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杨门女将 >

第24部分

杨门女将-第24部分

小说: 杨门女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桂英闻言一愣,这是她当初为了不让长辈们担心,隐瞒下来的事情,他们是怎么知道的?顿了一下,穆桂英点点头,“确有此事!”她将双龙玉佩和自己的家世简单介绍了一下,“我担心此事传出去,对杨家不利。一旦被皇帝和朝中大臣知道了,我个人的荣辱事小,杨家的安危事大,所以才没有告诉太君和各位长辈。”

佘太君一直在观察穆桂英的言谈举止,觉得她没有说谎,用温和的语气说道:“桂英,你做的没错,但现在这件事情已经在军营中传开,迟早也会传到汴京去。一旦皇帝起了疑心,不但你和慕容家族的人,就连杨家所有的人都脱不了干系。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军心,证明你、杨家的人、慕容家的人没有异心,对大宋忠心耿耿。此事事关重大,只要暂时委屈你和慕容家的人了。我会暂时代理你的统帅职权,龙骑兵方面还要麻烦你去做工作,让他们忍耐一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把事情闹大。”

穆桂英用困惑不解的眼神看着佘太君,仿佛站在自己眼前的是一个陌生人。“我为杨家,为大宋殚精竭虑、舍生忘死,难道就换来这样的下场?”这些话穆桂英没有说出口,因为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现在也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烧火丫头杨排风忍耐不住了,霍然站起身,大声道:“这么对待桂英不公平!这么多年了,大家应该了解她的为人,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杨家,交给了大宋,要说她有异心,我绝对不信。就凭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言,就要剥夺她的兵权,软禁她的族人,还有天理吗?”

杨七娘杜金娥用力将杨排风按了下去,“太君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为了桂英好,为了两个家族好!我们要理解太君的良苦用心。”她转向穆桂英,道:“桂英,你不要想太多,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我们会还你清白的!”

穆桂英木然地点点头,起身回自己的寝帐了。军务暂由佘太君掌管。龙骑兵被限令不得离开驻地,人与马被隔离开,战马由宋军的马夫代为喂养。

寝帐内,穆桂英一连几天不出门,只有杨文广和杨文君两个孩子陪伴在她的身边。杨家的人没有来看过她,军中的其他将领也没有来,慕容家族的人都被软禁了,想来也来不了。穆桂英仿佛被所有的人遗忘了,尽管几天前她还是最高统帅,是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的灵魂和枢纽。

她的情绪再度跌到了低谷,甚至比延州城下兵败时还要糟糕,不愿想,不愿动,不愿吃饭,几乎成了行尸走肉。如果不是文广和文君两个孩子陪伴着她,穆桂英觉得自己已经是个死人了。“世界怎么变得这么快?人心怎么这么不可靠?刚才还像众星捧月一样,把你当成英雄、当成救世主,转眼间就把你像垃圾一样抛弃,不理不睬!”心寒的感觉让穆桂英满腹的怨气,却不知道如何发泄。

佘太君和杨门女将正在忙于安抚军中的将士,消除大家的误会,同时派出信使,以最快速度赶往汴京,向皇帝汇报此事。佘太君知道,必须抢在皇帝通过其他渠道知道消息之前主动汇报,否则的话,形势会变得非常被动。

帝王之术

就在穆桂英经历着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时候,大宋的最高决策层也在酝酿着风云变幻。

延州前线转败为胜的捷报和西夏发生内乱,国主李元昊请求媾和的消息同时传到了汴京。朝野上下一片欢腾。此前宋军在葫芦谷和延州城下两番兵败带来的沮丧情绪一扫而空。连仁宗皇帝也不顾上帝王的威严,在朝堂上当着大家的面笑得合不拢嘴。包拯就更不用说了,他与杨家是世交,杨门女将打了胜仗,就跟他自己打了胜仗一样,喝得酩酊大醉。

是否与夏国媾和,结束宋夏战争的问题,在大臣中间再次惹起争议。以包拯为代表的“鹰派”坚决反对与西夏签订和约。朝堂上,包拯振振有词,道:“现在敌营内乱,局势不稳,正是我们平定叛乱、收复夏州的最佳时机。臣以为,暂时停战是有必要的,可以迷惑敌人,待李元昊与没藏秋水二虎相争、两败俱伤之时,我们以逸待劳,一举消灭叛军。这样一来,大宋的西北边疆才能长保太平。”

包拯的话对宋仁宗而言充满了诱惑力,再平庸的皇帝也希望成为一代雄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开疆拓土是最好的办法。李元昊祖先控制的夏州在唐宋数百年间一直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名义上臣服于中原王朝,实际上就是土皇帝,李元昊不过是公开宣告独立而已。现在有机会铲除盘踞夏州几百年的李氏势力,将夏州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就等于开疆拓土。这样的前景让宋仁宗如何不心动?

不过,朝堂上还有另一种声音,是皇帝不想听也得听的。以庞太师为代表的“鸽派”主张接受李元昊的媾和请求,“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我们逼得过紧,叛军狗急跳墙,胜负难以预料。现在我们打了胜仗,谈判也有主动权。将来战场的形势一旦逆转,就算是我们想谈判,叛军气焰嚣张,也未必愿意啊!臣以为,只要李元昊愿意称臣,保证不再越界侵犯,可以与之签订和约。李家在夏州经营数百年,势力盘根错节,铲除李氏、收复夏州,谈何容易!即便我军能够乘胜攻取夏州,拿下兴庆府,将来也需要驻扎重兵,震慑地方,应付叛乱,实在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朝廷的军费开支本就十分浩大,再背上夏州这个包袱,会不堪重负。只要李元昊能表示臣服,仍由他治理夏州,以夷治夷,省掉了很多麻烦,不失为明智之举。”

庞太师的一席话同样头头是道。宋仁宗有些难以抉择了。退朝后,他来到自己的爱妃、庞太师的女儿——庞妃的宫中,一边享受全身按摩,一边向庞妃讲起朝堂上的争论。庞妃的才学和见地在宋仁宗的嫔妃里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宋仁宗宠爱她的原因,在很多问题上都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她虽然不像慕容秋水那样野心勃勃,但论心机和城府,也非等闲之辈。天资聪颖,又在深宫中历练了这么多年,庞妃玩弄权力游戏的技巧早已炉火纯青。

听了宋仁宗的话,庞妃并没有就与西夏的战和问题正面发表意见。她当然要支持自己的父亲,父女二人宫内宫外彼此呼应,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大宋的政坛上占据一席之地。但凡事都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在皇帝面前立场鲜明地支持自己的父亲,就太愚蠢了,等于帮倒忙。作为妻子,时时刻刻要站在自己皇帝丈夫的立场上说话,维护丈夫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帮上自己老爸的忙。

宋仁宗见庞妃只顾给自己按摩,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道:“爱妃,你怎么看?”

庞妃道:“陛下,臣妾听说包大人和杨家现在在朝野的威望如日中天啊!文武臣僚、社会贤达、平民百姓都交口称赞杨门女将能征善战,包大人慧眼识人,是大宋的柱石。臣妾还听说,现在包大人的府邸门庭若市,每天都有人前去拜访他。以包大人和杨家现在的威望,陛下恐怕也得给他们几分面子,更何况其他人呢!太师现在与他们唱对台戏,倒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了。”

宋仁宗没有吭气,他脑海中浮现出包拯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旁若无人的样子,觉得这个包拯现在倚仗着自己荐举杨门女将的功劳,似乎有些嚣张了,好像他的意见连皇帝都得照办似的。

庞妃见宋仁宗心有所动,趁热打铁,道:“臣妾只是有些担心,这杨家和包拯一文一武,一个领兵在外,一个居中呼应,长此以往的话,恐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啊!坐视他们地位上升、势力扩大,对陛下不利。”

帝王之术就是平衡之术,大臣中不管哪一派势力过度膨胀,都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庞妃的一番话说到了宋仁宗的心坎上。这时,当值太监进来禀报,“延州前线急报”。宋仁宗从太监手里接过奏章,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很快就拧成了一个疙瘩。

政坛沉浮

仁宗的这副表情把正在给他揉太阳穴的庞妃吓了一跳,“陛下,前方发生什么事了吗?”

皇帝没说话,只是将手中的奏报塞给了爱妃。庞妃看了奏报,抬头问仁宗:“陛下怎么看?”

“穆桂英和杨家的忠心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佘太君这么做,就是怕我怀疑她们有异心。”

庞妃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起来。仁宗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她,问道:“爱妃觉得什么地方可笑?佘太君、穆桂英,还是朕?”

庞妃连忙解释道:“陛下别误会。我和陛下的想法是一样的,对杨家的忠心没有怀疑。我就是觉得,这件事儿可以做点文章,敲打一下那个包黑子!”

仁宗闻言,笑容也浮现在脸上。“来的还真是时候。我想打人,就有人递棒子。”

停顿了一下,庞妃道:“陛下真的打算不再追究这件事?”

仁宗沉默了一下,道:“至少现在不行,等打完仗再说吧!”

时间已经很晚了,包拯还在府中接待几位同僚,大家的赞誉声让他很受用,杨门女将力挽狂澜,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危机,是自己举荐得当,难免有几分得意。他正与大家讨论发动对西夏新的攻势、收复夏州的问题,宫中的太监前来传旨,皇帝命包拯入宫觐见。

一位同僚半是嫉妒、半是羡慕,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包大人现在是陛下身边的红人啊!这么晚了,陛下还招你入宫,一定是有要事相商,我们就此告辞。”

包拯送走同僚,连忙穿戴整齐,随太监进宫面见宋仁宗。当他昂首阔步地迈进殿门的时候,宋仁宗看到他那副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怒喝了一声:“包拯,看看你干的好事!”

皇帝一声吼,对于包拯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把他震得晕头转向。见包拯愣在那不知所措,宋仁宗将捏在手中的前方急报甩到他的面前。包拯跟个机器人一样,弯腰拣起来,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上面的文字,不一会儿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这份急报正是佘太君送来的,里面详细讲述了穆桂英与慕容家族的渊源以及慕容家族拥立穆桂英为帝,遭到穆桂英拒绝后,转而追随穆桂英讨伐西夏叛军的经过。从奏报上看,穆桂英与杨家甚至慕容家族,似乎都没有什么过错,但“称帝”是一个多么敏感的字眼啊!只要有人拥戴你当皇帝,不管你当不当,通常都是死路一条。哪个皇帝会允许一个有可能篡位的人活在这个世上。自己举荐的军队统帅竟然是一个有谋反嫌疑的人,就算不是同谋,这个罪名也够掉脑袋了。

包拯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让宋仁宗心里舒服了一点,对他没那么反感了。不过,他还想吓唬一下这个包黑子,口气严厉地问道:“穆桂英是你举荐的,现在出了这种事情,你说该怎么办?”

包拯强打精神,回答道:“穆桂英与杨家忠心耿耿,为保卫大宋边疆作出了巨大牺牲,绝不可能有谋逆自立之心,请陛下明察。”

见宋仁宗没吭气,但气氛好像没刚才进来时那么紧张了,说明皇帝的气消了一些。包拯壮着胆子继续说:“佘太君主动上报此事,说明她胸怀坦荡,问心无愧,所言应该属实。穆桂英不受族人蛊惑,反而带领族人与叛军作战,帮助我军收复失地,恰恰证明她对我大宋、对陛下的一片忠心。”

宋仁宗缓和了口气说:“杨家将忠心耿耿,这个朕心里有数。他们征战边关,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