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

第8部分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第8部分

小说: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凯洛格和西尔维斯特·格雷厄姆的同道之人可谓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整个国家从此倾心于格雷厄姆的饼干和凯洛格的玉米片。
凯洛格有个熟人叫波司特,他是一个语速飞快的推销员,也是凯洛格疗养院的病人。波司特入住疗养院是为寻求治愈他的神经衰弱,在那里他第一次品尝了凯洛格发明的碎玉米片,他很喜欢这种食品,但不喜欢每天早上凯洛格供应的焦糖咖啡。为了能喝上更好的饮料,他自己发明了波斯敦酒(Postum),一种以粮食为原料的烈性酒,味道有点像咖啡—至少他本人这样想。后来波司特还成立了一家公司批量销售波斯敦酒,连同他发明的一系列谷类食品,即宝氏提子果仁和宝氏粟米片。
此外还有赫尔希和他的糖果吧—准确地说,应该是米尔顿·赫尔希。米尔顿·赫尔希经营一家小糖果店,1893年他参加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看到德国的巧克力制造机,随即订购了一台。他利用这台机器生产包裹巧克力的饴糖,后来开始批量生产巧克力棒,1907年他推出好时巧克力喜糖,1925年又推出好时先生牛奶花生巧克力棒。1927年好时股票开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杰尔姆·斯马克尔出售由俄亥俄州苹果和约翰尼播种的苹果制成的苹果黄油和苹果酒。1897年,斯马克尔成立斯马克尔公司(JM Smucker pany),一百年后,斯马克尔公司出售的果冻和果酱跃居全美之冠。
与此同时,整个美国有上千商标被注册,而宣传口号和广告语也进入美国人的词典,例如,“绝对纯粹”—来自英国皇家烘焙公司,“一按快门,何须劳神”—来自柯达;“飘一般的感觉”—来自象牙肥皂;“令雄鹿队扬名的啤酒”—来自施利兹;“所登新闻,皆宜刊登”—来自《纽约时报》;以及“适合脸色苍白者的粉红药丸”—来自被称为威廉姆斯博士的一位药剂师销售的维生素的广告。
所有这些产品的诞生促使人们为销售它们而开设新店。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还没有超级市场。从未有人想过开一家大规模的杂货店,直到1859年情况才有所转变,一对茶叶迷,乔治·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德,在后来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原址附近开了一家茶叶店。这是一家小公司,却起了一个夸张的名字:大美茶叶公司。后来,公司的名称改为: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A&P),听起来规模更大。
这家位于纽约的茶叶店在纽约发展了五家分店,后来更扩展至其他州,那时吉尔曼和哈特福德已经开始把咖啡、黄油、牛奶等其他商品摆放到货架上。1912年,他们已经拥有了400家连锁店,成为首家杂货超级市场,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们已经在全美开设了15 000家分店,年销售额高达10亿美元。在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A&P的名号已经妇孺皆知。
在日益增多的连锁店和邮购目录的帮助下,人们可以购买质量可靠的批量生产商品,而且价格远远低于流动摊贩或当地的独立经营商。在那时,小镇和农场收到邮寄包裹可算得上是重大事件,特别是如果它来自蒙哥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以其创始人艾伦·蒙哥马利·沃德的名字命名,沃德于1872年在芝加哥创办了第一家邮购公司),或来自西尔斯公司(Sears Roebuck and pany),该公司于1887年发行了第一份邮购目录。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20)
起初,西尔斯公司只卖手表,但它迅速将销售范围扩展到其他普通商品。故事可追溯到一位阿拉斯加的勘探员,这名勘探人员向西尔斯公司下达了一份预付订单,订购100卷卫生纸,并将现金夹在信封内。西尔斯公司在回信中说,该公司不接受任何邮购目录以外的订单。客户的回复如下:“要是有邮购目录的话,我就不需要卫生纸了。”
随着长途邮寄的商品数量增多,铁路的货运承载量越来越大,邮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邮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至关紧要,因为它是将批量生产商品送到公众手中最有效的方式。但即便如此,邮局仍然以其怠慢的服务而著称,商品的生产者们对此多有抱怨。快捷货运对业务如此重要,阿道夫本人甚至在经营纳贝斯克公司之余抽时间带头开展了一场改革邮局服务的斗争。
工业时代的暴发户
公司已建造了工厂、鹰梁,支撑起现代美国。到19世纪中期,由公司承担的国家业务所占比例不到1/4,但到了20世纪,公司已经开始对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大规模生产成为时代的口号:货物可以从工厂运出送入火车车厢,分销往跨州沿线,使得以前小店铺的街道市场成为地区性市场,而商品的种类则几乎没有变化。这类市场的扩张是社会变革中革命性的变化,如同美国革命那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更为深刻。1820年之前,2/3的美国人穿的衣服是家庭缝制的,而到了世纪末大多数衣服来自成衣工厂。
公司名称和品牌名称,例如钻石、皮尔斯柏利、金宝汤、亨氏、博登、桂格燕麦、利比和宝洁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家居产品变得像著名作家、画家、演艺明星或政治家那样广为人知。到19世纪80年代,象牙肥皂的知名度已经从西海岸直抵东海岸。1884年,乔治·伊士曼发明了大规模生产照片胶卷的方法,十年后,用柯达相机和柯达胶卷拍照已成为国民娱乐。
机器时代和大规模生产的出现如此之快,使得人们几乎措手不及。物权法必须重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商业规则、新的业务安排。一小部分人投机致富,走在同时代人的前面,而那些人还沉浸在疯狂的幻想中。这些人聚敛的财富简直令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法老、苏丹、当权者、国王、女王、征服者、帝国的缔造者都相形见绌。他们被称为工业时代的强盗式资本家(as robber barons,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暴发户”),这一名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历史学家马修·约瑟夫森首创的。
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歪曲甚至篡改法律,为自己谋福利,但是此强盗非传统意义上的强盗,也不是违法分子。他们是高超的投机分子,其中大多数人出身贫困,他们奋力挣扎、密谋合作,以强权打通自己迈向美国工业之巅的道路,可算是把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一位是杰伊·古尔德(Joy Gould),纽约州北部一个贫穷的农民的儿子,用坑蒙拐骗的手段建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铁路帝国;安德鲁·卡内基,一个苏格兰纺织工的儿子,也拥有铁路,后来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钢铁巨头;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纽约码头上的一个无赖,打造了一支船队,控制航运业及后来的铁路运输业,但是尽管他腰缠万贯功成名就,却仍多年居住在一栋铺着破破烂烂旧地毯的小房子里;丹尼尔·德鲁(Daniel Drew),一个放牛的,却为自己的利益操纵着证券市场;摩根,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创建的银行变得如此强大,连美国政府都要向他借钱;杰伊·库克(Jay Cooke),永远乐观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商,他的投资公司强大到当它崩溃时整个国家几乎也随之崩溃;“钻石”吉姆·菲斯克(Jim Fisk),曾经的手推车商贩和马戏团票友,爱穿俗艳的衣裳,每根胖胖的手指头上都戴着戒指;罗素·塞奇(Russell Sage),狡猾的股票投机商和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一度担任加州州长,并利用他的政治影响力在那里建造铁路中饱私囊,后来捐款创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学,即斯坦福大学。 。  。。  想看书来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21)
最后一位重要人物是约翰 D。 洛克菲勒,一个蛇油推销员的儿子,他本人也是一名虔诚的浸礼会教友,这两方面造就了一个精明狡猾、令人生畏的资本家,他将所有石油企业组成巨大的垄断集团,任意抬高石油价格,并使它的竞争对手臣服。关于这一点后面会详细描述。
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强盗贵族的个人生活十分保守,他们往往笃信宗教,生活俭朴到与其银行账面资产极不相称的地步。他们中大多数人建造铁路或拥有铁路,而他们总是在谋划接管他人的铁路线。他们懂得如何操纵股票市场,使得铁路股票的价格发生波动,并利用这种机会赚取了数百万美元。
钻石吉姆·菲斯克被称做“赚同胞钞票的第一人”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杰伊·古尔德在鼓吹自己的伊利(Erie)铁路股票时简直无人能敌,这样一来,人们就要出高价购买这些股票。托古尔德的福,伊利被称为“华尔街的红衣女郎”(信用评级极为糟糕的公司的代名词),从1873年开始一直到1942年从未给股东分过一次红利。
当杰伊·库克因铁路投资失败而关闭他的银行办公室大门时,这一行为同时触发了1873年经济大恐慌。在这场恐慌中,几家经纪公司倒闭,整个华尔街濒临破产。
而与此同时,1864年到20世纪初,整个美国人口翻了一番,铁路网增至7倍,美国人足迹所至,到处都能听见火车的汽笛声。当时,有一位名叫乔治·威斯汀豪斯(Gee Westinghouse)的22岁的联邦军老兵,发明了空气制动系统;电灯取代了煤气和煤油灯;普尔曼(Pullman)则带来了他制造的火车车厢。
尽管铁路无处不在,但是人们的股票却在赔钱。总是有危机或丑闻把小投资者的口袋掏空,而强盗贵族们却趁机大捞一笔。1877年,这些人中最成功的一位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在纽约去世,将高达1亿美元的财产全部留给他的儿子威廉·范德比尔特。
老范德比尔特在他去世时,被认为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他的生财之道是船运业以及后来的铁路运输业,特别是纽约中央铁路公司。他经常被誉为商业巨擘,也经常被斥为势利的忘恩负义之徒,他用大众血汗建成的铁路创造了自己的财富帝国,却半个子儿也不曾回报大众。
对他至死一毛不拔的态度,公众们十分愤怒。范德比尔特本人却认为他建造铁路就是已经尽了义务,而他的财富就是他自己的业务。他的儿子威廉则更为直白地说:“公众就是该死。”
在美国这个新兴市场,事情并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许多当代的新兴市场也是如此。每隔几十年,经济就会崩溃,民众陷入恐慌,蜂拥而至银行提取存款,而由于大部分存款已被贷出,不可能立即偿还所有储户,银行不得不纷纷倒闭。一旦银行倒闭,整个社会资金匮乏,各类企业也相继破产,金融系统停止运转。股市会崩溃,而发行债券的组织无力支付利息,债券市场也会崩溃。
欧洲人在1873年经济大恐慌中输得很惨,一如他们早先经历的那样。由于我们经常面临经济崩溃和恐慌,美国获得了“骗子国度”的称号,做生意不能相信美国人,同样的情形最近也发生在一些俄罗斯的企业家身上。不过,我们是老一辈的赖账人。
在1893年的恐慌(大的经济恐慌似乎每20年出现一次)中,1/4的铁路公司被迫宣告破产。1903年出现了一次小的恐慌。不论有无恐慌,一些大公司仍在此期间开始发展,直至今天的规模,雇用数以千计的工人,为他们的股东赚得利润。在1900年世界版图上的半数帝国已经消失,但好时、桂格燕麦、箭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