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972部分

龙啸大明-第972部分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来,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商毅也立刻下令,就在长城上设宴,招待各位旗主,同时还把福临母子三人也请,一同列席。毕竟他们也为这次收复蒙古各盟出了一些力气,而且商毅也表示,尽管这一次的功劳还不足以使他们母孑能够被释放,但也确实是有立功表现,因此在回到农场之后,将酌情给予一些奖励,在工作上也会有所照顾,干一些轻闲一点的活计。

福临母子三人听了; 也是受宠若惊; 对商毅千恩万谢。

蒙古各部归服之后,商毅又在居庸关庆贺了三天,并且还举行了一次阅兵式,而在阅兵式上,还进行了一次火枪火炮的实弹射击训练,让蒙古各旗主近距离的观察了火枪火炮的射击效果。商毅并不怕泄露火枪火炮的秘密,因为且不说现在中华军的枪炮工艺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而且生产方式也己经脱离了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而是规模化、模具化、部份机械化,以现在蒙古的技术水平,是根本不可能仿制得了的,就算是能仿制待出来,也不可能拼得过帝国,相反越是这样开放,也就越是让蒙古各旗主认为帝国是有恃无恐,而实力深不可测。

而就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商毅又连续收到两份其他的报告,一份是从朝鲜发来的:帝国派出的使团到达了朝鲜,正式策封李淏为朝鲜王,同时也和朝鲜签定了〔中朝亲善友好条约〕〔中朝共同安全保障条约〕〔中朝经贸来往条约〕这三个条约,不过这三个条约既可以分开分别成立,也可以统一组合成一个大的条约,被称为〔中朝三约〕。

当然〔中朝三约〕中规定的条件要比明、清两朝严格得多,按照条约内容的规定,在政治上,朝鲜正式成为中华帝国的藩属国,国王继位;以及太子的策封; 执政大臣的更换, 还有朝鲜的内政和处交等的重大事务都必须先经过中华帝国的同意,才能够进行。

在军事上,条约规定,朝鲜国内的正规军队不得超过十万人,而且朝鲜军队是用来保护本土的安全,不得对外发动战争,不得拥有、制造重型火炮、大型战船等大型攻击性武器。如果朝鲜因为战事需要而进行扩军,对外出兵,或使用大型攻击性武器,必须先通过中华帝国的同意。同时扩军规模、出兵规摸由双方协商,而大型攻击性武器只能从中华帝国购买。不过条约也规定了,一但朝鲜本土,及其附属岛屿安全受到别国侵略,或武装危胁的时候,中华帝国有义务以各种形式,保护朝鲜的安全。同时朝鲜将江华岛和釜山港租借给中华帝国驻军,以方便在有危险的时候,中华帝国在第一时间出兵保护朝鲜; 双方共同保护周围地区的安全与和平。

在经济上,朝鲜将向中华帝国全面开放义州、海州、南浦、平壤、济州、清州、全州、光州八处为通商口岸,中华帝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商馆、设领事进行贸易活动,并且享有外交豁免权,而且除了向朝鲜交纳三厘海关税之外,中国的商品在朝鲜国内任何地方,都无需再缴纳其他税务。

另外条约还有一个付加条件,就是持有中华帝国证明文件的欧州传教士可以在八个通商口岸进行传教活动,但必须有中国籍的传教士陪同参与。

当然〔中朝三约〕的签定,在朝鲜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不仅是在野的洛党,就连现在执政的原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份人反对签定这样的条约,因为这等于是将朝鲜的大部份主权都让给中国控制,长期下去,当然是对朝鲜极为不利,就是亡国灭朝,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几位执政的大臣元斗杓、宋时烈、宋浚吉等人都十分清楚,现在朝鲜根本就没有和中华帝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如果签定条约,朝鲜确实有可能在未来亡国,但不签条约,朝鲜却是全马上就亡国,因此孰轻孰重几个人当然分得清楚,火燎眉毛,也只能先顾眼前了。

而朝鲜王李淏也明白;签定了条约之后,至少在自已这一朝,是可以混得过去,至于子孙到了混不过去的那一天怎么办,这关自己什么事,虽然李淏并不知道法王路易十五的那句“我死之后,那管是洪水滔天” 的名言,但先顾眼前事,休管曰后难的这个道理,李淏还是懂的。

因此有国君点头,又有执政大臣赞同,就算是其他人反对也没有用了,〔中朝三约〕也就这样十分顺利的签定了下来。中国使团当然是满意而归,却把一大堆问题留给了朝鲜。

条约的最终签定,立刻就造成了朝鲜政坛的分化,刚刚掌握了朝政大权的原党内部速度瓜发生了分裂,失势的洛党迅速和原党内部一部份不满与中国签约的官员结合,形成另一股政治力量,于是朝鲜国内新一轮的党争,也又一次拉开帷幕。

商毅接报之后,也十分满意,因为〔中朝三约〕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制定,这样一来朝鲜的政军经三方面都将受到中国的极大制约和控制,不在具备绝对的自主权,从而也彻底的被梱绑在中国的战车上。这样慢慢的将中国的势力浸透朝鲜,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也就可以将朝鲜并入中国。

而对于朝鲜内部的新一轮党争展开,商毅并不在意,毕竟条约己经签定了,只要帝国保持自身强大的实力,朝鲜内部怎么拆腾都无所谓,相反这样更好一些,让朝鲜将精力都放在党争上,不断的进行内耗,那么朝鲜也就永远无法摆脱帝国的控制。

不过另一条消息可就不是好事,这是沈阳军区发来的。在十月中旬的时候,沈阳军区的吉林军分区接到报告,在黑龙江流域一带发现一批来自北方罗刹国的哥克萨人,侵入到达翰尔族生活的地区,血洗达斡尔族的古伊古达儿村,进行劫掠,烧毁村庄,屠杀并掠虏达翰尔族人千余人,并且还强占了雅克萨城。

于是吉林军分区接到报告之后,立刻派遣一个团的士兵出击,在松花江流域与一支人数约为五百左右的哥克萨军队展开激战,在中华军强大的火力进攻下,哥克萨军队被杀得大炇,当场被击毙了一百零七名哥克萨士兵,俘虏三十二人,剩余的败兵退到了黑龙江上游的呼玛城堡里防守。因为中华军缺乏重型武器,因此并没有进行攻城,退回到吉林。

 第二七七章 北疆告急(下)

堵胤锡怔了一怔,有些不敢确定道:“组织民兵,结寨自保?”

其实在中国古代,由于军队的数量有限,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因此在边境地区百姓自己组织民兵,结寨自保,亦民亦兵,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明朝的九边地区,基本都是全军皆兵。商毅刚来到这个时空的时候,也在山东组建民团。

但问题是现在的宁古塔地区本来是清廷的老家,满族的龙兴之地,当地的土著达斡尔人、鄂伦春人,虎尔哈人等,都巳被满族编入了八旗,实际已并入了满族,因此让当地的百姓组织民兵,结寨自保,是否是养虎为患呢?而且听商毅的口气,还打算给他们配备火枪弹药,万一这些满人心怀故国,一但枪弹到手,然后举旗反叛,岂不是后患无穷吗?

看到堵胤锡的表情,商毅就知道了他的想法,笑道:“堵卿,你是担心边民不服王化,一但结团组军,会滋生事端来吗?”

堵胤锡忙道:“皇上明鉴,臣确实有这个担心。”

商毅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我中华帝国虽以汉族为主体,然而其他边少民族众多,若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唯有各民族一视平等,不偏不倚,方可使其他各民族真正归心,因此朕才在蒙古推行,蒙人治蒙之策,现在满人也巳并入中华,那么就再不可以敌族、外族而视之,唯有如此,才可以收服其心。现在俄国侵我东北之境,残杀当百姓,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驱逐俄兵,护境保民,以示政府对满人亦视为己民,以收人心。只要是人心归复,纵然有一二野心者,企图复避清室,亦无人响应相从,既是如此,又怎么不能让他们结团自保呢?而且不仅是满民可用,就是归复我中华的满族将领,也同样可以启用,如清廷的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父子,主动归服中华,他们久居宁古塔边境,熟悉地理人情,如果给予重任,也能为我中华大用。”

顿了一顸,商毅又道:“何况八大军区换装之后,剩余的旧式火枪有五十余万支,这些火枪留在库房中也是烂掉、坏掉,不如分发给边境民,以示朝廷视为己民,对其信任之意,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战斗力,使其能够御敌自保,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堵胤锡听了之后,也向商毅施了一礼,道:“皇上英明,为臣所不及。”

其实商毅心里十分清楚,满人的人口并不多,加上入关近十年,大部份都迁到了关内,留在关外的只是少数,而大多都集中在辽宁省地区内居,而住在黑龙江北部一带地区的,更是少之又少,让他们结团练兵,给他们一些火枪火炮,也翻不了天。而且既然是中华帝国统治了东北,迟晚都会招满人入伍参军,而少量的满人入伍,是不可能改变中华军的性质,因此没必要搞什么民族岐视政策。再者说给民兵装配火枪火炮,但弹药都必须靠政府供应,也加强了民兵对政府的依赖性,还有利于帝国对东北边区的控制。

因此最后众人商议决定,首先要求沈阳军区加强在黑龙江、吉林北部的驻军,分别设立黑龙江军分区、吉林军分区。对于来犯的俄军,坚决打击,绝不客气,并且适合主动出击,捣毁其在东北边境地区建立的城寨,将其完全逐出中国境内。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越境进入俄国领土,去打击俄军,使其不能在中国东北边境立足。首先当然是要夺回雅克萨城和呼玛城堡。

其实这时中俄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定边境线,因此像外兴安岭、大兴安山、尼布楚、东西伯利亚等地区,也都很难界定属于那一方,虽然中国在元朝的时候确实统治过这些地方,但元朝本身的时间也并不足百年,而且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也有限,在明朝时候已不属于中国,因此在另一时空里的清廷,也从未对这些地区进行过实质的统治,因此清廷在〔尼布楚条约〕中就毫不可惜的放弃了呼伦贝尔湖以东,大兴安岭以外的广大地区。现在实际是谁先占领就归谁,商毅当然也不会客气。

同时会议也确定在黑龙江、吉林边境地区的各部落村庄,训练民兵,结团自保。

民兵编制:各村民兵以连为单位,每连三百人,设连长一名,一村人数不够,侧由数村合并,每个连队配火枪三百支,小型火炮九门,以四连为一营,设营长一名;四营为一团; 设团长一名。中华军派遣教官驻守村落,对村民进行训练,平时务农,在农闲时训练,一但再有俄兵入侵,一村防守,附近各村救援。等待中华军的大队人马赶到。

当然现在商毅和众人虽然己经商定好了这些计划,但从手续上来说,需要内阁和统战部正式下文,才能够生效执行,而且情况过于复杂,而飞鸽传书能够携带的内容量有限,因此也能用八百里加急传回到南京,再通过内阁、统战部正式下文到北京来。

处理完了这两件事情之后,蒙古各盟旗也已经归服了,因此这里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各旗的旗主也都向商毅告辞,要返回各旗中去了。商毅也决定,中华军的各部也将在第二天撤离长城,李定国返回甘肃,成进和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