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110部分

山河血-第110部分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铁!”

在管明棠、张静江等人的谦让下,汪精卫发出“出铁”的命令,工人们立即操纵当时蒸气动开口机打开了出铁口,霎时从炉内喷出大团大团焰火般的火花……在管明棠注视下,沉寂八年的汉阳铁厂复工后的第一炉铁水从炉内顺利流出来了。

看见火龙般的铁水从高炉内流出来。汪精卫整个人显得非常兴奋,他站起来望着奔流的铁水,笑容满面地与陪同他前来视察的陈公博指点谈论着,炉台上下欢腾一片,终于他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向炉台下忙碌的炼铁工人们频频鼓掌致意。

望着那迷醉其中的汪精卫,管明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朝张静江看去时,却看到他笑着冲自己伸出一个大姆指,而李秋怡却是用嘴形说了一句。

“马屁精!”

对于李秋怡的指责,管明棠只是在心下微微一笑,从汪精卫此时的表现来看,自己的心血总算没白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那些“戏剧性”的“例行公事”的安排是陌生的,可是对于自己的来说,这种场面却是熟悉的,却是轻车熟路的。

投其所好!

既然汪精卫喜欢被人吹捧,那自己就只能投其所好,只要是为了工厂,只要他能不给自己添麻烦!

“明棠!”

在经历了汉阳铁厂职工的热烈欢迎之后,汪精卫不仅对汉阳铁厂好感倍增,同样也对管明棠这个“识大体”的青年好感倍增,看着这人便生出几分亲近来,先前的些许对其年青的嫉妒,这会却全转成了欣赏。

“你这厂子办的不错,以后若是碰到什么难题,有什么需要行政院出面的,明棠你尽管来找我,明白吗?”

第一百四十一章元老亦有他心思

第141章元老亦有他心思

又是一个上午,在汉阳铁厂,嗯,应该是汉阳钢铁公司内,数十名工人各自的岗位上静静的等着,等着第二炉铁出炉。

清晨,在管明棠和张静江两人到达时,太阳初升,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满天红云,满地金光,红日恰似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看来是个好兆头!”

张静江如此心想着,相比于汪精卫等人的走马观花,因为涉及到自身投资的关系,张静江更为关注很多实际问题。

“第一炉铁出炉375。2吨,远超过设计的日产250吨,每吨生铁需要1。8吨铁矿石,价格为11元,一吨铁水消耗815公斤,也就是15元,而目前使用抚顺煤自行炼焦炭成本每吨为15元,若是使用淮南煤炼焦,成本应可下降至12元左右……”

在听取严恩械的汇报时,张静江已开始在心底算起了生铁成本,这是一个大明帐,11加15,等于25,加之石灰石之类的融剂以及人工、机器耗损,当然不可避免的又包括统税。

“每吨全部成本应在28。75元,上个月,上海到岸铁价为28。5关两,目前武汉销售生铁每吨47元左右……”

在提及成本时,严朝管明棠看去,若不是有董事长带来的那些技术资料,生产成本根本不可能下降如此之大,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对那些技术的掌握,公司的生产成本还有进一步降低的潜力,毕竟,以后仅是焦炭即可再节约数百公斤。

“28、47……”

念叼出这两个数字,张静江又朝着那喷吐彤云的高炉看去,以这一座高炉日产日量计算,这一日利润即可达近万元之多,若是这汉阳铁厂所有高炉尽开的话……

“难怪旁人说,铁炉一开,如银河流淌啊!”

感叹时,伴着汽门推动,那炉铁水缓缓流出,有些人开始欢呼了,因为这一炉铁达到前所未有的500吨,仅一座3号高炉的产能即相当于过去3号、4号两座高炉产量,对于这些工人来说,或许他们知其它,但从这两炉铁中,却知道,这汉阳钢铁公司的明天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辉煌。

在那一片欢呼声中,管明棠整个人很平静,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下一步工厂生产的将是钢,而不是现在生产的生铁。

“印光先生,最迟年末,炼钢车间的30吨平炉即可完成改造,到时即可源源不断生产出钢锭供应乳钢车间,再由乳钢车间产出钢材供应全国商场……”

笑着管明棠却没有再说话,按照规划,在汉阳钢铁公司周围将要兴建一批从事钢材生产的“卫星工厂”,而这些卫星工厂,管明棠并不准备自己投资,除去张静江有意投资的乳钢厂之外,其它诸如亚铅镀公司、钢管公司、铸钢公司、制钉公司之类的卫星工厂,都将采用吸引投资的方式创办,甚至可以通过由公司提供设备的方式,帮助他们迅速厂,从而形成一个以汉阳为中心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管明棠看来,无论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或许另一个时代的中国,都有一点是共同的,把越来越多的人捆绑在自己创办的利益体上,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自己的安全!这个利益群体越大,涉及到的人越多,自己就会越加安全。

“嗯……”

点点头张静江出人意料的却是没有接过管明棠的话,而是若有所思的看着铁厂,随后慢声细语的说道。

“淮南煤矿出煤虽为最上等炼焦用煤,但淮南煤欲实现外运,必须首先解决煤运问题,哲勤,这淮南煤矿铁路预计需要千万投资……”

听张静江提及淮南煤矿铁路一事,管明棠却是沉吟片刻,随后反问道。

“印光先生,若是先行修建至淮河河畔铁路,再修建运煤码头,以现代内河拖驳钢船运煤如何?”

在后世长三角电煤大都依靠淮南煤,毕竟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矿,而长三角电煤60%以上皆是依靠拖驳钢船运输,自然的管明棠首先想到的在后世内河纵横的那些钢壳驳船,每艘船皆可运煤数百吨,一只拖驳船队的运输量即可达近万吨,甚至使用驳船的成本,还要低于铁路。

“拖驳钢船?”

眉头微微一皱,张静江却是没有说话,淮南煤矿局是其所主持的建委会在民国十九年投资所建,其目的在于解决京沪一带的“煤荒”,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产自东北、华北等北方地区,在二次北伐胜利后,虽然名义上统治了上述地区,但重要的工矿资源仍旧掌握在列强及地方实力派手中,民国十八年、十九年,北方军阀叛乱,晋煤、翼煤停运,直接导致京沪煤矿,正是能源供应危机,导致政府为确保京沪地区的能源供应,方才投资兴办淮煤,一为确保能源安全,二来又可救济长江流域煤荒。经过三年建设,待明年三期工程完工后,日产煤将达万5000至10000吨。

可现在的问题是淮煤矿区交通不太方便,煤是挖出来了,但是外运太困难,之前挖出来的煤先须用人力车运到淮河边,再用小木船运到蚌埠,然后再走铁路,利用津浦铁路运到浦口,辗转运驳,手续既繁,费用也大。而津浦铁路南段原本就运输繁忙,每天再加运煤炭数千吨,也力难胜任。所以在经过专家论证之后,才决定在矿区建一条铁路直达长江边,尽快把煤运出来,保证各地电厂和工厂的使用。而目前铁路于去年开始的勘测施工,目前建委会已经准备用淮矿资产作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电气事业公债,以筹集筑路资金,而现在管明棠却提到经由水路运煤,着实让他心下一阵犹豫。

“哲勤,现在淮煤外运具经水路运往蚌埠,再由铁路南运,每到冬季淮河水涸,复需停运,所以才有了淮煤冬季积压之事,所以……恐怕水路运输会有诸多不便。”

“可以先勘测航道,现在正值冬季,若是目前对淮河、洪泽湖直至大运河进行航道勘测的话,不仅可短期内解决淮煤南运一事,他日也可解决皖北物资南运之困。”

淮河冬季水涸?管明棠不信,即便是现在淮河航道不及后世,但跑那些两三百吨的驳船,应该也没问题吧!更何况这其中还涉及到技术进步的结果,现在船壳太厚,结构太重;导致其相同运量吃水太深。

而后成那些在河畔划出一片地方就能造的钢壳驳船,技术简单不说,而且使用成本极低、且吃水浅,完全可以在汉阳铁厂附近划出一片地方,造那种钢壳驳船,以满足汉阳对铁矿石以及煤炭的运输需求,最重要的是相比于现在的蒸气船,那种低功率柴油动力驳船的使用,可以大辅度降低钢铁公司的原料运费。

“这勘测……”

不待张静江把话说完,管明棠却是笑说道。

“我知道现在政府财政紧张,这笔费用,可以由公司来承担!”

“哲勤,你这人啊……”

说笑着,张静江却又说道。

“这煤由水运一事,固然可解决淮煤南运之事,但淮南煤矿铁路却为安徽第一条纵横交通要道,它的功能绝非运煤一项,而是沟通淮河与长江流域的交通干道,于国大有助益,所以……”

盯视着管明棠,张静江不无凝重的说道。

“他日若是铁路修通,汉阳铁厂需煤,须优先以铁路运输为主,至于驳船,于长江运输即可……”

作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无论是淮南煤矿,还是淮南煤矿铁路,都是在其主持下,不用政府一分钱创办的大型企业,张静江提出这个要求,自然有他的私心,当然最重要的是经历了民国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的多年的煤荒之后,张静江即有一种思想,有些东西还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为稳妥。

不过管明棠却是不以为意的笑着。

“那有什么,未来汉阳铁厂运输最大宗不是煤炭,而是铁矿石,也许就是三四年的功夫,汉阳每年需铁矿石可能达到百万吨之巨,这是要一步步的来,界时驳船想来皆需要投入于铁矿运输,再则,随国内实业进步,煤电需求自然更多,不定,过个三四年,那淮南煤矿一带富有优质煤炭,其煤炭质量之优绝非日本煤所能相比,如果界对我国对日本煤增加关税,那么长江流域必将以淮煤为主,若淮煤取代曰煤、东北煤,一年即可得四五百万吨市场,想来到时,印光先生还是要借助水运,以解淮煤外运之苦了!”

若是没来到这个时代,若不是兴办汉阳铁厂,管明棠压根就不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日本一直对华,尤其是煤炭资源不足的长江流域低价倾销劣质日本煤,日本煤质量虽差,但其价格却不过仅只相当于国煤60%左右,以至于每年于长江流域倾销达两三百万吨之巨。

“那,哲勤,今日便承你吉言了!”

对于许多事情,张静江自然比管明棠更为了解,现在之所以未对日煤增加关税,根本原因是长江游域还离不开曰煤,若是能解决淮煤外运的问题,增加关税应对日煤倾销,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哲勤,前日汪兆铭和陈公博那里,你是怎么表示的!”

突然的一句话,让管明棠整个人一愣,随即从这话里听出了别的意思来,不过管明棠并不准备瞒着张静江,便直截了当的回复道。

“汪院长那里送了一张三万元支票,陈部长那是两万元,另外几名随员,每人五百到千元不等,夏省长那里也是三万元……”

在道出这一个个数字的时候,管明棠的心里都在滴血,别说是那些人那有所表示,甚至就是眼前的这位,对自己一直颇为关照的张静江这里,自己同样也有打点,当然不是打点他本人,而是打点他的随员。

出于后世的官场经验,管明棠知道,但凡是官,是员,都需要打点,这个时代自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