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 >

第204部分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第204部分

小说: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和易娉为何在山腰里绕了一圈没有找到上山下山的路;第二部分,山体的外表构造,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山墓”的管理方便,在这山上至少开凿了二条绕着山的路,至于为何,我会在后面详细说来,第三部分应该就是山顶部分。这山顶部分是“山墓”的司令部。是整个“山墓”的核心所在,这也同样放到后面,和山体外表的构造一起来详细解释。

构造“山墓”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怎样的山才能做“山墓”,在中国,山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构造山、侵蚀山、堆积山,所谓的构造山,就是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山脉,诸如喜马拉雅山、华山等等,这些山构成山脉,面积极大。要在这样的大型山脉中去构造山墓,显然是不现实的。所谓侵蚀山,是长年累月,通过自然现象(如风、雨、冰雹)的侵蚀,逐步构成的山,如泰山,这类山外表被侵蚀,其内里还是“坚不可破”。亦或者。过分容易被侵蚀,再过几百几千年后。那山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这类侵蚀山也不能作为“山墓”的首选之所,那只有堆积山是可以作为山墓的唯一选择。如果大家还是不太明白的话,可以设想一下,一座山能不能作为“山墓”,就看其能不能打穿做隧道。能做隧道的山,肯定可以做“山墓”。

第二个条件,就是“山墓”的格局。由于“山墓”这个词眼在中国的史记上记载的很少,所以,对于“山墓”内应该怎样的一个格局,很多人都不得而知。我也只能根据现有手头的资料做一些简单的推测,首先,这“山墓”应该和一般的墓穴一样,应该有主墓室和副墓室,墓穴主人以防有人盗墓,会设置n条通往主墓室的道路,其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很多人都对于有通往主墓室的路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死人入穴后还要这条道路干嘛?这是一活人的逻辑,对于死人而言,那却是大错特错的。将死之人,特别是在世的时候,享受惯了荣华富贵,因此对重返人间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葬于“山墓”内,如果一旦活过来,却没有回家的路,那岂不是很惨?因此,但凡只要有豪华的墓穴,就一定有出路。这也成为了盗墓者们乐此不疲盗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次,陪葬的物品极多。从理论上来说,“山墓”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山的大小,山大了,但打通山内的洞穴只有一点点,能因此而说“山墓”大吗?但实际是:真正能搞到用“山墓”这个地步的,那肯定会大搞特搞,一名身价几百亿的大老板,那金钱就是一个财会结算的符号。我既然能建造一“山墓”了,就绝对不会说建个小点的,大都是工程浩荡,劳民伤财。但对于老百姓而言,是更愿意建“山墓”呢?还是更愿意建皇陵?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更愿意建“山墓”。皇陵就如同政府项目,你花了力气去建,不给你工钱你又能怎样?临到最后,因为你知道的太多把你杀了,你又能怎么办?而建“山墓”是典型的民营工程,我给你建一天,你就得给我一天的工钱,你不给我,我就去官府告你。更为关键的,建造“山墓”的主人是希望越大越好,那老百姓当然是希望这工钱拿的越长越好,于是就出现了有很多老百姓,一辈子都在建“山墓”,有时这“山墓”建的足够大了,老百姓替建造“山墓”的主人不满意,认为还能再大,于是一大再大,大到最后已经把山给掏空了,或者这建造“山墓”的主人要闭眼了,那“山墓”的浩瀚工程才得以完工。那如此巨大的“山墓”怎么可能就放一具主人的尸体呢?于是各项陪葬的物品就一股脑的放了进来,各种精致的锅碗瓢盆当然必不可少,还有各类玉器、金银器所做的东西那也是应有尽有。当然,用人做陪葬的景象应该不会出现,那个只有一部分变态的帝王才能做的出来,但一般的牲口、猛兽、宠物做陪葬那还是绝对有可能的。这陪葬的器具如此众多,那就非常容易召来盗墓者,在这里我就是要详细阐述上文没有解释的山体的外表结构已经山顶部分。

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防止被盗!全本。

ps:  这几个章节让我来跟大家聊聊盗墓的事情。

第351章 猫尸(二十六)

我先来说一下山体的山顶部分。“山墓”的主人去世过后,就会入葬与“山墓”之中,而对“山墓”结构非常熟悉的建造者们,一般“山墓”的主人会在他们建造的时候将其分段,说简单一点就是一部分人修建副墓室,这部分人只知道副墓室的结构,对于其他“山墓”的结构不得而知。其他的人也都是如此,唯一最可怕的就是有一部分人他们会修建到一条通往主墓室的正确道路(前文我已经说过,通往主墓室的道路很多,但只有唯一的一条是正确的。),而这部分人一般是“山墓”主人生前最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在修建“山墓”的过程中,同意为“山墓”主人世世代代守墓。而这批守墓人只能住在“山墓”的山顶上,由于上下山的山路被封,那这些“山墓”的守墓人如果要去山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山体内部,到得山下。一般而言,“山墓”的守墓人是不会轻易下山的,因为从山体内部通行,不知道弯弯曲曲要走多少路,才能得以走上一个来回。

那可能有人会问:为何要把守墓人安置于山顶上呢?这是“山墓”的主人有意而为之,首先,久居山中,不太容易发现,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空间上大大限制了你“山墓”守墓人的活动空间,最后,“山墓”的一切机关都设置在山上,关键的是山上流水的控制,是“山墓”守墓人必须要一下雨后就要操作的。“山墓”什么都不怕,就是水,一旦进水,就变成了“水帘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钟乳石是怎么来的?如果日积月累,在山洞中形成钟乳石或者其他的“自然灾害”的话,那这个“山墓”就算是彻底的完蛋了!更为关键的是:“山墓”的守墓人占据高处,便于观察防守。还有一个技术层面。就是“山墓”的主人安葬结束后。要将所有的进山之路给摧毁,而这个机关只能是在山顶爆破。介于这些原因,“山墓”的守墓人居住在山顶之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为了得到一些人性化的措施,在建造“山墓”的同时,就开始了山顶上的建设。当然,首先先在接近山顶的位置。打通一个隧道,然后在山洞里建设一个足够几十人同时居住的“山村”,并在山顶山靠水源处开荒耕田,如果不够,就在山腰处开荒。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要绕着山,开几条“山路”。

这个山路的开辟。一来可以有效的解决耕田问题,关键是这“山墓”的守墓人要去“山路”播种收获并不难,不是可以从山的内部下山吗?那去“山路”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也就形成了这“山路”表面看来是一个围绕着山的死循环,实则是可以通往山上山下的过度以及农耕放养的场所。当然,这山路还有一个我在前文已经有提到过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掩人耳目。很多人又要会问,这一个山路怎么会掩人耳目呢?我这里所谓的掩人耳目就是让山外之人不敢靠近。历朝历代都不乏有好奇者、探险者,这一座大山矗在那边。怎么可能会没有人想好奇的上山看一看呢?那有了这“死循环的山路”。那就可以仗着这个来让“山墓”的守墓人有了装神弄鬼的条件。让上山之人感觉到这里不是原始的山林,而是确实有东西存在。否则不可能有这么诡异的山路。

我把我所知的跟易娉交代了一下,易娉很有把握的点了点头说道:“这里应该就是‘山墓’。”

“如果是‘山墓’的话,那尸族人其实就应该是‘山墓’的守墓人。那通过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有守墓人的样子吗?整日靠吃黑猫为生?”我自问自答地说道:

易娉白了我一眼说道:“那些‘山墓’的守墓人会告诉你事情的真相,还不如想点正事,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顺手捡起了扔在一旁的烂银枪,然后煞有介事的说道:“跟着我爬山洞。”

“爬山洞?”易娉相当意外的看着我问我道:

我蹙着眉头说道:“咦?刚我不是说了吗?这山路不是死循环,它有洞口可以进山中,然后我们一探这‘山墓’的秘密!”

易娉紧着眉头说道:“探‘山墓’的秘密有什么用?今天可是第二天了,离笔仙约定的时间还仅剩一天了,我们现在的耽误之急,是赶快将c区十九排十七座的墓穴找到,然后处理完猫尸后,我们和莫晓兰一起回家,就这么着,我管这里有什么‘山墓’、什么守墓人呢,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外行了不是?这‘山墓’是我们目前为止唯一知道的墓穴的线索,与其在那边胡乱瞎找,还不如一探究竟呢!”我说道:

易娉深思了一下,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我跟你走,山洞在哪里?”我看了一下山壁,说实在话,绕着山一圈的山壁都有可能是洞口,如果要慢慢找来,还是真需要一点时间的,但有一个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我在上一层“山路”的时候,洞悉了山洞的位置,如果从施工的角度去看,这下一层的山洞位置也应该和上一层差不多,如果这里开一个山洞,那里开一个山洞,工程量巨大不说,还让“山墓”的守墓人出入极为不便。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走到离上一层山洞差不离的位置,然后开始用我的烂银枪不断的来回捅着山壁,一旁的易娉正纳闷之际,我突然一枪,在山壁的某处通了一个窟窿,然后我连忙用烂银枪一个旋转,只见那窟窿顿时变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山洞。易娉有点兴奋道:“真有你的,一下子就能找到。”易娉说完,找来了一些易燃物体,点上火后,扔进了洞中,在洞中充分燃烧后,易娉和我两人对视道:“可以进去了!”

于是我身先士卒,爬了进去,易娉跟在我的身后,我体型要比易娉要硕大,所以如果我能通行无阻,那对易娉而言也应该不再话下。

这个山洞的隧道不算太长,我和易娉两人同时用两把手电筒照向前方,很快就走到了尽头。紧接着是一个造成的石梯,石梯往下往上各自延伸,我和易娉想都没想,就往石梯上走,走了二十来阶的样子,发现这石梯又链接着一个洞口,想必就是我摔落的那层链接的洞口,我和易娉对视一眼,觉得这事不会那么简单,看来这里一条条“山路”不止两三条,或许会更多。

我们俩继续向上爬着,爬了两层后,已经不能往上再爬了,原来这石梯的上方应该被人为封盖住了,我试着用力推了几下,又有用力拉了几下,那盖板纹丝不动,非人力所能启动。我和易娉逼不得已,只得沿着石梯往回走。

退回到来时的石梯上,易娉问我道:“往下走吗?”我立马表明态度道:“来都来了,就一探究竟吧!”易娉见我坚决,就跟着我往石梯下方走,石梯下方和石梯上方差不多,也是一层一层连着(应该是)洞口。直到我们连下了七、八层后,才发现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跟我们进尸族村落的时候所见的那个平台差不多。我见石梯还有下,就问易娉道:“我们是继续下石梯,还是走这平台?”易娉想了想后,将她的想法告诉我道:“蒋凯,你有没有发现,这‘山墓’应该就这么一个平台,以这个平台为中点,上下石梯应该是对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