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

第55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55部分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针锋相对”而简约严明的表现方式。
    (王瑶:《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收《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第十八章
    散文(二)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散文。本时期散文比起前一个时期,艺术探求更加多样,尤其是杂文小品文有长足的发展。可以着重了解几种最活跃的文体或创作潮流,还应关注不同的散文观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其中林语堂和何其芳可作为鉴赏分析的重点。对其他比较重要的散文创作现象与作家,也应有知识性了解。本章第一节介绍林语堂与幽默小品,第二节介绍杂文和其他抒情散文,第三节介绍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第四节介绍报告文学与游记。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30年代前期,以林语堂的《论语》等刊物为核心,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因为比较超离现实与主流,以往文学史多持否定性评价。近年林语堂及其所代表的闲适小品重又得到欢迎。对这一文学史现象要有比较宽容而又客观的评析,既指出其“不合时宜(主潮)”的一面,又承认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首先应了解30年代前期林语堂主办《论语》、《人间世》与《宇宙风》几种刊物的情况,以及幽默闲适文风的成因。对林语堂提倡幽默和闲适的格调文法的典型论点,以及在当时和后来历史条件下所遭受的批评,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引举林语堂一些小品文为例子,评析其思想艺术特点,关键是理解其“中西比较”的眼光、知识趣味性,以及“闲话风”这几点。评价林语堂,应注意做到既尊重历史,又吸纳当代的视点。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2)30年代鲁迅对左翼作家的散文特别是杂文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形成了“鲁迅风”创作倾向。如唐彛⑿祉埂Ⅵ那锇祝鹊龋际钦庖宦酚谐删偷淖骷摇6源擞τ兄缎缘牧私猓⒕】赡芙逞付匀氖甏游牡挠跋旃岽┢鹄纯疾臁
    (3)此外,30年代擅写散文的作家中还应了解茅盾、萧红、郁达夫、巴金、吴组缃,等等。其中萧红的《商市街》中那些极有才气的作品,和郁达夫一些游记,可做重点鉴赏的美文。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4)何其芳是本章评析与鉴赏的又一重点。主要了解其《画梦录》的艺术独创性,应抓住“独语”这一关键词,理解其如何作为一种调式和感觉结构,来装潢与安排其唯美的境界。应了解这种形式追求对于现代散文史的意义,同时也要大致分析何其芳散文创作风格的变迁与得失。此外,对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以及“开明”派的丰子恺、夏丏尊,等等,也要了解其代表作以及不同的风格。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5)要求能大致掌握我国报告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瞿秋白、夏衍、邹韬奋、萧乾、范长江等的报告文学代表作。此外,对30年代国际题材的游记,也应有知识性的了解。
    【知识点】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思考题】
    (1)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此题重在评价林语堂的散文观,但论评应对林语堂的散文观有一个知识性的陈述,了解其“幽默”和“闲适”两个概念的内涵。在评价林氏散文观时,要注意鲁迅等人当年对林语堂的批评,意识到闲适小品不合时宜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取学术界近年来的观点,对闲适小品的审美价值和林语堂在拓展散文文体空间方面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避免把林语堂提倡的闲适小品和左翼杂文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理解成对立性特征。除《三十年》第十八章第一节外,还可以参考本书“评论节录”部分林语堂的《论小品文格调》,鲁迅的《小品文的危机》和蒋心焕、吴秀亮的《试论闲适派散文》。
    (2)试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在《画梦录》中,“独语”既是一种和作家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语调,又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意象和营造氛围的感觉结构方式。理解《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应抓住“独语”这一关键词,从上述两个方面展开。对《画梦录》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应从其自觉地把散文当作一种有别于小说和诗歌艺术的形式来对待的文体意识入手,说明其在当时散文创作日益走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的历史情境中的独特意义。参考《三十年》第十八章第三节。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一步论述《画梦录》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独语”式散文之间的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属于深入思考的范围,对一般初学者不做要求,可参看王兆胜《中国现代“诗的散文”发展及其嬗变》(《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养成文学鉴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一般的评论能力。写作鉴赏文字,关键是熟读作品,从自己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印象出发,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不要套用现成的作品分析模式,面面俱到。温儒敏主编的《郁达夫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可作参考。训练评论写作能力需要多动笔,类似的短文,还可以另选萧红、何其芳、林语堂等人的作品为鉴赏对象,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林语堂的闲适散文与何其芳“独语”散文的不同艺术特色。
    林语堂代表的闲适散文,何其芳代表的“独语”散文,鲁迅代表的社会批判杂文,是30年代三大散文潮流,现代文学界过去对社会批判杂文比较重视,对闲适散文和“独语”散文的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最近十多年来,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闲适散文和“独语”散文的文体艺术特征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阐释。这道题的目标就是引导高年级同学接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把具体的文本分析和对30年代散文总体状况的把握结合起来,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对闲适散文与“独语”散文艺术特征的理解和感受。应尽量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来掌握闲适散文和“独语”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避免用抽象的概括总结。本题除参考“评论节录”的有关内容之外,还可参阅余凌《论中国现代散文的“闲话”和“独语”》(《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一文。也可以参考温儒敏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第15章,根据其介绍的研究状况和论文索引,找相关文章阅读。
    【必读作品与文献】
    郁达夫:《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
    何其芳:《独语》、《画梦录》
    李广田:《回声》
    林语堂:《方巾气研究》
    萧 红:《过夜》
    吴伯箫:《夜读》
    【评论节录】
    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
    鲁 迅:《小品文的危机》
    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
    钱理群:《名作重读》
    唐 湜:《人似屏中行》
    蒋心焕、吴秀亮:《试论闲适派散文》
    杜丽莉:《论〈画梦录〉》
    谢友祥:《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
    ▲朱自清论现代小品散文
    胡适之先生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写了一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篇末论到白话文学的成绩,第三项说:
    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作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象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胡先生共举了四项。第一项白话诗,他说“可以算是上了成功的路了”;第二项短篇小说,他说“也渐渐的成立了”;第四项戏剧与长篇小说,他说“成绩最坏”。他没有说哪一种成绩最好;但从语气上看,小品散文的至少不比白话诗和短篇小说的坏。现在是六年以后了,情形已是不同:白话诗虽也有多少的进展,如采用西洋诗的格律,但是太迂缓了;文坛上对于它,已迥非先前的热闹可比。胡先生那时预言,“十年之内的中国诗界,定有大放光明的一个时期”;现在看看,似乎丝毫没有把握。短篇小说的情形,比前为好,长篇差不多和从前一样。戏剧的演作两面,却已有可注意的成绩,这令人高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1925)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夏丏尊刘薰宇两先生编的《文章作法》,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而外,有小品文的专章。去年《小说月报》的“创作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真美善》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这个观察大致不错。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陈天定选的《古今小品》,甚至将诏令、箴铭列入,那就未免太广泛了。我说历史的原因,只是历史的背景之意,并非指出现代散文的源头所在。胡先生说,周先生等提倡的小品散文,“可以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他说的那种“迷信”的正面,自然是“美文只能用文言了”;这也就是说,美文古已有之,只周先生等才提倡用白话去做罢了。周先生自己在《杂拌儿》序里说:
    ……明代的文艺美术比较地稍有活气,文学上颇有革新的气象,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他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以前的文人对于著作的态度,可以说是二元的,而他们则是一元的,在这一点上与现代写文章的人正是一致,……以前的人以为文是“以载道”的东西,但此外另有一种文章却是可以写了来消遣的;现在则又把它统一了,去写或读可以说是本于消遣,但同时也就传了道了,或是闻了道。……这也可以说是与明代的新文学家的意思相差不远的。在这个情形之下,现代的文学——现在只就散文说——与明代的有些相象,正是不足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