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913部分

龙啸大明-第913部分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太监,而且包括自己的孑孙后代,也都禁止启用太监

商毅对太监本身并没有什么偏视,而且明朝的太监,也不全是坏人,其中也有相当一部份太监干出了不错的成绩,如世界公认的航海家郑和但太监制度绝对是一项落后、愚昧而残忍的制度,说明了就是中国的皇帝怕自己带绿帽子,而通过残害他人身体的方式,来达到对后宫的有效控制,但在商毅看来,如果没有做种马的本钱,就别找那么多女人

因此对王德化和韩赞周经心编写的太监制度,商毅根本就没有看,直接撕了,同时又招集内阁的成员,正式告诉他们从此以后,彻底取消太监制,现有的太监还留在皇宫服务,一直到他们终老为止,但绝不许再招募或是引入的太监,等这一批太监都老死之后,太监制度也就彻底终结了

以后皇宫里的管理和工作,将成立内务府来付责,全部使正常人,并属于正常的官员编制,当然内务府的俱体制度还要慢慢制定,现在先把原来王府的人员全部都带进皇宫里,依旧各付其责,只是都进升了一级

虽然商毅平时的生活并不算奢华; 但毕竟身份地位都不同; 而且也是家大业大; 王府里面的人员总计也过了三百口; 仅管理人员就有大总管、总管、管事、执事、掌事等五级,共计有五十多名,另外每个妻妾的身边也都有十几名家人伺奉,男男女女,年长年幼都有这还只是算王府的从人,不算卫兵当然以商毅的身份地位来说,也己算是最低的标准了

因此把王府的人员都带进皇宫里,一来是可以充实皇宫里的人贞,二来都是熟人,使唤起来也方使顺手,由其是众妻妾身边的伺奉家人,大都是跟了她们好几年的人,也都互相习惯了

当然就算是把王府的人员都带进皇宫里,但相对于皇宫来说,依旧还是地广人稀,空着的位置还是大片大片,而商毅则下令,将空余的宫殿、位置都暂时封闭起来,等以后宫里的人员增加,再逐步开放而皇宫里的守卫,则是和王府一样,从中华军中抽调家庭出家好,政治合格,根红苗卫的士兵,组成待卫军团,来保卫皇宫的安全

不过在听完了商毅的决定之后,几名内阁成员却都十分震惊,因为这确实是谁也没有想到

虽然说商毅称王之后,并没有任用太监,但那时商毅毕竞还没有正式称帝,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商毅做出的一种姿态,表示自己并没称帝的野心,或是不会重用太监,或是依然保持贴近官员臣民的态度,总之绝没有人会猜得到,在商毅称帝之后,真得会把太监制度彻底废除掉不过在震惊之后,人人也都对商毅感觉到由衷的敬服,毕竞这是彻底断绝太监干政的最好办法,同时有人还认为,仅此一条,商毅就足以过历代以来,所有的圣贤帝王

当然现在只是和几名内阁成员通个气,正式向天下公布,彻底废除太监制度,还是要等到商毅称帝之后,才能以国家的正式文件形式公布

除了太监制度之外,在称帝之前,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号和年号

其实对于国号,有不少官员提出一些建议,有人就建议以“夏” 为国号,虽然这是一个以前曾经使用过的国号,但这并算什么,以前的晋朝、后周、宋朝都是以前用过了国号,而因为“华夏”是中国的古称,而且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因此用“夏” 做朝的国号,也很合适

当然大多数人都还是倾向于使用一个的国号,建议的字有“瑞”“ 安” “华” 等等,还有“泰” “德” ,甚致有人提议,既然中国是天朝上国,那么不如就用“天”为国号,皇帝可以称为天皇,硬是看得商毅一脸的黑线,致于年号就多了,甚至连“康熙”“ 乾隆” 什么的,居然都出来了,也把商毅吓出一身冷汗,难到这些官员里面有穿越的同行吗?

不过随商毅时间较长的官员都清楚,商毅很喜欢“中华” 这两个字,在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几乎都是用“中华” 这个词代指中国,连军队的名称也使用这个词,虽然说这是商毅有意淡化明朝的概念,但也说明商毅对这个词的偏爱,因为有汉语的词汇里,可以找指中国的词语还有许多因此朝的国号很可能就是“中华” 这两个字

虽然按传统的观念,国号都是一个字的,因为中国的传统,尊称用字越少越好,一字王爵就要比二字王爵高贵当然在死了以后,用字越多越好但大臣们都清楚商毅的xing格,绝不是一个喜欢尊循传统的人,而且己经做过了不少有违传统的事情,比如刚刚取消的太监制度,还有早些时候,在科举制度中加入了自然学科等等当然商毅对这些传统的改变,都算是向好的一面发展,并不是胡作非为

而国号用一个字还二个字,其实并不是大问题,没必要为此斤斤计较,说得极端一点,这江山就是商毅的,因此国家叫什么名字,还不是商毅说了算,就好像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一样,那怕是叫阿猫阿狗,也是人家的家事,别人也没有插嘴的份

果然商毅在看完了众大臣提议的一大堆国号之后,全部都扔到一边,而正式将国号定为“中华”, 全称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而在此同时,商毅把年号也定好了,朝的第一个年号就叫“洪宪”

其实商毅定好了国号之后,也大了一跳,中华帝国,这不是和袁大头复辟用的那个国号一样吗?不过想用中华为国号,也只能这么叫了,“人民”“ 共和” 这些字眼,现在都没法加进来不过既然抢先注册了老袁用的国号,那么商毅索xing也一不做,二不休,连他的年号也一抢过来,反正老袁还要等到二百多年以后才出生,当然在这个时空里,会不会也有老袁,还很难说

不过“洪宪” 这个年号也确实十分贴切,在另一时空里,袁大头定出这个年号,也确实有“宏扬宪法” 的意思,表示自己虽然当了皇帝,但不会走传制的道路,而是主张宪制,当然老袁心里是不是真的这样想,就没有人知道,但“洪宪” 这个年号,和商毅的建国理念非常符合,商毅本来就是准备辨用君主立宪的国家体制

而立宪治国的概念,现在内阁大臣都是明白的,因此也都认为这个年号非常贴切,当然这里面也有商毅爱叫什么就是什么的意思

当然年号和国号也只是确定下来,只有等商毅举行称帝仪式的时候,才能正式使用但这并不表示事情就完了,可以等着开始称帝了,其实真正令商毅头疼的事情,还在后面,那就是建立太庙和追封先祖

/

 第二零一章 登基建国 (三)

?任何一个新王朝建立;都要建立自己的宗室太庙;供奉祖先;和历代的君王宗族,以及祭拜鬼神的社稷坛,而且太庙和社稷坛也一般都和皇宫建在一起;因此无论是běi jing还是南京;按左祖右社的传统,太庙的位置都在至午门这一段中轴道路的东侧;而另一则是社稷

而且在新朝建立之后,一般开国的皇di du会把自已的祖宗灵位全都都供奉到太庙中来,同时对自己以上三代都还有追加一个皇帝或皇后的封号,尽管他们在生前并不是皇帝,但在死后却可以享受帝王的供奉。//

在商毅穿越之前的那个时空里,南京的皇宫早己经不存在了,而běi jing皇宫的太庙和社稷坛,也己变成了文化宫和中山堂。

当然现在南京皇宫还是基本都完好的,太庙和社稷坛也都在,用不着大兴土木,但供奉商毅的先人灵位,而有宗室,到是给商毅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因为在这个时代,商毅根本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在商毅刚暂lu头角的时候,还曾经流传过一段时间,称他是成化年间的名臣,内阁大学士商辂的后人,但那时商毅己有了自己的目标,并不想别人攀上关系,因此没有承认,而后来商毅的势力渐成、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也就没有人再提这件事情了,而商毅当然也那不出自已的族谱来,就是先人的名字,商毅也只知道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名字,再上一代,就不知道了,因为在商毅出生前,太爷爷和太祖母就己经去世了。

好在是从一开始商毅就是以平民孤儿的面貌出现,因此没有族谱,对自己的先人所知不多,也只正常,商毅只好把自的父母和爷爷名字给报出来,而他们的身份,全部都是农户,祖籍就定在山东沂水县,而内阁大臣们也给这四位老人拟定了尊号,商毅对此也没有太计较,他们拟定什么就是什么吧,然后命人制成灵牌,供奉在太庙里,这样总算是把自己的宗庙给建立起来。

而在称帝之前,还有其他几件事情,虽然不算大,但也必须确定下来,一个是皇帝和皇后的服饰,因为在称帝大典中,其他的嫔妃可以在皇宫里等着,但皇后是必须出席的,如果是有皇后的话,那么皇帝和皇后装的服装,还有皇帝的冕琉冠,皇后的凤冠,另外还有皇帝的玉玺大印和皇后的宝印,这些东西都要制造出来,在称帝大典上都是要用到的道具。

商毅这才知道,原来当一回皇帝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怪不得自己说了一切从简,还是要拖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些东西的制作也要周期,当然商毅也会偷懒,只是一句说,这些物品的样式就都按明朝的制度来制,但称帝大典要进行那些项目,每一项又是怎样进行,就必需由商毅逐一确定。

在十月十二曰这一天,龙凤袍、冕琉冠、皇冠,凤冠、还有玉玺都己经制好了,也都一一送进宫来,让商毅过目试穿。

龙凤袍各做了五件,每件都是最上等的丝绸,最复杂的提花工艺制做,每件的样式都有所不同,是分别应对接见群臣、祭天、祭祖、检阅军队和回宫迎受群臣朝贺的不同的场合穿,而且每一套龙凤袍都会配相应的皇冠、凤冠以及腰一带、靴子等等,不过其中有一套,就是检阅军队的服装是由商毅亲自设计的。

冕琉冠、皇冠,凤冠都是用纯金打造,并辅以少量的珍珠、翡翠、玉石等等,冕琉冠、皇冠都是以龙纹龙形做为基本造型,而凤冠当然是以凤形为基础,制做的到是相当jing致细巧,龙凤造型都做得栩栩如生,甚到连一片鳞甲、一根羽毛都刻画的无比jing细。

玉玺一共制做了五块,全部是用最上等的白玉整料雕刻而成,以交龙造型为纽,大小不一,规格为五寸九分到二寸九分不等。

中国的玉玺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而且皇帝也不是只有一块玉玺,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文件,都要使用不同的玉玺,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八玺制,一直沿用到唐朝,基本都一样,直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玉玺”为“宝”了,而北宋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ri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幸好中国是到清朝就打住了,如果后面还有,估计会超过一百宝了。

而这次制做的五方宝印分别是:皇帝受命之宝,为以章皇序之用;皇帝奉天之宝,为以章奉若;皇帝之宝,为ri常用玺;皇帝信宝,为以征戎武之用;制诰之宝,为以谕臣僚之用。

无论是龙凤袍、冕琉冠、皇冠,凤冠还是玉玺,做工用料也无一不是上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