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87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687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结构遭到破坏。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所幸的是,装甲领域取得的突破,为设计穿甲弹的工程师提供了帮助。

既然压电感应式复合装甲能够在强电流的作用下改变震动频率,那么穿甲弹弹芯能否以同样的方式改变自然震动频率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也是提高穿甲弹威力的有效手段。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使穿甲弹具备电反馈性能,在与压电感应式复合装甲接触的时候改变弹芯的晶体结构,而能量来源正是压电感应式复合装甲里的强电流,即用强电流来改变弹芯的晶体机构。

这一设计思路,正是新一代线圈电磁炮的基础技术标准。

二零四九年,北方重工旗下的沈阳兵工厂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穿甲弹,弹芯直径为三十毫米,表面五毫米为热溃散裹层,然后是两毫米厚的超导线圈层,最后才是直径为十六毫米的纳米晶体弹芯。其工作原理是,在发射之后,热溃散裹层以气化的方式,带走弹芯产生的气动热量,保证超导线圈层处于超导状态,在与装甲接触的瞬间,超导线圈层把强电流反馈给中央的弹芯,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弹芯的晶体结构,使其不与装甲层发生共振,并且自动适应装甲层的震动频率。

在测试中,新式穿甲弹的性能非常理想,完全超过了陆军的预期。

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在对付普通装甲的时候,新式穿甲弹的威力反而不如老式穿甲弹。此外,如果目标有外挂式装甲,新式穿甲弹的穿甲效率也将大大降低,达不到陆军提出的要求。

此后,沈阳兵工厂对其进行了改进。

主要就是将弹芯分为两段,前段为传统结构,用来对付普通装甲,后段为纳米晶体复合结构。

改进之后,新式穿甲弹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沈阳兵工厂还对新式穿甲弹进行了更多的改进,使得穿甲弹的威力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当然,除了提高火力,陆军也非常重视防护。

按照陆军制订的规划,如果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第二代地面战平台仍然没有眉目,就将从二零五零到二零五一财年度开始,对第一代地面战平台进行改进,主要就是换装第二代压电感应式复合装甲。

当时,陆军还研制了新一代外挂反应装甲。

如果陆军的改进方案全部落实,那么第一代地面战平台的反装甲型号的战斗重量将达到五十四吨。

对陆军来说,这也是能够接受的最大重量了。

在机动性能上,主要改进都围绕着采用第二代燃料电池展开,以及更换功率更大的行走电动机。

按照陆军的要求,第一代地面战平台必须在未来十年之内保持技术优势。

结果显而易见,陆军的装备开支超过了空军,在二零五零之前仅次于海军。

所幸的是,陆战队的需求在此期间得到了满足,从二零四八到二零四九财年度开始换装第一代地面战平台。

对牧浩洋来说,这也算是个安慰。

不管怎么说,陆战队总算搭上了快班车。

这些装备建设,基本上都是在二零五零年之前完成、或者开始的,而且主要的推动者就是牧浩洋。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迫在眉睫。

虽然谁也不敢保证美国会在二零五零年发动战争,但是所有迹象都表明,在二零五零年之后,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作为中国军队的总参谋长,牧浩洋自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对手身上。

只有做好了全面准备,中国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问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像预想的那样到来。

第一百二十八章 欧洲联邦

第一百二十八章 欧洲联邦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后,世界变得更不太平。

前面已经提到,在这场战争中,受刺激最大的不是美国,而是欧盟。战后不久,法国与德国就开始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并且拉拢了意大利,组成法德意三驾马车,向其他成员国施压。

只是,动作最快的并非欧盟,而是俄罗斯。

二零四六年三月一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总统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俄白合并协议》,白俄罗斯正式放弃独立地位,成为俄罗斯的特殊加盟共和国,保留包括国防力量在内的、除外交之外的所有自治权。

此事,开启了俄罗斯在独联体内吞并行动的序幕。

白俄罗斯重归俄罗斯怀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从历史上看,白俄罗斯本来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非常特殊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被割让给德国,后来又部分割让给波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基本上具备后来的规模。

在经济上,白俄罗斯早已纳入大俄罗斯范畴之内。

别的不说,白俄罗斯的石油有百分之七十八来自俄罗斯、天然气为百分之八十、粮食为百分之六十四,此外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占到了白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俄罗斯还是白俄罗斯的第一大出口国。在基础工业领域,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关系更加密切,几乎所有大企业都与俄罗斯有关。此外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两国也有共同基础,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白俄罗斯一直是俄罗斯在独联体内的最大支持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白俄罗斯被俄罗斯当成了向其他独联体成员国进行宣传的典范,因此肯定会重点扶持白俄罗斯。

对欧盟来说,这又是一个天大的刺激。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再怎么强大,都在欧亚大陆的另外一端,暂时对欧盟没有构成直接威胁,美国也在大西洋彼岸,与欧盟没有直接厉害冲突,而俄罗斯就在欧盟身边,冲突与争端在所难免。

面对壮大的俄罗斯,欧盟不可能不提防。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不仅仅吞并了白俄罗斯,还在向其他独联体国家施压,甚至与美国越走越近。

在法德等欧洲大国看来,这绝不是什么好兆头。

要知道,在过去五十年里,欧盟已经完成了东扩行动,不但吸收了众多美苏冷战时期的东欧国家,还吸纳了向拉托维亚、爱沙尼亚与斯洛文尼亚这样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已经走到了俄罗斯的大门外。如果俄罗斯统一了整个独联体,欧盟与俄罗斯的缓冲区就将完全在俄罗斯的控制之中。

结果如何,任何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想得到。

在谁是欧洲霸主的问题上,欧盟肯定会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

除此之外,随着俄罗斯发展壮大,法德等国在欧洲的核心地位肯定会动摇,而欧洲一体化就将成为空谈。

摆在欧盟国家面前的现实就是:要么尽快实现一体化,要么永远四分五裂。

受此影响,在二零四七年初,法德两国率先就组建欧洲联邦政府的事情进行谈判,随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进来。

按照法德意的设想,欧洲联邦将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这个“欧国”中,各个欧盟成员国都是联邦主体的一部分,保留绝大部分自治权,只是必须遵守联邦宪法,联邦政府掌握外交、国防等权力,联邦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而联邦政府首脑则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主要官员也由议会选举产生。

很明显,这不是最终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德意提出的“欧洲联邦”,是一个介于联邦与邦联之间的,较为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只是在欧盟的基础上迈进了一小步,各个联邦主体依然拥有足够大的自治权,而联邦政府的地位并不高。

可是从长远来看,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没有这一步,也就不可能有下一步。

要知道,在罗马帝国完蛋之后,欧洲的分裂局面已经维持了近千年,要想在短期内让各个民族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没有来外界的压力,欧洲至少需要两百年才能实现统一。

在外界的压力下,欧洲的统一步伐已经快了许多。

二零四七年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也刺激了欧盟,并且帮助法德意赢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朋友”。

这就是,当年四月份,中国国防部长率团访问阿根廷,与阿根廷当局签署了一份总价值近三千亿元的军火贸易合同。

严格说来,这次外交访问的级别并不高。

要知道,在中国主导国防工作的不是国防部,而是总参谋部,一直是由总参谋长代表军方进行对外访问。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笔军火贸易合同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原因很简单,当时签下的只是意向合同,要到二零四九年,阿根廷当局才会决定是否签署正式合同,然后要到二零五零之后才会正式执行,三千多亿元的贸易额,将在今后十年之内才能陆续实现。也就是说,要到二零六零年,这笔合同才能完成,而到时候阿根廷从中国购买的军火,恐怕已经过时了。

问题是,这依然让英国感受到了威胁。

要知道,在南美地区,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潜在敌国,与智利的纠纷早已解决,与巴西的纷争也不至于动武。作为偏安一隅的国家,真正让阿根廷有理由扩充军备的就只有悬而未决的马岛纷争了。

在英国看来,阿根廷扩充军备,就是为了夺回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

问题是,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不是六十多年前那支海军了,根本不具备在南大西洋上击败阿根廷的实力。

别的不说,马尔维纳斯群岛离阿根廷本土只有几百公里,在一九八二年的时候,这也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可是在二十一世纪四零年代,任何一种还能飞上天的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在一千公里以上。也就是说,阿根廷根本不需要与英国拼舰队实力,只需要打造一支足够强大的空军,就能迫使英国认输。

可惜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根本飞不了这么远。

结果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单独作战,而在只有两艘航母的情况下,很难确保夺取制空权与制海权。

说得直接一些,只要军火贸易兑现,阿根廷就有能力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

当时,英国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美国求援,希望美国能够管好自己的后院。

为此,美国也尽了全力,比如在当年年底,策划了针对阿根廷总统的刺杀行动,希望以此阻止阿根廷扩充军备。可惜的是,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阿根廷总统不但没死,还决定尽快从中国引进武器装备。

结果就是,二零四八年初,阿根廷就获得了第一批J31A型战斗机。

这里的“A”不是批次编号,而是国家代号,即针对阿根廷的改进型,以适应阿根廷空军的作战需求。

对英国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

要知道,J31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达到了五代半水准,比F44还要先进一些,比皇家海军的舰载战斗机更是先进了整整一代半。虽然J31A做了简化,以降低采购成本,让阿根廷空军买得起,但是相对而言,这批战斗机仍然助长了阿根廷的底气,让阿根廷有胆量给英国制造麻烦。

发展到这一步,英国必须考虑战争问题了。

当然,在二零四八年,阿根廷还没有打回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实力,因为在当年交付给阿根廷空军的J31A只有十二架,而且飞行员的训练工作要到二零四九年才能完成,第二批交货时间订在二零四九年底。以这个速度,最快也要到二零五零年底,阿根廷空军才能获得四十八架J31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