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贫农大魔师 >

第5部分

贫农大魔师-第5部分

小说: 贫农大魔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端了,这还用你想着啊!”姚奶奶笑道,“放心收上来的鸡蛋足够幼梅这月子里吃了。”
  姚湾村的习俗,一般都是生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要给村里人端一碗做好的面条,告诉大家家里添人了。凡收到面条的在满月酒这一天都要给主家送鸡蛋,以表示祝贺。
  当然家境富裕的地主、富户端的可都是白面肉丝面,而穷人则是棒子面粥里下两根儿面条,撒把盐,放点儿白菜叶子,萝卜丁。
  与其说是面条,不如说是菜粥。
  面条的多少,显示着主家的诚意,不过大家都穷,谁也不计较那么多,沾沾喜气。
  “呀!说起这个,满月酒怎么办!这……”姚长海迟疑地看着姚奶奶道。
  等到孩子办十二天或十六天时,这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祝贺。朋友们来的时候,分别买一些孩子的衣服和其它用品,篮子里放一些米、面、鸡蛋或者面条、红糖等,不过这些需要拿钱买的都很少,少得可怜。
  鸡蛋的多少不定;一般关系近的拿两、三个,关系远的少拿一些,也没有固定的数量,但是架不住村里人多啊!一家拿一些,积少成多啊!这一天可以收到很多鸡蛋,量足够产妇月子里用了。
  这年月农家养的鸡都不多,多了也没东西喂啊!鸡蛋这东西,又不耐放,所以就指着这时候收集一下鸡蛋呢!
  吃过饭后,孩子姥姥家的人要去看孩子,这可不是白看的,看孩子是要给见面礼的。
  至于其他人就免了吧!囊中羞涩怎么看!看得时候多的是,不急……
  “还真是……”姚奶奶沉思了片刻,抬眼道,“亲家怎么个想法。”
  “我们?”刘淑英看看刘姥爷又看看连幼梅。
  刘姥爷想了想道,“都忘了这个茬儿了,这样吧!雪在过两天就化的差不多了。长海,找一辆骡车,看哪天太阳好!就回去吧!”
  连幼梅不同意地话刚想说出口,就看见刘淑英扯着她的衣袖,微微朝她摇头。
  “这事,得和长海他爹合计、合计。”姚奶奶不好意思说道,这满月酒不好办,孩子在她姥姥家住着,另外还有十来天就过年了。
  这就看出来冬天生孩子的不方便的地方了,不过凡事有利有弊!
  主卧的大炕上
  连幼梅半躺在炕上,屋子里只有母女俩,她嘟着嘴道,“妈妈,你刚才怎么不让我说话啊!我真的……”不想回去,哪里有在娘家住着自在啊!
  “你这丫头!”刘淑英弹了她个爆栗,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幼梅啊!要时刻记住你是姚家人,你婆婆虽然通情达理,但你也不能得寸进尺。再说了,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总不能在这儿过年吧!”
  没看见父亲说出那句话,亲家母眉眼间遮不住的笑意。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毕竟女儿后半辈子要和婆家人相处,人家的辈分在哪儿摆着呢!
  再说了这感情是处出来的。
  即使在不愿意也不行啊!
  “这要是在解放前,婆婆都能磋磨死儿媳妇。”刘淑英长叹道。
  “唉……早知道就不……”连幼梅长吁短叹道,婆家始终不如娘家住着舒服。
  “丫头!”刘淑英当即板起脸来,“这话以后可不能再说了,说多了伤感情,你让长海如何自处啊!”
  连幼梅吐吐舌头,一副小女儿的娇态,挽着刘淑英地胳膊道,“妈妈,别生气了我不说就是了。”
  接着俏皮地又道,“妈妈,接受长海了。”
  “你个小没良心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啊!不接受又如何,孩子都生了。”刘淑英看着熟睡的外孙女,心中一痛,压下心中的忧心道。
  “行了,月子期间,别累着了,趁着妮儿睡了,你就是不困,也闭目养神,不然到时候眼睛不好!”刘淑英把女儿安置好,又摸摸孩子的尿布,干的,包好后才退了出去。
  而姚奶奶和姚长海在东厢房
  “娘,你回去和爹商量一下,我们就……”姚长海不好意思道,脸上闪过一抹尴尬道。
  姚奶奶看着真是好气,“难怪老人常说:娶了媳妇,忘了娘。”接着又道,“以你爹的脾气,你想都不要想。”
  这打脸的行径,以孩儿他爹爱面子的样子,没戏!这又不是上门女婿,就这已经破例了。
  前段日子还跟她商量,要把分出去的孩子都在重新拢到一起,一起住。
  人都说:这远了香,近了臭。
  这死老头子怎么跟别人想法不一样,这脑袋里都装了点儿啥!
  不知道这人多是非多啊!这清官还难断家务事的。
  老大家长山不说,他们一家子和老两口已经住在一起了。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尤其在农村长子赡养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
  老二家长河,常年在部队,所以二儿媳妇带着四个孩子就挨着他们住,也好有个照应。
  唯一的闺女和女婿在乡公社工作,住在乡里,死老头子也打算让他们回来住。
  本来这事不可能,她是竭力发对,且不好付之行动。
  因为闺女和女婿的人事关系和粮食关系都在乡公社里,姚湾村就不能有他们的宅基地。
  然而最小的长海现在是姚湾村的生产小队长,新批下来的宅基地,开春后决定盖房子,正好盖上大点儿,合起来一家,分开两家,这不就有闺女和女婿的地儿了。
  顶多闺女和女婿多费点儿心,多跑点儿路。
  这老头心里别提多美了,连老天都助他。
  用死老头子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们已经六十多,还能活几年啊!
  这是活不了多久的父亲唯一的希望,相信儿女们不会拒绝他的愿望。
  趁着老两口还在让孩子们多亲近、亲近,等他们走后,兄弟姊妹之间也好有个帮衬、照应。
  不过老两口商量了几回了,她始终没有同意。
  人家都是结婚都是往外分家的,让小夫妻自个过自个的小日子,哪有这公公、婆婆,兄弟姊妹,妯娌,堂哥、堂姐……挤在一起住的。
  

第6章坐骡车
更新时间2014…7…6 7:45:37  字数:3244

 真不知道这死老头子心里咋想得,还嫌家里不闹腾啊!
  光是两家猴崽子加起来都十一个,就算孩子们听话每天也跟打仗似的。
  算了她就是不松口,看他老头子咋办!姚奶奶心里打定主意。
  “唉……”姚长海见说不通叹了口气道,“那娘你多铺些被褥,别冻着俺媳妇儿和妮儿了。”
  “你这小子,俺是那恶婆婆吗?我省的。”姚奶奶好气又好笑道。
  “娘,离做饭还有些时间,您老先歇歇。”姚长海安置好老人后,和妮儿她大娘打声招呼,就出了厢房,少不得要去哄哄媳妇儿。
  没想到,丈母娘已经摆平了媳妇儿,要说这有个明理地丈母娘就是好啊!
  让姚长海抓耳挠腮的事,就这么化解了。
  *
  “刘师傅,刘师傅……”院子里传来年轻女子的声音。
  刘淑英掀开破毡布帘子一看来人笑道,“哟!常虹啊!快进来,外面怪冷的。”
  来人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女人,梳着两个麻花辫,穿着铁灰色的罩衫。
  常虹摆手道,“刘师傅您什么时候能上班啊!您不知道临近过年,这拍电报的人数激增!尤其是东方红农场,每天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邮电局只有刘淑英一个报务员,原来接发电报的数量少,和平信相比,这拍电报毕竟要贵上许多。
  不过自从三年前,这东方红农场成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多了起来,这有急事到邮电局拍电报,是农场里的工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而农场工人,收到的电报,多是“家有急事速归”成为大多数电报的标准内容。
  电报按字收费,当然是字越少越好,内容简洁明了。
  刘淑英一开始发电报使用的是老55型发报机,噪音特别大,发出的声音不是“滴答滴答”而是“嘎哒嘠达”,这收发的多了,真是做梦都是滴滴答答的声音。
  随着收发业务量的增加,渐渐的就刘淑英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所以单位就让刘淑英带个徒弟,而常虹已经跟了刘淑英两年了。
  别小看了拍电报了,光是脱产就得培训了一年多,而电码就要求熟练掌握近六千字。
  常虹虽然现在已经可以独立的收发电报了,但是一忙起来,就容易忙中出错,这不来请师傅出山了。
  “这……”刘淑英迟疑地看向屋内。
  姚奶奶心知肚明,大度地说道,“孩子她姥姥,你上班更重要,家里有我们呢!”
  “那就麻烦你了。”刘淑英回头看向常虹道,“你等会儿,我穿上衣服咱们就走。”
  刘淑英转身回房告诉家里人一声,穿上厚棉袄,跟着常虹回了邮电局。
  中午饭是姚奶奶和大嫂做的,吃完午饭姚长山骑着二八横梁自行车,载着自个媳妇儿就回了姚湾村。
  即便下雪,也挡不住人们出行的热情,快过年了嘛!所以雪都被人走得瓷实了。
  平路,没有坡,只要不刹车,骑着问题不大。
  临走之前姚奶奶对大儿子姚长山如此这般的交代了一番。
  又过了四天,天公作美,中午时分,阳光正是最好、最为充足的时候,路上的雪已经化完。
  姚长山赶着从生产队借来的骡车进了县城。
  *
  村子里的事,素描一般,不在于色彩的斑斓,而在于朴素的简单。村里的夏天与秋天,总在丰收的喜悦中泛出的光泽。
  村里人习惯把人民公社叫做农业社。
  这时人民公社下辖大队,大队之下有生产队,就像现在乡镇下辖村,村之下是村民小组。这时的村民叫社员。
  生产队里的只有一辆大马车和一辆骡车。
  一匹枣红马、一匹大白马,可别小看大马车,这时的大马车可是生产队里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生产队的运输重头任务就是两挂大马车,包括拉车的马,还有驾马车的车夫,都很受重视,经常吃偏饭,生产队长、社员都高看一眼,尤其是车夫,社员都管他们叫车把式,可神气了!
  所以,生产队之间,相互攀比的头一个条件就是看谁的大马车多,谁的精壮马匹多,谁的车把式技艺高,就像现代军队攀比精良武器装备一样。
  而姚长山在这十里八村可是有名的车把式。
  平板车上铺着厚厚的两床打着补丁的褥子,姚长海抱着裹得如熊似的连幼梅放到平板车上。
  刘淑英又抱着两床被子盖在她的身上,掖严实了。
  刘姥爷抱着裹得更加严实的妮儿放在连幼梅的身旁。
  姚长海扛着一袋五十斤的大米放在她们母女俩的脚下。
  “亲家母……”姚奶奶不好意思道。
  刘淑英抓着她的手道,“我们家就俩人,这粮食吃不完,就这一个女儿、女婿,不给他们给谁啊!”
  说话当中姚长海又从屋里拿出半篮子鸡蛋、几斤五花肉、排骨、猪蹄,甚至还有两斤重的一壶花生油等等,都是吃的。
  油可是精贵的东西,普通人家吃的都是棉籽油,发黑还味道大,像这样黄澄澄,清亮、清亮的花生油可真是少见。
  虽然这里也是花生产地,可那油料作物都卖给国家了,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接下来还有给孩子做的一套新花做的棉袄、棉裤、小包被。
  刘淑英上前拍拍姚奶奶地手道,“这是给我外孙女补身体的。”
  姚奶奶看着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