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464部分

山河血-第464部分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兄们在前线流血,让济南的百姓出出血,也是应该的!”

韩复榘的一句话,让蒋诚伯的脸色变幻亲睹,而韩复榘则继续闭着眼睛,对车外的一切全是一副充耳不闻的样子,直到汽车驶进司令部的时候,他才睁开眼睛下了汽车,而此时的司令部内,众人脸上也都露出了紧张神色。

一见着司令来了,杨树森一边迎过去,一边说道。

“主席,今个小日本今天有点儿蹊跷,飞机一会儿来一趟,这炸弹就没停歇过。”

正说着,又听天空中传来的炮弹的啸叫,不一会儿远处传过几声轰响,听着那爆炸声音,孙桐萱的眉头猛的一皱。

“这不是轰炸机投的炸弹,听方向像是千佛山那边传来的,肯定是鬼子的炮打到千佛山了。”

“鬼子使了远程重炮了!”

孙桐萱的话让韩复榘心里咯噔一子,惊叫起来。

“不好!鬼子要攻济南!”

就在这时,电话铃猛地响了,把众人吓了一跳。杨树森接起电话一听,连忙扭头拿着电话对韩复榘说道。

“主席,谷军长电话。”

接过听筒,韩复榘嗯嗯了两声,便把电话放下了,阴着脸扫了众人一眼,好半晌才说道。

“鬼子从济阳门台子过了黄河了。”

几乎是在韩复榘的声音落下的瞬间,一个参谋手里的笔“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一时间司令部内的众人变了脸色呼地站了起来。黄河一失,鬼子抬脚便到门口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时,韩复榘站在屋中阔了嗓;,大声命令道。

“立即传我的命令:各军立即往泰安、兖州撤退!孙桐萱带十二军在济南断后!”

“是!”

在下达撤退的命令后,韩复榘又看向众人说道。

“委员长告诉咱们,在实施全民抗战,要焦土抗战,所以咱们不能把济南好好的留给鬼子,通知各部队能拿的拿,不能拿的烧,一根拔草棍也不要给日本鬼子留下来!”

众人阴着脸应下时,同样心知,这命令一下,不知会有多少老百姓要遭殃了。见众人愣愣的站在那,韩复榘连忙大声嚷道。

“手脚都麻利点儿,屎都到了腚门上了,小日本可不等你!”

众人立马分头忙活起来。就在这时,蒋伯诚急急闯了进来,额头上冒着汗珠子,一见面劈头便问。

“向方,你要往兖州退?都撤吗?”

瞧着满头汗珠子的蒋伯诚,韩复榘点点头,似无奈的叹口气。

“小日本已过了黄河,济南是守不住了,咱先退出去,等有了增援,再反攻回来。”

“向方,这么一撤,肯定是要影响大局的,你不能这么千!”

尽管明知道部队肯定是要撤的,可蒋伯诚却没有想到撤的竟然这么利索,就这么一枪不放的撤退了。

“什么大局?第三集团军让鬼子当了包子馅就不影响大局了?”

蒋伯诚咽了。唾沫,急忙说道。

“是不是请示一下蒋委员长再作决定?”

请示,他老蒋可能会同意自己撤退吗?韩复榘却一挥手,眉头紧皱着说道。

“撤退的命令已下了,你要不走,咱可不等啊。”

说着转身出了司令部。蒋伯诚呆了半晌,“唉”了一声,便一屁股坐了下去,此时,蒋伯诚的脸上,全是一副苍白之色,只是喃喃着说道。

“山东完了,山东完了……”

“山东完了!”

望着济南城内烧起的大火,这是孙桐萱奉命放火焚烧省政府、日本领事馆和济南的一些重要建筑。邵仁学的脸色变幻着,作为邯彰农业信用合作社驻山东分社的主任,尽管早就获得了韩复榘将南撤的消息,但如此仓促、匆忙甚至干脆的撤退,还是超出了他的意料。

“主任,咱们也该撤了!”

推门进入办公室的秘书看着主任说道,年青的秘书脸上带着些悲愤之色,就在半个月前,他还和这里的民众一起为邯彰大捷欢呼着,他曾以为邯彰大捷能够鼓舞山东军的士气,可谁曾想……

“宋专办去那了?”

邵仁学回头看着秘书询问道,他口中宋专办是山东县乡建设委员会的顾问宋云山,在过去的一年间,邯彰一直协助山东进行县乡建设,而宋云山则具体负责合作事物,但今天从晌午到现在都没见到他的人影。

“去拜见教育厅何厅长了,听说,何厅长和民政厅的李厅长他们留了下来……”

“哦!”

邵仁学诧异的应一声,思索片刻后又急忙说道。

“我知道了,小方,这样,社里不还有六十万的现款吗?看看把这笔款子借给宋专办!”

“主任,这……”

按道理现款是需要解送邯彰总社,主任为什么要这么做o

“快去办,另外立即通知各分社执行应急计划,撤离县城!”

在秘书离开后,邵仁学看着自己的办公室,此时办公室中的文件或是已经装箱运走,或是进行了焚烧,从两年前带着十几名职员在济南开办山东分社,苦心经营两年,方才在山东树立“信用社”的声誉,而现在……听着空气中的爆炸声,想到宋云山,邵仁学长叹口气。

“悠亭啊,我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希望你能不负家里的重望!”

又一次,邵仁学朝着燃烧着雄雄烈焰的省政府的方向看去,也许,现在宋云山就在那里吧!

雄雄烈焰映亮了夜空,在街道上,脸庞火焰被映的通亮的何思源看着碳前的十六名教育厅的青年干部,在过去的几个小进,他一边组织着教育厅的干部分组带队,带领民众南撤,一面又动员青年干部留下来,而眼前的这十六人则是愿意留下来抗战的青年干部,而在这十六名青年干部旁边站着的几十名年青人,则是县乡建设委员会的顾问,一群邯彰的青年,此时他们正在教着厅里的干部如何使用步枪。

“宋专办,你要知道,咱们去了敌后,可就等到钻到了日本人的肚子里,到时候可就真的生死有命了。”

看着面前的这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何思源的脸上带着笑容,他没有想到,当济南全城的省直机关都在撤离的时候,这个人和他的同事们却留了下来。

“你可不是山东人啊!”

何思源的话让宋云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笑着说道。

“何厅长,可我是中国人啊!”

我是中国人,一句简单的回答,让何思源点了点头,想到韩复榘悍然不顾一切的撤退,若是他能意识到这一点,山东的局势又何至如此?

“何厅长,咱们接下来去什么地方?”

宋云山看着何思源询问道,早在几天前,他就接到家里的是电报,让他务必与山西本地官员合作,利用乡建机构在山东组织敌后游击战,而家里选择的对象正是何思源,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中午拜见何思源,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同事与其汇合。

“宋专办,你觉得的,咱们应该先去jllj?”

留下来是何思源的选择,可作为一个文人,对于军事他却是一个外行,相比之外,他更愿意听听宋云山的意见,毕竟邯彰的这些乡建干部,都是邯彰民团的军官。

“何厅长,您觉得,咱们去邹平怎么样?”

“邹平?”

第一百七十六章敌后

邹平,民国二十六年11月21日,邹平城墙上升起了一面膏药旗,也正是这一天,山东以邹平为中心的苦心经营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日军的进攻下宣告结束,而当日军占领邹平县城的同时,在距离数十公里的伴于黄河畔的码头镇,这里仍旧飘扬着中国的国旗,而在码头镇过去宣传乡建的墙壁上,处处都是抗日标语。

在码头镇内镇外,到处都是背着枪的农民,更多的却是背着大刀、扛着缨枪的农民,这些人中即有来各乡的农民,也各县乡的自卫队队长、队员,此时,他们大都自备武器聚集于码头镇,来此参加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组织的鲁北游击总队,以组织鲁北抗战。

五天前,何思源以及省教育厅、乡建委员会以及当地的小学校长、教员为骨干,在附近十几个乡自卫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鲁北游击总队”随后又派人与各乡乡长、乡建顾问联络,号召全省人民自愿武装起来,要求各县立即组成200万抗日联庄会或抗日自卫队,而各县乡纷纷响应,一面组织抗日联庄会与自卫队,一面抽调人员前往邹平,参加游击总队。

“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

“统一编制、协调指挥、抗战到底!”

背着木壳枪的率领着几十人,一进码头镇,就看到了码头镇上的标语,看着那标语,的神情显得有些兴奋。

“三哥,要都照咱们那,别说是两百万,我看咱山东至少能编三四百万自卫队!”

右肩背着步枪,赵彬兴奋的嚷喊着,而牵着马的李子明则对赵彬说道。

“快点,把咱们官庄自卫队的旗子打起来,让人家都知道,咱官庄的人也来了!”

就在李子明声音落下时,却听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顺着马蹄声看去,只看到马上坐着的人都穿着一个颜色的军装,显然是一群官兵。

“日他二大爷!”

一瞧见官兵,镇口聚集着乡民就嚷骂了起来。

“就是这些官兵丢了咱们山东!”

“可不是嘛,咱们交的皇粮都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狗,狗吃饱了,还知道看家护院那,这官兵是狗都不如的东西……”

“娘子,卸了他们的枪,他们不打鬼子,就把枪留下来,咱们打鬼子!”

就在乡民们嚷骂着的时候,甚至一些自卫队的队长领着队员抄着家伙想在缴那些官兵的械时,不到五十人的马队进了镇口,原本挤在镇口想要缴他们枪自卫队队员无不是同时一愣,马上的人都穿着同样的黑色军装,这显然不是第三集团军的军装,就在这时一眼尖的人瞧见这些军人左胸口的自标,瞧着那自标上的字样,无不是一愣。

“预十师?”

没听说过啊?那里来的部队?

在自卫队的队员们疑惑着的时候,李子明同样好奇的打量着这支小股部队,预十师?应该是刚编成的部队,都穿着黑色的军装,虽说他们的脸上还带着些许尘土,但衣冠却极为整齐,与过去见惯了的官兵似乎有些不太一样,这是……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人挤了过来,他迎着这支小部队的领头的军官走了过去,而那名军官已经跳下了马。

“你好,我是鲁北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宋云山!你一定是方子明少校吧!”

“宋副总队长,我是预十师一参少校参谋方子明,这是我的调令!”

在接过调令时,望着挤在镇口的百姓,便大声嚷喊道。

“老乡们、兄弟们,你们知道他们是那支队伍吗?”

深吸一口气,宋云山的脸上带着骄傲之色,这些人都是邯彰的子弟兵。

“他们就是在邢台挡住了小鬼子的第一军,全歼小鬼子王牌第五师团取得“邯彰大捷”的邯彰军!”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分不清第八路军和第十六集团军,但是有一个名称对他们,对全中国的百姓,却是如雷贯耳一般——邯彰大捷的邯彰军。

什么!

他们就是邯彰军!惊讶的看着

或许这只是一个小乡村,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道“邯彰大捷”不知道邯彰军,就在上个月,他们也曾为邯彰军的胜利欢呼过,而在乡村的学堂里,老师们更是不停的向学生们讲述着邯彰军如何如何与日军血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邯彰大捷”是如何被国际上视为“日本第一次战败”的,总之,对于邯彰军,他们早就是如雷贯耳一般,但却没有想到会在山东见到他们。

“邯彰军万岁!”

突然,人群中不知是谁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