在是因为很难得才能见到病歪歪的皇帝,根本没法当面交流。那些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诏书或命令等,大都是盖着皇帝玉玺的“奉天承运,皇后诏曰”,不遵守或是提出异议便是抗旨,鬼头刀的伺候。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皇后也是皇帝的人,一家子何分彼此?

朝臣们是外人,见不到病重的皇帝可以理解。可如果连亲生儿子也无法见父亲一面,那就着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郇(多音字xún)王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母亲惨死后他被赶到申州(河南信阳)做了刺史,当时年仅9岁。

不过武后并没有忘记他。二十岁那年,李素节收到了来自父皇的一份充满关爱之情的诏书。

诏书的大意是说皇上皇后体谅素节体弱多病,不能承受鞍马劳顿之苦,特恩准不必来京朝见。通篇慈爱之意溢于言表,看过听过之人无不为之感动。

对于这份诏书,李素节只能默默流泪。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一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

这只不过是换种方式的阻止李素节和李治来往罢了!

只有切断李治与外界的联系,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对权力的绝对掌控。

对于李素节的遭遇,他身边不少官员都表示同情。他们中有人决定要帮自己的王爷一把。

时任王府仓曹参军的张柬之便是其中一位。

由于长期见不到父皇,李素节心中郁闷,便写了篇《忠孝论》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张柬之便秘密地把这篇文章奏报给了李治。

可惜他到底官职太低,根本不知道长安城内的形势。有奏章能够跳过武后直接送到李治手中么?

没有!一份都没有!

张柬之的行为让武后大为光火,她决定对李素节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很快李素节被莫名其妙地安上了个“贪赃枉法”的罪名,革去了申州刺史一职,降为鄱阳王,被软禁到了更为偏远的袁州(江西宜春)。

至于通风报信的张柬之,虽然没有具体记载,想来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不过,这位张柬之倒是一生忠于李氏皇族,即使在女皇时间也是如此。不过这已是后话。

对待非亲生的皇子如此,对待亲生儿子武后也是一视同仁。

太子李贤是个聪明人,他了解自己的老娘,也很清楚当前的形势,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对母亲说出了“不”!

他自成为太子之初就开始监国,在朝中广纳人才,并组织人员对《后汉书》进行注解(今天通行的《后汉书》便是李贤组织注解的版本)。他的这一工作得到了父皇李治的充分肯定和嘉奖,书也被下令收入密阁珍藏。

此外,李贤还常常在言语间表现出对母后掌权的不满,这让武后对他的厌恶又加深了一层。

当时宫内经常有一位叫明崇俨的方士出入,此人精通画符念咒等法术,深得李治夫妇(尤其是武后)的宠爱,被恩赐了个四品的正谏大夫。

明崇俨知恩图报,为迎合皇后,竟宣称“太子难承大业,英王(李哲,即后来的李显)状类太宗”。

这番言论虽不是公开发表的,却足以让李贤惊恐不安。而更可怕的是当时宫中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他并非武后亲生,而是武后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

这一点真正致命。因为如果这是事实,那李贤毫无疑问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更不可能再做太子。

事实上这一点也是相当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武后怀上李贤一直到生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何况武后并非没有生育能力,除了李弘和李贤,还有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再说,当时武后已经有了长子李弘,就算不生李贤对她的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所以这应该只是谣言。

年轻人往往是最不相信宿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