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心理控制术 >

第43部分

心理控制术-第43部分

小说: 心理控制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个孩子每次提出看法时都受到打压和胁迫,她就会认为没有个性是“对”的、有个性是不对的。

 

这样一种歪曲的、与现实不符的良知的确能让我们都成为胆小鬼。我们甚至连自己是否有权利在一项高尚事业中取得成功,都过于敏感、过度谨慎,不敢下结论。我们特别谨慎地想:我是否“应当得到这些”呢?有许多被错误良知禁锢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退缩不前、甘居人后,甚至在教堂参加仪式时,都不敢靠前。他们内心觉得,他们没有权利一枝独秀去当头,或者期望长大后像某某人一样,要么就过于关心对他们出风头的行为会怎样想。

 

 

怯场是一种常见现象。如果把它看成“良知下降”而造成的过度负反馈,那么怯场就可以理解。怯场其实是指我们害怕大声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成为成功人士或“出风头”而受到惩罚——大多数人小时候就认为这些事是“错误”的、活该受到惩罚。怯场证明了对自我表现进行压制和阻止是多么普遍。

 

 

抑制解除——向相反方向迈出一大步

 

如果你是那些由于受到抑制而遭受不幸和失败的无数人中的一员,就需要有意识地练习抑制解除,也就是练习干什么事都不要太在意、太关注、太认真。你应该练习先说话然后再去想,而不是想好了再开口;不想就去做,而不是三思而后行。

 

 

 

通常,当我建议某个病人练习抑制解除(受到抑制最严重的病人对此反对最强烈)时,很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但是,你肯定认为我们不应该什么也不考虑、什么也不在乎、对后果什么也不担心。我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一定的抑制,否则我们就会像原始人那样生活,文明社会就会轰然倒塌。如果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丝毫没有限制、在流露自己的情感时完全自由,那么当有人不同意我们的看法时,我们就会一拳打在他的鼻子上。”

 

 

“是的,”我说,“你说得对。这个世界的确需要一定的抑制。但不是你需要。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定’。你的抑制太多,就像一个病人高温烧到108度,却说,‘不过,体温对于保持健康肯定必不可少。人是温血动物,没有一定的体温就活不下去。我们都需要体温,而你却叫我应该将全部注意力用于降低体温,完全置没有任何体温可能造成的危险于不顾。’”

 

 

已经被道德压力、过度负反馈、对自我批评的评判以及“我什么也说不了”这一阻碍所抑制的口吃者,在有人要求他们完全忽视负反馈和自我批评时,很可能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争辩。他能给你列举无数谚语、格言警句,来证明人应该先想好再说话,证明说废话、大放厥词会给你惹麻烦,证明我们应该对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仔细掂量,因为“忠言很重要”、“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是指负反馈是一种有用的、有益的手段。但是,对他来说不是。当通过“高噪声淹没法”或“跟读法”来完全忽视负反馈时,他说话就正常了。

 

 

抑制与解除抑制之间那条又直又窄的道路

 

有人说,内向、忧心忡忡、过于急切的人“口吃的毛病改不了”。

 

这里需要的是平衡和协调。当体温攀升得过高时,大夫会想办法把它降下来;当它降得过低时,又会想办法让它升上去。当一个人无法充足睡眠时,可以开一副处方,让该病人的睡眠时间更多,而当一个人患了“嗜睡症”时,可以开一副刺激性药物,使他长时间保持清醒。如此等等。这并不是个孰好孰坏的问题——高体温或低体温、睡眠或清楚,都没有好坏之分。治疗的药方在于向相反方向迈出一大步。在这里,控制论原则再次映入我们的脑海。我们的目标是使你的个性恰当、自我实现、有创造性,而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介于“抑制过多”和“抑制过少”之间。如果抑制过多,我们就会进行路线矫正,办法是忽视抑制、练习更多的抑制解除。

 

 

怎样知道你是否需要抑制解除

 

以下“反馈”信号能告诉你是否由于抑制过多或过少而偏离正确轨道:

 

如果你总是因为过于自信而麻烦不断,如果你习惯性地“急不可耐地要去天使都不敢去的地方”,如果你习惯性地发现自己由于做事好冲动、行为草率而身陷困境,如果你总由于先做事、后反思而使后果适得其反,如果你从来都不承认自己的错,如果你说话声音大、喜欢耍嘴皮,那么你可能就是抑制过少。你在做事之前需要更多地考虑后果,你不能再像一头冲进瓷器店的公牛那样任性,而是在行事之前应该更加小心。

 

 

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属于这一类型。如果你在陌生人面前很害羞,如果你害怕陌生的新环境,如果你老觉得不对劲、经常担忧、焦急不安、过于谨慎,如果你感到紧张和难为情,如果你时常有紧张的症状(如面部肌肉痉挛、不必要的眨眼、颤抖或难以入睡),如果你在社会场合感到局促不安,如果你遇事总退缩不前、甘居人后,那么所有这些征兆都表明你是抑制过多。你干什么事都太小心,想得太多,计划得太周密。你应该听从圣保罗对古希腊的以弗所人提出的建议:“对一切都不在乎……”

 

 

心理控制训练

 

1.不要提前琢磨你要说什么。只用张开嘴说就行。说到那份上时便即兴发言。(耶稣建议我们向大众说话时,根本不要考虑我们应该说什么,因为到时候灵魂会建议我们说点什么好。)

 

 

2.不要事先计划(不管明天怎样)。做事前不要想。边做边矫正行为就行。这条建议似乎很偏激,然而它实际上是一切伺服机制起作用必须遵守的方式。鱼雷不会对前进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前思后想”,不会在错误出现之前就纠正它们。它必须先行动起来(朝目标飞去),然后再纠正可能发生的所有错误。

 

 

3.不再自我批评。内向型的人总是沉湎于对自我批评的分析中。每做一件事之后(尽管这件事很简单),她都会对自己说:“我该不该那样做呢?”

 

 

当她有足够勇气说点什么之后,又立即对自己说,“也许我不应该说那样的话。也许别人会错误地理解它。”不要把自己搞得一团糟。有效而有益的反馈起作用时是无意识的、自发的、自动的。只有在一年才进行一次左右时,有意识的自我批评、自我分析和反省才有用,才值得提倡。但是,如果一刻接一刻、一天接一天连续不断地放“马后炮”(或者每周一早上都对过去一周所做的事进行深刻剖析),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对这种自我批评保持警惕,一旦出现,便来个“急刹车”停住它。

 

 

4.养成说话时比平时大声的习惯。内向者由于说话时柔声软语而“声名狼藉”。想办法提高说话的音量。你不必用生气的语调对别人大喊,只用有意识地练习说话时比平时大声即可。大声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抑制解除剂”。实验表明,如果你在举重时大喊、大声咕哝或呻吟,便能举起比正常水平高出15%的重量。对此的解释是,大声叫喊能解除抑制,使你能施加自身的全部力量,包括那些被抑制阻止或封闭的力量。

 

 

5.喜欢别人时,想办法让别人知道。内向型的人对于表达“好”情绪就像表达“坏”情绪一样害怕。如果想表达爱,他害怕别人说他多愁善感;如果想表达友谊,又害怕别人认为他溜须拍马或见风使舵。如果恭维某个人.他害怕别人认为他肤浅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完全忽视所有这些负反馈信号吧。每天至少恭维三个人。如果你喜欢别人的行为、穿戴或话语,就让他们知道。要直截了当。“我喜欢这样,乔。”“玛丽,这顶帽子真好看。”“吉姆,这证明你真聪明。”如果你已婚,每天至少要对配偶说两遍“我爱你”。

 
第十二章|让你心情平静的自助式镇静剂 

 

◆几乎在所有的目标追寻情景中,人自身的内心稳定剂本身,都是一个需要始终保持的重要目标。 

 

◆运用你心灵中的平静小屋。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镇静剂,减缓神经反应,也可以作为一种擦除剂,把残存的情绪从你的情绪机器中擦掉,因为这些残存物不适用于新环境。

 

担心影响血流循环、心脏、腺和整个神经系统,尤其是影响身体健康。

 

——查尔斯·W·梅奥

 

如今很流行的镇静药物能带来安宁和平静,能通过“雨伞效应”减少和消除神经系统症状。就像雨伞保护我们不淋雨一样,各种镇静剂在我们与令人讨厌的刺激源之间树立了一道精神屏障。镇静剂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们能极大地减少和消除我们自己对外界刺激源干扰的反应。但是,镇静剂不能改变环境。恼人的刺激源仍然存在,我们从理智上依然能够辨认出这些刺激源,但从情绪上可以不对它们作出反应。

 

 

在第七章讨论快乐的话题时,我们说,我们的情感不依赖于外界,而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反应和响应。镇静剂为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实际上,它们能减少或缓解我们对负反馈的过度反应。

 

 

也许应补充一点:如今的医疗团体似乎在使用药物上太着急、太随意了,每一种可以想象的心理疾病,从儿童多动症到成年人的焦虑症,都要求助于药物来治疗。最新的“医学博士在线就诊业”和通过互联网开药物处方最让人厌烦。

 

 

在患有严重焦虑症或患有强迫性行为方式的人眼里,美国中西部焦虑症研究中心的露辛达·巴丝特博士在该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这些研究完美地遵守心理控制理论的基本原则。我极力推荐她提供的自助式材料和自助服务,其中包括她的著作《从惊恐到强大》(你可以将本书作为了解该领域的起点)。该作者小时候就开始患有急性焦虑症,到1981年发展为全面性的广场恐惧症。她以自己的治疗过程为框架,补充数千例病例,创立了一套课程,并在著作中加以介绍。这套课程甚至可以帮助那些患有严重焦虑症的人,再回归自己真正的个性。 

 

 

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包括你在内),既不需要用药,也不需要可采用先进的焦虑症治疗措施;你已经拥有的自助式心理控制镇静剂已经足够有效,只要你学会运用它们。

 

 

反应过度是一种可以改正的坏习惯

 

不妨让我们假设你读到此处时,正静静地坐在家中的书房里。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根据习惯和经验判断,这是一种信号或刺激源,不过你已经学会去听从。你连想都没想,也没有对事态作出有意识的判断,便去接听电话。你从舒适的坐椅上跳起来,向电话机奔过去。这种外部刺激源具有“调动”你的效果。它改变了你的心理状态、你的心绪和动作的自决过程。你一直在安静而轻松地坐在那里看书。你的内心已经安排好了这一切。而现在,所有这一切都突然改变,而改变这种状态的是你对环境中的外部刺激源作出的反应。

 

 

我这里想表明的观点如下。你不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