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17部分

宋时明月-第17部分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橘酒前面说过,此处就不说了。桃仁酒,酒瓶的造型是一只猴子双手捧着寿桃;梨酒,酒瓶的造型则干脆是一个梨子;山楂酒是仙女散花的造型;汾酒、麦香酒造型简单,类似现代茅台酒瓶的造型,但酒瓶略显纤细,高度超过现代酒瓶。
  彼时,徐知州斜靠在卧榻上的,赵兴跪坐在地板上的,听到吩咐,赵兴双手按住膝盖,恭恭敬敬的欠身说:“饮此酒需要好器具,最好是白瓷杯……还要饮茶,最好是饮不加香料的素茶。”
  文人,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听赵兴把喝酒这事说得那么繁复,徐知州越发郑重起来,他拍拍手,呼喊道:“来人,取我的定窑白瓷贡杯,唤胜之来,上歌舞,斗茶”
  不久,一名梳着可爱双环鬟的十三四岁小姑娘蹦蹦跳跳的跑了进来。她一点没有怯生的感觉,一走进来就童性十足地偎在徐知州的身边,然,其神态举止却不是儿童所为,她非常暧昧地用吴侬软语,叽叽喳喳的向徐知州讨要着什么,赵兴听的断断续续,好像,一位阎姓侍姬从徐知州那里得到了什么而她没有,所以她非让徐知州补送她一份。
  小女孩的到来缓和了现场的气氛,会面变得不那么庄严,但似乎更符合当时的时尚——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烟云水气,风流自赏……这一分钟里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切都直逼本心,超然物外。
  出于礼节,赵兴只在女孩进来时抬眼扫了一下,现在,停着耳边的软语,感觉那张充满童真的脸,与徐知州的橘皮老脸凑在一起,有点令人恶心。听口气,这名不笑不说话的小女孩竟是那老头的一名妻妾,饶是赵兴的脸皮够厚,依然有点不悦。
  小女孩闹够了,老头也答应给她补送一份礼物,这名叫胜之的女孩坐下来,马上像一幅山水画,空灵而隽逸。她娴熟地摆弄几个茶盅,边含着飘逸的微笑边有条不紊地完成茶艺。
  茶汤沸了,空气中飘着茶叶的淡香,茶杯里渺渺的热气向天空飘散,一个绿袍老叟、一名黄衣童女,再加上白袍赵兴,坐在空旷的大厅……如画场景下,赵兴按部就班,动作缓慢、却又带着浓厚的洒脱意味,优雅地打开橘酒的壶嘴,将酒慢慢的注入定窑白瓷杯内——动作娴熟,像个高档西餐厅的侍者。
  这是往定窑酒杯中倒酒呀!一边倒,赵兴一边心里感慨:“宋人个个都是百万富豪……瞧,这样一个定窑杯子,让索斯比拍卖行来开价,怎么也得20万美金。可现在,我竟然……”
  橘红色的酒液在白瓷杯中轻轻荡漾,空气中多了股橘子的清香。
  酒杯还没递到徐知州面前时,他已闻到香气,眯起眼睛,陶醉的说:“好酒!”
  赵兴面带遗憾的看了看酒杯,歉意的说:“可惜没有琉璃杯,这酒要是装入琉璃杯中,外观似赤霞,似琥珀,为酒更添娇艳,饮之,则似啄琼瑶吞朝露……”
  “岂能事事如意”,徐知州说完这句话,态度和缓了许多。他已经决定,无论如何需要给这酒起个好名字——光闻香气、看卖相,这酒已经属于上品了。
  酒饮下去后,徐知州闭目品味了半天,却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它的甘美香甜,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酒,万一起的名字不好,岂不让后人耻笑他“没文化”。
  想不出,以酒遮面,徐知州一指酒瓶,喝道:“再来。”
  赵兴没有去拿酒瓶,他端起茶杯,向徐知州请茶,态度自然。徐知州楞了一下,照做。但他心急,一口喝掉了半杯茶,扭头一看,发现赵兴并没把茶水咽下,他在很文雅的用茶漱口。
  漱口?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曲
  第1014章 大宋最风雅的罪官
  等把赵兴茶水吐到旁边的空钵后,他倒上了第二杯桃仁酒。
  桃仁酒微微有点苦涩,有一股桃仁的淡苦香,闻起来苦味却很淡,喝到肚里,那股苦香味却像是打通了五脏六腑的经脉,让人心里懒洋洋的。
  这会儿,徐知州的好奇心更强了——前奏已如此不凡,后四瓶酒会是怎样的精彩?他迫切的催促:“再来!”
  赵兴依旧端起茶杯请茶。
  这次,徐知州明白过来:原来,这名叫赵兴的生员带来的酒口味较重,每品一种新的酒,需要用茶水除去口中余味。又因为要继续喝酒,这口茶咽到肚里会让肚子发胀,所以必须吐到一边。
  这其实是现代品酒师必备的常识,赵兴把这一切做得很自然,他大大方方的举止中另有一股潇洒的味道,反而让徐知州觉得对方气质高洁。
  宋代,饮茶有成套的规矩与礼仪。而饮酒则完全放浪形骸。赵兴展示的是后人经过千锤百炼整理的套路,整套动作做下来让徐知州有点胆怯,他现在相信:定有一套饮酒的礼仪存在,是自己学识浅薄,所以闻所未闻。
  胆怯之下,他只好依样学样。
  山楂酒、梨酒与前两种酒一样,都贯彻了果酒的甜味。
  其实,这几种酒度数略有差异,越往后喝的酒度数越高,麦香酒已接近了威士忌的度数,这种酒在发酵的时候,需要把麦子烤到微糊,所以酿出来的酒有一股新麦的味道。至于汾酒则干脆是老白干,不过喝道汾酒的时候,徐知州已微带醉意,感觉不到这酒的烈性。
  酒喝多了,脑袋发木,别说给酒提名了,徐知州现在连北都找不见。他口齿不清地唱着词,至于那位名叫胜之的小侍妾,则干脆毫不见外的贴到了赵兴身上,端着橘酒自斟自饮,时而娇笑地低声问话。
  舞姬到了,醉意熏染的徐知州大声招呼侍妾,满堂奏响了丝竹,小妾胜之趁醉起舞,曲穷之时,她咯咯笑着,力困地倚着徐知州直喘气,嘴里喷出浓浓的橘香,手中不闲地揉搓着61岁的老人。而老人那张橘皮老脸则幸福的像花儿开了。
  这幅情景苏轼曾记录过,当时,徐君猷知州与苏轼宴饮时,小妾胜之也曾奉令起舞,苏轼如此写道:“双鬟绿坠。
  娇眼横波眉黛翠。
  妙舞蹁跹。
  掌上身轻意态妍。
  曲穷力困。
  笑倚人旁香喘喷。
  老大逢欢。
  昏眼犹能仔细看(减字木兰花?胜之)。“
  昏眼犹能仔细看——说得就是徐知州现在的模样。可惜赵兴不善作词,他描绘不出这样生动的场面。
  趁着醉意,徐知州询问:“离人,这酒是你自酿?……哈哈,这倒使我想起另一个聪明人,他也曾想照书本自酿……哈哈,你猜他酿出的酒什么味——像泔水……呼呼哈哈!”
  “离人”是赵兴的字,由于屈原著《离骚》,所以“离人”,“骚人”也有诗人的含义。
  徐知州刚才说得是苏东坡,据说他没钱买酒,又馋酒馋的心痒,于是不知道从哪找了一本书,按图所示自酿私酒。酒酿好了,他不敢自己喝,让儿子苏迈先尝,苏迈尝了第一坛酒后评价说:像馊了的醋。
  苏东坡坚决不肯相信——聪明如他,竟然不能按图所示酿出美酒,所以他尝了第二坛酒,而后确信:他酿的不是酒,是泔水……
  苏东坡的这段经历启发了后人,后人把一种低度大曲酒说成是他发明的,起名叫“东坡酒”。
  徐知州说到这里,猛然想出个绝妙理由:“离人,这人你该见见——诗情恣肆,千古绝代一骚人!你的酒,他定能给取个好名字。”
  正说着,一个师爷打扮的人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他俯耳对徐知州说了几句,徐知州顿时大惊失色,酒意也仿佛立刻消退,他推开侍妾胜之,惊慌的反问道:“什么?跑了?何时跑的?怎没盯紧?”
  顿了顿,他又难以置信的摇摇头:“不可能,他要走,不会不给我打招呼!”
  那名师爷连忙回答:“乡人皆在传颂他写的一首新词,使君请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徐知州念完这句,神情已有点慌乱。那师爷补充:“传言,那罪官写完此诗,在江边挂上衣冠,仰天大笑三声,乘一叶小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中。”
  “点齐三班衙役”,徐知州高声喊叫。此时,他的帽子是歪的,袍服被小妾胜之揉的皱巴巴的。
  当师爷领命跑出房间,徐知州这才记起了赵兴,连忙徐徐一拱手:“离人,今日偶然有事,你明日再来,我们再尽今日之饮。”
  赵兴嘴里喃喃念着:“夜饮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使君大人,我与你同去。”
  黄州东门,一座废弃的旧校场圈起了十亩多地。院墙很矮,远远可以望见,山坡上一个年青人牵着一头牛,在田里劳作——这就是黄州东门东坡校场,“东坡先生”因为这座山坡而得名。
  说是校场,也就是一片平整的地,还没有院墙。而它之所以成为校场,就是因为那处高坡。有这个坡存在,校官可以站在高处,一览训练场面。而在平地则需搭建高台——又费钱又要花时间维护。
  废弃的旧校场——除了地面略平,什么也没有。
  山坡最高处现在是间草屋,共三间;坡底,靠江水盖了一栋房子,有房五间,门前一片篱笆墙。
  苏东坡是制举状元,换现代的话说就是杂学状元。坡底这间土屋修的很有特色:根根竹节打通联成竹管,从江中引来江水,注入屋后一个大蓄水池中。堂下台阶外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
  土屋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苏轼贬谪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山坡上有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这片农场总共占地约十亩。
  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湖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看到地上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就住在这座简陋的泥屋中,苏轼还四处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此刻,那间泥屋门没完全关拢……
  看到山坡上有人劳作,徐知州并没有放缓了脚步,他连连催促衙役跟他快跑,等奔近江边小屋、听见屋里传来阵阵牛鸣般的鼾声,徐知州脸上露出微笑,他越走越慢……再接近,鼾声已响如炮轰。
  徐知州停住了脚步,转身训斥那名师爷:“你听听,你听听——他哪里跑了?别人能打出如此响亮的鼾声吗。”
  师爷大惭。
  苏东坡打鼾的声音是一绝,他不仅一次在诗词里承认自己“鼾声如牛鸣”,实际上,这是他谦逊的说法,赵兴身临其境,可以负责任的说:彼人鼾声如大炮轰响,由此,他对彼人之妻钦佩无比。
  徐知州转脸向赵兴交代:“离人,这人既在,你的酒名有着落了……今日我们且不去打搅此人,等他酒醒,我带你来叨扰。”
  徐知州说话的功夫,衙役们已经开始招呼后面的官轿。
  坐轿子的习惯正是从宋朝开始的,最初,坐轿子是皇帝赏赐丞相的一种待遇,但紧接着,地方官员屡禁不止地坐轿。到南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