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8部分

西方哲学初步-第8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子”

    本身性质千差万别、数量无限;不同的性质的“种子”组成不同的事物,世上万物千姿百态正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千差万别。

    例如,血由血的种子组成,骨头由骨头的种子构成,而头发则是头发种子所生。这使人想起在小孩子中很流行的说法:什么样的种子就长什么树,你吞了一颗龙眼核,你的脑袋很快就会长出一株龙眼树。事物性质取决于该事物中占优势的种子的数量;当某些种子占优势时,特定的事物得以存在;但当这种优势让位给别的种子时,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譬

 47

    西方哲学初步34

    如,白雪融化为黑水,就是因为白雪种子的优势让位给黑水的种子;火熄灭成了灰,则是由于灰的种子取得了优势而排斥了火的种子。

    像恩培多克勒那样,阿那克萨哥拉也试图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问题。他认为,事物的存亡只是种子的结合分散,合则存,散则亡,而种子本身则是永恒不变的。世上有某种叫“奴斯”

    (Nous)的东西(即“心灵”)

    ,它是推动种子聚合分离从而促成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力量。

    和恩培多克勒那样,他也不曾回答“奴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说到人的认识,阿那克萨哥拉主张它来源于感觉。感觉是由相反的事物产生对比而引起的:如由热而知冷,由苦而觉甜。

    这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恰恰相反。

    不过,阿那克萨哥拉也否认感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指出,只有理论才可以认识事物来源于极其微小、永恒不变的“种子”这种本质。

    聚眼观之,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论”显得相当的幼稚。

    说万物都于它们自身的种子而产生,不啻于说这样一句中国人的口头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虽然这与什么“资产阶级的血统论”无关,但给人的印象却仿佛是什么也没说。不过,仔细想想就会承认,阿那克萨哥拉的理论包含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深化,它超越那些把万物本源归结为水、火、气、土的物质一元论,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感性直观的依赖,将物质本体论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来把握,把基本原素理解为感官无法知觉的非感性的物质微粒。

    这是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在解决物质本原问题上的一个不小的

 48

    44西方哲学初步

    进步。阿那克萨哥拉就是凭着“种子论”的学说,而与恩培多克勒一起成为演进到原子论哲学的一个思想中继站。至于他那光秃的脑门始终不曾因为自己的理论而重生青丝,那恐怕是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捉摸出那种食物含有头发种子的缘故吧!

    七、跟原子打交道的哲学家

    约公元前460年,在希腊半岛北部阿布德拉城的一个富商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名叫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

    他的名字与现代西方文字中的“民主”一词十分接近(如英文的“Democracy”

    ,德文的“Demokratie”

    ,和法文的“Démocratie”等等)

    ,也许“民主”一词正是来源于他,因为他算得上是希腊哲学家中最早讴歌民主的人,为此还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宁愿在民主国家受穷,不要在专制之下享福!”

    这位聪颖的人,自小就与众不同,不贪玩,不恋物,喜欢独自一人埋头读书。

    长大以后,他获得了一份丰厚的财产,于是便背起行囊、远涉重洋,游历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波斯等许多地方,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知识,最后终于修炼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

    据说,他从海外回到家乡后,把钱花光了,按当地风俗花光遗产会受到审判,他因此被告上了法庭,但他却面无惧

 49

    西方哲学初步54

    色,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解释说花钱是为了观察世界,并当庭宣读大作《宇宙大系统》,以证明自己见识的价值。没想到,他的渊博学识和滔滔雄辩竟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人,激起满堂喝彩之声,法庭不仅免了他的罪,还特意嘉奖了他。这部语惊四座的《宇宙大系统》,和另一部名为《宇宙小系统》的书包含了德谟克利特的主要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伦理学、艺术和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当然,除了这两本著作外,他一生还写过大约50多部其他的书,可惜,人们今天只能读到他的著作的某些残篇。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为了克服以前自然哲学的问题,特别是物质本原的直观性和物质构造的机理问题,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

    ,而阿那克萨哥拉则创立了“种子论”。然而,即便“四根”和“种子”已被想象成粒子化的东西,但“四根”乃不过四种基本元素的微型化,“种子”则表现为万物自身的无限缩小。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的理论弱点:把万物的性质归结为具有不同性质的微观事物的产物,即以固有的性质说明派生的性质,因此,依然不能找到万物共同的本质(即一种唯一的、性质同一的万物原素)。例如,水、气、火、土、都有自己的性质,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任何共通性;而“种子”则有无数种类,每一种类都各有自己的特性,但所有种类之间则无任何共同性,依然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思路。

    问题的关键何在?显然,以性质决定性质,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最终无法解决问题。

    说一个人是由其父母所生,其

 50

    64西方哲学初步

    父母又由其父母所生,最后就会引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怪问题。此路不通,看来得转换一下思路:如果以量决定质,即用同一种基本元素的量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差异性,是否就可解决这种理论难题呢?

    其实,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已经部分地走上了这一思路,他们从“水”

    、“气”和“火”这些单一的元素的量的变化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可惜,这些元素本身仍旧是带有自身性质的直观物,没有彻底取消质的规定性而加以量化。

    到了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从一元论发展到了多元论。当然他们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阿那克萨哥拉微粒化的“种子”

    ,如果将它们统统加以量化,不再视为本质不同的基本元素,而看作毫无差别、完全同一的基本粒子,那么上述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最终在这条思路上跨出这一步的,是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有一位叫留基波(Leucipus,生卒年不祥)

    的老师。据说,留基波已大略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但由于史料的贫乏,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往往将他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因此原子论哲学也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把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元素归结为原子。

    “原子”

    (Atom)一词希腊文原意为“不可分割性”。原子是最细小的物质微粒,世上只有这么一种性质相同而数量无限的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的数量、大小、形态和排列的不同而造成的。原子内部密

 51

    西方哲学初步74

    集充实而没有任何空隙,这就是原子的最根本属性——充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德谟克利特将原子叫做“存在”。与这种“存在”相对的是松散性、非充实性。相对于原子的“存在”

    ,他将“虚空”

    称作“非存在”。

    但他并不认为虚空真的不存在。

    它只是不够充实而已。

    “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在他的理论中,虚空的存在成为原子能够运动的一个先决条件和场所。

    原子在空间里永恒地旋动,引起原子之间的分合聚散,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事物。没有空间,运动就不可能,也就不可能产生实体事物。原子数目无限,空间同样也无限,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作无限的运动,演成宇宙永恒运动变化的局面,而原子的这种运动是受必然性支配的。他们必然性理解为自然界固有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法则,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因此,自然界也就被看作为自己决定自己的一个物质的世界,从而否定了当时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有神论观念,得出了无神论的结论。这使他进一步把人的灵魂也归结为原子的构成物:灵魂像太阳、月亮一样,由极为精细、光滑的圆形的原子组成,所以它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可以渗透和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

    使它们都可以具有各种感觉能力,因此,人死时灵魂就离开人的肉体,消散无踪了。

    德谟克利特也许是西方哲学家中最早一个专门研究认识论的人,他在这一领域发挥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

    理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自己的原子论思想,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影像说”。

    外界物体时常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保持着和事

 52

    84西方哲学初步

    物形状相似的影象,它通过空气而作用于人的感官,再透入心灵,导致身体状况的改变,从而产生对该事物的感觉和思想。他还试图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用于感官的影像产生感性认识,他称之为“暗昧的认识”

    ,它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不可能认识事物更为精致的本质——即原子和虚空,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必须依赖思想。和其他希腊哲人一样,德谟克利特虽然没有否定感性认识,但他仍然偏重于理性认识,有时甚至将某些由感觉得来的事物性质(如色、声、味等)

    的认识贬抑为人为的、虚假的东西。

    更令人遗憾的是,为了摆脱“感性的困扰”

    、全心全意去追求“真理”

    ,据说在晚年时他特意将自己的眼睛给弄瞎了。这显然是过分陶醉于自己的理论而走火入魔了。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尽管让他付出了失去双眼的沉重代价,然而它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一双眼睛的价值。

    原子论撇开了一切宏观实体和所有其他类型的本原,紧紧抓住了一种至小无内的刚性微粒,并将整个宇宙建筑在这种永恒不变的基元实体身上。这使德谟克利特在思想的抽象度和普遍性上,远远超过他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家,达到了爱利亚学派的唯心主义存在论的逻辑层次。如果不涉及具体的思想内容而只比较理论思辨的特色,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德谟克利特走的正是与爱利亚人基本一致的求取唯一实体(即本体)的形而上学栈道:即由“多”归“一”

    ,将“一”定于某种没有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