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88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588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黄瀚林还在飞往开罗的途中。

受埃及与叙利亚先后进行军事动员影响,以色列总理出尔反尔,在全国性电视讲话中不但没有宣布暂时停止进行军事动员,还号召所有公民拿起武器,捍卫大卫王的领土,捍卫犹太民族的生存权。

最为光火的不是黎平寇,而是美国总统罗伯特伯伊斯。

要知道,如果以色列放低姿态,主动做出让步,局势很有可能好转,至少埃及与叙利亚当局没有理由立即发动战争。

问题是,伯伊斯也没有理由指责以色列总理。

在做出承诺的时候,以色列总理提到了一个先决条件,即在美国完成军事部署前,埃及与叙利亚没有对以色列构成致命威胁。

显然,在埃及与叙利亚先后宣布进行军事动员之后,这个条件就不成立了。

因为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所以在美国总统特使做出保证的时候,美军的部署仍然遥不可及。当时,只有一艘美国航母在地中海活动、另外一艘在比斯开湾,两天内最多只有两艘航母能够赶到东地中海,比美国承诺的少了四艘。空军方面,美国最多能在两天内向欧洲地区派遣四百架作战飞机,完成一千二百架作战飞机的部署工作,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印度洋方向上的情况更加糟糕,当时只有一艘航母在波斯湾活动,红海则没有美军战舰,而向迪戈加西亚部署远程轰炸机,最快也要三天。

也就是说,美国不可能在埃及与叙利亚完成动员之前完成军事部署。

如果以色列不进行军事动员,甚至不扩大动员规模,在两天之后,埃及与叙利亚就有足够的能力迅速击败以色列。更重要的是,埃及与叙利亚方面很有可能认为,能够赶在美国出兵干预之前击败以色列。

这样一来,战争就无法避免。

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以色列都没有理由停止军事动员。

用以色列总理的话来说,如果在这个时候下令停止军事动员,犹太民族将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做出这个决定,将使他成为犹太民族的罪人,任何领导人都没有能力为之负责。

受此影响,黄瀚林到达开罗的时候,双方已是剑拔弩张。

战争将不可避免吗?

至少在两天之内,战争不会爆发。按照牧浩洋提交的第一份评估报告,在以色列进行全面军事动员,而且效率远超过对手的情况下,埃及与叙利亚在完成军事动员之前没有足够的信心打赢战争,因此在完成动员之前,埃及与叙利亚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只要能够稳住以色列,接下来两天至关重要。

美国总统特使没有离开特拉维夫,而是与以色列总理进行了第二次紧急会晤。

可以说,这个时候,中国与美国都在竭力阻止战争爆发。

当天下午,戚凯威回到北京。

按照腾耀辉的安排,总参谋部调拨出一批人员,成立由牧浩洋直接领导的临时军事决策分析小组。

在戚凯威的帮助下,牧浩洋在当天下午提交了第二份分析报告。

综合埃及与叙利亚的军事实力,以及两国的备战情况,特别是在二零三六年之后,针对可能爆发的战争进行的军事改革,牧浩洋在提交给黎平寇的报告中明确提到,埃及与叙利亚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非常大。

说得直接一点,中国给予的军事援助,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埃叙两国的信心。

当时,杜小蕾还在飞往美国途中,向黎平寇提交了一份国际形势分析报告。

按照外长的分析,埃及与叙利亚除了在军事上有冒险的基础之外,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局势上也存在冒险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扩张行动,极大的增强了两国的外交信心。

说得直接一点,埃及与叙利亚领导人很有可能相信,中国不会让他们战败。

综合这两份报告,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在完成军事动员之后,埃及与叙利亚很有可能在中国与美国采取行动之前发动战争。

这个结论,与黄瀚林发回来的第一份报告完全吻合。

虽然在与黄瀚林会晤的时候,纳杰夫高度赞扬了中国维持和平与稳定的措施,表示埃及将审慎处理这起事件,不会打第一枪,但是他没有对是否采取军事行动,或者因意外因素引发冲突做出任何承诺。

说得直接一点,纳杰夫依然在向战争前进。

用黄瀚林的话来说,在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即埃及暂时停止军事动员,纳杰夫都没有做出让步,而是以以色列已经全面提高了军事动员、以及摩萨德必须为发生在大马士革的刺杀事件负责为由,坚持进行全面军事动员。

当时,纳杰夫做出的唯一让步就是:接受由阿拉伯国家出面进行调停。

受此影响,当天下午,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与阿曼均表示愿意出面调停。

当天晚上,约旦国王就亲自,号召以色列、埃及与叙利亚派遣高级政府官员,到安曼进行磋商。随后沙特阿拉伯王储飞往开罗,向纳杰夫提出调解方案,阿联酋迪拜酋长则飞往大马士革,会晤阿萨德。至于以色列方面,则是由科威特埃米尔亲自出面,向以色列总理提出和平建议。

当然,也有不和调的声音。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伊朗就大肆鼓吹战争宣言,号召伊斯兰世界全体动员起来,彻底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伊朗总统则通过电视讲话表示,伊朗将无条件的支持埃及与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战争。

可惜的是,伊朗的声音,根本没有受到重视。

纳杰夫就不用多说了,他打的是“大阿拉伯主义”旗号,而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反而是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威胁。不管在什么时候,纳杰夫都不大招理伊朗,而且从来没有对伊朗进行过正式访问。从政治上讲,如果纳杰夫想要团结所有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就得与伊朗划清界线。

虽然阿萨德比较热心,但是在是否接受伊朗援助的问题上,他也表现得很低调。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由纳杰夫一手导演的地区危机,叙利亚要想收回戈兰高地,主要得依靠埃及,而不是伊朗。如果叙利亚与伊朗走得太近,肯定会破坏埃叙关系,对叙利亚没有任何好处。

只是,伊朗的出现,已经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要知道,纳杰夫与阿萨德可以不理睬伊朗,但是那些伊斯兰极端组织,肯定会把伊朗当成领袖。更重要的是,这些极端组织不但存在于伊朗,也存在于包括埃及与叙利亚在内的大部分阿拉伯国家。

当天晚上,在中美双方积极斡旋的时候,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都发生了大规模示威游行,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在极端组织的鼓动下打出了“消灭犹太复国主义”的旗号,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包围了西方国家使领馆与政府部门。

受此影响,这些国家不得不重新启动全国管制条例,让国家进入管制状态。

也就在这个晚上,欧盟与俄罗斯也站了出来,宣称将用积极有效的行动,共同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只是,战争阴云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愈发浓厚。

第五章 军事冒险

第五章 军事冒险

九月十九日,在约旦国王撮合下,以色列、埃及与叙利亚的外交官员在安曼进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的外交代表以协助谈判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这次会晤。

事实上,中美欧俄才是会晤的主导者。

当时,四方代表明确提出,以色列、埃及与叙利亚必须在二十日零点之前,停止所有军事动员行动,解散已经动员起来的预备役部队,把进驻边境防线的正规部队撤回军营,禁止作战飞机升空巡逻,所有舰艇必须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返回军港,并且开放军事基地,供调停方监督。

为了表明立场,中美代表还提出,绝对不会支持任何战争行为。

可以说,中国与美国已经为和平做出了最大努力。

在此之前,杜小蕾已经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达成协议,共同出面化解中东危机,阻止战争爆发。

问题是,这并非四方的共同意愿。

在调解过程中,欧盟与俄罗斯的表现并不得力。比如欧盟明确提出,以色列的动员机制更加有效,因此以色列应该首先停止军事动员,首先接受国际力量监督。俄罗斯则提出了戈兰高地问题,认为如果不能解决叙以领土争端,就无法根除中东地区的动荡因素,迟早会再次引发战争危机。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当时欧盟与俄罗斯已经与埃叙达成了秘密协议。

简单说来,在埃及承认欧盟在北非地区的势力范围、并且承诺不鼓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与利比亚加入“大阿拉伯联盟”之后,欧盟在政治与外交上,对埃及建立“大阿拉伯联盟”给予支持。从现实来看,埃及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叙以领土争端,建立“埃叙轴心”,然后拉拢其他阿拉伯国家。如此一来,在这场危机中,埃及就必须激化矛盾,甚至必须发动战争。

至于俄罗斯,其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利益就是叙利亚。

在中国大举进军中东之前,叙利亚一直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最主要的援助对象,俄罗斯也是叙利亚最大的靠山。可惜的是,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实力差了一大截。受自然灾害影响,中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拉拢叙利亚,让俄罗斯失去了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也就失去了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问题是,在叙利亚最关心的问题上,中国没有做出任何承诺。

也正是如此,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卷土重来,通过利用戈兰高地问题拉拢叙利亚,削弱中国对叙利亚的影响。

在四方的意见都不统一的情况下,调解工作自然难以收到成效。

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紧张谈判,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只达成了一个象征性协议,即不再扩大军事动员范围。

因为三个国家已经下达了全面动员令,所以这个协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只要动员还在进行,战争就无法避免。

到当天下午,牧浩洋已经向黎平寇提交了第七份军事形势分析报告。

按照牧浩洋的分析,如果战争无法避免,以色列将首先发起进攻,而且把重点放在西奈半岛方向上,争取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打垮已经进入西奈半岛的埃及地面部队。在此期间,以军在戈兰高地上将以防守为主,抵御叙利亚发动的进攻。等到西奈半岛的战斗结束,以军将挥师北上。

因为变化因素太多,所以牧浩洋没有给出最后的结论。

事实上,在战争爆发前,谁也说不准会打成什么样子。

别的不说,埃及的主力部队就不在西奈半岛,而是在苏伊士运河西岸。按照四十多年前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协议,埃及不得在西奈半岛部署进攻性军事力量,只是象征性的部署了一支用于维持治安的军事警察部队。如此一来,即便以色列主动发起进攻,也不见得能够迅速打垮埃及军队,最多只是扩大了战略纵深,给埃及军队制造了麻烦。因为苏伊士运河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所以即便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也无法抽调主力北上,仍然得盯住运河对岸的埃及军队。结果就是,在戈兰高地方向上,以军很难取得兵力优势,甚至难以取得主动权。如果以色列空军无法夺取制空权,并且在战争爆发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打垮埃及与叙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