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名门闺秀与农夫 >

第124部分

名门闺秀与农夫-第124部分

小说: 名门闺秀与农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青婉接下来说的话,又让他们的眉头开始深锁。
  “但有一点就是,腊味鲜完全风干了以后会很失重。这么打个比方吧,一斤的腊味鲜如果全部风干以后,可能最后不到半斤重,会失重一半以上还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说过腊味鲜可以做到完全风干,因为我们卖出去是斤计算的,这样一来能得到的利润极其微薄。”
  她又补充道:“而且腊味鲜完全风干后的口感不会太好,会显得很柴,所以这方面我一直没有提,暂时是克服不了的。当然,完全风干后,可以用水泡上一两日,吃的时候就不会太干太硬了,但是这种工序太过复杂,并且重量还是会失重不少。我把这种方法说出来,只是让大家参考参考。对此,我还有另外一个想法——”
  屋里所有人的注意力又集中在林青婉身上,夏大成是知道这个堂弟妹是有‘大智慧’的人,虽然平时很少插言腊味鲜的生意,都是交给杨铁柱和他在做,但是夏大成可没有忘记这个小生意一起初是林青婉做起来的。包括他没有参与进来时候的生意推广,都是林青婉教杨铁柱的。
  再加上去年冰的事,夏大成一直觉得这个堂弟妹身上有一种神秘感,让人说不出的神秘感。所以林青婉一说话,他的注意力就完全放在了林青婉将要说的话上。
  屋里人的重视让林青婉觉得有点囧囧的,她又不是什么大人物,至于搞的这么‘万众瞩目’吗。
  “我这种想法也不知道有没有用,我是这么想的,撇开完全风干腊味鲜这个办法来说。既然大家考虑的是东西的保鲜,以及送货速度达不到的顾虑,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在别处设置一个小作坊?”
  夏大成的眼睛一亮,杨铁柱的眼睛也亮了。
  “婉婉,你的意思是说,咱们在别处开一个类似我们家这样的小作坊。这个地方可以设置在县里亦或是靠近我们要送货的区域。猪肉和猪小肠都是从那里购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那里做出来送货。一来东西很新鲜,二来送货距离和时间也不赶?”
  林青婉笑着点头,看来他男人还是挺聪明的嘛,她就说了一句话,他就会举一反三了。
  夏大成欣喜的开口说道:“这是个好主意,我们真是一叶障目啊。”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人手问题,还有一点就是保密问题。”林青婉顿了顿又说道,“我倒觉得在外地请人要好一些,这样一来谁也不认识谁,不存在像我们这里这样,还要顾及一下别人的眼光,当然配方保密是个大问题。”
  提到这个,大家又开始发愁起来了。
  林青婉倒是有了一个想法,只是她暂时不想说,看有没有别人可以想出来。毕竟她只是一个妇人,还操心着生产养孩子的问题,不能养成大家一出问题都来问她的习惯。以后如果生意真的做出去了,她不在身边的时候怎么办。还是那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动大家的脑筋和思维,一起动脑想办法。
  杨铁柱想了一会,开口说道:“咱们家现在的小作坊,为了保密,把送肉的时间错开,并且小肠是自己人剥制的,甚至还签了保密契约。在外面的话,这种签契约的法子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要请的人太多,都是不熟悉的人,就算签了契,真的出什么问题,你也不好找人掰扯。”
  大家听到杨铁柱的话,都开始顺着思维思考。
  “那我们要不要,不是开一个作坊,而是开两个——”杨铁柱继续说道。
  夏大成补充道:“到时候一个作坊剥制小肠,一个作坊负责灌制……”
  杨铁柱来补充,“又或者把所有工序都分开,做工的人完全不相交,全部打散开来,剥制小肠的剥小肠,切肉的切肉,负责调味的调味,然后再把所有东西再汇集起来交给负责灌制的人……”
  林青婉现在真想跳起来把她男人抱起来亲一口,艾玛,这男人居然想到了流水线作业上了,真是天才!
  “佐料的话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这边就负责按时把佐料按照多少斤肉需要多少佐料的量送过去,交代调味的人放进去。”夏大成又补充道,“我感觉到时候我们肯定不可能天天呆在那,还是需要几个放心的人在那里看着,做些主要的活计,又或是盯着做工的人。”
  杨铁柱想了一会儿又说道:“那就买人吧,买几个老实稳重有责任心的,身契捏在手里,也不怕他蹦跶。家里这些人还要在家里,肯定不可能分散出去。大家都是拖儿带女的,哪能夫妻骨肉分离。”
  大体的模式已经出来了,剩下的细节还需商议。这些就交给夏大成和杨铁柱两人商议,至于其他人,小作坊那里的事儿还很多,都散了各自去忙了。
  ******
  与此同时,杨家那边却是整个家里都笼罩在阴云里。
  何氏终于接受了自己卒中风不能动弹的事实。
  何氏好强了一辈子,在家里一贯作威作福张牙舞爪,猛然一下自己动弹不得,连话都说不了,着实让她很久很久无法接受现实。
  可是再怎么不接受,也只能接受。
  何氏虽然跋扈虽然刻薄,但是为人还是挺爱洁的。
  现在吃饭吃不了,只能任媳妇闺女往嘴里喂,还顺着嘴丫子往下流,拉屎拉尿都成了问题。没人受得了这些,所以何氏瘫在炕上以后脾气格外暴躁。
  她现在全身上下除了一个左手还能轻微动弹,其他都无法动了。即使如此,她也没改她折腾人的毛病。
  王氏被杨老爷子发话侍候何氏,王氏也老老实实来了。毕竟不是心虚嘛,可是何氏还没有忘记她是怎么瘫在炕上的。她可是恨死王氏了,恨不得把她捏死。只是她嘴巴无法表达,她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折腾王氏起来。
  王氏给她喂饭,她能就用能动的那只手捣乱,不是把碗挥摔了,就是把饭全部撒在王氏身上。王氏压着脾气把她手压住,她就用嘴吐,反正她现在嘴巴裹不住东西,只要她松松嘴角,汤饭就流的满身都是。
  看到王氏被她折腾的手忙脚乱,还要老老实实给她换衣服换被褥,何氏在心里乐得哈哈大笑。她甚至又想到一个办法折腾人,开始往裤子里拉尿。王氏问她的时候,她闭着眼睛不理她,过后就往裤子里拉。
  也许一开始的时候,何氏只是不习惯瘫痪,不小心失禁了。可是到后来她明明可以控制住,她就是往裤子里拉。
  至于何氏这样做,到底折腾了谁呢?王氏算一个,不知道她自己算不算的上,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
  王氏忍耐了几天,终于忍不住了。哪怕顶着杨老爷子的恼怒,她也撂摊子不干了。她也不是不干,只是说自己一个人实在没法了,拖了冯氏和杨大姐下水。
  杨老爷子也无法,要说想休王氏的心,早就淡了。这么大一家子,大房还有那么多娃儿,把王氏休回去怎么办?
  王氏也看明白这些,暗骂自己猪脑子反应太慢。
  还是那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见杨大姐和冯氏和她一起侍候老虔婆,王氏也安分了下来,老老实实一起分担,当然她也是会偷懒的。
  这个偷懒的毛病,王氏一直没改变。只要是一起分担的活儿,她总能找到各式各样理由与方法偷懒,然后因为这点与她人的不一样,而暗自窃喜。
  何氏想恶整王氏的心正式告吹,她不是舍不得冯氏,而是舍不得自己可怜的大闺女。并且折腾了这么久,她也很烦。
  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她现在不想往裤子里拉尿了,她似乎也控制不住了,失禁久了似乎已经成为习惯……
  何氏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失禁,还有王氏、杨大妹和冯氏是怎么一副焦头烂额暂且不管,因为落峡村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

  ☆、1。18|独家发表

  这是一个很平静的上午,落峡村里很多村民还忙碌着砍柴掏炕洞以备过冬,也有些村民家里不是瓦房的,还忙着把茅草屋顶补得更牢靠一些。农闲的小媳妇大妈们凑在一起说话聊是非。
  就在此时,村里罕见的响起召集全村村民聚集的锣声。
  为了怕村民们不够重视,里正儿子大牛围着村里边走边敲两声锣边喊着,让大家下午未时在麦场上集合。
  麦场是平时村民们打谷子打麦子、晒粮食用的场地。当然,如果村里有什么大事要宣布也是在麦场那里,那里空地大,可以聚集很多人。
  听到外面的锣声还有喊声,落峡村的村民都不由的紧张起来。他们不知道的是,同样的锣声在其他村也敲响了。甚至有村民拦着大牛问到底什么事儿,大牛忙于在村里各处通知,也没有理会。
  杨氏还有三房那里都听到了外面的召集声,因为下午才去,大家就聚集到杨铁柱家里来了。
  一屋子人坐在一起面面相觑,心里猜测着会发生什么事。
  林青婉没遇见过这种情形,所以不觉有什么。可是杨氏他们不一样,都是经历过这种很郑重的场面。
  一般动用到里正、锣声、召集村民,几乎就没有什么好事。
  听完了杨铁柱的解释,林青婉才明白一种情况,那就是身为‘农’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情况,徭役。
  对于徭役这个词语,林青婉觉得很遥远,也很陌生,但也并不是不知道。
  在现代的时候,看的电视里还有小说里,频频出现这个词语。甚至一些历史史书也有,给人的印象就是,沉重的徭役,爆发造反的穷苦老百姓……
  历史上最出名的徭役事件,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老公范喜良就是在服徭役的时候累死的。
  林青婉用自己很贫瘠的历史知识,就只想到这一点关于徭役的事件。但是就这一点,她就足够让她不寒而栗。
  妈呀,难不成她也要成为‘孟姜女’了?
  联想的力量很伟大,让人忍不住就浮想联翩。想着想着,林青婉脸色就白了。
  旁边杨氏见林青婉脸色不对,赶忙安慰她道:“青婉,你不用担心,铁柱是服过兵役的,还是超期服役,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是不需要再服役的。”
  那还有二般情况呢?孕妇的思维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反正就是想得很多。
  夏大成说了一句,“也许并不是关于徭役的事儿呢,也许是别的。”
  说是这么说,但是大家心里都有不好的预感。
  中午吃饭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精神恍惚的,都不知道在想什么问题。
  马婶儿他们一家不用担心这个,因为他们一家都是奴籍。奴籍的人不在征召范围之内。
  大熙朝大体分四等,士农工商,农排第二,这说的只是他们的社会地位高,属于家世清白,小辈说亲或者考科举什么的都没有太大的限制,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根、正、苗、红’。
  这种社会地位和其劳苦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因为农人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因为古代国家的经济都是以农为本,苛捐杂税都是在农民身上收,还因为举凡国家有什么需要劳力的地方,例如修官道,做土木,修桥,修河道之类的,都是会在农民身上征徭役来干。
  所以农民闻役变色。征人范围,主要是男子,以16…60岁的年龄跨越。凡家中男丁,适合此范围一人以上,必须征役一人。
  服徭役,如果是劳役还好,顶多出去出力气干一个月或者半年不等。人累点苦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