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

第6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6部分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间的“看/被看”。3.“归乡”模式是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叙述人的故事(常表现为“我的故事”)与被叙述人的故事(他/她的故事)互相渗透、影响、质疑,实现小说层层深入的灵魂“拷问”,也内蕴着鲁迅的“反抗绝望”。4.此题最好也能够结合具体文本解读。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此题主要参考《三十年》第三章第二节,一方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提示学生理解文本分析与研究是不可定于一尊的,必须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1.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与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下的解析,强调的是“民族自我批判”、“反省国民性弱点”。2.50—70年代是一种阶级分析式的解析,强调阿Q的“造反”,揭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3.80年代从“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意义上关注“国民性弱点”。4.近年来的解析更加强调“精神胜利法”与“人的困境”间的矛盾与关联。5.举出三种即可,但注意在评析中避免简单的价值判断。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此题主要参考《三十年》第二章第三节。要点有:1.《朝花夕拾》开创了“闲话风”散文的潮流,这一文体的总体风格是一种对童年“谈闲天”式的追忆与模拟。2.其写作姿态是一种率真自然的“任心闲谈”,既有鲁迅个人的童年体验,又有其成年的深邃思考,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作品的独特韵味。这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追忆性散文重要的诗学特征。3.《朝花夕拾》具有一种“漫笔”的笔墨趣味与“原生态”的语言趣味。4.可结合具体作品,以及自己在阅读中的文学感受,对上述艺术风格的某一点略加展开。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这是一道实践性的题目,考察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具体文本分析能力。1.参考《三十年》第三章第三节中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野草》的艺术特征:一方面,就文体而言,《野草》是“独语体”的散文,是鲁迅逼视自我灵魂深处的“自言自语”;另一方面,《野草》又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既有对“绝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更有“反抗绝望”的哲学思辨。2.鉴赏短文可以抓住以上两点,对具体文本进行更加细致的解读,比如作品中独特的意象或色彩、古语奇句的运用、“迂缓结”的节奏、(多)文体的实验等。3.《野草》的文字是比较晦涩的,这也正是独语散文的重要特征;同时,《野草》中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赏析中,不必拘泥于“还原”一些意象或象征的现实指涉,而是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感受。当然,最好参阅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如附录中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中的相关论述。
    (6)试解释鲁迅这段话:“《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本题难度较大,意在考察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深度,以及所接触的知识面。这一类题光是依靠教科书就不可能完整地论述回答。《三十年》对此没有专门论述,但可将《三十年》第二章第一节作为理解的背景材料,还可以参考彭定安的论文《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钱碧湘的论文《鲁迅与尼采哲学》(两文均收入《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立意和构思上取法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其人物形象也与尼采哲学宣扬的“超人”有近似之处。本题一方面要求分析《狂人日记》所受的外来影响,另一方面要求说明《狂人日记》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造性的突破。所以首先必须对果戈理的艺术成就和尼采哲学要义有所了解,弄清鲁迅早期思想和小说创作与两者的基本关系。然后可着手分析作品,重点在于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所抵达的历史深度,找出与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哲学之间存在的差异,并结合鲁迅早期思想的基本脉络揭示其原因。
    【必读作品与文献】
    《狂人日记》
    《孔乙己》
    《在酒楼上》
    《示众》
    《阿Q正传》
    《阿长与山海经》
    《无常》
    《死火》
    《影的告别》
    《腊叶》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野草〉英文译本序》
    (建议通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与《野草》)
    【评论节录】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张定璜:《鲁迅先生》
    李长之:《鲁迅批判》
    陈 涌:《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汪 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毛泽东论鲁迅的方向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在这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联系,是非常之显然的。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录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张定璜评《呐喊》的特色
    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看见我们男男女女在大街上来去,高的矮的,老的小的,肥的瘦的,笑的哭的,一大群在那里蠢动。从我们的眼睛,面貌,举动上,从我们的全身上,他看出我们的冥顽,卑劣,丑恶和饥饿。饥饿!在他面前经过的有一个不是饿的慌的人么?任凭你拉着他的手,给他说你正在救国,或正在向民众去,或正在鼓吹男女平权,或正在提倡人道主义,或正在作这样作那样,你就说了半天也白费。他不信你。他至少是不理你,至多,从他那枝小烟卷儿的后面他冷静地朝着你的左腹部望你一眼,也懒得告诉你他是学过医的,而且知道你的也是和一般人的一样,胃病。鲁迅先生的医学究竟学到了怎样一个境地,曾经进过解剖室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他有三个特色,那也是老于手术富于经验的医生的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你别想去恐吓他,蒙蔽他。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你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他知道怎么样去抹杀那表面的微细的,怎么样去检查那根本的扼要的,你穿的是什么衣服,摆的是那一种架子,说的是什么口腔,这些他都管不着,他只要看你这个赤裸裸的人,他要看,他于是乎看了,虽然你会打扮的漂亮时新的,包扎的紧紧贴贴的,虽然你主张绅士的体面或女性的尊严。这样,用这种大胆的强硬的甚而至于残忍的态度,他在我们里面看见赵家的狗,赵贵翁的眼色,看见说“咬你几口”的女人,看见青面獠牙的笑,看见孔乙己的窃偷,看见老栓买红馒头给小栓治病,看见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看见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等的一家,看见阿Q的枪毙——一句话,看见一群在饥饿里逃生的中国人。曾经有过这样老实不客气的剥脱么?曾经存在过这样沉默的旁观者么?《水浒》若教你笑,《红楼梦》若教你哭,《儒林外史》之流若教你打呵欠,我说《呐喊》便教你哭笑不得,身子不能动弹。平常爱读美满的团,或惊奇的冒险,或英雄的伟绩的谁也不会愿意读《呐喊》。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呐喊》里面没有像电影里面似的使你焦躁,使你亢奋的光景,因为你的日常生活里面就没有那样光景。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那里去都遇得见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儿时所习见的生活。在这个习见的世界里,在这些熟识的人们里,要找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是很难的,找来找去不过是孔乙己偷东西给人家打断了腿,单四嫂子死了儿子,七斤后悔自己的辫子没有了一类的话罢了,至多也不过是阿Q的枪毙罢了。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偏是这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鲁迅先生并没有把这个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告诉我们,他不是那种人。但这个悲哀毕竟在那里,我们都感觉到它。我们无法拒绝它。它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发出来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
    (录自张定璜:《鲁迅先生》,原载1925年1月《现代评论》,收入《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国家版本图书馆编)
    ▲李长之对鲁迅人格心理的一种看法
    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之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
    景宋说他“是爱怕羞的”,又告诉我们,“他自以为不会做事”(《鲁迅在广东》,五二、五三页),我想这是他的真面目。
    在一般人所认为极容易的事,在他就不能,也不耐了:看他在厦门时的听差和吃饭问题吧:
    关于我所用的听差的事,说起来话长了。初来时确是好的,现在也许还不坏,但自从伏园要他的朋友去给大家包饭之后,他就忙得很,不大见面。后来他的朋友因为有几个人不大肯付钱(这是据听差说的),一怒而去,几个人就算了,而还有几个人却要他接办。此事由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