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实体精校版) >

第1部分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实体精校版)-第1部分

小说: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实体精校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

序 读史解困惑

少年读史,时常会陷入深深的困惑。

这困惑源于楚汉相争。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盖世雄风,曾令多少少年心醉神迷;刘邦的龌龊无赖,又令多少人为之不齿。但最终,地痞流氓战胜了磊落豪杰,让我们的历史霎时变得龌龊不堪。

这个影响深远而广泛,有关楚汉传奇的电视剧播出,地痞版刘邦再度走红。剧中为刘邦设置了精巧的台词,诸如,我要命,我要脸干什么?诸如,把他当个屁放了吧……所有这一切,恰恰证明了地痞流氓版的刘邦,久已深入人心,万难撼动。

接受这种观念,疑问就自动生成了:倘刘邦只是一介流氓,天下英雄如张良、萧何、韩信等又何以追随他?倘刘邦只是一个地痞,又何以能够成就天下基业,将天下英雄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此,晋代名士阮籍,曾登广武山,观楚汉古战场,叹息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意思是说,当时没个像样的人才出现,所以才会让流氓刘邦成了气候。

是这样吗?

如果这个说法有道理,那么天下之大,人才之多,普天下人的智慧,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流氓。这岂不是说天下人的智商,更是靠不住?

再翻开司马迁的《史记》,仔细捋清刘项争霸战的进程,就会发现一个极奇怪的现象。在记述中,历史的聚光灯明显打在项羽的身上,“拔山力,举鼎威,喑呜叱咤千人废。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休了衣锦东归。不如醉还醒,醒而醉”——项羽以其无人可挡的神勇,无可争议地担当了主角。配角刘邦就显得极其可怜,其所谓的争夺天下,不过是在项羽的雷霆攻势之下,仓皇亡命而已。

可是奔逃之际,历史却突然一个大逆转,神威凛凛的项羽突然软蛋求和,继而垓下之战,十面埋伏,项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出局了。

再想想秦灭亡后,楚霸王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但刘邦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主动向项羽邀战,并最终赢得这场血腥的赛事。可见,历史上的刘邦,并不害怕项羽,而且有充分的把握战胜项羽。

很明显,史书中的刘邦,与历史上真正的刘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地痞流氓版的刘邦,未必是虚假的,但必然不是全部的。

史书中的刘邦之所以被扭曲,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刻意为之。

我们知道,司马迁不喜欢刘邦,正是刘邦的后人,将司马迁施以宫刑。于男人来说,宫刑意味着奇耻大辱,甚至比死更让人难堪。司马迁之所以坚决不死,就是为了保存有用之身,通过塑造一个局部真实的刘邦,以达到雪耻冤屈的目的。

正如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那样,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司马迁以他的生花妙笔,巧妙地扩大局部,掩盖整体,刻画枝节,湮没主干。通过特写镜头的夸张与放大,让后人失去对整体历史全景的把握。

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由于过滤掉了人性的复杂要素,因其简洁而迎合了大众思维的需求。所以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但始终难以摆脱思维的局限,迷陷于中。

史书中的刘邦或项羽,过于简化,更接近于卡通人物。如果我们还希望能够在阅读之中获得更多的快感——智慧的升华与思想的积淀,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通过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以获知单纯的励志之外更多的东西。

现在这本书就是这样,我们尝试着,努力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这个所谓的扫描,依据的是刘邦从一介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所依据的原理则是依托这样一个法则:

在刘邦的人生经历中,他所居处的周边环境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多变性及不确定性,总之就是不可控制性。而刘邦的选择则带有必然的特点、重复的特点、稳定的特点及确定的特点——一句话,刘邦的个人选择,取决于他既然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他是刘邦,决定了他的人生事业成功。毕竟在当时,所有人都处于和他等同的外部条件之下,但最终的赢家,却是他。

事实上,纵然历史再过去千秋万代,这一原则仍然恒定不变。任何时代的人,都和刘邦一样,在多变而不固定的环境中作出稳定而系统的选择,选择的成因,取决于每个人的智慧深浅;选择的结果,则决定了每个人的成败兴亡。

这就是此书成稿的唯一目的,我们之所以关注刘邦,是因为我们更关注自己。我们之所以希望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是期望从中找到于我们而言的思想价值。

是为序。

雾满拦江于北京


第一章 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小人物需要机会,大人物需要敌人

小事业,要靠自己创造机会。大事业,机会要靠别人来创造。

所谓小事业,是指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零打碎拼。这种事业格局小,盘口偏,气场也不大,奋斗者也没什么影响别人,或是改变这世界的野心。举凡这类事情,必须要以奋斗者个人的勤奋劳作为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但凡有一个小细节的疏忽,往往会功亏一篑,万劫不复。

所以经常有励志家对年轻人谆谆而言,耳提面命: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一旦失误,万劫不复。小事业之所以情形如此之惨淡,就是因为其格局太小,体系太脆弱,完全是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之上,经不住风吹雨打,稍有闪失就会崩盘散架,彻底完蛋。

所谓大事业,是指并非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之上,完全以调动社会资源为价值取向的努力。这种事业场面宏伟,声势浩大,谈笑间调动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战国年间的纵横家,就是以大事业游说诸侯,布局天下。所谓帝王霸业,说的就是这个。

相比于小事业,大事业更类似于扯淡。小事业好歹还是个事业,只要艰苦劳作,就不愁日积月累,所见愈丰。而大事业以获取权力为目标,完全无从着手,无立足之地,无立身之基,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形下,这种所谓的事业,才能够初现端倪。

这就是权力者因其自身的能力犯下错误。而且其错误之大,必须是颠覆性的、毁灭性的、无可赎补的。

只有在这种极端态势之下,社会上才会出现对大事业者的需求空白。具备经营大事业才能的人,才能够获得用武之地。

所以我们说,小人物需要朋友,朋友帮你成功。大人物则需要对手,只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才能够撑得起大事业的排场。

小人物的机会,是朋友给的。

大人物的机会,是对手给的。

相比世间的芸芸众生,仗三尺剑,起于草莽,开创了大汉基业的刘邦,无疑是个大人物。

那么,谁又是刘邦的对手呢?

看到这个问题,多数人会冷冷一笑,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吗?楚河汉界,刘项争霸,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刘邦的对手,就是楚霸王项羽。

但这个答案,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刘邦的对手,根本就不是项羽,项羽最多不过是刘邦的人生事业中,一个打酱油经过的路人。

再明确一点说,项羽并不具备成就大事业的能力。他只是偶然间出现,惊见人类社会出现了对大事业者的需求空白,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来,占个位置,意图入主天下。但因为缺乏操控大事业整体盘局的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刘邦对他的资格提出异议,就迅速出局了。

如果项羽并不是刘邦的对手,那么刘邦的对手又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刘邦的年龄里。

除非你破解了刘邦的年龄之谜,否则就很难找到,隐没于历史深处的对手暗影。


破解刘邦年龄之谜

刘邦的出生年龄是个谜。

他的相关经历,则是另一个谜。

但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个人,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两个谜。我们必须要知道,刘邦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正是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相关事件,以及刘邦本人对自己生活背景及事件的认知,才构成了他这个特定的人。

一个人的经历就是这个人本身。这条规律,对刘邦来说应该也不例外。

那么刘邦,他出生在哪一年呢?

有关刘邦的出生之年,至少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称他出生在公元前256年。另一个说法则认为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但刘邦死在公元前195年,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如果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那么他活了六十二岁本书中涉及的人物年龄均指虚岁。——编者注。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那么他活了五十三岁——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刘邦的年龄是后者,那么,楚汉相争时期,与年轻人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对峙的,是一个老头刘邦。而如果刘邦的年龄是前者,与项羽对峙的,则是一个更老的老头。无论是老头还是老老头,这都将颠覆我们传统的记忆。

目前看来,有关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说法,明显居于劣势,只有两个文本采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和日本人泷川资言先生的《史记会注考证》,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尤其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一书,集历代注释及考注,在其问世七十余年后,仍无人能出其右,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研究的最高权威文本,为史家研究必读之书。所以此书的疏注,也就不容小视。

但国内的更多史书,多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根据《史记·集解》徐广曰:“高祖时年四十八。”这个时间值是指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由此上推四十八年,则刘邦当生于公元前256年。国内史学权威陈隆予所著《刘邦与大汉基业》也采取了这一说法。

通过对刘邦事件的观察,一是刘邦家人的年龄,二是刘邦所经历的史事,诸多事件相互比对,认为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较为合理,而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许多事件的细节就无法对上。

比如说,《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而《礼记·曲礼上》曰:“三十曰壮,有室。”就是说刘邦在三十岁时才试为吏。三十岁以后,才有机会担任亭长职务。

但是,亭长这个奇特的官职,是在秦国灭楚国,设立楚郡之后才有的。而刘邦最初是楚国人,楚国灭亡才被秦朝任命为亭长。他在出任亭长之后,还发生过许多事件。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时刘邦才刚刚二十五岁,还未“及壮”,等到及壮出任亭长再经历诸多史事,时间上明显来不及。而如果他想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那么他非得早一点“及壮”,早一点出生,早一点做亭长,才能够凑齐他的人生。

所以,就刘邦在出任亭长以来所经历的事件来说,称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所以他只能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早几年或迟几年,问题都不大,但如果迟到公元前247年,就来不及了。

一旦我们确定了刘邦的出生之后,就立即扫描到了他的同龄人: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

秦始皇只比刘邦早出生三年,他们是同龄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